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帕司他联合盐酸川芎嗪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2014-08-04吴清萍毛洪兵付爱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人民医院277099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年13期
关键词:依帕司山梨醇川芎嗪

吴清萍 毛洪兵 王 莉 付爱华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人民医院 277099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1]是2型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慢性远端对称感觉运动性多发神经病变。主要是四肢末端的麻木、刺痛、感觉异常,通常称手套、袜套样分布。症状往往夜间重,呈进行性加重的运动障碍,甚至累及全身多系统病变。DPN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阐明,因此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手段。寻找新的治疗方法,解除患者痛苦,具有重大意义。我院应用静滴盐酸川芎嗪联合口服依帕司他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90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2月-2013年12月住院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80例。男98例,女82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58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程2~10年。按随机单盲法分为治疗组90例,对照组90例。治疗组男50例,女40例;对照组中男48例,女42例;两组患者血糖在3个月内保持稳定,HbA1c<7.0%。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症状、病程、血糖水平等各项指标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周围神经病变(免疫性、外伤性及其他神经性疾病所致周围神经病除外)诊断标准均符合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的诊断标准(1999)。

1.3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在饮食调整、适当运动及应用降血糖药物保持血糖平稳,同时积极控制血压及调脂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口服依帕司他片50mg,3次/d,并静滴生理盐水250ml+盐酸川芎嗪160mg,1次/d;对照组肌注维生素B12500μg,1次/d,同时静滴生理盐水250ml+盐酸川芎嗪160mg,1次/d,两组均以连续4周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降血糖药物与治疗前一致。检测并记录每例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神经电生理检查-神经传导功能检查(NCV)及肌电诱发电位。所有患者常规检查空腹与餐后2h血糖,以及肝肾功能、三大常规、心电图、血脂、神经电生理等。

1.4 疗效判定 (1)显效:糖尿病神经病变症状明显缓解,温度觉、腱反射等浅感觉检查基本恢复正常;(2)有效:自觉症状减轻,浅感觉检查较前好转;(3)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浅感觉检查无变化。

1.5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症状均有减轻,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7%,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疗效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中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治疗组有1例因家庭原因自行停止治疗。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较为广泛接受的是代谢学说和血管学说,其中代谢因素包括高血糖的毒性作用,醛糖还原酶-多元醇-肌醇途径,蛋白糖基化异常,氧化应激、脂肪代谢异常等,而血管学说多指血管缺血缺氧性损害,神经营养因子缺乏,细胞因子异常,免疫因素等均发挥作用。高血糖能促进神经细胞凋亡,抑制细胞生长,高血糖状态下,醛糖还原酶活性增强,山梨醇旁路活跃,山梨醇的生成增加,通过山梨醇脱氢酶形成果糖,从而竞争性抑制细胞外肌醇进入细胞,Na/K-ATP酶活性下降,细胞内钙离子积聚,神经传导速度减慢[2]。另外,神经组织内不含果糖激酶,不能利用果糖,造成神经细胞内大量山梨醇和果糖堆积,细胞内高渗,神经细胞肿胀、变性、坏死[3]。高糖时活性氧产生及氧化应激水平升高,直接引起生物膜脂质过氧化、细胞内蛋白及酶变性、DNA损害,最后导致细胞死亡或凋亡。血管方面,微血管病变所致的神经缺血、缺氧是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凝血和血小板激活的程度、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增高导致的高凝状态与微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相关,血管改变与内皮功能缺陷有关,血管活性因子如一氧化氮和PZI2的生成、释放减少或功能受损直接导致血管舒张障碍,局部血流灌注不足,造成神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损伤。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症状以疼痛、麻木及感觉减退为主,甚至影响日常生活、活动。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在积极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寻找有效方法预防其并发症,减少患者痛苦,提高其生存质量。我院采用在静滴盐酸川芎嗪同时口服依帕司他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取得显著疗效。依帕司他是一种可逆性的醛糖还原酶非竞争性抑制剂,对醛糖还原酶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临床研究表明,依帕司他能抑制糖尿病性外周神经病变患者红细胞中山梨醇的积累,能改善患者的自觉症状和神经功能障碍,可改善轴突流异常,增加其坐骨神经中有髓神经纤维密度[4]。盐酸川芎嗪有抗血小板聚集、扩张小动脉、改善微循环活血化淤作用,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缓解高凝状态,并对已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中药川芎对动脉平滑肌有松弛效应,是一种新的钙离子拮抗剂。本次临床疗效观察,提示依帕司他片联合盐酸川芎嗪治疗DPN安全有效,无明显副作用,减轻临床症状,减少患者痛苦。但不能排除上述文献在进行疗效评价时受到由患者及研究者主观因素导致的期望性偏倚所致。要想得出一个非常具有说服力的最后经验,还有待于进行一项设计严谨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

[1]郑白蒂,胡同贤,朱禧显,等.糖尿病神经病变〔J〕.中华内科杂志,1982:21.

[2]廖二元,莫朝晖.内分泌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79-1480.

[3]姚庆春,赵秀云,夏艳丽,等.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60例临床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7,4(3):240.

[4]奚惠娟.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与神经电生理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24):104.

猜你喜欢

依帕司山梨醇川芎嗪
非均相催化法制备异山梨醇的研究现状
纤维素制备异山梨醇研究进展*
分析依帕司他联合硫辛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
异山梨醇提纯及未知杂质结构研究
川芎嗪治疗脓毒症的机制研究进展综述
普罗布考联合依帕司他治疗早期糖尿病性肾病的疗效观察
山梨醇类成核剂对改性聚丙烯发泡性能的影响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血栓的可行性探究
西地那非联合依帕司他治疗2型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价
依帕司他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肾小管功能的影响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