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时代价值

2014-08-15刘先春雍小花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执政党服务型政党

刘先春 雍小花

(兰州大学,甘肃兰州730000)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十八大提出的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不断探索的历史性课题。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对党的执政环境、执政经验和执政规律的总结。清醒认识人民本位在社会主义中国的走向和重要性,探索其价值,强化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益于推进服务型政党的研究和实践。

一、建设服务型政党是完善现代执政方式的动力选择

服务型政党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行为的选择,不仅受特定社会历史、文化外源性因素的驱动,还受到执政时代具体化的内源性因素的影响。

(一)执政历史的经验教训证明“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得民心者得天下,每个朝代的兴衰更替都无不与民息息相关。民安则国安,国乱则民乱,一切暴政最终将被人民的力量所推翻。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人民的幸福而奋斗。回望二十世纪,为什么一些大党、老党丧失政权?历史上的苏联共产党,执政74年,拥有1500多万党员,在政治动荡中丧失执政地位,亡党亡国留下深刻教训:背叛马克思列宁主义;忽视民生;政党自身出了问题。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为了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在艰险的环境中与敌人较量,联合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尤其是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让人民当家作主,积极抵御列强的欺辱,让中国人民站了起来。毛泽东同志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在建设和改革的新时期,我们党摸着石头过河,更是从大局出发,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取得了今天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可以看出,政党的价值观是决定政党执政的关键,服务型价值观更广泛地代表了执政党执政行为深层的、核心的要素,代表了无产阶级的利益,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要吸取经验教训,强化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

(二)“服务型”是执政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理论服务现实,执政党的意识、思维决定其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是人本思想,注重人的研究,强调人的自由发展。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为人民服务,囊括了中国共产党服务的对象和人民与党之间的关系,指明了党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邓小平同志在党内提出了“领导就是服务”,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中国建设的党,以人民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标准,把党政领导定位于人民公仆的位置。进入新世纪,江泽民同志提出了“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体现了党的先进性,是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根本保证,明确了党在新世纪的使命。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建设“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理论,要求接地气、通下情,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实施服务,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紧紧围绕人的价值、权益、自由,更加彰显人民本位。学习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创新;服务激发学习、创新的热情;创新是学习、服务的动力。中国共产党经过九十多年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始终围绕着人民的幸福在探索中前进。2013年下半年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更是把民生与群众实际突出问题作为着力点,同时指出教育实践活动中要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并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解决“四风”,转变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三)执政环境的变化,要求执政党提升执政的服务职能

在信息化、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风险社会到来,引发了“危机共偿”。国家、社会一直处在动态的、开放的、立体的、有机的生态延伸之中。政治多元化、社会化的过程中,我们面临时代窘境,执政党为了国家发展,广泛谋求合作共赢。目前,“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中国共产党从局部执政到全面执政,从受外部封锁到改革开放再到双向多维互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再到混合经济,党的执政历史发展的不断延伸要求党要增强抵御能力和防范执政风险的意识。以党的十八大为新的起点,我国正处在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新阶段,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期、后发展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动,旧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新的利益格局正在形成,习惯、传统与现代和中西文明异质的冲突等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凸显,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多。破除这些障碍,需要执政党有十足的信心,积极适应执政环境的变迁。同时,新环境下也提出了新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和谐社会、科学发展等,这就要求执政党提升执政的服务职能,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加强服务型政党建设,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有序的社会生活空间。

二、建设服务型政党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本质要求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危险。群众是执政之基,人民群众主体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是认识改造世界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是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是共产党人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体现。

(一)服务型政党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丰富发展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批判的批判什么都没有创造,工人才创造一切,甚至就以他们的精神创造来说,也会使得整个社会批判感到羞愧,英国和法国的工人就是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工人甚至创造了人……”他们指出:“在十七世纪的英国和十八世纪的法国,甚至资产阶级最光辉灿烂的成就都不是他自己争得的,而是平民大众,即工人和农民为他争得的。”对人民群众的行为,马克思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列宁说:“千百万创造者的智慧却会创造出一种比最伟大的天才预见还要高明得多的东西。”毛泽东同志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打不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核心是人民群众主体论。尊重人民群众,向人民群众学习,这些都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治路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包含着如何正确看待人民群众,如何正确处理关于人民群众的一系列问题。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人民群众观的延伸,党要更好地实现长期执政,巩固执政之基,就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同利益诉求。服务型执政党建设回答了我们执政党如何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同。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损伤或动摇党的执政之基,必将威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削弱其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服务型理念表明了党与人民的地位,人民至上,人民的利益至上。

