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某三甲医院医务人员锐器伤调查分析

2014-08-17袁逸文YUANYiwen杨雪松YANGXuesong袁晓宁YUANXiaoning张文丽ZHANGWenli

医院管理论坛 2014年6期
关键词:血源性锐器乙肝

□ 袁逸文 YUAN Yi-wen 杨雪松 YANG Xue-song 袁晓宁 YUAN Xiao-ning 张文丽 ZHANG Wen-li*

锐器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害者出血的意外伤害,而医院锐器伤通常是指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被针头、手术器械、玻璃制品、医疗废弃物等锐利物品刺伤或割伤,从而导致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风险[1],尤其是血源性感染疾病[2-3],HBV、HCV、HIV等20多种病原体都可通过锐器伤接触传播[4],严重威胁着医务人员的健康和安全。为加强我院职业安全管理,自2006年10月起,我院规定医务人员锐器伤须填写《医疗锐器伤登记表》[5]并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备案,旨在监测我院锐器伤发生的情况,及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本研究拟通过对2006年10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填报的《医疗锐器伤登记表》进行分析,持续改进我院医疗锐器伤安全管理工作。

对象和方法

选取2006年10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医务人员锐器伤后填报的《医疗锐器伤登记表》进行分析,采用SPSS16.0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1.基本情况。2006-2013年共上报429例锐器伤,基本情况见表1,护士和医生是锐器伤发生的重点人群,尤其是工龄5年及以下者,发生科室主要为外科,其次为内科,发生地点以病房和手术室最多见,致伤物主要为注射器针头、头皮针输液器针头以及缝合针。

表1 锐器伤基本情况表

2.重点人群、操作环节分析。分析护士和医生发生锐器伤的具体操作环节,根据构成比进行排序,见表2。

3.锐器被经血液传染病原污染情况。429例锐器伤中,被血液污染的有338例,未污染的有46例,不能确定的有45例;被血液污染的338例中,有172例锐器被经血液传染病原污染,污染病原主要为乙肝。见表3、表4。

表2 护士和医生锐器伤操作环节构成情况前五排序

表3 锐器被经血液传染病原污染情况

表4 污染病原构成情况

4.锐器伤后处理情况。发生锐器伤的伤害程度主要为中度(皮肤刺伤,有流血),占53.1%,其次为轻度(表皮刺伤,未出血或滴出血),占43.1%;重度(深层刺伤,大量流血)占3.8%。受伤后采取“挤出血,肥皂流动水清洗并消毒”措施的仅为21.4%。具体见表5。

表5 锐器伤后处理情况

5.暴露后预防及随访。我院自2008年开始针对血源性疾病暴露医务人员进行随访,期间共有128例血源性疾病暴露,对其中120例进行了随访并登记,随访率达93.8%。128例血源性疾病暴露中,有107例为乙肝暴露,其中100例进行了化验检查,有15例表面抗体小于10IU,除1例拒绝外,其他14例均采取了预防措施,其中,11例注射了乙肝免疫球蛋白400IU和乙肝疫苗3针,2例注射了乙肝疫苗3针,1例注射了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丙肝暴露20例,其中19例进行了化验检查,并于3个月后进行了复查;艾滋病暴露1例,为感染疾病科护士在病房进行静脉输液拔针时被针头刺伤,上报后立即将其转往地坛医院皮肤科,给予HIV药物四联预防治疗1个月,并于3个月及6个月后复查。128例血源性疾病暴露无一例发生相关感染。

讨论

1.锐器伤报告情况分析。锐器伤是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的重要途径,锐器伤的报告及管理是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及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内容。我院自2006年10月以来规范了医务人员锐器伤登记报告及随访制度,年均报告例数为51例,从报告例数看远远低于实际锐器伤发生状况,2012年北京市31所二级以上医院锐器伤调查结果显示[6],医务人员锐器伤的月发生率为3.37%,医务人员锐器伤上报意识存在较大不足,很多非血源性疾病暴露的医务人员在发生锐器伤后未进行上报。

