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生态景观林建设与新农村可持续发展

2014-08-15郑晓芹

陕西林业科技 2014年6期
关键词:林带树种森林

郑晓芹

(城固县林业工作站,陕西 城固723200)

1 当前农村现有林地在生态景观林建设中存在突出问题

从发展农村生态旅游角度和农村林地可持续发展来看,目前很多林地整体景观效果和群落多样性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农村林地的长远发展形成制约因素。林区内林相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林相单一,森林景观效果差

树种种类单一,纯林化严重,缺乏季相变化,无法给人以“步移景换”的感觉,未能满足人们对森林资源景观的观赏要求。

1.2 大面积的纯林存在结构不稳定性

由于受地理、土壤、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特别是长期以来一些观念的影响,使一些地区形成了大面积的纯林。而纯林容易发生病虫害,影响树木的正常发育。

1.3 生态效益差

林区内部分原始植被几近绝迹,多为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植被类型层次结构简单,林下地被物缺乏,难以招引鸟类和其它野生动物栖息,造成整个森林群落生物品种少,缺乏生物多样性,难以起到改善环境的作用,生态效益差。

2 发展生态景观林对新农村建设所起的作用

生态景观林不仅在防风沙、涵养水源、吸附灰尘、杀菌灭菌、降低噪声、吸收有毒气体,调节气候、保护生态平衡和改善居民身心健康方面有促进作用,而且在营造优美、舒适的环境发展农村旅游,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方面也有着非凡的效果。尤其在建设的过程中经常涉及到绿地生态景观、山体景观、水体景观、湿地景观等,而这些景观的多样性也包括了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地貌景观的多样性和生物的多样性。丰富的植物群落,较多的植物品种,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错落有致,是自然生态景观的再现,对缓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有着重要的意义[1]。

2.1 突出改善生态环境功能

通过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构建大规模的生态缓冲带和防护带,进一步增强森林的生态防护功能。在江河两岸、大中型水库周围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充分发挥其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作用。通过打通森林斑块连接,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和迁徙走廊,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

2.2 突出防灾减灾安全功能

通过优化江河沿线森林群落结构,完善以河道防护林为基本骨架的森林抗灾体系建设,在增强森林自身抵御病虫害的同时,提升防洪护岸、防风固堤和抵御山洪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效防范山体滑坡、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从根本上治理和减少各类自然灾害,维护区域安全。

2.3 突出建设宜居城乡功能

生态优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生态景观林带,是建设宜居家园不可分割的基础。结合新农村建设,优化城乡森林生态系统,建立城乡森林系统的自然连接,有效改善城乡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提高宜居水平[2]。

2.4 突出区域形象展示功能

陆路、水路交通干线是客流、物流的集中地,是向社会各界展现本地区形象的重要窗口。突出抓好国道、省道以及省际出入口、风景名胜区等重要节点的景观林带建设,注重从形成景观的角度统筹安排彩叶(花)树种,形成全年常绿、四季有花、花色不同的景观带,增强林带的观赏性和视觉冲击力,充分展示各地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综合发展形象。

2.5 突出多元多维发展功能推进新农村建设

生态景观林带建设不是单纯的林业工程,要与旅游、科普、文化、历史等工作有机结合,打造地方绿化美化生态化品牌,建设进入式林地和配套游览通道、林间小品等,形成生态旅游新的增长点。林带建设要连通沿线的自然景观、人文景点,更有效地传承当地的自然和历史文化。有条件的绿化带可建设林业宣传科教基地,推广现代林业文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生态文明的形成。建设生态景观林是发展农村旅游,尤其是发展城市周边农村旅游,吸引城市的资金及人才向农村流动,体现“城市反哺农村”,这也符合当前国家发展的方向。同时,可以使农村自力更生,靠自身力量得到发展,进而减少国家对农村的扶持。当地农民也可通过参与投资、经营旅游业、服务业增加其经济收入,实现“生活富裕”。

3 农村生态景观林的建设原则和类型

农村生态景观林即以展示山水田园形象、改善人居生态环境质量、促进旅游经济发展,重点考虑旅游功能的一类森林,重在遵循自然演替规律,依靠科技进步,在保护现有生态景观林基础上,采用“封育、新造、改造”等措施,建设多类型、多树种、多层次、多效益的生态景观林,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新农村可持续发展[3]。

3.1 基本原则

生态景观林建设以培育景观效果为主,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

3.1.1 系统性原则 按照生态景观林土地性质和区域功能特征,合理规划森林生态和景观游赏的功能布局,将森林生态、森林游赏、新农村建设、水利整治等项目融汇贯通到宏观的森林生态背景中去,取得结构上的完整性和功能上的高效性。

