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军部队整建制远程机动综合立体投送能力建设研究

2014-08-15

军事交通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军用运输机运力

徐 峰

(空军后勤部 军事交通运输部,北京100720)

中央军委强调指出,战略投送能力是国家战略能力特别是军事能力的重要标志,是掌握和保持军队行动自由权的重要基础,必须把战略投送能力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来抓。综合运用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组织实施部队远程机动综合立体投送,是当前加强战略投送能力建设的发展方向和重要途径。2013 年以来,空军积极筹划使用多种运输方式,组织部队整建制远程机动综合立体投送,实践探索了平战结合、运训一体、军民融合的军交运输保障模式和机制,努力实现投送手段由一般运输向应急投送转变、投送范围由区域运输向远程投送转变、投送方式由军地运力分散向融合一体转变,为空军提高部队快速机动能力、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打赢信息化战争提供了有力支撑。

1 综合立体投送的意义

随着作战节奏加快和行动空间拓展,采取综合立体投送方式投棋布子、快速机动,成为达成战略威慑和影响战争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

1.1 综合立体投送是夺取和保持军队行动自由权的关键环节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队行动,运输为先。近年来,我军承担的国际维和、联合反恐、人道救援、抢险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越来越多,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不断拓展,使军事行动的战略空间进一步扩大、军事力量的使用频率明显增加,急切呼唤空军不仅要有能力“走出去”,而且要有能力走得快、走得远、走得好。从空军战略层面整体筹划组织部队整建制远程机动综合立体投送,将实现空军部队大空间、全疆域、全时段快速机动,大大缩短快速机动时间,为形成有利战略战役态势赢得主动、争取先机。

1.2 综合立体投送是空军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的重要支撑

中央军委强调,要把战略投送能力建设作为军队战斗力新的增长点;空军党委也明确提出了建设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现代化战略空军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就是要着力打造战略预警、战略打击、防空反导、战略投送和战略威慑能力体系。对于空军而言,应立足全国部署、全疆到达、全域反应的作战特点,充分发挥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等多维立体联合运输优势,有效整合军、地各类运输保障资源,尽快形成一定规模、要素齐全、功能配套、指挥高效的投送力量体系,提高综合输送、基地保障、空地衔接、组织指挥、快速动员和防断保通等能力,切实满足部队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需要。

1.3 综合立体投送是推进现代战略空军后勤建设发展的有效举措

军队后勤建设“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速后勤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前沿存在型向战略投送型转变。组织部队整建制远程机动综合立体投送,是空军后勤适应这种转变,综合运用现代交通运输手段,将作战兵力快速投送到任务区域,将保障资源实时配送到指定位置,逐步实现保障领域由地面向空中、由平面向立体、由国内向域外拓展延伸,实现空军部队由屯兵驻防型向兵力投送型转变的有效举措。

2 综合立体投送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2013 年以来,空军结合部队轮战驻训、实弹打靶、对抗演练等重大战训保障任务,遴选× ×个整建制团以上部队,采取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组织远程机动综合立体投送,实现了首次对空降兵部队完整作战单元实施人、枪、弹同机空中投送,首次使用民航运力实施弹药高原航空军事运输,首次运用军、地装卸设备实施联合保障,首次动用民航客、货运输机同步保障部队行动,首次动用B-747 型全货机实装实运空降兵主战伞兵战车,首次利用长江航道组织远程投送等多项新突破;探索形成了一套整建制部队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立体投送模式和机制,一套航空投送人员和装备的组织流程,一套多种运输方式衔接转换的措施办法,一套民航飞机运送军用危险品的工作程序,一套解决不同运输方式装卸难题的科研成果。

实践证明,统筹使用各种资源,组织部队综合立体投送,是加快转变军交运输保障力生成模式的一次重要创新实践,深受各级党委、机关和部队好评,为形成我军军交运输常态化保障模式走出了路子。但从当前情况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这其中既有顶层设计的问题,也有业务建设的问题;既有模式和机制的问题,也有末端落实的问题。

2.1 顶层管理多头并管,运行机制不畅

空军部队整建制远程机动综合立体投送尚处于试点探索阶段,在计划管理、运力筹措、保障协同、考核评估等方面,仍存在计划协同难、组织协调难、运输保障难等问题。在投送计划管理机制上,因缺少牵头主责部门,且同时动用多种运输方式,需要分别同步协调军、地多个业务单位,存在协调环节多、计划协同难等问题,投送计划一体联动、快速高效的协调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在投送计划运行上,同时动用2 种以上运输方式,任一方式发生变化,都需对整个投送计划进行临时调整。2013 年上半年,因部队任务调整、铁路计划变更、空地衔接误差等因素影响,先后10 余次调整了部队投送计划,增加了运输计划管理与执行的难度。在航空运力派遣使用上,现有军用运输机由作战部门负责派遣,民用运输机由军交运输部门协调使用,军队和地方航空运力缺乏统筹、使用脱节,联合保障效能受到制约。

