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密关系的研究综述

2014-08-15刘惠娟

语文学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亲密关系伴侣个体

○刘惠娟

(内蒙古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22)

亲密关系是我们人生体验的重要方面,恋人关系和爱人关系是我们人生中最亲密的关系,是我们人生体验的核心部分。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是我们人类本性之一,能满足我们基本的归属需要。

第五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暨应用心理学高峰论坛主题为“心理学的力量——从幸福家庭到幸福中国”。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无论是建设“幸福家庭”还是“幸福组织”最终都离不开对亲密关系的深入思考与探讨。

一、亲密关系的概念及特点

对于亲密关系的概念,不同心理学家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Kirchler把亲密关系界定为:亲密关系或“伴侣关系”,是指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两个个体(通常是一男一女)之间合作的社会原则,或是具有不同目标的个体通过相互妥协,为共同实现他们的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关系[1]。这种看法是把亲密关系定位在婚恋关系的范畴,是从关系双方的身份来界定的。

Levinger和Snoek就人际关系的种类提出了一个互赖模型,按照两人关系发展的阶段把关系分为四类:一是零接触;二是知晓,即一个人知道另一个人的信息,但没有发生任何直接接触;三是表面接触,即两个人开始互动,如借谈话或书信往来;四是共同关系,即两个人的依赖程度增加。Kelly(1983)就用亲密关系定义这种相互依赖性很大的共同关系。这种看法从关系双方的相互依赖角度把亲密关系界定为互赖性很大的共同关系。

而A.Aron(1986)则从自我概念的角度,用自我延伸来理解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他发展了詹姆斯的客体自我概念,认为亲密关系是自我概念的一种延伸,其实质是把他人融入了自我概念。

概括看来,亲密关系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亲密关系(close relationship)强调的是关系双方的相互依赖程度,指关系双方彼此依赖程度很深的关系,可以是恋人的浪漫关系、夫妻的婚姻关系,也可以是亲密的友谊等。狭义的亲密关系指的是伴侣关系(intimate relationship),仅指浪漫关系和夫妻关系,关系双方一般是一男一女。

简单来说,亲密关系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形成的一种较为持久的亲和关系,主要表现为友谊与爱情两种形式。

与其他人际关系不同,亲密关系有自己的特点。Kirchler总结前人的研究,认为亲密关系的特性主要有:⑴关系双方的人际距离十分近,伴侣之间的社会距离很小并涉及到了双方的“个人隐私区”;⑵伴侣不仅可以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能够通过直觉理解对方;⑶关系双方是彼此依存的,伴侣的行为使双方有高度相互依赖的感觉;⑷关系双方有高度的亲密感,伴侣间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即永远在一起或至少很长时间在一起,有高度的亲密感,并且双方都不会轻易用他人来代替对方[1]。

二、亲密关系的理论研究

(一)社会交换理论

现代的社会交换理论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学上功能主义的思想逐步形成的。交换的思想在早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中可以看到,如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大师斯金纳就认为:需要的满足必须经过生理性的中介才能实现,因为人的意识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社会交换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人类的大多数行为中,其目的都是渴望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回报。这就如同在一个经济市场中,人们的目的就是使得他们的金钱受益和付出的比例最大化,表现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也试图将社会回报和社会付出的比例最大化。

以社会交换的观点来看亲密关系的发展,认为亲密关系中的双方,在此关系中互相有所得失,并以一种理性且公平的评估方式,衡量自己在此关系中的付出与收获,再一次评估为基准,决定对其关系的应付方式;在这类理论中,Rusbult(1980,1983)的投资模式是其中较重要的一种。

(二)相互依赖理论

Drigotas&Rusbuh(1992)发现亲密关系中的分与合并不能全然以亲密关系中的得与失来预测,因为有很多人虽然处于恶劣的关系中,关系中整体获得的酬赏明确小于整体的损失,但是这些人不满意离开关系,并努力维持对这段关系的承诺。也就表明,这种现象是用投资理论难以解释并预测失败,而Drigotas&Rusbult(1992)对此做出了新的解释。他们认为,投资理论中以整体的酬赏与损失来评估关系中的得失,进而以此得失来预测对关系的承诺是不够的。因这些关系中不同的得失对不同的个体而言会有着不同的重要性,而这些不同的重要性的需求的满足与否会对不同的关系中的个体产生不同的影响,而若个体可以在该关系中满足个体的重要需求,且个体认为这些重要需求无法在其他可替代关系中被满足,则个体会对此产生依赖,虽然个体整体的损失大于整体获得,个体仍然会选择处在关系之中。换句话说,个体的重要性需求在关系中被满足的程度,决定了个体是否会依赖此段关系,也决定了个体对此关系的去留承诺。

