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过《俄罗斯森林》重识生态道德

2014-08-15包东方亮

语文学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拉齐森林俄罗斯

○包东方亮

(内蒙古师范大学 文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22)

一、《俄罗斯森林》中的环境意识

(一)自然之子——维赫罗夫

《俄罗斯森林》描写的是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头一年的故事,但书中穿插了大量关于往事的回忆,所以它实际上反映了十月革命前后半个世纪俄国社会的变化,触及当代一系列重大课题,描写了两代人的成长过程。小说中的主人公维赫罗夫是一个正直的林学家,十月革命前,他相信革命,支持革命,革命结束后他又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顶着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努力工作,时时处处为祖国,为人民,为子孙后代谋幸福,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

维赫罗夫出生在延加河畔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早年丧父,母亲靠给富人打工挣钱,姐姐沿街乞讨,他们每天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结识了人们口中的林妖卡林纳老头,即给他启蒙教育的森林的守护者。在这个长辈的教导下维赫罗夫对守护森林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一个偶然的机会,维赫罗夫有幸进入了彼得堡利西诺夫林业学校,从而对俄罗斯森林的实际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十月革命前因参加进步学生组织,被沙皇流放两年,期间他随着林业调查队踏遍了俄罗斯的北疆。他看到,多年来对于森林乱砍滥伐和无情的摧残使北部平原大面积沼泽化,这令他非常心痛。在这里他还认识了在他守护森林的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教导者即阿纳尼老人。这位老人在维赫罗夫的森林守护意识进一步成熟的过程中给予了难能可贵的教导。此后的维赫罗夫把守护森林和爱护森林当作自己自觉的行动和神圣的责任。这些行动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意识。

在林学院成了著名教授的维赫罗夫向学生们反复讲述一个真理:“没有对自然财富的珍爱,用以书写民族历史的爱国热情就是空洞的,自然财富不是赋予一代人的,它们属于幸福而又明智的千秋万代。”每年林学院新生入学时维赫罗夫都要给他们上第一节课,以生动的事例告诫他们毁坏森林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没有森林,土壤会流失,河流会变浅,会发生风沙侵蚀。他呼唤新生们要守护森林和爱护森林,觉着给子孙后代灌输这些意识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寄生者”——格拉齐安斯基

小说《俄罗斯森林》中的负面人物的代表是格拉齐安斯基,即主张乱砍滥伐的激进派的典型。作为苏联文学史上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格拉齐安斯基始终站在维赫罗夫生活道路上的对立面。格拉齐安斯基自幼自命不凡,实际上缺乏才学和毅力,事业上成就甚少。他是个伪君子和两面派的典型,他在政治上随机应变,见风使舵,口头上信誓旦旦,事实上除了一己私利外,并无固定的信仰。

格拉齐安斯基的思想是极左的,他走过的道理是发人深省的,他是从投身革命开始,以加入反革命队伍结束的。在他的学生时代,他还出卖过自己的两个好友:共产党员克拉伊诺夫和同情革命的维赫罗夫,导致二人遭到逮捕和流放。此后他依旧持续着他的揭发活动,自命为林业界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派。后来,他还把维赫罗夫正确的轮回采伐制的主张诬蔑为反对社会主义,有意破坏社会主义,不关心国家需要的行为。如此,格拉齐安斯基利用社会主义建设的弊端通过否定别人爬了上去。

在当时的情况下,要想看出格拉齐安斯基那卑鄙、肮脏的灵魂是并不容易的,因为他是用时代的颜色伪装自己的,他处事时利用极左的方式,这在当时是很受认可的。他是通过吸取维赫罗夫身上的血来维持生计的“寄生虫”。他通常疯狂使用激烈的言语和文笔来攻击维赫罗夫,因为后者有颗正直的心,有颗为祖国为人民的心,并且才华出众。然而新的事物往往很难被接受,此时的维赫罗夫备受压抑,而过着“寄生生活”的格拉齐安斯基利用维赫罗夫这个“黄金垫脚石”有了飞黄腾达的事业,正好应验了“小人得志”这个词。

