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育大学生的志愿精神

2014-08-15徐嘉怡谢颖茵陈美杏肖玲

青年与社会 2014年4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志愿者大学生

徐嘉怡 谢颖茵 陈美杏 肖玲

【摘 要】作为志愿者队伍中坚力量的在校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思想觉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通过志愿服务向社会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精神面貌,对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在这种奉献精神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不小的阻碍。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志愿精神;志愿服务

志愿者是指不受私人得益的驱使、不受法律强制,而基于某种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感,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人或人群。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为志愿者的定义为: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志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

对于志愿服务精神,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慈善性活动。近年来,中国青年志愿者的行动领域不断扩大,开展的如火如荼,呈现出一片良好的发展景象。我国的青年志愿者们在全社会树立起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并且发扬了我国青年的光荣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巨大贡献。

一、大学生志愿精神的重要性

大学生的志愿活动,对于受助者、社会以及个人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对社会而言,志愿活动具有以下积极意义:一是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志愿工作提供了社交和互相帮助的机会,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及关怀;二是促进社会进步。社会的进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志愿活动不但对受助者和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对志愿者个人而言更是意义非凡的:一是奉献社会。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工作,强化了年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二是丰富生活体验。志愿者利用闲余时间,参与一些有意义的工作和活动,增强他们对对志愿服务的感性认识。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

志愿服务是个体为了邻人、社区、社会的福利而进行的非营利、不支酬、非职业化的行为,此类行为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现今大学生认为应该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健全人格。但仍有相当大一部分的大学生在自身主观因素或者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缺乏一定的志愿服务意识。为了了解当今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解决办法,我们以调查大学生志愿服务情况为实践主题,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征集在校大学生对于志愿服务的相关了解及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问卷发放时间为从6月4号到7月4号,共发放141份,收集了141份有效问卷,深入调查了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情况。

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消极态度受不同的主观因素影响:

上述两个表格反映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原因以及解决志愿者服务与学业发生冲突的选择。调查数据显示,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互助奉献精神回报社会,造福社会。对于大四的毕业生来说,希望通过参与志愿活动能够为自己的增加社会阅历,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甚至认为只是丰富大学生活,随众参与而已,没有其他别的目的。

从以上两个表格可以看到,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根本益处能够促使大学生增强和锻炼自己的能力,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但是,大学生志愿者对于参与志愿服务也有自身的瓶颈,大学生选择参与志愿活动的主观动力不足。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自身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认识定位不准,他们认为参与志愿服务只是浪费时间,不仅要付出劳动力,却得不到回报。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对国情、社情和民意的直接了解,更缺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实践锻炼。

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消极态度受不同的社会环境因素影响:A、时间因素、与个人的学习生活时间相冲突92.2%。B、经济因素63.41%。C、天气原因48.23%。D、法律因素,相关活动对志愿者人身财产安全不够保障39.72%。E、其他20.57%。

在众多阻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因素当中,时间因素(与个人的学习生活实践相冲突)占的比例最高,说明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受自身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但同时,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其中,经济因素占了相当大的一个比例。天气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此看来,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经济是需要着重考虑的一个方面。大学生提供志愿服务主要是奉献自己的时间、体力、精神和爱心,相关服务费用自担无疑会加重学生及家庭的经济压力。目前大学生志愿者保障机制还不是很完善。大学生从事的志愿服务多为校内组织,经费主要来源于在学校(学院)拨款,自筹或个人负担。争取更多的法律支持,完善法律对志愿者权益的保障也是一个需要努力的方向。除此之外,大学生本身也要协调好个人学习生活的时间与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努力克服天气因素带来的不便。

三、如何培育大学生的志愿精神

现在大学生在学校不仅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增加社会阅历和实践,培养他们全方位综合性素质。在大学生这个青春阶段的志愿服务中,能让他拥有一颗博爱的心。

对于学校而言,这是个极大的任务。主要放在对大学生志愿精神情感人的培养,首先要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培育志愿者精神的人文环境,提高大学生主动参加志愿者活动的自觉性,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其次,大学生应当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认识到参加志愿者活动的重要意义。最后,大学生还应当认识到参加志愿者活动还能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

对于社会来而言,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是现代社会中宝贵和不可忽视的社会资源。首先,对志愿服务立法。立法保障也是国际志愿服务之所以能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因。无额定志愿服务的法律地位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志愿服务的认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再者,就是政府的支持。政府相关执行力度不够和志愿者资金缺乏仍然是当前阻碍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增长的重要因素。

志愿者奉献给社会的不仅仅是服务,同时也向全社会昭示了一种精神,那就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学校、家长应当把孩子当独立的个体来尊重,给予他们真实的志愿服务的机会,使他们在志愿服务中锻炼成长。作为家长,应该要做到以下几点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培育志愿者精神:endprint

(一)要有责任心。父母应多向小孩灌输雷锋精神,奉献社会等,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奉献精神概念。

