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

2014-08-15周文祥

青年与社会 2014年4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周文祥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他们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与孩子聚少离多,沟通少,家庭教育几乎空白,其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都面临着许多问题。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只有对其心理健康现状有较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做好教育与管理工作。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及其他孩子,这就需要父母、监护人、学校以及政府的共同努力,积极配合,以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滋生了各种对“留守儿童”具有不良影响的事物,很容易对“留守儿童”的心理产生冲击,因此,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对策

随着我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流动,形成了庞大的流动人口。由于受到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城市务工环境、务工收入等因素的制约,他们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农村,农村留守儿童也就相应而生了。中国妇联2008年2月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约有3000多万人,小学适龄儿童较多,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比例达28.29%,农村留守儿童已非常普遍。

随着新一轮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深入,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更会不断的涌向城市,农村“留守儿童”只增不减,这类孩子的教育问题却日渐突出。

以大方这样的农业大县为例,留守儿童监护类型大致为:(1)祖辈抚养监护;(2)单亲(父亲或母亲)监护;(3)上代(亲戚或邻居)监护,指由儿童父母的同辈人(亲戚或朋友)来监护;(4)同辈(哥哥姐姐或自我)监护。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我课题组以大方县绿塘乡牛集小学、大方县鸡场中学、大方县黄泥塘中学的486名“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 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步成和其他心理学科研究人员,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修订,成为适应于我国中学学生标准化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研究对象进行心理检测。发放“心理健康测试卷”486份,收回有效测试卷475份。通过分析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很高,具有轻度及其以上心理问题的占31.0%,在父母外出务工后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是突出,尤其是小学生表现明显,还有女生比男生更突出。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和自卑问题等,方面显著地不如父母在家的儿童,父母都在家的儿童的人际关系显著地好于单亲及双亲都外出打工的孩子,而单亲外出打工的孩子的自信显著高于双亲外出打工的孩子。在孤独感、社交焦虑方面与其他儿童没有显著的差异。

课题组根据收回的475问卷分析,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逃学

孩子是生性好动,自制力差的一个群体。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够,使得这些孩子出现学习意识淡薄,尤其是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没人辅导,加之成绩不好,严重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有的“留守儿童”认为现在学习好坏无关紧要。自己的父母没文化,照样天南海北的做生意、挣钱,甚至比农村的有文化人赚钱还要多,这就使他们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调查显示,有47%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41%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10%的学习成绩较好,仅有2%的学习成绩优秀。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管和鼓励,出现学习滑坡以臻对学习丧失信心甚至对学习有一种恐惧感的情况。有些“留守儿童”因学习成绩差被教师忽视或被同学讥笑,由此感觉受到冷落或打击,对学习失去兴趣,不喜欢学习,甚至对学习厌恶。他们即使坐在教室里也是开小差,不能集中精力学习。有的甚至害怕学习,经常逃学,逃学后遭到老师和同学的批评,更加不喜欢学习,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二)道德意志淡薄、小偷小摸、撒谎欺骗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使他们接受父母的道德教育很少,学校里的思想教育又存在针对性不强的缺陷,于是,他们的道德养成就出了问题,形成品德教育的盲区。这些孩子的父母一年到头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无法关注。有的即使有心,限于生活压力,他们也很少给孩子打电话或经常回家看孩子,出现“留守儿童”的道德“真空”。而处于身心择速发展时期的儿童,缺乏对事物正确与否的判断能,从父母那里得不到的教育,孩子很容易从社会渠道获取。一些同龄人的不良习惯、越轨行为很容易迷惑孩子。有的变得自私、任性或性格孤僻。“留守儿童”行为表现主要有:一是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法学校纪律、拉帮结派、赌博、打架斗殴,少数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二是接受爱,不去施爱,无感恩之心。更不懂得回报,整天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无诚信意识,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缺乏社会责任感。

(三)妒嫉、憎恨、仇视心理

“留守儿童”由于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常羡慕他人亲人团聚式生活,经常思念自己的父母,久而久之,发展到嫉妒他人。表现在和同学吵架,冷嘲热讽,脾气暴躁,有意去挑起矛盾,很难与同学朋友正常交住和相处等。有些“留守儿童”甚至形成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出现暴力化倾向。

(四)自卑心理

“留守儿童”经常别人朝夕与父母相处,得到关心和疼爱,而自己却没有,就会感到失落和自卑。这些心理堵塞很难得到疏通,他们会感到没人能够真正理解自己,长期的类似情绪体验,逐渐产生自卑感。加上客观环境和主观认知难以改变,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越长,这种自卑体验就会增加和泛化,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与父母关系越密切,感情交流越丰富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的心理问题越明显。农村留守儿童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感。他们生活的真正的困难来自心理上的压抑,心里头有话无处诉说,尤其是遇到挫折和委屈,就因无处倾诉而产生心理压抑。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父母不在身边,就感到没有依靠和保护。因此,其他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上进心不强。endprint