2.2 航空运力数量不足,结构配置不合理

当前空军综合立体投送能力整体上还不够强,在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等4 种投送方式中,航空运输是最快捷高效但也是目前最薄弱的环节。20 世纪90 年代初,空军引进“伊尔-76”型大型运输机后,航空运输能力虽有较大改善,但总体上仍远远落后于世界军事强国。从军用运输机数量看,我军虽然有× × × 架运输机,但大、中型运输机仅有× ×架,而美、俄、印军的大、中型运输机数量分别为700 余架、430 余架和140 余架,是我军的数倍。从军用运输机的运输能力看,我军的航空运载能力还比较低;因空军自身的航空军事运输能力不足,目前进出藏人员空运仍依赖于民航运力组织实施。从军用运输机所占比例看,我军运输机数量占军用飞机的比例约为6.4%,其中大、中型运输机所占比例仅为1%;而美军的相应比例分别约为15%和5%。总的来看,我军运输机配置比例明显偏低,大、中型运输机不仅数量少,而且运载能力弱,总体上运不快、运不远、运不多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2.3 基础设施与保障条件不完善

目前,从各级机关、部队梳理出的问题看,集中体现出设施旧、装备少、装卸难等问题。在铁路军事运输基础保障上,空军部分铁路军事专用线等军事运输设施老旧、破损,日装卸能力偏低,部队因装卸线路直线长度不足,存在掉装安全隐患;与防空导弹部队相比,航空兵场站、空降兵部队和后勤保障部(分)队铁路输送制式捆绑加固器材短缺严重,部队铁路输送装卸载效率偏低。在机场军事运输基础保障上,空军现有机场总数虽多、分部虽广,但由于基础设施和保障条件限制,民用运输机到军用机场执行任务,面临着机场开放、航空管制、气象保障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缺少与运输机相配套的加油车、电源车、气源车和地面通信导航等保障装备,机场容量小、保障能力弱,升降平台、集装托盘等运输装卸设备严重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航运力的使用范围。

2.4 法规建设滞后,转化能力不够强

国家目前虽已颁布了《国防交通条例》和《民用运力国防动员条例》等基本法规,但缺少针对民航运力兼容发展的相关政策,对动员民航运力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没有法律支撑。动员补偿机制还不健全,动用民航飞机后付运费低,整个航空军事运输任务所产生的关联费用没有来源。动员转化能力较低,民航运输机没有军用装备装载标准,在制定预案、装载计划、飞机申请等环节上缺少法规依据;在军用危险品航空运输上,目前还缺少运输性及相关资质认证,需要一事一协调临时解决;在民航飞机保障部队行动时,一旦出现飞机延误、备降、返航等情况时,应急预案还难以适应特情处置要求。

3 加强综合立体投送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综合立体投送能力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着眼未来、科学论证、统筹规划,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在富国强军的发展进程中实现质的飞跃;又需要立足当前、整合资源、配套建设,积极探索创新实践,在加快转变空军战斗力生成模式中实现科学发展。

3.1 以职能拓展为核心,建立健全统一高效的指挥管理机制

近年来,在总部机关领导下,空军后勤坚持围绕业务职能拓展打基础,特别是军委明确批复了关于航空军事运输计划归口管理的意见,为加强以空军航空运输建设为重点的综合立体投送能力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下一步,将按照全军体制编制调整改革部署,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统筹统管的工作机制。优化整合资源、调整完善体制,按照集中统一、顺畅高效的原则,从全局出发,统筹集约使用军、地航空运输力量,逐步建立起输送计划归口管理的航空投送力量军地一体工作机制,保证力量统一调度、资源统一使用、行动统一步伐。进一步搞好空中、地面输送等多种运输方式的协同,形成无缝链接投送网,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航空运力的保障效能。二是有效整合军、地优势航空运输资源。充分利用国家交通运输行业综合优势,大力发展军队后备航空运输力量,把国家航空运输潜力转化为部队现实的航空投送能力。依托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南方航空公司、东方航空公司、海南航空公司等大、中型航空运输企业,选用部分军事适用性较好的民航客机、客货机及全货机,建立航空预备役机队,有效缓解当前军队航空运力不足的现实情况。三是不断改进组织指挥手段。广泛吸纳民用信息技术相关成果,采用“联姻”“共享”的方法,提高空军军交运输信息化建设的起点。利用国家铁路实时跟踪系统,建设军事运输调度指挥自动化网络;依托“北斗”“神通”等卫星通信系统,实现信息管理、控制的远程化、可视化。

