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崆峒武术课程开发研究

2014-08-15梁燕飞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段位制武术体育

梁燕飞,张 玲

(陇东学院 体育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崆峒武术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传统运动项目之一,更是西部重要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2008年6月13日甘政发[2008]43号文件已经将崆峒武术列为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因此将崆峒武术引入学校教育,无疑对崆峒武术的发展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少林武术、武当武术、峨眉武术等地方区域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都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西部崆峒武术作为中华重要武术地域流派,应紧紧抓住时代发展之利,将崆峒武术引进学校,不仅有利于保护与传承崆峒武术,更是弘扬西部民族文化与精神的有效途径;不仅有利于建立规范的崆峒武术习练与传承体系,吸引更多的武术爱好者加入到习练大军中,而且对树立地域民族文化品牌,也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崆峒武术特点

崆峒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五大流派之一。充满神奇的远古神话传说为崆峒武术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上古神话传说成为远古时期崆峒武术最直接、最真实的历史文化背景与衬托;泾渭流域这一黄河流域重要西部支系,鄂尔多斯南部黄土高原地区,以“陇山”为主体的特殊地理环境,造就了崆峒武术的远古武风,也造就了中华武术特色一脉;陇山以东泾渭流域河畔,梯次延伸的文化遗址,是崆峒武术重要的史实支撑,更是崆峒武术在泾渭流域发展的真实写照;人类在泾渭流域的生产活动创造了真正的崆峒武术,更成为泾渭流域重要的民族活动形式;原始宗教和民族融合为崆峒武术提供了传统文化(哲学、理学及宗教学)及民族资源,更为崆峒武术独特的武术风格提供直接支撑。总之,崆峒武术历史悠久,以陇山以东泾渭流域这一重要的文化圈,人类生产劳动、部落战争、防身自卫、宗教祭祀活动、民族融合和独特地理环境,培育了西部地域特色的崆峒武术。[1]

崆峒武术以“陇山文化”为依托,“崆峒山”为标志,“崆峒拳械”为主要表现形式,源于文化深厚、意蕴深远的陇山及周边地区,分布泾渭两岸广大地区,以技击动为主要内容,形成以拳术、器械、套路、养生和对练等多种运动形式,具有久远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2]独特的民族特色、丰富的拳械形式、独特的崆峒器械,对于指导崆峒武术课程的开发起到积极的作用。并借助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强崆峒武术校本课程开发与推广研究对继承和保护、发展与创新的西部非物质文化,及加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都有着积极作用。

二、崆峒武术课程开发可行性分析

1.武术推广的丰富经验指导崆峒武术课程的开发

从唐宋时期的“武举”始,我国就形成了各州郡的专门武术学校,历经元明清,培养了数不胜数的武术人才,使习武之人也可以像“科举”文人一样,位列朝堂,辅佐君王,这对规范武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影响到后世的武术发展。民国年间的“中央国术馆”更使中华武术得到了发展。1928年6月,“中央国术馆”正式挂牌成立,并且相继成立了各省市国术馆,“国民政府通令各级行政区设立相应的国术馆(社)机构,至1933年,全国25个省市县建起了国术馆(社)达300多个,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完善的组织系统。”[3]而且设立了少林、武当门两个行政部门,将各拳术分别划到两个行政部门中,虽然不尽合理,但是对中国武术的推广无疑意义重大,推动了中华武术的规范快速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武术协会于1958年9月正式成立,经国家体委下设的武术处与武术研究院发展成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为中国武协常设办事机构,共同管理与规范着新中国武术的发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无论是体育专业学院,还是综合院校的体育院系及各地的专业武术学校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都已成为现代重要的中华武术继承与保护,传播与发展之地。使中华武术形成了系统、规范、统一和全面的繁荣发展之势,为中华武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同样地为地方武术、区域武术的开发提供借鉴经验。

