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与教育引导对策

2014-08-15罗单凤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道德大学生学生

罗单凤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大学生是国家大力培养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力量。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所要具备的不只是高水平的科技文化知识,还应该懂得如何做一个德才兼备、品德高尚的人。然而,近年来关于大学生道德问题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一直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屡屡被指道德滑坡。

一、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分析

道德是随着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人们的内心信念等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1]。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状况是好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其中所出现的一些道德问题也是不可否认和不容忽视的。

(一)主流状况

当代大学生道德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他们朝气蓬勃、青春洋溢;他们有理想、有梦想,并为此不断努力着;他们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较高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追求;他们有着较强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乐于为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仍然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当中更是不乏品德高尚的杰出代表,如2006年为救两名落水少年而英勇牺牲的湖南师范大学学生李春华;2011年搭人梯救助两名小男孩的长江大学10余名大学生以及为此英勇献身的陈及时、何东旭和方招三位大学生;2011年全省大学生道德模范、为瘫痪父亲撑起一个家的牡丹江师范学院张小元等等。当然还有更多的是默默奉献社会的大学生们,义务献血、爱心传递、志愿者、支教、大学生村官等等都少不了他们的身影,他们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遵循着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总体来看,当今我们没有理由不承认和肯定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主流是:继承传统、服务人民、奉献社会![2]

(二)存在的问题

1.道德观念模糊化

所谓的道德观念是指人们对自身、对他人以及对世界所处关系的系统认识和看法。具体包括善恶、荣辱、是非、正义与非正义等观念。当代的一些大学生道德观念模糊不清,是非不分、缺乏诚信、正义感薄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审美情趣错位,将不讲文明礼貌、野蛮的行为及粗俗的言语奉为时尚个性……例如,在如今的高校里,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原本有违道德的行为,在部分大学生眼中被合理化了。一项调查显示:24.9%的学生认为作弊是“正常现象在所难免”或“无所谓”,48.4%认为“作弊不可取但可以理解”,27.4%的学生要“视监考情况而定”[3]。

2.价值取向功利化

价值取向功利化不同于西文的功利主义,是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结合,是一种扭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4]。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一些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开始出现偏差:集体主义观念不强,过分注重自身的既得利益,以“个人利益至上”作为为人处事的第一标准;信奉“金钱万能”,将获取金钱、名利及地位作为学习和生活的唯一目标;贪图享乐,不思进取,高消费、信用卡超前消费和攀比现象屡见不鲜。例如,媒体爆出的大学生“陪类兼职”,这种“以牺牲自己的人格为代价来换取金钱的行为”[5],充分表现了道德观的扭曲和变异。由此可见,部分大学生的行为选择标准已经明显地趋于世俗化功利化,有的甚至徘徊在道德与法律的边缘。

3.社会公德失范

社会公德是每个社会公民都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是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最起码的公共准则,其主要内容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这些都是我们从小就被灌输的东西,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反而忽视了这些简单的准则要求,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公德意识,社会公德屡屡失范。比如:垃圾随手乱扔,“课桌文化”、“墙壁文化”比比皆是,脏话粗话不绝于耳,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行为不端,不懂得尊老爱幼等等。

4.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

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当代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应该都接受了较为系统的学习和教育,对道德也应该都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合乎理性的认知和评判标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却时常有悖于道德,对道德“知而不行”的现象屡有发生。许多大学生在面对道德问题时,往往采用双重标准:作为一个旁观者,他们对校园内外的道德失范行为予以批评和抨击;但作为一个当事者,却乐于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行事作风,主动履行道德义务的意识不强,在自身道德行为的选择上往往出现偏差。例如,有关调查显示:对于“路上遇到认识的教师”这一问题,78.44%的学生表示“每一次”或“多数时候”会主动打招呼;乘坐公共汽车,81.27%的学生表示“多数时候”会主动给老弱病残幼让座;身边有长流水或水龙头未关紧而在不停滴水时,66.08%的学生表示会马上去关掉[6]。但我们所看到的实际情况却是:许多学生路遇老师不予理睬,面对公交车上站着的老人小孩以及水房内未关紧的水龙头熟视无睹、无动于衷。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问题的成因

(一)道德教育出现偏差

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受教者的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质,促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一个人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如今许多高校的道德教育缺失或者存在偏差。其主要表现为:首先,偏重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多是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等,例如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等,而在个人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几乎没有;其次,高校的道德教育多数仅限于理论的灌输,德育的过程就是老师和学生之间传授和学习德育课程、讲解和接收道德知识的一个过程,其内容空洞乏味,脱离了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教育的方法陈旧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许多学生看来,德育课程无疑有些“假大空”,形式大于内容。这不仅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反而容易令学生反感。另外,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和学生家长,大多都重智育轻德育,以成绩论一切,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

(二)市场经济体制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运行是以价格机制、利益机制和竞争机制为基础和内在动力的。……因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人往往把竞争当作生存和发展的惟一手段,获取最大的物质利益当成生活追求的惟一目标。”[7]大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及人生观都还不成熟,仍处在发展阶段,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很容易迷失正确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在价值取向上出现混乱和偏差,出现个人物质利益至上的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倾向,从而导致非道德和反道德行为的出现。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大学阶段,学生已经开始广泛的接触社会,并开始试着走向社会,大学与社会之间已无阻隔。社会大环境的好坏,自然也深深的影响着校园内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近些年来,社会上充斥着贪污腐败、惟利是图、弱肉强食、拉关系、“走后门”、拜金、傍大款、好人没好报等不良现象,加之大众媒体的大肆报道和渲染,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极易受此影响,产生偏差。另外,网络的兴起,也滋生了大量的道德隐患,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社会,里面包含的内容杂乱无章、有好有坏,不乏一些反动、色情、暴力等不好的信息,如若选择不当,极易受不良信息侵袭,做出不良行为甚至违法犯罪行为。

