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四化同步”看农民工返乡回流问题

2014-08-15梁政

青年与社会 2014年4期
关键词:农民工

梁政

【摘 要】文章以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为背景,针对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不同步的状况,从经济发展视角透视农民工返乡回流这一现象,在充分考虑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劳动力市场所产生的影响的前提下,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相联系,从而深入认识和把握农民工返乡回流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为从根本上科学解决返乡农民工未来发展出路问题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四化同步;农民工;返乡回流

2012年11月8日召开了党的十八大,会议提出建立四化同步,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但城镇化发展比较缓慢,仍存在不同步现象,其中城镇化进程中最大障碍就是农民工身份的转化问题。所以,如何解决好农民工在城市中的身份问题,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缓解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由于全球经济的持续低迷,相当一批农民工退出城市劳动力市场返回乡村。不仅如此,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的不利影响,国内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源密集型企业,如长三角、珠三角和中东部地区主要靠出口为主小微企业正处在复杂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这一转变将导致劳动力市场供给过剩,农民工城市就业难度增加的问题也随之突出显现出来。

一、现阶段农民工返乡回流现状及原因分析

从表面现象来看,大规模农民工返乡回流潮的出现确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发之后,可以说,大规模的农民工返乡回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由国际金融危机对整个世界经济环境的强大冲击和不利影响所引发。但从经济发展视角透视这一现状,客观理性地看待和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所产生的冲击,我们会发现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并非是民致农民工大规模返乡回流出现的直接的决定性诱因。要想深刻地把握农民工返乡回流问题的本质,只有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流动现象与经济发展路径、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结合起来考察,才会辨析出问题的根源所在,进而从根本上找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再利用,满足农民工持续就业问题的出路。

(一)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分析

农民市民化就是农民变成市民,是农村人口通过转移方式转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城镇的聚集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集约化效应,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与农村相比有着巨大的优势。城镇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有着更高水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城镇生活便利并且丰富多彩,对农民向城市的转移有着巨大的“吸力”。另外,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工业化进程也在不断地推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量产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就形成了城镇化建设所需劳动力的强大地有益补充。因此,农村人口非农化过程与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对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国情来说,农村出现剩余劳动力后实现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的起步,相对于工业化的发展是明显滞后的,其农民非农化道路是一条与工业化脱节、不同步的崎岖之路。建国以来,我国依靠农业积累大力发展工业,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工业与农业比例严重遭到破坏,城乡形成差别悬殊的二元化社会结构。加之,农村人口大量非农化进而转为市民化,导致城乡融合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矛盾。

(二)进城农民工的“候鸟栖居式”存在是农民工返乡回流的客观前提

总的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或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是欠发达国家由落后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人力资源结构调整现象。但是,目前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相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早期的发展经历而言有着鲜明特征,即:相当一部分的进城农民工难以融入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不能真正被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充分吸纳和利用,而是在城市中形成“候鸟栖居型”的农民工阶层。

1. 我国城市化进程缓慢,对农村劳动力接纳力不足。当城镇化进程缓慢,城市扩张对城镇新增劳动力自然就表现出接纳力不足,也就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成烈的冲击。结合我国特殊国情来看,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接纳能力的不足与从事收益较低农业生产的农民迫切希望融入城市生活的意愿之间形成了矛盾,从而从整体上影响了城市化进程。

2. 社会关系中约束条件对农村劳动力的制约。在工业化、城镇化与农村人口非农化未同步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农民工具有半工半农的性质,也就是所谓的农民工“候鸟栖居式”存在。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诸多限制,大体可归分为城乡户籍管理制度性因素和社会歧视等非制度性因素限制。社会约束条件的制约造成劳动力市场混乱、劳动力市场分割等问题。这也集中反映出农民工劳动力供给对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的整体不适应性。因此,农民工在城市的“候鸟栖居式”存在,也就构成了大规模返乡回流的客观前提。由此不难看出,进城农民工大规模返乡回流现象的出现也确实揭示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道路上的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即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农民工技术水平之间的巨大差距。只要市场处于不均衡的状态,就必然会产生调整的需求。所以,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一样,当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偏离值增大导致出现不均衡,部分进城农村工退出城市劳动力市场也就在所难免。

(三)社会歧视因素的存在

受长期生活环境的影响,进城农民对城市生活环境的适应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这种适应包括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心理层面。对进城农民工在城市长期生活而言,在经济层面短时间内是很容易完成的,但社会层面、心理层面的适应却是需要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而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的时间会更长。就目前我国农民工在城市的整体适应状况总体来说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进城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受到城市制度的排斥力量和人文差异性的人格歧视等使进城农民工的适应存在文化边缘性的特征。巨大社会歧视下的较高的就业成本造成了农民工选择返乡继续务农或者在农村从事非农生产等现象。农村剩余劳动力返乡回流潮的出现严重制约了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市民化的进程。endprint

二、新时期农民工返乡现象的应对措施

从客观来看,农民工返乡回流现象作为劳动力市场优化其自身结构的一种方式,它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升级的必然结果。对此,积极的策略应该是:做好返乡农民工人力资源配置工作,下大力气进行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以适应“四化同步”的客观要求。

(一)引导返乡农民工投入到现代农业和新农村的建设进程中来

严格来看,进城务工农民始终也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务工是他们的“第二职业”,是增加经济收入的门路,放弃工作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生活来源。但他们在进城务工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过职业技能培训,具有了一定的专业技术和特长,城市的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记。他们眼界开阔,思想解放,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开拓精神,与不离乡不离土的农民存在较大的差别。进城农民工返乡后,会把开放思想见识、技术、资金、先进理念等带回家乡,这对于推动农村发展、传播先进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与再就业

在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各级政府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盘活县域经济,并释放积极政策使返乡农民工积极投身其中,进而解决返乡农民工的创业与再就业问题。近年来,国家经济健康平稳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进入提质增效期,同时,受土地紧缺、美元贬值、汇率变动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沿海地区正酝酿着新一轮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部分产业资本、重工业企业将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同样,随着“四化同步”建设的加速推进,大量资金将投向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新农村建设力度也将空前加强。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广大返乡农民工应充分发挥技能优势和人力优势,积极投身于新农村的经济发展中来。

总之,农民工返乡创业、建设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问题。各地政府应把帮扶措施落实到具体的兴农项目中去,特别是对于贫瘠农村,更应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可以说,政府的政策扶持是农村各项事业建设成败的关键。不难想象,如果农村的发展不具有任何比较优势,其对于农民本身在内的任何人都没有吸引力,那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只能成为美好愿景。令人欣慰的是,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不断发展,农民工群体“早已悄然升级”,“第二代农民工”正以崭新的面貌站在时代的前列,这些农民工长期侵染于城市文化,其思想理念、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等各个方面都比较强。同时,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来讲,充分发掘农村内需,逐步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将是未来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因此,应充分利用农民工返乡这一时机,适时调整农村发展战略,积极鼓励农民工创业,使这些新型工人参与到农村的建设中,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实现了城市对农村的反哺。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站在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上,返乡农民工凭借勤劳和智慧,是可以在农村这块广阔天地上大有作为的。

参考文献

[1] 蔡玲.光明日报[N].2009年02月17日.

[2] 谷延方等.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城市化的启示[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3(3):24-27.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民工
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就业值得期待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农民工当副镇长选好也要用好
农民工梁国胜:让自己成为最坚实的桩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连云港:为农民工讨薪“撑腰”
理性看待和应对农民工“二次返乡”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以前觉得没必要,现在希望常态化 体检在农民工中越来越“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