(五)性格孤僻不合群

隔代扶养的祖辈,其教育态度往往是保护的、溺爱的。照顾过度和忽视的教育态度,很容易造成儿童的任性、孤僻、冷漠、攻击、胆怯、被动等不良个性特征。研究发现,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时有失落感,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性格上变得自闭,这种心理在女孩身上表现较明显。

(六)逆反心理

农村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表现在爱与人对着干,常喜欢闹对立。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都持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人看事。常拒人千里,对社会充满不信任,这样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行为逆反,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留守儿童一般对小事都计较当真。与人交往充满警惕和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让人感到他们难以教育和管束,要么采取高压政策,要么放任,然而均无实质性效果。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缺失

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个原因。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由于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隔代的老人,由于体力、素质等原因,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隔代的老人大多对孩子溺爱放纵,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自私任性,蛮横霸道、易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自律能力较弱。由于长期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沾染上不良习气,出现违法犯罪行为。有的留守孩子受父母在外打工的影响,把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也定位为打工挣钱,因此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家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是留守孩子面临的最大潜在危机。监护权的缺失对孩子的人格发展、社会化和道德发展都将带来影响,从父母那得不到的教育,孩子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取,同龄人的不良习惯、越轨行为、流行的东西就很容易钻空子。留守孩子的成长之路一旦走偏,纠正起来的代价和精力是难以估算的。

(二)学校与社会教育缺位

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学生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学校教育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就我国当前教育的现状来看,社会对少年儿童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太少,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很少或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区教育这一块尚处于真空之中。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既关系到农村人口素质问题,也关系到农村的下一代的成长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防范,学校开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措施。

(一)掌握每一位“留守儿童”情况

认真对每一位“留守儿童”摸底调查,掌握真实情况,开展积极的心理辅导。“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少关爱,在心理、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出现了较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为了掌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我们实验学校的班主任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家访,了解“留守儿童”家庭情况,建立“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登记表、家校联系卡。在日常工作中,用“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记录他们的成长过程,针对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系列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竞争等策略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鼓励他们自强、自立,帮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

(二)加强家庭教育,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和监护人的责任。父母尤其是出外打工的父母应与孩子经常交流和沟通,除了关心孩子的生活、身体和学习外,更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这样不但有助于缓解孩子的紧张、焦虑心理,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明白生活的来之不易,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负责抚养监护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应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不能过分溺爱和放任,给孩子以科学的管理和引导,从而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理和高尚人格。

(三)学校应提高对留守儿童管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组,搞好研究、管理、教育工作,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对留守儿童来说,学校教育的作用会大于其他一般儿童。要特别重视学校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从感情上拉近与留守学生的距离,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前提。采用多种方法,规范留守儿童日常行为,实现自律与他律的结合,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关键。让留守儿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最终目的。

(四)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儿童缺乏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抚慰对他们来说更为珍贵。学校要开设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心理话信箱”,建起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对儿童的心理压力和障碍进行疏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五)为留守学生建立心理档案endprint

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这部分孩子家庭状况、父母亲务工地、临时监护人姓名、年龄、住址及监管儿童个数,“留守儿童”的心理品质、学习行为、生活习惯、心理测试结果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详尽记载,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人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

(六)开通“亲情与心理辅导热线”,由专门的老师帮助解答一些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电话,班主任每月与外出务工家长至少电话联系一次,反馈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时也要求外出家长在百忙中,每月至少给孩子打一次电话或写一封信,鼓励子女战胜困难的信心,努力把学习搞好。“心理辅导热线”帮助“留守孩”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解决心灵的“疙瘩”。

(七)组建留守儿童朋辈辅导小组

把一些住址相近,情况相似的留守儿童组织在一起,让他们一块玩耍一块儿学习,有问题一起想办法,有快乐也一起分享。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心理特征上具有明显的共同性,在日常生活和价值判断上也具有共性的困惑和问题。同时,相同的经历与境遇使留守儿童之间更易产生彼此心理上的相容,形成情感上的相互慰藉与支持。在小组的交往与活动中,留守儿童可以分享彼此之间的快乐,理解并分担彼此的烦恼,交流和讨论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困惑和疑虑。这样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冲淡他们对父母的思念和孤独感,而且,从共同的交往活动中可以培养他们对集体的依恋和归属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通过对成长小组的关注和有计划的指导和参与,可以使留守儿童的成长小组成为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有效途径。

(八)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和人格的不断升华。为了丰富“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我校组织成立了科学实验兴趣小组、美术兴趣小组(包括书法、绘画、雕刻、手工等)、音乐兴趣小组、体育兴趣小组,使其生活学习更加充实。又如给“留守儿童”过集体生日;开通集体QQ群,我课题组给实验学校的留守儿童创建了“温馨小屋”的QQ群。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忽视、不容等待,农村地区尤为突出,作为教育工作者,更是责无旁贷,要做好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更要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关爱“留守儿童”,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茁壮成长。endprint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