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宋代的诗歌“虚字”理论

2014-08-15张作栋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诗话虚词诗句

张作栋

(河池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唐以前的诗歌中虚字运用相对较少,唐代杜甫、韩愈等人的诗歌中虚字渐渐多起来,[1-2]到了宋代,诗歌中运用虚字①关于虚字,宋人所指有不同。《诗人玉屑》卷三“句中当无虚字”条“虚字”乃可有可无之字。就语言学的虚词而言,亦有不同解释。本文所论虚字,指的是连词、语气助词、介词、副词等,这类词本身并不具有独立意义,必须依附于其他词才能有其意味。已成风气。②钱锺书先生《谈艺录》一八“荆公用昌黎诗诗用语助”条,二六“赵松雪诗方虚谷主诗中用虚字”条多有例证与论断。葛兆光《近体诗中一种语言现象的分析——论虚字》云:“唐诗用虚字少,宋诗用虚字多。”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一云:“好用虚字承递,此宋后时文体。”[3]19就指出这一点。与此相应,诗歌理论中关于“虚字”的论述也逐步丰富。其实早在南朝宋齐,刘勰已经谈到诗歌中虚字的作用,《文心雕龙·章句篇》云:“据事似闲,在用实切。巧者回运,弥缝文体,将令数句之外,得一字之助矣。外字难谬,况章句欤!”所论虽然限于“兮”字等语气助词,也是虚词的范围。刘勰认为虚词对于说明事理似乎没有具体意义,但在句子中却是有用的,通过虚词可以将若干个句子联系起来。但是刘勰“对虚字表达情感的功能没有充分的认识”。[4]24钟嵘《诗品》已经明确地提出“虚字”概念。[5]181到了宋代,有关诗歌“虚字”理论内容非常丰富,元明清诗学理论家相关的虚字理论多是在此基础上做以补充论述。对于诗歌虚字理论,当代学者已经作了很好的研究。尤值关注的有如下三家:钱锺书先生《谈艺录》一八条、二六条所列诗例甚丰;[6]葛兆光先生《近体诗中一种语言现象的分析——论虚字》引用大量诗话材料,并对具体诗句作了深入精辟解析;[75]王德明先生《中国古代诗歌句法理论的发展》资料丰富,论述深刻。宋代的诗歌“虚字”理论已经全面的涉及到对诗歌中虚字的态度,虚字的作用,是古代诗歌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形而下的用字选词与形而上的诗脉、神韵等的桥梁。但是宋代诗歌虚字理论,从形式上来说,主要有诗话与诗文集的书信序跋两类,可以说形式比较散,分析随意,属于兴到笔随的点评式。故本文在诸家研究的基础上,从宋代的诗歌“虚字”理论角度再做申论。

宋代诗歌虚字理论,首先讨论的是用不用虚字的问题。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正面评价诗歌中的虚字,如楼昉《过庭录》:“文字之妙,只在几个助辞虚字上。……助辞虚字,是过接斡旋千转万化处。”[8]卷四十九又如《诗人玉屑》卷三有“虚字妆句”、“首用虚字”条,[9]也津津乐道于诗歌中的虚字。这种倾向是主流。与此相对的是不主张在诗歌中运用虚字,如黄庭坚就主张诗歌中不用虚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引《诗眼》:“老杜《谢严武诗》云‘雨映行宫辱赠诗’,山谷云:‘只此雨、映两字,写出一时景物,此句便雅健。’余然后晓句中当无虚字。”[10]339吴沆《环溪诗话》评价杜甫“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云:“惟其实,是以健,若一字虚,即一字弱矣。”[11]124陶宗仪《辍耕录》卷九“诗法”条引赵孟頫“作诗用虚字殊不佳”。[12]133

其中,方回的观点最为中允。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二云:“诗中不可无虚字。然用虚字而不切,则泛也。”[13]432方回《桐江集》卷四《跋赵章泉诗》指出:“诗不欲肥,则必于助辞上著力,自是难至,然亦需浑成不露乃可。”[14]257提出虚字运用要“切”,“混成”。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八《锻炼·句中有眼》记录了一条虚字改为实字诗意倍增的例子:

汪彦章移守临川,曾吉甫以诗迓之云:“白玉堂中曾草诏,水晶宫里近题诗。”先以示子苍,子苍为改两字云:“白玉堂深曾草诏,水晶宫冷近题诗。”迥然与前不侔,盖句中有眼也。[9]242

宋吴可《藏海诗话》也有实字改为虚字而顿有风骨的例子:

余题黄节夫所临唐元度 《十体书》卷末云:“游戏墨池传十体,纵横笔阵扫千军,谁知气压唐元度,一段风流自不群。”当改“游”为“漫”,改“传”为“追”,以“纵横”为“真成”,便觉两句有气骨,而又意脉联贯。[15]329

看来,虚字实字本身并不需要判若冰火、避之若仇,关键是运用得当。这两则材料或可为方回之论作注脚。其实,反对用虚字的黄庭坚在其诗歌创作中,也较为频繁地运用虚字。

不论是主张在诗歌中用虚字,还是反对在诗歌中用虚字,诗论家们在论述时,均隐含或者明确表达了“虚字”在诗歌中出现的作用。宋代有关虚字在诗歌中的作用,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宋代诗歌虚字理论认为,虚字能够把复杂的、细微的情事表达出来;有时炼字得当,虚字甚至能成为句眼。陆九渊《与朱元晦书》云:“字之指归,又有虚实。虚字则但当论字义,实字则当论所指之实。”[16]28这种虚字虽然和实字比如名词明确的有所指实不同,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虚字字义却整体上影响到整句的表达,影响到实字的整体性质、情态。事实上,很多时候,情态仅仅依靠实字是难以表达的。王得臣《麈史》卷中云:

白乐天工于对属,《寄元微之》曰:“白头吟处变,青眼望中穿。”然不若杜云:“别来头并白,相见眼终青”尤佳。[17]43

两句的佳处就在于“并”与“终”两个虚字。“并”字把相隔的双方相互思念的情态烘托出来,“终”字把过程巧妙地铺展开,可以说两个虚字在时空上将诗境扩展开来。这种微妙的复杂的情事,不借助于虚字是很难表达出来。白居易亦有运用虚字经典案例,其《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始”、“犹”两个虚字把琵琶女迟疑的情态、不自信的情态刻画地惟妙惟肖。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云:

诗人以一字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殆不可以形迹捕。如“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远近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滕王亭子》“粉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若不用“犹”与“自”两字,则余八言凡亭子皆可用,不必滕王也。此皆工妙至到,人力不可及,而此老独雍容闲肆,出于自然,略不见其用力处。今人多取其已用字模仿用之,偃蹇狭陋,尽成死法。不知意与境会,言中其节,凡字皆可用也。[18]420-421

杜甫“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两句中,“有”与“自”两虚字将时空巧妙地拉大,表现出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可以说,无形中改变了诗句的气魄,成为诗句之眼。清代赵翼在《瓯北诗话》卷二把这一联说成是杜甫五律中的第一:“东西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尽纳入两个虚字中,此何等神力!”[19]1152“粉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两句中,“犹”与“自”两个虚字至少有三层意蕴:第一是表达物是人非的现实写照;其次是将“粉墙”“虚阁”拟人化,蕴含着“粉墙”“虚阁”不因为人事的变迁而改色无声;第三是包含了作者的感慨。宋代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一云:“感时对物,则悲伤系之”,“言人情对境,自有悲喜,而初不能累无情之物也”,[18]484所论极是。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亦云:

虚活字极难下,虚死字尤不易。盖虽是死字,欲使之活,此所以为难。老杜“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及“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人到于今诵之。予近读其《瞿塘两崖》诗云:“入天尤石色,穿水忽云根。”“尤”“忽”二字如浮云著风,闪烁无定,谁能迹其妙处。他如“江山且相见,戎马未安居”,“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地偏初衣袷,山拥更登危”,“诗书遂墙壁,奴仆且旌旗”,皆用力于一字。[15]418

