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方文化冲突之初探

2014-08-15丁吉娅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8期
关键词:跨文化全球化交际

丁吉娅

丁吉娅/宁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宁夏固原756000)。

20世纪科技的发展不仅促使经济全球化,更带来了移民潮、多元文化的发展与邦国概念的模糊化,这些彼此关联的要素可称为全球化的主要潮流,冲击着人类社会,使人与人、国与国、文化与文化之间形成前所未有的紧密依存关系,直接给人类生存与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陈国明:3)。要迎接这种挑战,顺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异质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使跨文化交际更加顺利、得体。

一、全球化的意义及其特征

1.全球化的意义。全球化意味着人类社会将不再是众多独立的孤岛,而是一个在人际间与组织间都具有全球性联结的互动网,它突破了空间、时间、文化假定和人类社会的结构、范畴与功能。全球化社会的来临,不仅需求一套新的思考与组织方式,也显示了了解思想与行动、知识与存在、结构与过程之间权力关系的重要性。

2.全球化的特征。第一,全球化是一个辩证的动态过程,其目标是实现整合不同文化的大同社会,文化多元与文化认同将是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第二,全球化具有寰宇渗透性,它像空气一样,将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和层面,影响人们生活、思考以及行为的方式。第三,全球化具有整体连结性,人们要相互依存,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在“地球村”里要和谐相处。第四,全球化将导致文化混合,特别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这种文化双向相互渗透的现象,反映了人类社会混合状态的潜力,但并不意味着一个统一或中央集权式社会的来临。第五,全球化代表着个人权力的扩张,是一个同时分化和同化的过程,各种文明的交织和互动,促进个人能力的提升和个性的施展,给这个世界注入多元化的色彩。

二、中西文化的冲突和差异

“文化多元化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占优势地位的主导文化价值观念,文化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同质化或一体化,而是隐藏着深刻的文化不平等关系或文化差异和冲突”(莫其逊:105)。纵观当今世界文化体系,冲突和差异最大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

近些年来,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成了一个热门课题,学者们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对中西方文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和探讨。如魏光奇(2000)从中西方宇宙观入手,探讨了中西方宇宙观在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宗教以及历史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了中西方文化优化结合的可能性;冯波(2003)对中西方自然观、价值观、人性论、个人定位、民族关系、思维方式等方面做了对比,并对庄子和尼采进行了专题性比较;徐行言(2004)从宗教、法律、伦理、思维方式、文化精神、文学艺术、自然背景、社会结构以及语言表达模式等方面进行比较,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反省,主张以宽阔的胸怀和平等对话的姿态面对中西方文化的沟通和交流;王前(2005)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模式论、知识论等角度做了对比,使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更加深入。

笔者拟从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出发,借鉴王培英(2007:11-16)等学者的一些观点,探讨在全球化语境下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冲突。

1.中西方的人生价值观不同。儒家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有所作为,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判;西方文化中的人生价值观呈多元化,其核心是实现自我价值。

2.中西方的世界观不同。中国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人类应该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条件为人类服务;西方文化认为人类应该主宰自然,可以利用不断提高的科学技术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人是万物之中心。

3.中西方的本位思想不同。中国文化重集体、轻个人,中国人谦虚谨慎、不张扬,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作、共创和谐;西方文化重个人、轻集体,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重视个人价值,强调自我和独立意识,珍视个人自由,喜欢随心所欲、独往独行,不愿受到限制。

4.中西方的时空观念不同。在时间观念上,中国文化注重过去,过去意味着习俗、历史和文化传统,中国人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不守时的情况时有发生;西方人寄希望于未来,追求变革,强调人的潜能,他们珍惜时间、遵守时间,严格按计划办事。在空间观念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于拥挤的态度也表现出差异,如英语国家的人对于从拥挤的人群中穿过去往往有所顾忌,而中国人更安于拥挤的情况。在宴请和会谈时的座次各国也有所不同,如美国人习惯于面对面与人交谈,中国人则喜欢平行坐着;中国人宴会上的座次很讲究,而美国人则随便些。

5.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文化重经验、直觉,西方文化重唯理、思辨;中国文化重整体综合,西方文化重细节分析;中国文化讲究思维能力,西方文化讲究创造才能。

6.中西方的非言语交际规范不同。贾玉新(1997:448)认为“非言语行为包括言语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这些刺激对于信息发出和接受者都具有潜在信息价值或意义”。例如身势语是典型的非言语交际手段,它是非言语交际中很重要的行为,有的学者认为“体态即信息”。很多身势语都是从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学来的,是约定俗成的,为各民族文化所独有,从而造成身势语交际行为因文化而异。例如英美人认为缺乏目光交流就是缺乏诚意、为人不诚实、不可信赖;西方人面部表情多,而中国人喜怒哀乐不行于色,不易琢磨。

