APP下载

“工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模式的实践与认识

2014-08-18蔡建聪

关键词:课程模式有效实施工学结合

蔡建聪

【摘要】模块化项目课程模式的有效实施是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核心环节,本文阐述了《智能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课程的具体教学实施过程,实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模式,有效实施课程教学。

【关键词】工学结合 课程模式 有效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26-02

随着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电子产品设备日趋微型化、多功能化和智能化,这对就业人员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紧跟科技发展态势,适度超前,根据职业岗位及中职学生认知发展需求,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以单片机应用技术为核心,融合传感技术、机械技术等多种知识的《智能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精品课程,其实践性很强并具有鲜明的时代标志,在课程建设中,遵循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以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中心,以现代职教特色的课程内容为载体,科学的课程建设方法为关键,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保证,符合职业要求的教学环境为保障,创新课程模式,并付诸于实践中探索其有效性,力求充分彰显“工学结合”特点,体现科学性、先进性、互动性、开放性和示范性。

1.主要目标

1.1实践“工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模式,有效实施课程教学

通过对《智能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课程建设中具体实施过程的研究,探索出基于实践,能有效实施和学生易于接受的,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工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模式。模块化项目课程模式的有效实施是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核心环节,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体现在该课程模式的实施方式上,因此对基于实践的模块化项目课程模式的深入研究,建设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工学结合”模块化的项目课程,可以为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

1.2 验证课程开发的成效,为其它课程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智能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课程是电子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广州市立项的精品课程。课程组结合我校创建国家示范学校的契机,按计划开展活动,进行课程的开发建设和实践探索工作,通过对该课程基于实践的模块化项目课程模式的研究,促进“工学结合”模块化项目教学课程模式的改革,进一步验证课程开发的成效。同时,在专业的核心课程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以点带面,作为典型的案例为其它课程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2.工作过程

2.1 课程设置规划定位

我校电子专业课程体系为“模块+项目”型。按三级能力,整体优化成职业基础、职业技能、职业拓展、职业训导四个模块。《智能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课程是电子专业的核心课程,在职业技能模块中起重要作用。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和理念:通过实证调查分析、分析职业岗位、建构课程方案,突出实用性,注重实践性和可拓展性。

2.2 课程内容组织设计

2.2.1 课程逻辑结构

采用模块化项目课程模式,设计成初、中、高三个模块,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具体学习载体,按“分类定制、分层渐进、分段实施”方式组织教学。

2.2.2 课程教学组织设计

(1)通过分解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制定课程标准。

(2)课程设计基本框架见图1所示,按“分类定制”原则设计成初、中、高三个层次模块,按“能力递进式”分阶段渐进实施。

在初级“入门”阶段。采用“大项目”教学模式。“大项目”教学法,整个教学围绕一个完整的大项目,例以“投篮游戏机”来展开。

中级为“应用”阶段。例以智能小车或智能机械手作为学生提升的项目载体。

高级为“拓展”阶段。以智能家居为项目载体,主要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将关键的知识点拍成微课,主要通过多媒体、网络的形式进行学习和实际操作。

(3)课程模式的选择。课程模式为“工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采用“大项目、能力递进式”教学模式。在“初、中、高”各阶段的教学中,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展开,重复的是步骤而非内容。三个层次的项目难度逐渐递增,应用范围逐渐扩宽,层层递进。可结合实际适当调整教学项目和时间。

2.3 课程的实施

2.3.1教学组织形式与要求

尽量采用小班教学。将一个行政班划分两半,用另一门项目课程如《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配合,学生按项目课程轮换学习。采取“全体大班导学,项目小组训练,个别针对辅导”的操作形式。同时,以各级技能竞赛为推手,提高教学有效性。

2.3.2教学组织实施过程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基于典型工作过程,不同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训练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在“初级”阶段的课堂教学结构。为真正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开始每个“小项目”前,先下发“任务书”,任务书的内容及课堂教学结构均按照“项目引入、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及分组、任务实施、任务评估、任务拓展”等几部分设计。其中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使用“虚拟仿真+任务制作”项目引领的理实一体化教学,采用“四环节”实施步骤:①电路分析设计;②程序编写与仿真;③电路实物制作;④终端装置装配与调试。

(2)在“中级”阶段的课堂教学结构。主要围绕制作智能小车或智能机械手来开展,包含了确定功能、查阅资料、画出电路、制作电路、程序调试、制作成品的步骤来完成。

(3)在“高级”阶段的课堂教学结构。主要通过实际操作智能家居系统,配合微课视频,通过多媒体、网络等视频播放等形式来拓展学习,引领方向。同时还可利用“单片机装置安装与调试”实训平台,采用“学徒制”的形式分类进行“竞赛式”教学,为技能竞赛选拔选手。以竞赛为推手,以赛促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深化课程教学的广度和深度,鼓励学生拓展思维、自我创新。endprint