看来杜甫对这类虚字的运用得心应手。又如杜甫《北征》:“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当时杜甫骑马,仆人步行,甚至还要挑着担子,所以杜甫先行到河边,准备过河,回望仆人,还在岭上步行,从杜甫角度看过去,还在树梢上。“已”、“犹”两个字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些许自得与炫耀。

有时炼字得当,虚字甚至能成为句眼、诗眼。方回评陈师道《曾王聿修商子常》“贪逢大敌能无惧,强画修眉每未工”,说“‘能’字、‘每’字乃是以虚字为眼,非此二字,精神安在?善吟咏古诗者,只点缀一二好字高唱起,而知其用力着意之地矣。”[13]1530“能”表达勇敢之气概还不能说“精深”,“每”字却确实能够把那种勉强而又执着的情态烘托出来,不愧一句之眼。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十三指出:

凡为诗,非五七字皆实之为难,全不必实而虚字有力之为难。“红入桃花嫩,青归柳色新”,以“入”、“归”为眼;“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以“依”、“落”为眼;“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以“弱”、“香”为眼。凡唐人皆如此。……所以诗家不专用实字虚字,而或以虚为句。句之中,以虚字为工,天下之至难也。[13]1547

方回所论虚字与本文界定不同。其所举“入”、“归”、“依”、“落”、“香”等字,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虚字。但“弱”字是副词,术语本文讨论的虚字范围。“弱”字把榉柳枝条的袅袅形态刻画出来,被方回认为是一句之“眼”。方回评赵蕃《雨后呈斯远》:“章泉爱用虚字拗旋,不专以为眼也。如‘春其渐起但无痕’,所用‘其’字是矣。此句甚妙。”[13]710之所以妙,就在于“其”字含有一种作者的希望的意味。

第二,宋代诗歌虚字理论认为虚字有“斡旋”之功,能使得诗句有流转如弹丸之美。罗大经《鹤林玉露》甲编卷六“诗用字”条云:

作诗要健字撑拄,要活字斡旋,如“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弟子贫原宪,诸生老伏虔”,“入”与“归”字,“贫”与“老”字,乃撑拄也。“生理何颜面,忧端且岁时”,“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何”与“且”字,“岂”与“应”字,乃斡旋也。撑拄如屋之有柱,斡旋如车之有轴,文亦然。诗以字,文以句。[20]108

王德明先生分析:“从罗大经所列举的例子来看,健字显然指有力的字,其实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句眼、响字,一般来说是动词;所谓活字,就是使句子委婉曲折的字,这大多是虚字。”[4]135这个分析是非常精辟的。在罗大经所列举的“生理何颜面,忧端且岁时”,“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中,“何”、“且”、“岂”、“应”都是虚字,起到“斡旋”的作用,“斡旋如车之有轴”,使得句子语脉流动起来。如果一句诗歌里面只有实字,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黄庭坚《寄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虽然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是绝对不可能成为诗歌句式的常态。这种句式往往导致诗脉臃滞。只有运用虚字为之斡旋,方有流动之美。黄庭坚《戏题巫山县用杜子美韵》有两句:“直知难共语,不是故相违。”方回认为这两句乃“老杜句法”,借鉴杜甫“直知骑马滑,故作泛舟回”,句式相同,甚至所用虚字也相同。“直知”与“故”连接,一气呵成,诗脉流动。又如被浦起龙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21]628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之所以能“一气旋转”(孙洙《唐诗三百首》),“有如长江放溜,骏马注坡,真是一往奔腾,不可收拾”(黄周星《唐诗诀》),完全是虚词“斡旋”之功。此诗句句都有虚词斡旋其中,如“忽”、“初”、“都”、“漫”、“好”、“即”、“便”等,贯串全篇,诗脉流动。又如《又呈吴郎》“不为困贫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棘篱却甚真”两联,隐含着因果、转折、让步等种种不同的逻辑关系,通过“宁”、“缘”、“转”、“即”、“虽”、“便”、“却”、“甚”等一系列虚词从而使诗句语意深婉,流畅动宕。