7.中西方的交际习俗不同。交际习俗与特定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交际习俗的差异往往是文化差异的反映和折射,也是人类交往中误解和冲突时常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表现在称谓、问候、送礼、称赞、告别、禁忌等方面。

称谓:英汉两种称谓体系因产生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如汉语中的某些亲属称谓可以使用于非亲属成员之间;有些称谓在对方语言中找不到对应词。称谓语在使用规范上有极大的差异性。

问候:英汉因语言不同、文化习俗不同,问候的内容、言辞和方式也不同,如西方人不理解中国人见面问“你吃饭了吗?”同样,中国人也不习惯英美人用谈天气来问候他人。

送礼:送礼是国际通行的社交礼仪,但在送什么、在什么场合送、如何送等问题上,中西有很大的差异。比如英美人注重“礼轻”、送礼时注重礼品的包装,送生日礼物、圣诞礼物或结婚礼物时,常附有贺卡,写一些祝愿的话,并签上自己的名字,一般都是当面送礼,而且当面打开包装,赞赏一番等等。

称赞:西方人和中国人的称赞在功能、方式、对象和制约因素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如英美人更注重称赞的作用、喜欢听到别人的恭维话、也喜欢赞扬别人;美国英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称赞语发生在年龄相近或地位相同的人之间;美国人使用称赞语更加频繁,也称赞他人的妻子等。

告别:英汉两种语言在告别语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且因场合的不同,使用的告别语也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人的有些告别容易引起英美人的误解,如中国人爱发表莫名其妙的声明,说“我走了”;喜欢将离开的原因推给别人;爱以长者的口吻教训人,说“慢走”、“路上小心”;中国人结束谈话和访问过于匆忙等等。

禁忌:禁忌是跨文化交际中的敏感问题,也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应注意的方面,如不尊重就会刺激甚至伤害对方的感情。例如大多数英美人都很注重他们的隐私,打听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的年龄、收人、婚姻状况、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等是失礼的。在英语国家,拜访某人需要事先预约,忌突然来访。在宴请或聚会等社交场合,西方人忌谈公事。信奉基督教的人视自杀为罪恶,所以要忌谈自杀等等。

8.中西方的人际关系不同。众所周知,人际关系是通过交际行为来实现的,但各民族的交际方式会因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比如用中国文化的交友方式与美国人交朋友显然是行不通的。中国是以血缘纽带维系的宗法社会,人际关系呈等级取向,在人际交往中,关系成为最重要的交际原则,西方社会的契约关系导致平行或平等的人际关系。在中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对男女在公共场合过于亲昵从心理上不能接受;但在西方社会,同性之间的过分亲昵则被认为是同性恋。另外,中国人重视群体取向,西方人重视个体取向,他们也重视“女士优先”原则。

9.中西方的交流方式不同。差异主要在于中国文化注重维护群体和谐的人际交流环境,西方文化注重创造一个强调坚持个性的人际交流环境。中国重礼仪、多委婉,西方重独立、多坦率;中国多自我交流、重心领神会,西方少自我交流、重言谈沟通;中国和谐胜于说服,西方说服重于和谐(关世杰:332-336)。

三、解决冲突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在交际中,如果我们知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如何对待冲突、如何解决冲突、冲突产生的原因和背景时,就有可能在发生冲突时,准确预测和解释交际者的行为,有效地解决冲突。

必须牢固树立两个基本观点:一是要有客观的评价标准,不能简单、肤浅地比较不同文化。二是要承认和接受文化的多样性,充分了解和尊重各种文明,了解和尊重世界各民族及个人的多样性、差异性,反对文化侵略(常楷:1-2)。

跨文化交际学的核心是跨文化适应能力,包括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的相互适应和对异文化环境的适应,跨文化交际的成败有赖于交际双方的跨文化交际愿望和克服文化障碍与相互适应的能力。因此,要学会跨文化交际,就要学会正确、得体地运用礼貌语言;了解和学会决定礼貌语言和交际行为的跨文化规则;了解和学会处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所在;了解和学会克服文化优越感和文化偏见的干扰、在跨文化交际中善于正确而又得体地处理文化差异和排除文化障碍的方法(毕继万:512)。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一个培养体系,包括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与提高、跨文化知识框架的建立和跨文化技能的锻炼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要通过文化对比,增强跨文化意识,学习普遍文化知识等,培养交际者灵活的、多视角的、立体的思维能力和与不同文化群体进行交际的技能。

“全球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代表着文化转型的方向,它虽然对某些本土文化的存在带来了威胁,却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进程”(许晓平:88)。所谓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完全西方化,它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促进和发展的过程。这种文化冲突不是文化对抗,而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创新,是一种新的文化融合,它不会导致文化的同质化或一体化。

[1] 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2] 常楷.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4).

[3] 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冯波.中西哲学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5] 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6]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7] 莫其逊.论全球化文化现象背后的文化冲突和差异[J].百色学院学报,2010(5).

[8] 王培英.跨文化交流[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跨文化全球化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