2.武术健身操及武术段位制的推广实施实践支持崆峒武术课程开发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以下简称武管中心)为了发扬中华武术,推广与普及中华武术,为充分发挥武术的教育和健身作用,全面普及武术,从学生抓起,树立民族意识,丰富学生课间体育活动内容,负责组织创编了《旭日东升》、《雏鹰展翅》,《英雄少年》、《功夫青春》四套武术健身操。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创编了《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并决定自2010年9月1日起在全国普通中小学校(含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中推广实施。[4]同时指出,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区域武术是地域民族文化的特色,也是目前中小学校体育教学的特色内容,武术教育对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应将武术健身操的普及做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促进武术教育工作和阳光体育运动深入、持久开展。开发崆峒武术课程是对弘扬西部民族文化、开发西部民族资源的积极促进,更为崆峒武术课程的具体开发提供直接经验与借鉴。

武术段位制始于20世纪50年代,1998年正式推出《中国武术段位制》,旨在深化武术项目改革,加强武术运动行业性和规范化管理,增强人民体质,推动武术运动的发展,提高武术技术和理论水平,促进武术社会化、规范化。[5]健全武术运动管理网络,普及中华武术,增加武术锻炼人口。使广大习武者不断提高武术的“德、技、理”,以及身体素质,从而有利于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国内以至海外更好地普及和推广武术。自2011年3月印发《关于加快武术段位制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的通知》(武术字[2011]88号)起,中国武术协会段位制办公室就着手组织专门人员编制《中国武术段位制手册》,于2011年10月正式出版发行。甘肃省武术协会也相应开展了各方面的段位工作,崆峒武术应该借此时机,全面开发,形成规范、系统、详细、清晰的区域武术,通过武术段位工作,使崆峒武术得到全面开发。

3.现代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趋势促进区域武术课程的开发

国家体育总局《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倡导民族传统体育,开发民族体育资源,做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工作。”[6]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文件精神为主要依据,各地区应积极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活动,使学校体育课程丰富多彩,并形成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7]也为体育课程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使体育课程改革实践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8]

武术健身操和中国武术段位制的出台,从统筹管理的角度指导崆峒武术通过学校这一最具潜力和科学的平台快速成长起来,对崆峒武术的科学规范起到必然的积极作用。甘肃是中国经济较落后的地区,没有其他优势项目与其他地区的学校相比,可尝试将其作为特色去开发,既丰富了学校的学科建设也可以将其作为优势项目去发展。[9]崆峒武术是西部重要的民族体育项目,开展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着丰富的群众基础和文化氛围。而且在六盘山以东,崆峒山脚下,崆峒武术学校已经十余载,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经验和基础条件,同时也培养了众多的崆峒武术人才,将崆峒武术的整理和规范,形成了相应的崆峒武术课程。在陇东、陇南及陇东南地区,有着相当可观的武术人口,习练和间接练习崆峒武术的群体更多,有些项目已经形成体系,并创办了一些武术研究中心、武术社和武术团体,他们有自己教学内容与练习方式,更为当地群众普遍接受。拥有丰富的群众基础,可以按照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武术发展和武术段位制为依据,开发出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崆峒武术学校课程。通过学校规范传承,无疑是西部学校体育课程的民族特色品牌。

三、崆峒武术课程开发的具体措施

课程开发,是指通过对相应职业需求的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分析、确定某一个专业的课程门类及其教学内容,并对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最终实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10]崆峒武术课程开发同样应符合学校课程开发的基本规律与原则,并在其总指导下,形成规范科学的崆峒武术课程。

1.崆峒武术课程目标的开发

“淡化专业,重视学科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11]多元化学科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需要。因此,崆峒武术课程目标应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五个领域划分。在借鉴和总结其他民族传统项目进入课堂的成功经验,结合西部地域民族文化的背景,崆峒武术课程的目标应该是了解和掌握西部区域崆峒武术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文化、内涵特征等,使之达到健身、娱乐、休闲、竞技和教育等目的;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进取精神,发展学生个性,具备社会指导和学校教学的能力等。通过崆峒武术特色课程的开发,有助于学校体育和武术专业教育的重心从竞技为主,开始向竞技和传统性并重的综合培养模式转变,扩大民族体育传承与推广领域,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对西部大众区域文化的生活需求。