2.4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

为真正体现“做中学,学中做”,建设教学环境,采用课堂立体化教学模式:如实训课堂、教室课堂、创新课堂、企业课堂、进阶课堂等,优化学习情境,努力使实训+教室、虚拟+网络、自学+进阶+创新课堂为一体,加强校企学习基地建设,为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提供保障条件。实施“虚拟仿真+任务制作”项目引领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基于典型工作过程,不同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训练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3.条件保障

3.1学习与教学硬件条件建设

(1)教学环境条件建设。投入一定资金构建理实一体、学习与工作一体化的教学环境,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合作。

(2)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共同研讨开发课程,已正式出版并使用省课改教材,现正开发校本项目教材等,完善配套教学资源库。

(3)构建立体化的学生课外学习环境。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设置学生创作园,鼓励勤于思考和创新。

3.2 师资队伍建设

(1)引进和培训师资。建立教师培训机制,组织教师学习。有计划地引进企业专家来校任教和指导工作。

(2)做好教师专业化发展工作。引导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

(3)加强教师梯队的建设。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强调团队协作,形成整体合力,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

3.3 教学效果评价改革

完善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多元化的评价模式。构建为学生职业成长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4.主要成果与成效

4.1 采用“大项目”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实施“工学结合”模块化的项目课程模式。教学中考虑学生的认知和接受能力,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精心选择生产生活中的典型实例,以任务行动引领,从设计制作某简单有趣的作品(如投篮游戏机)入手,整个教学围绕一个完整的“大项目”按工作过程展开,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实用,淡化原理,分散难点,将知识点融入到生动形象的各项“任务”技能操作中,变抽象为具体,由简单到复杂,步骤明了,循序渐进,让学生清楚知道“学什么”、“做什么”、“怎样做”,教师有的放矢地引导,“边教,边学,边做”交叉进行,最终完成项目作品。

4.2 实施“能力递进式”推进有效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设置工学结合学习场景,采用软硬结合、模拟仿真、“竞赛式”等教学方法和手段,集“趣味性、综合性、实用性”于一体,按“能力递进式”分阶段螺旋上升渐进实施,开展任务驱动、互动分层式项目教学。一般采取“全体大班导学,项目小组训练,个别针对辅导”的操作形式。如此,“大班”、“小组”、“个别”,统分结合,形式多样,体现教学最优化。同时,以各级技能竞赛为推手,在教学中不断发现人才,进行较深层次的“竞赛式”教学,利用学生间差异性与合作意识进行互动,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各类学生进步,锻炼实践能力,培养钻研精神、工程素质和创新意识,使教学和素质教育得以有机融合,提高教学有效性。

4.3加强教学环境条件建设

建设智能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实训室,努力使其集教学、开发、科研于一体,按工作岗位要求配置相关模块,配置主流仿真软件,让其贯穿于教学各个环节,采用proteus仿真软件平台辅助教学,降低学习成本,提高教学效果。在管理方面,宏观上强化制度,微观上严格考核,构建理实一体、学习与工作一体化的教学环境,使其贴近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营造专业文化氛围。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合作,让学生在实际工程环境中亲历生产过程,体验企业文化,培养职业能力。

4.4开展第二课堂,完善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与兄弟学校、企业专家学习交流,共同研讨开发课程,校本项目教材已经多次试验使用效果良好。制作课件、实训指导等,完善配套教学资源库,进行课程网站建设,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手段,为师生提供共享交互式学习平台。开展第二课堂,利用电子协会作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的载体,进行电子制作及竞赛培训活动。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等资源自主地学习和提高,使课堂教学延伸到了课外,拓展学生学习空间。设置学生创作园或思维点子库专栏,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创新,引导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进一步学习。

5.体会与思考

进一步验证基于实践的模块化项目课程开发的成效,构建集产、教、研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实训平台,努力实施职业背景与教学情境、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的一体化,突出“工”与“学”的高度融合。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王帆.中职单片机大项目教学法的探索[J].中等职业教育.2011.12第271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程模式有效实施工学结合
简论高中“心理健康”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突破传统课程模式立足发展核心素养
使德育开花结果
美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有效实施的探究
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模式探究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试卷讲解有效实施的冷思考和研究
“六位一体”课程模式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