(四)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当代一些大学生,从进入大学开始就迫不及待步入社会,出现各种“考证热”、“兼职热”现象,而学校的课程却是能逃则逃。不可否认,证书和兼职的社会经验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以后参加工作增加一定的筹码,但是作为学生,学业应该是第一位的,如此这般似乎有点急功近利、本末倒置或者说是功利化、实用化。再者,大学生涉世未深,心理等方面尚不成熟,是非辨别能力和自律能力差,进入纷繁复杂的社会,他们极易受社会阴暗面的影响,盲目从众,变得世俗化,沾染一身的不良习气。另外,许多大学生无法正确认识自己,自视甚高,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意识强烈。

三、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引导策略

人性的善恶不是先天固有的、遗传的,一个人的道德素质是在其成长过程中通过不断地的教育、学习和锻炼巩固的。因此,通过相应的方式加以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在道德认知、道德观念、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为等方面应该会有所改善和提高。

(一)加强和改进高校道德教育

1.充分认识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大学本就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教授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为人处世的方法与原则,教育的任务是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的接班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当今社会,高校扩招、市场竞争激烈,不管是社会还是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择有了更大的空间,同时其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看重专业知识、技能,而且更加重视个人的道德素质。一个德才兼备的大学生必定会更加受用人单位的亲睐。因而,高校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的教授与学习,同时还应该认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视学生个人道德素养的培育。

2.注重德育形式和内容的求实创新

学校不仅要重视德育,更要想方设法,通过一个积极有效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受教、学以致用。首先,应该保证有一门课向学生传授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及人生观,培养其诚实守信、自强自立、尊重他人、助人为乐等良好品质。当然作为任课老师,应该与时俱进,关注现实,以便更好地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第二,在注重课堂教育的同时,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规定,对在校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予以监督管理,对不良行为予以及时的批评指正,积极建设优良的校风和学风。第三,理论联系实际,在课堂教育中融入实际事例的讲解,以便学生能更加深刻的体会和理解,与此同时,学校应组织和开展各类社会实践,例如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暑期实践、勤工俭学等,并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到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去实践和锻炼,以此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其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第四,扩展高校德育的渠道,充分利用校园网、校报、校刊、校园广播及专题讲座等等,向学生传播积极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加以教育和引导。第五,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健康的心理才能产生健康的思想和行为,高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机构,与学生相处时间较多的辅导员也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出现问题之前,予以积极疏导。

(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

1.加强法制建设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通过法制对社会环境加以治理、对公民的外在行为加以约束,有助于引导大学生避恶扬善,依法自律。要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严惩贪污腐败分子;要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加强对各类网站及其内容的管理,扫除黄色、暴力等不良信息,净化网络环境;要加强对文化娱乐场所的管理,尤其是学校周边的娱乐场所,定期开展“扫黄打非”行动,使其规范经营;要及时处理扰乱校园秩序、侵害学生合法权益和影响学校、社会稳定的人或事。

2.发挥大众传媒的正面影响

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大众传媒的影响已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在运用法律手段净化社会风气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书刊、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媒体,对广大受众加以正确引导。首先,要加大对各类传媒媒体的监督管理,使其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大力宣传和弘扬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其次,要强化大众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充分考虑社会效益,拒绝以媚俗、低级趣味的节目或是虚假、夸大的新闻来吸引眼球,牟取利益。各类媒体报道在内容与形式上,要尊重客观事实、贴近实际生活、贴近广大群众,积极创作或刊播高品质、健康向上的文化作品;再者,各大媒体在揭露批评社会丑恶现象和不道德行为的同时,应更多地报道积极正面的新闻、树立正面榜样、传递积极健康的精神理念和行为方式,以免过分强调社会阴暗面,带来更多的负面效应。

(三)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

马克思曾说过“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著名哲学大师康德也认为道德的最高境界是“自律”。真正品德的产生是来自人们自身的意愿,不受外界的约束,人们可以通过自主规范来约束自己。因此,大学生道德的好坏最主要的还是靠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外在的教育和指导也要通过大学生自身的转化才能变化为理性认识,继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可以说,促使大学生道德知行合一的关键就是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将外部法律规范的“他律”转向大学生自身的“自律”。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注重大学生自觉性的养成。首先,要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校园日常行为规范和守则等内容,使其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其次,开展各类有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培养起自律意识和自我调控能力;再者,学校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各类社团、协会和学生会等的建设,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自我锻炼和自我管理的平台;此外,要积极树立学习榜样,用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审视自己、反省自己的一言一行,通过不断地自省来提高自我的道德修养,达到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高度统一。

[1]王立新,郑宽明,王文礼.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王泽应,李培超.客观评价“80后大学生”的道德主流[N].中国教育报,2007-03-12.

[3]郑克卿,常志,赵伟,等.大学生道德状况与应对之策[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2007(1):34 -42.

[4]张希梅.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调查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2(16):169-171.

[5]叶松庆.守望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底线[J].青年研究,2003(6):32-41.

[6]张光映.大学生道德“知行相悖”的表现和原因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2008(3):65 -67.

[7]章辉美.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道德大学生学生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大学生之歌
学生写话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