2.崆峒武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开发

崆峒武术作为具有西部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武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地域广泛,地方资源丰富,从广阔的地域和丰富的资源中筛选出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的套路和器械、崆峒武术文化知识作为合适的教学内容是开发崆峒武术课程重要环节。崆峒武术内容丰富,体系清晰,经初步调查统计,崆峒武术内容包括流传下来的武术套路和北派武术的十二个拳种(查、华,花、炮、洪、红、通臂、通背、八极、太极、形意、八卦掌)、三百多个武术套路,较为流行的套路有六十多个。徒手有弹腿,二、四、五、九路查拳,少林锤,八步转,八仙拳,三路花拳,落花拳,六合拳,通背拳等;棍术有二、三、四路查棍,神枪棍,八虎棍,进山棍,四门棍,四明棍,西域条子棍等;刀术有二、三、四路查刀,青龙刀,六合刀,劈挂刀,滚躺刀,双刀等;剑术有二、四路查剑,青萍剑,龙行剑,串龙剑,青龙剑,双剑,陈式太极剑,太极十三剑等;鞭杆有白虎鞭、黑虎鞭、黑虎出洞鞭、紫金鞭、换手鞭、缠海鞭等;枪术有锁口枪、五虎断门枪,高家枪、赵家枪、梨花枪、金枪、六合枪等;软器械有二节棍、三节棍、九节鞭、流星锤、绳镖,在农村还流行有大连枷、小连枷、双连枷等;对练有四、五、九路查拳对解,单双刀进枪,棍进枪,双拐进枪,朴刀进枪,板凳进枪,枪进枪,棍打醉汉,对刺剑等。[13]

因此,崆峒武术课程内容开发注重课程教学的实用性,课程的地域特色及现代教学的时代特征。结合该区域群众喜爱,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地域崆峒武术拳种,注意广泛性与地域特色相结合,既有社会普及度高,有着广泛社会基础的拳术、技击和理论的拳种作为主要的课程内容体系。以社会需求广泛、服务地方群众文化、普及面广的原则,可以借鉴武术操和段位制的方法进行崆峒武术教学内容的设置,使得教育的内容与时俱进,从而实现业余辅导、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大众生活服务的协调发展。形成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崆峒武术内容,打造出具备西部地域特色的崆峒武术课程。我们可以将现代武术教学方式与崆峒武术内容结合,形成初级、中级和高级崆峒武术内容。可以仿照《武术段位制》的编辑经验,将崆峒武术分成拳术和器械两类,形成三级六段教学内容,三级即初级、中级和高级,一至三段为初级,四至六段为中级,小学和初中阶段进行行初级崆峒武术教学,高中、高职和大学阶段进行中级崆峒武术教学,并将拳术中的弹腿和武术奇兵作为基本功内容进行普及教学,形成陇东地区初级、中级崆峒武术课程内容。

崆峒武术课程的开发离不开崆峒武术特色教材的创编,教材是进行科学教学的物质条件,它是崆峒武术理论、技术和技能的信息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主要支撑资料,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也是教师教学的基本资料。因此,在教材的编写方面就注重现代科技的发挥与应用,组织形成即有图像、文字资料和电子信息的书电一体教材资料。在资料的选择中,应符合崆峒武术的地域特色,收集有代表性和广泛群众基础的崆峒武术内容,并借鉴武术操和段位制创编规律,形成具有西部地域特色的和学校独特的崆峒武术课程。