3.1.2 生态性原则 因地制宜,利用乡土树种营建舒适健康的生态环境,创造丰富多彩的植物群落,以达到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与其他生物之间,植物与道路、山水、建筑环境之间关系和谐、系统稳定、功能高效的目的。

3.1.3 游憩性原则 以自然、野趣的景观,科学、生态的技术,将山水田园风光融入其中,营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游憩林的景观格局。

3.1.4 经济性原则 通过合理科学地选择植物类群,将苗木生产、林果生产、休闲观光和田园意趣结合起来,实现林木的直接经济效益,提升区位经济功能。

3.1.5 层次性原则 在植物配置上,实行乔灌结合、常绿与落叶相结合、针叶与阔叶相结合、速生与慢生相结合;在空间布局上,根据生态敏感区的特点,按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护路林、环保林、风景林配置不同的树种;在森林效益上,注重生态经济型、生态防护型、景观生态型的森林模式。

3.2 建设类型

生态景观林建设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结合长、中期建设规划,按照景观与林相改造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带状疏伐或块状皆伐,补植、套种阔叶景观树种,形成生态风景林[4]。以汉中地区生态景观林建设为例,在汉台周边要建设城乡一体连片大色块的森林生态景观;在镇巴、西乡、略阳等地要建设具有山区特色的森林生态景观;在勉县、汉台、城固、洋县等汉江沿线的两岸地区要建设江河防护特色的森林生态景观;在南湖、红寺湖、云雾山、褒斜栈道等风景区要建设具有景观效应的森林生态景观。具体建设类型分为四种。

3.2.1 环村生态景观林带 在各县区城乡结合部,工业园区附近,规划以抗二氧化硫、氯气、抗烟尘、粉尘等抗污染树种,培育环境保护林。主要培育马尾松、龙柏、洋槐、银杏、臭椿等树种的生态风景林。在新农村建设山区重点乡村,主要培育核桃、板栗、油茶等树种的经济风景林。因地制宜配置常绿香味植物桂花、杜鹃以及具有观赏和经济价值的油用牡丹,形成高低错落的林海花香。

3.2.2 江河水系生态景观林带 在汉江水系两岸山地、红寺湖、南湖、石门等水库周边和水土流失较严重地区,选择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较强的乡土树种,采用主导功能树种和彩叶树种随机混交或块状混交的方式造林,呈现以绿色为基调、彩叶树种为小斑块、叶色随季节变化的森林景观。主要以松类、桉树、栎类、柏木、水曲柳、红椿、七叶树为主,培育针叶阔叶混交林景观。

3.2.3 生态风景林带 在武侯墓、石门、五龙洞、华阳古镇等风景区,根据风景旅游总体规划,主要栽植以桂花、樱花、茶花、紫玉兰、七叶树、柳树、银杏等观花、观叶、观果的观赏性树种,培育生态风景林。在风景区辐射地带,建设以杨树、杉木、桉树、黄连木、洋槐为主的丰产经济林。配置观叶树种香樟、玉兰、八角枫、桂花等达到四季葱郁,还可配置园林小品,达到步移景换的效果,使游客驻足游赏、休息,既能缓解旅途中的疲劳,又能延长旅游时间,从而带动当地服务业发展。

3.2.4 生态绿色通道景观林带 在高速公路、铁路、省道、县道等主干道两侧可视范围内,选择花(叶)色鲜艳、生长快、生态功能好的树种,采用花(叶)色树种和灌木搭配方式进行造林绿化,建设连片大色块、多色调森林生态景观。高速公路、铁路主干道经城镇、厂区、农用地两侧则采用浓郁的常绿树种香樟、柏树、柳树、七叶树、桂花、玉兰等营造护路林和遮荫林进行绿化。因地制宜,配置观花树种樱花、桃、紫薇等加以美化,远处安排观叶树种银杏、五角枫等形成色彩,使森林景观绚丽斑斓。

4 结语

现代林业认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致力于在自然和人类并存的前提下,使二者之间的关系走向融洽。农村生态景观林建设要以这一生态学的思想作为前提,只有用现代园林理念结合新农村建设,才有可能建设一个健康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

[1]蔡鲁祥.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园林景观设计探析[J].农业考古,2011(6):297-299.

[2]沈兆旭.弓弼,曲良艳,等.北方村镇生态景观的设计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0(23):39-41.

.[3]徐高福.袁位高,卢希.生态景观林目的树种选择定量研究[J].绿色科技,2012(3):10-15.

[4]王海燕,张玉洁.谈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规划[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36):45-46.

猜你喜欢

林带树种森林
常绿树种在新疆的应用现状
打造珍贵彩色林带 建设浙中生态廊道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城市绿化树种选择,只顾眼前你就输了
一个树种的国家战略
哈Q森林
公路绿化带降噪效果初步研究
珍贵树种红豆树生态位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