2.重点人群及高危环节分析。本研究结果显示,我院锐器伤发生的最主要人群为护士,其次为医生,这与临床工作中锐器暴露的条件和时间有关。从工龄与锐器伤发生之间的关系来看,工龄5年及以下者发生锐器伤的比率远高于工作5年以上的人群,提示低年资医务人员在业务水平、工作经验、心理素质等方面均相对不足,因此,也相对更容易发生锐器伤。护士锐器伤主要发生在整理处置锐器环节及拔针时,可能与业务熟练程度有关,提示应特别针对这些高危环节加强对年轻护士的培训。医生锐器伤主要发生在手术中的缝合操作环节,原因可能是缝合操作的年轻医师较多,操作及与助手配合不够熟练有关。

3.锐器伤管理模式。2004年卫生部颁发了《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7],针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管理及防护逐渐规范。本研究结果显示,锐器伤的管理应着重抓以下几个环节。

3.1 针对重点人群的高危环节加强教育培训。大多数的锐器伤是可以通过教育、管理等干预措施有效预防的[8],因此,应将职业暴露防护教育纳入职工岗前培训内容,使全体职工了解锐器伤的危害、防护、报告制度、暴露后处理等知识,提高大家的安全防护意识和上报意识。同时,对工龄5年及以下的护士和医生发生锐器伤的高危环节进行强化培训,培训方法可采用知识讲授、技能操作、模拟演练等综合方法,通过模块化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知识、技能,改变他们的态度、行为,实现规范化操作,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3.2 完善锐器伤相关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当在现有登记报告制度的基础上,定期总结,开展风险评估。同时,要求各科备好《医疗锐器伤登记表》,特别是在锐器伤高发的地点和部门,以方便医务人员及时填写。医院应有明确的锐器伤处理流程,对于暴露后感染风险评估、血液检测、暴露后预防注射及应急免疫接种、随访项目及时间、检查结果记录及反馈管理制定详细可操作手册,医院还应特别针对节假日、夜间可能发生的医务人员锐器伤情况,加强总值班培训,以保证医务人员及管理者能随时、随地遵循标准程序处理。

3.3 加强高危人群管理。医院是各种疾病聚集的场所,医务人员系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针对医务人员锐器伤职业暴露的风险,建议对医务人员建立健康档案,记录医务人员的乙肝抗体检测结果,以备乙肝血液暴露后评估参考。对于新入职的职工,建议检查乙肝五项,对抗体滴度不足的职工建议接种乙肝疫苗,同时在感染管理科备案。一旦发生锐器伤,可以迅速了解医务人员的抗体情况,有利于减少医务人员受伤后的恐慌心理,也为采取下一步措施节约了时间。此外,考虑到保洁人员经常接触废弃锐器,暴露源通常不明,且保洁人员普遍安全防护知识和意识较低,因此,也应当加强对这部分人群的管理。

综上,医务人员锐器伤的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针对锐器伤的报告、高发人群及高危环节的培训应进一步细化并落到实处。

1 吴俊琪,马拥军,徐瑞龙.临床实验室锐器伤的危害性与控制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3):376-377

2 谢懿,何绪屏.68例锐器伤和职业暴露调查分析与对策[J].现代医院,2007,7(11):112-114

3 彭凌,林燕,郑舟军,等.医务人员锐器伤相关因素调查及规范化管理模式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8):2465-2467

4 林焕新,余红梅,梁卫萍.2005-2009年医务人员锐器伤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7):2612-2613

5 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关于在临床推荐应用《医疗锐器伤登记表》的建议[J].中国医院,2003,7(2):61-62

6 陈惠清,武迎宏,刘坤,等.北京市医务人员锐器伤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0):4976-4978

7 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S].2004

8 谢红珍,聂军,潘绍山,等.广州市护士注射锐器伤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3):172-175

猜你喜欢

血源性锐器乙肝
叶卫江:为什么用“乙肝携带状态”替代“乙肝携带者”?
乙肝妈妈:我该如何孕育一个健康宝宝?
新型安全型锐器盒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锐器盒使用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思路
西部地区某三甲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调查分析
不再为乙肝“愁断肠”
IUD取出术致血源性职业暴露1例
小儿股骨颈血源性骨髓炎误诊1例
蒙医护理实习生实习期间锐器伤调查分析与对策
76例妊娠合并乙肝的护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