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现代三大历史巨变与民族复兴梦的实践进程

2014-08-15张文仲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五四运动改革开放中华民族

张文仲

(重庆交通大学德园党总支,重庆 400074)

一、五四运动与民族复兴梦的起点

发生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推动了历史发展的大势,引领着时代的前进方向。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反帝反封建的一座里程碑,它是中华民族命运的转折点,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起点,是民族复兴这艘大船的“起锚”。

之所以下这样的结论,缘于五四运动为民族复兴开辟了诸多有利条件。

第一,以什么样的思想武器来指引民族复兴,这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旗帜导向问题。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中国革命的继续开展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事业树起了一面崭新的大旗。正如毛泽东感叹道:“也只是在这时,中国人从思想到生活,才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1]从此以后,马克思主义指引着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也一直引领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

第二,以什么样的路径选择引领民族复兴,这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走向问题。综观近代世界历史大势,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无碍乎有两种: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从鸦片战争开始一直到五四运动发生的这80年,中国各个阶级为挽救民族危机和实现民族复兴,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进行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各种尝试。但是,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五四运动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使得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将目光由欧美转向苏俄,由资本主义转向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道路,也为实现民族复兴指明了正确的道路。

第三,以什么样的组织核心来推动民族复兴,这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领导核心问题。中国革命和民族复兴能否顺利推进和最终实现,关键看引领民族复兴的领导者能否始终保持其先进性,能否科学地把握革命规律,能否顺应时代潮流和最大限度地代表民意。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历史条件,可以说五四运动孕育了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第四,以什么样的依靠力量来实现民族复兴,这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动力问题。近代史的无数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才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真正动力。五四运动中,各个阶层的革命热情都比较高涨,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是史无前例的。因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群众运动,它将各阶层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更重要的是,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从五四运动起,工人阶级一直是推动和实现民族复兴的核心动力。

综上,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转折事件,为民族复兴开创了崭新的历史起点。五四运动以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始朝着正确的方向,沿着历史大势既定的航道起锚前行。

二、新中国的成立与民族复兴梦的奠基

发轫于五四运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1949年取得胜利,其标志性历史事件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的创建承载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太多的美好梦想,为民族复兴铸就了走向胜利的第一个里程碑。有了新中国这个属于人民的政权,国家的发展和人民对新生活的渴望就有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华民族所渴望的复兴之梦便具备了实现的基本保障和现实条件。

第一,新中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地位。新中国以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国体,其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当家作主在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国度第一次得以正式确立,人民能够真正自主地追求幸福生活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安定,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和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政权保障。新中国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政体,能够确保人民的意志得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正如胡锦涛在纪念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政治实现了向人民民主的伟大跨越,开辟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纪元,亿万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2]

可以这么说,新中国的成立为民族复兴提供了政权保障和现实条件。

第三,新中国的成立,能够有力地巩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取得的胜利果实,保护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向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昂首迈进。新中国一经成立,就以确保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创建了一系列的制度,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等。新中国确立的这些基本制度,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一切力量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努力。

第四,新中国的成立,影响了20世纪世界历史的进程,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新中国冲破世界殖民体系,坚持走社会主义制度,首倡四项基本原则,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总趋向。这既是中华民族部分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的体现,也为中华民族全面实现民族复兴奠定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总之,新中国的成立,铸就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第一个里程碑。邓小平后来回顾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才使得我们这个人口占世界总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在世界上站起来,而且站住了。”[3]从此,民族复兴的这艘巨轮有了强大的人民政权的保驾护航,在历史新纪元的起点上乘风破浪,以更稳健的速度向前迈进。

三、改革开放与民族复兴梦的成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改革开放为基本国策,宣告了党领导人民追求民族复兴进入了历史的一个新时代。关于改革开放的性质,邓小平曾这样说过:“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4]因此,改革开放也叫作“第二次革命”。作为革命性的事件,它彻底地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华民族基本上实现了民族复兴,也因此而立于世界民族强林。

第一,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成为当今世界最为活跃的新兴经济体。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 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到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3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改革开放的最突出成就,也是当代中国展现给世界的最深刻印象,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强林的基础。

第二,改革开放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整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3 786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 140元,实际增长6.3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 400多万[5]7。过上富裕和幸福的日子,是改革开放带给人民群众的最大实惠,也是中华民族整体实现富强和复兴的标志之一。

第三,改革开放使人们的思想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活力和开放程度明显增强。人们的民主观念、法治观念、开放观念、时效观念、消费观念等思想状态发生了质的转变。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氛围和活跃、开放、宽松的社会环境,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条件,也是走向民族富强所不可或缺的活力因子。

第四,改革开放使我国的国际地位大幅度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显著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基本要素,国家的影响力直接决定了国际地位的高低。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成为了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强林的显著标志。

20世纪90年代,歌曲《走进新时代》红遍大江南北。这首歌曲唱出了全国人民对于党带领人们走进新时代的豪迈心声。胡锦涛在《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一文中也鲜明地指出:“30年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接力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5]39的确,改革开放作为“第二次革命”,伟大的党领导了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道路,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四、百年大势系复兴

综观170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史,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是主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社会各阶层纷纷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无数先进的中国人抛头颅、洒热血。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2012年11月29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回顾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走过的历史进程。在参观过程中,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表示,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漫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习近平最后强调,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6]。

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一定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早日实现百年所系的民族复兴之梦。

[1]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0.

[2]胡锦涛.在纪念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99.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5.

[5]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习近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 -11/29/c_113852724.htm.

猜你喜欢

五四运动改革开放中华民族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五四运动》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过五四运动赵家楼》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