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两国视角下的“伪满文学”

2014-08-15郑颖

青年与社会 2014年4期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

郑颖

【摘 要】“满洲”文学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的交集部分,对于其概念应该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从中日两国的视角进行客观的分析。

【关键词】“伪满文学”;历史唯物主义;中日视点

“满洲”文学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的交集部分,但是在中国国内关于“满洲”作家的关注可谓少之又少,在中国文学史上很少提及,是一个鲜为人知的群体。对于日本国民而言,更是被尘封的记忆。在中国,由于伪“满洲国”实质上是日本的殖民地,对于其文学的认识良莠不齐、褒贬不一,除了抗日文学的部分以外,很多都被忽视了,特别是女性的文学创作。而在日本,对于当时活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日系女作家的研究也还不够充分。关于“伪满文学”,可以大致分为前后两期,以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以及扶植溥仪为傀儡成立伪“满洲国”为界。前期起始于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朴茨茅斯条约》使日本抢到了我国东北旅顺、大连的租借权和南满铁路及其附属地的一切特权,于是制定并实行海外开拓计划,日本人开始大量移民我国东北。派遣开拓团是日本侵华政策的产物,到“九一八”事变前,迁入移民1457户。

这些日本人在从事经济活动的同时,也开始创作文学作品,后来逐渐形成一个日本文化活动圈,以大连为中心,扩及到长春、辽阳等东北腹地。其主要成员是“满铁”职工。他们创办报刊杂志,以发表小型作品为主。作者既是“满铁”员工,作品多有与经济相关的内容,同时也描写风土人情,展现日本人的生活和情感。虽然刊物不少,发表小说、诗歌的数量也很多,但总体上质量不高,多为业余创作,还称不上真正的文学作品。但这是日本文化大量侵入我国的开始,其目的在于为“满洲”文化的日本化的政策服务,并且形成一定的规模。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是对我国东北地区实行殖民统治的标志。为实现吞并中国东北的野心,将移民政策作为改变当地民族构成成分的重要国策之一,接连推出移民计划。如拓务省制定《二十年百万户送出计划》,日本与伪满政府于1942年1月公布从1942至1946年向东北移民22万户的5年计划等。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为止,日本在“满洲”的移民已达10万6千户,共318万多人。

大量日本人移居我国东北,形成一个日本人的社会,这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文人,他们所形成的日本文化圈构成“伪满文学”的主体。尽管个体文人的经历、思想观念、文学态度不尽相同,但总体上说,“伪满文学”是自觉为日本军国主义的殖民统治服务的工具,以思想输出和文化侵略为其使命,宣扬的核心是所谓的“建国精神”,它起到日本实行殖民统治的一翼的作用。

因此,从狭义上说,“伪满文学”指的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日本投降的14年件在中国东北殖民地的文学现象。“伪满文学”始终伴随着日本殖民侵略活动,从其诞生到终结都证明着作为殖民侵略的附属地位,因此也可以说是移民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日本殖民者的文学。

那么,“伪满文学”是否包括当时东北地区的中国作家呢?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复杂问题。

首先,“伪满文学”是我国学者对伪满洲国时期文学活动的称呼,日本学者把这个时期的文学称为“满洲文学”。他们又把“满洲文学”分为中国人的“满系文学”和日本人的“日系文学”两大部分。当然,日本学者认为“满洲文学”的主体是后者。从“伪满文学”(即日本学者称呼的“满洲文学”)的思想性质和作品倾向判断,其绝大部分带有为殖民政治文化政策服务的自觉性,其“满系文学”也应该服务于这个宗旨。如果从这个意义分析,就不应当包含那些具有爱国思想的中国作家群。

对这部分中国作家群体的分析也非常错综复杂,围绕着是否属于“抗战文学”等问题,尤其对个体作家的见解更有争议。“抗战文学”是日本侵华战争这一历史时期中国文学的标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价值取向。东北沦陷区文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东北流亡文学、东北作家群的研究成为学术领域的研究热点。尽管取得很大的成果,但总体上还缺少广度和深度,表现在研究对象多集中于肖红、肖军、梁山丁、梅娘等少数作家,没有形成对群体的整体研究;研究的时间带多关注流亡关内后的创作及活动,很少涉及沦陷区内的文学活动;研究方法基本是以“汉奸”或“反战”作为判断基准线;缺少对该群体文学性质进行客观的深度剖析;缺少文学艺术视角的评价。因为沦陷区文学极其复杂,有的旗帜鲜明地抗日,也有的隐晦曲折,有的只是描写社会生活现象,还有的粉饰太平甚至表现出对日本人示好的倾向。一般地说,高举抗日大旗的都是流亡关内的作家,而留在沦陷区内的作家,由于各种各样的背景以及自身因素,在人生及其作品中都具有多种性格并存的特点。作者以及作品的多重人格、多重身份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如何定位,这需要进行缜密严谨、客观公允的论证。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抛弃简单的二元化思维定势的模式。

对“伪满文学”以及东北沦陷区文学的研究比较薄弱,有诸多原因,但最大的因素还是因为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需要摆脱文学理论研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具有多元格局的全方位观念。

“伪满文学”的主体是居住在东北地区的日本人,但他们也不是清一色的思想意识。有利于我们了解伪满时期日本作家的心路历程,也有利于我们走近并重新审视那段历史,这些是不应该被遗忘和忽视的。通过解读日本女作家在伪满时期创作的作品,不仅可以管窥女性眼中的伪满印象,还可以发现潜藏于背后的深层次含义。

参考文献

[1] 川村湊.異郷の昭和文学-満洲と近代日本[M].岩波新書,1990.

[2] 川村湊.文学からみる(満洲)[M].吉川弘文館,1998.

[3] 栗原彬.知の植民地:越境する[M].東京大学出版会, 2001.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伪满洲国”的女性文学(W2012281);住友基金アジア諸国における日本関連研究助成‘戦時下、中国東北地区における日本女性文学―牛島春子を中心に―(128040)。endprint

猜你喜欢

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为历史服务的哲学”: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的“时代精神”论题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从理性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利益观的形成理路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探讨李光地儒学思想的历史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的国家理论分析:兼论治理理论嵌入的可能与边界
记者的时代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平衡
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救赎——吉登斯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与第三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