(三)关系取向理论

中国的文化造就了中国人的“关系自我”,即自我中包括着他人。关系取向的自我在心理上会与别人融合成一体的趋势,产生依赖、互依、相互接受与分享等需求。Markus和Ktayama(1991)认为在非西方国家,强调相互依存十分重要,重视自己与他人的联系,个体间必须维持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这样的互依使得个人会设法契合他人,以完成个人应尽的义务。Rusbult与Airiaga(2000)以人际互动的观点指出“互依”是指关系中的双方对彼此影响的强度与内涵。在互依关系中,个人作决定时会考虑到另一半的利益,或这个决定对关系的影响,而关系中的双方其实是相互依赖,以达到想要的结果。所以当个体为对方牺牲,或许并不是单纯的以对方为重,而是认为这样暂时的牺牲,可以获得想要的回报。中国人的互依是以情感为基础,认为在情感上有所需求,而自己有责任去满足对方的需求,这可能意味着,中国人的亲密关系背后含有许多社会规范与角色责任,每个人在关系中都有一个既定的责任需要去承担履行。在集体主义的文化下,大学生的爱情关系是以社会文化规范引导的关系历程,而非西方的个人交换历程。或许就意味着大学生在爱情关系里,会主动负起在关系中的责任,而去满足对方的需求。

三、国内亲密关系研究现状

(一)人格特质与亲密关系的研究

国内大量关于人格特质与亲密关系的研究表明伴侣的人格特质是亲密关系的众多影响因素之一,父母教养、依恋类型和归因风格对伴侣间的亲密关系起调节作用。崔诣晨[2]等在这一研究基础上,用“大五”模型来描述和解释伴侣的人格结构,并通过NEO-PI五因素调查表对伴侣的人际行为作出预测,而且进一步得出亲密关系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大五”模型的完善,推动了人格障碍的治疗,也推进了国内关于人格特质与亲密关系的研究进展。

(二)依恋类型与亲密关系的研究

薛雯[3]等人的研究发现,在亲密关系能力方面,安全型依恋大学生的得分要高于其他依恋类型的大学生得分;冲动在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中对亲密关系能力具有不同作用,安全型依恋和矛盾型依恋的大学生,亲密关系能力随着个人冲动的上升而呈下降趋势,回避型依恋中的大学生,其亲密关系能力则随着个人冲动上升而呈现上升趋势。

(三)认知偏差与亲密关系的研究

张艺[4]等人为了探讨亲密关系中大学生对同伴认知的积极偏向,采用修订的理想同伴问卷对28组被试(每组4人)进行施测,同时让每个被试组中除“自己”外的三位成员完成作文评分。数据分析得出结果:个体自评分数低于恋人、同性好友的评分,而被试自评与异性好友的评价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恋人的评分与同性朋友、异性朋友的评价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同性好友的评分显著高于异性好友的评分;对朋友作文的评分高于对陌生人作文的评分。因此得出结论,大学生对自身和亲密同伴的认知存在积极偏向且偏向程度有差异。这说明在亲密关系中,个人的认知偏好起重要作用。

(四)亲密关系满意度的研究

刘小青[5]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国内外有关亲密关系满意度的理论研究,以及影响亲密关系的相关因素,得出分享生活事件、自我暴露、人格特质、心理类型相似型、归因方式、体势吸引力与依恋类型这几个方面都影响个体的亲密关系满意度。这对于亲密关系满意度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四、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对亲密关系的研究,国外在理论与实践上都较国内发展快,国内主要是在引用国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理论验证,即在国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内的亲密关系进行初步的研究,国内亲密关系研究偏重于婚恋的亲密关系满意度,或成人依恋与其他心理特质的关系,但并不系统,也不太成熟。

因此,国内对亲密关系的研究不应停留在描述阶段,应该更多地将研究扩展于实证研究阶段,使其能够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实际生活中,比如应用于心理咨询中,特别可以用于家庭婚姻关系的治疗中,这样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种种关系,同时也能够帮助人们增强对亲密关系的把控能力,从而能够促进亲密关系的和谐、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1]Kirchler E,Rodler C,Hoezl E,et al.Conflict and decision-making in close relationships:love,money and daily routines,hove.East Sussex:Psychology Press,2001:39~47.

[2]崔诣晨,王铭莉.“大五”模型与亲密关系中的伴侣人格结构探微[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5).

[3]薛雯,赵守盈.冲动和依恋类型在大学生的亲密关系能力中的交互作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3).

[4]张艺,佐斌,张于.亲密关系认知中的积极偏向[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3).

[5]刘小青.亲密关系满意度研究综述[J].社科论坛,2008(5).

猜你喜欢

亲密关系伴侣个体
亲密,别陷入相处误区
亲密关系不会真的无疾而终
聪明的人善于经营亲密关系
先理解自己,再理解伴侣
如何“改造”性格相冲的伴侣?
选对伴侣,是一生最好的投资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暴力 亲密关系中的致命毒瘤
最好的伴侣,遇事先道歉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