(三)俄罗斯森林的后继卫士——波丽娅

小说《俄罗斯森林》以维赫罗夫之女波丽娅来到莫斯科考大学为开端,通过她对维赫罗夫和格拉齐安斯基的调查揭示了维赫罗夫身上体现的人性美与自然美和格拉齐安斯基丑恶的嘴脸。波丽娅在小说中发挥着贯穿全文的作用,是个不可缺少的角色。

一直以来,波丽娅的父亲维赫罗夫受到文艺界的批评,父母常年的分居加上她每次提起父亲时母亲极力的回避使她对于父亲这个概念的理解是很模糊的甚至是不好的。她的一系列的有关父亲的调查从此展开。在大学,她与好友瓦莉娅同住期间,结识了房东阿姨娜塔莉娅·谢尔盖耶夫娜,从她口中对格拉齐安斯基有了初步了解。后来为了了解详情她又亲自去了父亲的家,但正巧父亲不在家,她曾在脑海里想过关于父亲居住的地方应该是百般豪华的,事实却正好相反。同姑妈的聊天当中她得知了父亲是为了保护森林才与格拉齐安斯基变成死对头的。此时她的心灵感受到了些许的安慰。

一次偶然的碰面,使波丽娅对格拉齐安斯基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次谈话当中,格拉齐安斯基极力否定她的父亲维赫罗夫。那次正好赶上敌机空袭,“她突然看到了,人因为恐惧而摊成一团是什么样子,例子就是眼前这个格拉齐安斯基”。这一微妙细节的描写为后来格拉齐安斯基品性的揭露埋下了伏笔。

战争在进行着,格拉齐安斯基的丑恶行径逐步显现出来,经过战争洗礼的波丽娅决定去找格拉齐安斯基算算“旧账”。于是她来到格拉齐安斯基的家,泼了他一身墨水,指责了他对维赫罗夫的残害。因国家面临战争,作为祖国的儿女波丽娅把此事放置一边没再纠缠。最终,因罪行败露而无处藏身的格拉齐安斯基选择了投入冰窟窿自杀。

在小说当中波丽娅充当的另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俄罗斯卫国战士。在祖国危难的时刻强烈的爱国意识驱使着波丽娅为祖国献出了自己微薄的力量并且建立了功勋。她代表着经过卫国战争洗礼的年轻的一代,也是维赫罗夫事业的继承者,是俄罗斯森林的后继卫士。

二、《俄罗斯森林》中的道德观念

(一)多神教——俄罗斯生态文学的渊源

宗教文化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分支,在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俄罗斯是一个多民族的和多宗教的国家。在俄罗斯有很多原始宗教,其信仰主要是多神教。俄罗斯人认为:“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人自身的存在以外,还有许多由神主宰着的与人有关的万千事物。”这些神灵各居其职,共同管理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决定着人类的一切,因此理当敬畏。

俄罗斯民族的先祖古斯拉夫民族信仰多神教。俄罗斯土地广袤但人烟稀少,斯拉夫人总是生活在对自然规律的恐惧之中,认为天地万物间有无数神灵,多神教油然而生。斯拉夫多神教是个成分繁杂的体系,认为自然中的万物,如石头、水、树、闪电都是活的,都有灵魂。

此外,斯拉夫人对天、地的态度,使如今的俄罗斯人,即使在接受基督教以后,仍保留着对大地母亲的古老崇拜,如不许在报喜节以前用棍棒敲打和惊扰土地、不许耕地、不许往地上吐唾沫等;白俄罗斯民间存在着土地在报喜节前怀孕的说法,因此禁止在报喜节前开垦土地,以免土地母亲受惊。