方回《鲍子寿诗集序》评价鲍子寿“知夫用虚字与不紧要字之微机斡旋变化”。[14]67也是着眼于虚字的“斡旋”功能。陈与义《眼疾》:“天公嗔我眼常白,故着昏花阿堵中。不怪参军骑瞎马,但妨中散送飞鸿。著篱令恶谁能对,损读方奇定有功。九恼从来是佛种,会知那律证圆通。”方回说“其要妙在用虚字以斡实事,不可不细味也。”[13]1596

第三,虚字可以使得诗句疏宕、散朗。葛兆光先生《从宋诗到白话诗》指出:“从谢灵运、谢眺、沈约以后,中国古典诗歌语言与散文或日常语言分道扬镳了:意象的密集化、凝炼化,使得虚词逐渐退出了诗歌。”[22]笔者不敢赞同葛兆光先生“从谢灵运、谢眺、沈约以后,中国古典诗歌语言与散文或日常语言分道扬镳了”的论断,但认可“意象的密集化、凝炼化,使得虚词逐渐退出了诗歌”的看法。诗句多用实字,意象密集,往往导致景语多,情语少,没有虚字斡旋冲淡,全靠内在的逻辑发展,虽然造成了诗歌含蓄朦胧的意境,不仅使得诗脉络臃滞,往往也造成了意义的晦涩甚至隐没。吴沆《环溪诗话》云:

太白发言造语,宜若率然,初无计较,然用事亦多实,作语亦多健。如“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两句之中,亦是用五物;如“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两句之中亦是用五物。甚至《蜀道难》“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两句之中亦用五物。如此何往而非实也。……乃知前辈作诗,未尝不知此理。盖不实则不健,不健则不可为诗也。[11]132

比较明确地反对在诗歌中运用虚字。对此,《四库全书总目》评价说:“盖宋诗多空疏率意,故沆立‘多用事实则健’之说,而主持太过,遂至于偏。”[23]1786偏颇是另外一回事,从吴沆的主张里可以看出,他认为诗句中运用虚字,意象自然减少,可以使得诗句疏散淡朗。王德明先生分析:“吴沆可能看到了宋人以大量的虚字入诗,故意稀释意象浓度,不至于在语言上落入唐诗窠臼的做法,所以敏锐地觉察到杜甫等人诗歌上的这种特点。”就指出了这一点。在运用虚字这一点上,宋代周伯弼、范晞文与吴沆持论相当。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云:

周伯弼选唐人家法,以四实为第一格,四虚次之,虚实相半又次之。其说“四实”,谓中四句皆景物而实也。于华丽典重之中有雍容宽厚之态,此其妙也。昧者为之,则堆积窒塞,而寡于意味矣。是编一出,不为无补后学。有识高见卓、不为时习薰染者,往往于此解悟。间有过于实而句未飞健者,得以起或者窒塞之讥。然刻鹄不成尚类鹜,岂不胜于空疏轻薄之为。使稍加探讨,何患古人之不我同也。“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声,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否则偏于枯瘠,流于轻俗,而不足采矣。姑举其所选一二云:“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又:“猿声知后夜,花发见流年。”若猿,若柳,若花,若旦暮,若风烟,若夜,若年,皆景物也。化而虚之者一字耳,此所以次于四实也。[15]420-421

王德明先生认为:“周弼所说的实,指的是诗中具体有形的实物意象(景物),所谓虚,指的是抽象无形的动作、情感及虚词等。”周伯弼、范晞文都是主张意象密集使用的,这也表明,他们认为虚字是可以降低诗句表情达意浓度的。通过虚字代替实字,减少意象,降低浓度,也是宋诗相比唐诗平淡、散朗的重要成因。宋代赵与时对一句诗中可以说多件事情提出异议,其《宾退录》卷十云:

以此论诗,浅矣。杜子美之所以高于众作者,岂谓是哉?若以句中事物之多为工,则必皆如陈无己“桂椒楠栌枫柞樟”之句,而后可以独步,虽杜子美亦不容专美。若以“乾坤日 夜浮”为满天下句,则凡句中言“天地”、“华夷”、“宇宙”、“四海”者,皆足以当之矣,何谓无也。[23]128-130