3.崆峒武术课程开发的师资队伍建设

崆峒武术作为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因为有着丰富的民间资源,并且已经形成了以崆峒派武术为代表的崆峒武术学校,这是一所全日制小学和初中文武教育学校。而在西部陇山以东地区,崆峒武术资源丰富,是崆峒武术传承与发展的根本所在。所以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民间传承是其保护的主体。[12]要保证有效地开展西部地域民族传统武术特色课程,崆峒武术课程教学团队的良好循环是关键,更是西部地域特色民族体育项目快速发展的关键。学校崆峒武术课程教学主导者——教师,由于从事学校教学工作的教师,绝大多数并没有真正从事过崆峒武术的教学,有些只是接触过而已,并没有真正地掌握。因此,开展崆峒武术课程教学,仅仅依靠西部学校目前的教学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现实条件,充分利用陇山地区民间武术的珍贵资源,利用各种机会到民间向著名的武术家、群众武术活动场所、主要流派的武术传人学习,到传统武术赛地进行观摩交流等,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外聘请民间有造诣的武术家,到学校举办讲座、授课、技术交流等形式,参加教研室的业务交流,与本校教师进行相互业务传授与切磋,扩大师资的来源,同时收集资料,形成初级、中级和高级的师资团队,以小学和中学为根本,高等学校为重点的初中高级的师资团队,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优势,形成产学研一体的全方位崆峒武术课程团队。组织各阶段的师资力量,充分利用现在崆峒武术学校的地方优势,结合陇山以东地区各种民间、学校的崆峒武术资源,加强合作交流,通过高等学校的科研开发,共同创编初级、中级和高级的崆峒武术课程,并通过地方的实践检验科学发展,促进西部文化的繁荣。建立学校与社会的有效联合,与地方各级武术组织如武术协会、拳术的研究会、资深民间武术传人等建立合作关系,采用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构建多元的教学实践体系,以满足各类各极学校的实际教学需要。

四、结 语

崆峒武术是西部重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着丰富的民间资源和地域优势,继承与发展崆峒武术就成为一项重要的时代任务。值此甘肃省2013年“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国务正式批准之际,在武术操和中国武术段位制开展之际,在“大武术观”视野的指导下,开发学校崆峒武术课程,无疑是进一步落实了国家体育总局《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和《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崆峒武术课程的开发推广,要尝试改革陈旧的传统课程模式,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与地域特色,顺应地域文化发展的时代需求,树立地方学校文化品牌,保护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满足不同地区层次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崆峒武术课程开发真正意义是保护与继承传统民族文化,丰富学科建设,树立地域文化品牌,发展地区优势项目以及传承民族传统项目做出积极的贡献。

[1]梁燕飞,杨占明.崆峒武术探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8(4):18-20.

[2]梁燕飞,刘崇辉.崆峒武术概念探析[J].浙江体育科学,2013,5(35):85-88,92.

[3]孙文飚.民国时期的中央国术馆[J].江苏地方志.体育历史,2008,4:43-45.

[4]李季.教育部要求推广《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EB/OL].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0/09-10/2525636.shtml,2010-09-10.

[5]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我国武术发展的又一里程碑——简介《中国武术段位制》[EB/OL].http://www.news.cn,1998-03-10.

[6]国家体育总局: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体政字[2000]079号.2000-12-15.

[7]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教体艺[2002]13号,2002.

[8]邱服冰.基于高校俱乐部教学模式下的课程开发研究——以武术课程开发为例[J].湖北体育科技,2012,5(3):331-333,330.

[9]马占科.宁夏师范学院蹴球课程的开发与设置研究[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2,6(33):110-112.

[10]梁桂英.公安高职院校治安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20):87-89.

[11]陈永军.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6(29):815-817.

[12]邢中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传统武术保护刍议[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4):64-67.

[13]马明星.崆峒武术[M]∥甘成福,主编.平凉史话.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186-188.

猜你喜欢

段位制武术体育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武术段位制与学校体育结合研究
地域视角下“武术段位制+一校一拳”模式构建
张掖市中小学武术段位制进校园的研究
2016体育年
中国武术段位制推广瓶颈与对策研究
我们的“体育梦”
新型涵道武术擂台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