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新时期高职院校教学过程激励机制的探索

2014-08-15李晓华吕智慧

青年与社会 2014年4期
关键词:教学过程激励机制新时期

李晓华 吕智慧

【摘 要】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目前高职院校中存在着的许多问题亟需解决。多数高职院校除基础薄弱外,更在于教学过程的单一及脱离社会实际。因而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激励机制的构建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新时期;高职院校;教学过程;激励机制

20世纪80年代,“激励”一词由企业管理界引入我国的教育界,90年代以后,“激励教育”的方法研究在中小学教育中已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在大学教育尤其是成人继续教育中却相对滞后很多。从心理的内部状态来看,激励是指人的动机系统被激发起来,处在一种激活状态,对行为有着强大的推动力量。从心理和行为的过程来看,激励主要是指由一定的刺激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一种内驱力,并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和行为过程。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相对薄弱,引进激励机制非常重要。

一、激励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一)激励有助于实现共同进步。通过激励,可以使师生理解和接受教学目标,认同和追求教学目标的实现,使教学目标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的信念,进而转化为教师教学的动机和学生学习的动机,并推动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

(二)激励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的,更易使学生在学习探索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在激励机制作用下,学生必然会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必然更关注自己的学习。关注多了,提出的新观点新思路就会增多,教师对学生的新思路、新观点采取恰当的激励措施,会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有利于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革新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学习。

(三)激励有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绩效。激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最充分的发挥他们的潜能,从而使学生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肯定性评价和要求,能激发学生的荣誉感、自尊心、上进心,使之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树立“我能做到”的观念,发挥其潜能。

二、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激励机制的探索

新时期高职院校教学过程激励机制,是指在高职院校组织系统内部,将被教育者(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行为纳入一定规范并由此而对其施加影响,通过被教育者自我的辨析与梳理逐步产生认同感,激发内在动力,进而实现与教育者目的同向行为的各项工作环节之总和。其基本要素包括:激励主体(有时候是教育者,有时候是家长,有时候是教育组织)、激励客体(高职院校大学生)、激励原则(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等)、激励方式、激励环境、激励绩效与反馈等。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激励机制的构建是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着眼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动力的提升,教师运用尊重、信任、肯定、赞许、鼓励、嘉奖等,对学生进行潜能开发,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技能为根本,以服务社会为最终目的。

(一)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但却是可以逐渐培养的。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激发兴趣为先导,以开发潜能为宗旨,通过教师的激励行为,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满足学生的积极心理需求,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实现自我激励,从而使全体学生全面、和谐、主动的发展。同时,教师还需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产生自觉、主动地学习之后,要及时进行成绩的反馈,每隔一段时间,对学习的成果进行总结,使学生看到自己努力学习的成果,并充分享受学习进步的乐趣,使他们的自觉行为得到强化,从而使学习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

(二)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专业知识技能。为提高教师的各方面素质和技能,高职院校应制定相应的人才发展培训计划,让教师通过进修、培训、锻炼及时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本学科发展的最新知识,也为迎接工作岗位的挑战和将来更好的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教师在进修、培训、锻炼的过程中,还可以研究课堂组织、教材教法等内容,在明确了“为谁教、为何教、如何教、教什么”等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教学经验和专业素质的提升,这对于激励教师提高自我意识与专业责任,消除教学压力,解决实际问题,也有一定帮助。只有教师理解了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才能让教学过程生动起来。

(三)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及院校行政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所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要实现这个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就必须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是教学、科研、培训、生产多功能性的实训场所,以行业岗位群为标准,具有专业技术技能的仿真性,使学生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而这些场所的提供和建设需要政府、企业以及院校行政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有了这些基础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以及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完成教学任务,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激励机制是一种制度化的调动客体积极性的工作系统。对组织来讲,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支持与保障,为组织的健全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对个人来讲,可以充分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不断成长成才。激励机制在高职教育中应当大力开发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姜向阳,杨淑华.高校教师激励机制设计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4(6).

[2] 汤慧池,田力军,曹战果.高校教师激励机制设计与完善[J].当代教育论坛,2004(8).

[3] 任莉.高校学生激励机制的理性思考[J].工作研究, 2010(4).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十二五”重点课题“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与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Z0015)。

作者简介:李晓华(1980- ),女,吉林大安人,硕士,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过程激励机制新时期
湿地恢复激励机制的国际立法及启示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欣赏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山西票号的激励机制及其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