可以说从正面肯定了虚字可以使得诗句疏宕、散朗的效果。

另外,诗歌中的虚字与实字在对偶中虚实相对,往往形成联想想象巧妙,产生意出尘外的新奇效果。唐代皎然《诗议》提到“双虚实对”:“双虚实对。诗曰:故人云雨散,空山往来疏。此对当句义了,不同互成。”[24]214王利器《文境秘府论校注》认为:双虚实对,就是虚实相对,诗例中“故人云雨散,空山往来疏”中“故人”对“空山”是实对实,“云雨散”对“往来疏”是虚对虚。[25]264笔者以为,既然说“不同互成”,那么“双虚实对”当理解为虚实相对,即“云雨”对“往来”是实对虚。这种虚实相对,使得诗句富有变化,显得新生。这种虚实相对,在唐代就已经流行,旧题白居易《文苑诗格》“依带境”条云“今学者但知虚实为妙”,虽然作者持有不满态度,但是却透露了当时的诗坛风气。这种风气,到了宋元以至明清依然流行。元代韦居安《梅 诗话》云:“林和靖诗好为的对,虽人名亦取其字虚实色类相偶,如‘伶伦近日无侯白,奴仆当时有卫青’之类,人多称其工。”[15]536就说明了这一点。

可以说宋代是中国古代诗歌“虚字”理论的繁荣期。宋代诗论家对诗歌中的虚字从多方面作了分析与鉴评。宋代诗歌“虚字”理论的繁荣,与宋诗多用虚字的取向有关。严羽《沧浪诗话·诗辩》中提出宋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应该说整体上把握了宋诗区别于唐诗的特质。“以文字为诗”,就是宋诗的散文化。葛兆光《从宋诗到白话诗》:“宋诗与唐诗的一大差别就是宋诗意脉的流畅化和语序的日常化,虚字、关连字用得很多。”与此同时“议论为诗”也势必要求诗句中运用虚字。另外,也受宋四六的影响。宋代骈文,多用虚字,如苏轼《除吕公著特授守司空同平章事军国事加食邑实封余如故制》有“既得天下之大老,彼将安归?以致国人皆曰贤,夫然后用”一联。这种风气与诗歌中的虚字很难说谁影响到谁,但是共同为诗歌“虚字”理论提供了创作基础。

元明清诗论家有关古代诗歌“虚字”理论则多继承宋人论述。元杨载《诗法家数》、明谢榛《四溟诗话》、明梁桥《冰川诗式》、清黄生《唐诗评》、清代署名袁枚《诗学全书》等著作中的虚字理论,基本都是在宋人基础上接着说,由此可见,宋代有关古代诗歌“虚字”理论的深远影响。

[1]吴振华.试论韩诗中的虚词运用及其对后代诗歌的影响[J].文学遗产,2006,(5).

[2]王学军.论杜诗中的虚词运用及对后代诗歌影响[J].杜甫研究学刊,2010,(2).

[3] 方东树,著.汪绍楹,校点.昭昧詹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4]王德明.中国古代诗歌句法理论的发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钟嵘,撰.曹旭集,注.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6]钱锺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7]葛兆光.近体诗中一种语言现象的分析——论虚字[J].文学评论,1994,(5).

[8]楼昉.过庭录[M].涵芬楼本《说郛》第二十二册.

[9] 魏庆之,著.王仲闻,点校.诗人玉屑[M].北京:中华书局,2007.[10]胡仔,纂辑.廖德明,点校.苕溪渔隐丛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11]吴沆,撰.陈新,点校.环溪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2]陶宗仪,撰.文灏,点校.南村辍耕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13]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点校.瀛奎律髓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4]阮元,辑.宛委别藏:105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

[15]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6]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7]王得臣,撰.俞宗宪,点校.麈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8]何文焕,辑.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9]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0]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鹤林玉露[M].北京:中华书局,1983.[21]浦起龙.读杜心解[M].北京:中华书局,1961.

[22]葛兆光.从宋诗到白话诗[J].文学评论,1990,(4).

[23]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4]赵与时,著.齐治平,点校.宾退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5]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26]王利器.文境秘府论校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诗话虚词诗句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闲吟居诗话(五则)
诗话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新诗话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试论对外汉语虚词教学
衔月楼诗话选
巧用诗句育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