多神教意识的精髓“世间万物皆有神灵”的观点为俄罗斯生态文学提供了“母体”。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俄罗斯人渐渐领悟到各种自然现象的背后必有神灵左右,如要摆脱灾难就应膜拜神灵。于是,俄罗斯人逐渐形成了守护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并为未来的俄罗斯生态文学奠定了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绿色生态的生动“镜子”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有力学说。它是在与很多错误的思想进行长久的尖锐的斗争后才得以被广泛认可的,作为文化上层建筑是国家经济基础的指导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带领下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同时,随着环境不断被破坏,生态问题也逐步出现从而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此时也出现了有关生态文明的新名词“生态马克思主义”。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问题的核心问题。对于自然问题,马克思的主张是:世间万物如人类、动植物甚至宇宙行星都有他们自己的运动规律和生存方式,因此,自然也在时时刻刻在遵循着它本身的生长规律,人类对于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如果毫无顾忌地去索取而不去遵循它们的规律的话都会有相应的惩罚,如:如果对自然树木进行无休止的乱砍滥伐就会引起自然风暴,河水也会因此而变浅。所以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敬畏自然,这样不仅能够满足人类自身的生产需求而且为人类的长久生存上了最有利的“保险”。

人类生存在自然环境之中,并且也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作为社会人也具有社会属性,人类是通过他们的对象化的实践活动来维持他们的生计的,这里所说的对象是指自然环境。因此人类实践活动既有社会属性又有自然属性。世间凡事都有度,如果超越了这个度,都不会有好结果,同样,人类如超越了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使生态系统呈现紊乱的状态将会接受相应的惩罚——自然对于人类的报复。总之,人类的生产方式要符合自然规律从而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三、列昂诺夫对俄罗斯森林生态系统的贡献

小说《俄罗斯森林》当中的维赫罗夫这个形象是列昂诺夫的分身。作品中的维赫罗夫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意识,也是列昂诺夫具备的品质,而且这个品质充分体现在守护森林和爱护森林这个方面。

20世纪的俄罗斯在发展工业的同时破坏了自然环境,从而使当时的俄罗斯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的同时面临着生态系统问题。人们尝尽了苦果,可以说之所以面临这些困境,都是他们一手造成的。终归一句话,生态系统和人类的道德伦理是紧密相连的。列昂诺夫的《俄罗斯森林》是在这时出现的,充分说明了这些问题。

列昂诺夫在守护森林,敬畏自然,捍卫生态系统这方面继承了以往老一代作家的优良传统,并且有所创新:把生态系统和伦理道德联系在了一起。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突破,大力改良了对于俄罗斯生态系统的生产方式。

在列昂诺夫的作品《俄罗斯森林》当中一部分人物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是人与自然最好的相处方式。在作品中分守护森林和破坏森林两拨人物。作者通过严厉斥责那些道德沦丧的生态破坏者并且赞扬那些有生态意识和强烈爱国意识的人物呼吁人们应该敬畏自然,这样的话大地“母亲”也会满足人类长久的生产需求,从而达成人与自然的统一。

[1][苏]列·列昂诺夫.俄罗斯森林[M].姜长斌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2]傅佩娟.浅析列昂诺夫的名著俄罗斯森林[J].外语与外语教学,1987(05).

[3]曹靖华主编.俄苏文学史第二卷[M].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

[4]刘仁胜.生态马克思主义概论[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5]丛亚平.俄罗斯的宗教信仰与习俗[J].民俗研究,2003.

[6]刘文飞.“道德的”生态文学——序《俄罗斯生态文学论》[J].俄罗斯文艺,2006(03).

猜你喜欢

拉齐森林俄罗斯
The Cats of Roxville Station (Excerpt X)《罗克斯维尔火车站的猫》(节选十)
拉齐尼?巴依卡:帕米尔的雄鹰
The Cats of Roxville Station (Excerpt IX)《罗克斯维尔火车站的猫》(节选九)
拉齐尼·巴依卡:永远的“帕米尔雄鹰”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