3.2 以大中型运输机为主,着力发展空军战略投送拳头力量

为尽快形成空军战略、战役投送的骨干力量,应结合实际情况,积极优化调整空中投送力量配置。一是适度扩大运输航空兵数量与规模。参照主要军事大国军用运输机所占军用飞机总数比例,以及大、中型军用运输机所占军用运输机总数比例,对现有运输航空兵部队进行加强和补充,达到× × ×架的规模,其中装备大、中型军用运输机的部队要达到× 个师、× × × 架的规模。在战略运输机层面,要在保持现有运输机数量、规模的基础上,力争再引进部分大、中型运输机,改变我军运输机部队结构体系。在战术运输机层面,对国产运输机进行技术性能提升,提高飞行速度,增大航程和载质量;适当扩大国产中型运输机生产规模和采购力度,以数量弥补单机装载量的不足。现有“运-8”机型航程远、载质量适中,且航材和大修问题完全可以在国内解决,基本满足遂行国内和周边任务需要,可作为近3 年内的主力运输机型扩充装备,以缓解运力紧张的局面。二是加快研发国产大型运输装备平台。由于供应方的垄断性,容易导致大型军用运输机的引进出现“有钱无货”的局面;即使已经引进且进入现役的大型军用运输机,也会在数量和保障方面受到供应国的影响。下一步,必须以自主研发“大运”为契机,制定具体的投送力量发展需求规划,合理分配资源,推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普及应用,整体带动各型运输机的全面发展,确保在战略、战役、战术各个层面上都有相应的航空军事运输装备做支撑。三是有效扩大多用途运输直升机空中投送覆盖面。我国目前自主研制的30 多种直升机中,以中、小型为主,高原型、重型几乎是空白,特别是高性能的大、中型直升机数量少。如2008 年汶川抗震救灾,直升机仍然是以引进的美制“黑鹰”和俄制“米-17”担当运输主力。要重视多用途运输直升机发展和建设,增加在区域性骨干机场的配备,充分发挥其快速灵活、应急支援作用,与固定翼运输机形成有效衔接,扩大空中投送覆盖面。

3.3 以体系配套为抓手,着力增强综合立体投送保障效能

综合立体投送是涉及空军建设全局的系统工程,必须贯彻体系建设与运用的理念,坚持成体系谋划、成体系推进、成体系保障。一是加快完善地面保障设施。根据所担负的不同任务,规划装卸载地域集结转运功能,加快建设由军用机场、铁路军事专用线、海港码头以及主要公路干道等组成的多渠道交通网络,逐步形成以机场为中心的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物资集结与中转物流网络。在军用、民用和军民合用机场新建、改建、扩建时,充分考虑和兼顾军用、民用运输机保障需求,力求使机场道面、机坪、进出道路等质量和容量能适应大型运输机起降需要。二是完善机场配套保障装(设)备。在重点方向军用、民用机场和军民合用机场,研发配备以物资集装、机场装卸、机上系留为重点的保障装备、设备,实现大批量物资、大宗装备航空运输装卸载标准的通用化、标准化、系列化,切实满足军用、民用运输机保障使用需求。三是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结合新的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在空军军交运输部门增设航空运输管理机构,增加航空运输管理力量,在担负任务的航空兵场站汽车连编配航空运输装卸保障分队,自上而下形成空军军交运输建设管理人才体系。试行向大、中型航空运输企业派驻空军航空运输军事代表,专职管理航空运输军交保障任务协调和现场组织。同时,采取短期培训、交流研讨、实地观摩等形式,提高人才队伍水平。

3.4 以作战需求为牵引,不断创新综合立体投送模式与方法

当前,空军重大任务相对集中,对部队高效快捷机动提出了较高要求。对此,要在前期探索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大胆实践,不断创新。一是着力理顺军民航空运力使用管理模式。结合计划管理职能调整,走开作战部门派遣运力、下达命令,军交运输部门制订计划、组织保障的路子,完善空军航空运力使用模式。要拓展民航运力保障领域和范围,着力研究解决高原、危险品和重装备等航空输送难题,形成常态化的组织运用模式。二是紧贴实战需求创新综合立体投送模式。采取实兵、实装、实运,全员额、全过程、全要素实施综合立体投送,实现从兵力投送向战斗力投送转变,使部队到达目的地后第一时间即可快速转入作战状态,体现真正意义上的紧贴实战、真抓实备。三是围绕军民深度融合创新综合立体投送模式。进一步加深军队和地方机关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与了解,顺畅内外关系,充分发挥军民融合和“大军交”保障的巨大优势,有效搭建军队与地方互助协作、上下一体联动的工作平台,创新军队和地方运力联合投送、一体运用的组织模式,探索多式联运、应急转运、空地衔接的组织实施方法,全面增强部队实战化、规模化、常态化远程机动综合立体投送能力。

猜你喜欢

军用运输机运力
大话军用卡车
威力无比的军用霰弹枪
约旦大力神运输机
C-17运输机
Y—20重型运输机多视图
猜谜
全球二十大集装箱船公司运力排名
军用公文写作中语言的运用
全球集装箱船运力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