(二)要放心。作为父母,我们应该要相信社会的真善美,不要把小孩关在笼子里,而是放手让他们走出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三)要热心。家长作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当孩子萌发志愿精神愿望时,应积极引导鼓励。

当孩子在实践活动中遇到挫折时,应给予关怀、帮助,让孩子深深体会帮助与被帮助的温暖。在现在这种缺乏奉献意识、物欲横流的社会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就变成了一件极其艰巨又极富有挑战性。

四、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生活不断改善,志愿服务也逐渐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基于此,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隐患问题的研究,分析主观与社会环境两种因素影响,结果反映出了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认识定位不明确,缺乏稳定性、自觉性与积极性,志愿精神的持续性不强。

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已经成为中国志愿服务的主体,对于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一是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大学生弘扬志愿精神,用行动帮助他人,奉献社会,有利于促进社会公正,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区自治,最终建立和谐社会。二是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有利于社会活动服务的需要。三是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大学生弘扬志愿精神,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极大激发了大学生奉献社会的热情与潜力。

参考文献

[1] 王盟.浅析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态度及现状[EB/OL]. http://tuanwei.lzu. edu.cn/.2010.

[2] 陈东.浅论美国志愿服务经验及其借鉴价值[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 (64).

[3] 张银.我国自愿性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思考[J].济南大学学报,2004(5).

[4] 管理试行办法.中国北京,2002年3月.

基金项目:课题名称:如何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项目编号:1262112022,小组成员:徐嘉怡,谢颖茵,陈美杏,肖玲,杨光磊,江文捷。endprint

(一)要有责任心。父母应多向小孩灌输雷锋精神,奉献社会等,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奉献精神概念。

(二)要放心。作为父母,我们应该要相信社会的真善美,不要把小孩关在笼子里,而是放手让他们走出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三)要热心。家长作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当孩子萌发志愿精神愿望时,应积极引导鼓励。

当孩子在实践活动中遇到挫折时,应给予关怀、帮助,让孩子深深体会帮助与被帮助的温暖。在现在这种缺乏奉献意识、物欲横流的社会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就变成了一件极其艰巨又极富有挑战性。

四、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生活不断改善,志愿服务也逐渐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基于此,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隐患问题的研究,分析主观与社会环境两种因素影响,结果反映出了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认识定位不明确,缺乏稳定性、自觉性与积极性,志愿精神的持续性不强。

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已经成为中国志愿服务的主体,对于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一是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大学生弘扬志愿精神,用行动帮助他人,奉献社会,有利于促进社会公正,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区自治,最终建立和谐社会。二是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有利于社会活动服务的需要。三是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大学生弘扬志愿精神,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极大激发了大学生奉献社会的热情与潜力。

参考文献

[1] 王盟.浅析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态度及现状[EB/OL]. http://tuanwei.lzu. edu.cn/.2010.

[2] 陈东.浅论美国志愿服务经验及其借鉴价值[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 (64).

[3] 张银.我国自愿性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思考[J].济南大学学报,2004(5).

[4] 管理试行办法.中国北京,2002年3月.

基金项目:课题名称:如何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项目编号:1262112022,小组成员:徐嘉怡,谢颖茵,陈美杏,肖玲,杨光磊,江文捷。endprint

(一)要有责任心。父母应多向小孩灌输雷锋精神,奉献社会等,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奉献精神概念。

(二)要放心。作为父母,我们应该要相信社会的真善美,不要把小孩关在笼子里,而是放手让他们走出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三)要热心。家长作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当孩子萌发志愿精神愿望时,应积极引导鼓励。

当孩子在实践活动中遇到挫折时,应给予关怀、帮助,让孩子深深体会帮助与被帮助的温暖。在现在这种缺乏奉献意识、物欲横流的社会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就变成了一件极其艰巨又极富有挑战性。

四、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生活不断改善,志愿服务也逐渐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基于此,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隐患问题的研究,分析主观与社会环境两种因素影响,结果反映出了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认识定位不明确,缺乏稳定性、自觉性与积极性,志愿精神的持续性不强。

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已经成为中国志愿服务的主体,对于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一是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大学生弘扬志愿精神,用行动帮助他人,奉献社会,有利于促进社会公正,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区自治,最终建立和谐社会。二是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有利于社会活动服务的需要。三是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大学生弘扬志愿精神,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极大激发了大学生奉献社会的热情与潜力。

参考文献

[1] 王盟.浅析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态度及现状[EB/OL]. http://tuanwei.lzu. edu.cn/.2010.

[2] 陈东.浅论美国志愿服务经验及其借鉴价值[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 (64).

[3] 张银.我国自愿性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思考[J].济南大学学报,2004(5).

[4] 管理试行办法.中国北京,2002年3月.

基金项目:课题名称:如何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项目编号:1262112022,小组成员:徐嘉怡,谢颖茵,陈美杏,肖玲,杨光磊,江文捷。endprint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志愿者大学生
志愿者
我是志愿者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我是小小志愿者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