(二)服务型政党是马克思主义新型党群关系的体现

政党政治时代,每个政党都面临党群关系的问题。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提出,再次拉近了我们党与群众的关系。政党与群众的本质关系是利益,一致与冲突成了党与群众关系的基本规律,党只有不断代表人民的利益,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反之,则可能脱离群众,出现党群、干群矛盾,损害党的执政形象,影响其执政地位。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选择的结果,执政党要长期执政就要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愿望。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透过彻底的唯物主义的眼光去看待历史,肯定人民的历史地位,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应该是社会利益的分享者。密切党与群众的关系,发挥党最大的政治优势,以服务为魂,在其位,谋其政,不搞特殊化,将服务落实为具体的实实在在的行动,让人民群众受益,让人民当家作主,使人民群众成为价值主体、权利主体、利益主体。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联系,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地位决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些指导思想教育并引导着广大党员干部的行为。服务型执政党就是要让广大党员时刻牢记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中国共产党是群众的代表,所以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联系党群关系的纽带,是顺利实现为民执政的手段,有利于合理地协调各方利益。

(三)群众路线是建设服务型执政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工作路线

我们党要正确地看待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适应执政环境的巨大变化,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争取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在此过程中,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做好群众工作是维护和实现共产党为人民执掌政权、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和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途径。群众工作必须具有渗透力、说服力、感染力、凝聚力、引导力、亲和力、文化力和影响力。

首先,紧紧围绕群众利益,关心群众生活。坚持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首要的是搞好经济建设,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鼓起人民的钱袋子,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协调和整合各方利益,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政治需求、文化需求、社会环境需求以及生态需求。

其次,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做到民主公开、便捷高效,提供多样化、适应性服务,特别是要借助互联网快捷、海量、互动的优势,为群众工作所用,不断增强覆盖面和渗透力,满足群众参与政治的热情。积极关心支持群众工作,与领导干部形成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满足群众利益诉求。

再次,要注重价值观念的变化,注重政治性、民族性、文化性的结合。随着政治、经济、伦理的价值观念的变化,群众工作作为党群关系的纽带,必须坚持鲜明的政治性,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防止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坚持民族利益,按照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要求,确定自己的政治路线、工作路线、组织路线,指导党的各项工作。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

最后,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以群众路线作为基本途径,发挥人民群众这一极为重要的执政资源,保证人民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使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增强其信任感,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深入群众,扎根基层,走访调查,倾听群众意见,充分了解群众所需、所想,及时制定工作方案,做好群众工作,帮助化解困难,实现社会治理,增促社会进步,缩减社会代价。

由此可见,群众工作在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过程中发挥着政治社会化的功能,能使广大人民群众获得广泛的政治认同感,同时也能扩大和巩固执政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三、建设服务型政党是党自身加强执政能力的必然选择

新时期党群关系面临的挑战,时刻警醒执政党要不断加强自身执政能力,摆正自己的位置,提高党性修养,建立和谐的党群关系。

(一)建设服务型政党是促进党员干部实干作风的强大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四大危险”。要关注民生,时刻牢记人民的事无小事。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密切联系群众,讲真话、办实事、勤奋工作,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要坚持知行统一,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杜绝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踏踏实实造福一方百姓,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夯实群众基础。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领导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实现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党肩负的重大责任,需要凝聚党心、民心,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服务大众。

(二)建设服务型政党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必然要求。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主线。党的先进性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它是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当前,一些党员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主要是在思想上出了问题,表现为精神懈怠、混日子、缺乏动力。纵观目前党内状况,“精神懈怠”不仅表现在个别党员干部身上,甚至在一些部门、组织当中滋长蔓延。如何遏制这种现象?有效之策就是深入实际,以主题教育活动为抓手,着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精心策划,严密把关,确保活动的有效性。只有紧紧围绕群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严格考核,使党建工作见成效,才能精神警惕起来,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才不至于怠惰。

(三)建设服务型政党是对腐败现象的强有力的抵制。党的作风建设,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是党的生命线。一个受贿、行贿、渎职的部门或地方,必然缺乏应有的规范、公正,最先受伤的则是人民群众的利益。那样的话,建设服务型政党只能是一纸空文。广大党员干部要提高自身修养,以“慎独”为座右铭,“清廉”为保障,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必须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把建设廉洁政治作为必须常抓不懈的工作。公生明,廉生威,干部清正是前提,政府清廉是基础,政治清明是保证。我们党内的一些人,经受不住糖衣炮弹的诱惑,最终成为权、钱、色的阶下囚,给党和人民造成恶劣影响和巨大财产损失。他们忘记了毛主席所说的两个“务必”,忘记了自己是人民的公仆,忘记了人民的信任。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强化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完善权力运行的工作平台,运用群众和社会的内外力量多管齐下,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1]胡锦涛.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2]毛泽东选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6]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7]毛泽东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沃尔泽.正义诸领域[M].褚松燕,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执政党服务型政党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实施“三个三”工作法 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刘国中: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的政府绩效评估研究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略论陈云执政党党风建设的思想
关于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