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替莫唑胺联合放疗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评价

2014-08-04邹育超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年13期
关键词:莫唑胺全脑肺癌

邹育超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放疗科 528000

脑转移瘤是颅内常见的恶性肿瘤,多原发于肺癌、乳腺癌[1]。脑转移瘤一旦出现,多提示预后不良。目前脑转移瘤的治疗目的主要是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然而,有关脑转移瘤的治疗方案目前仍存在较大差异[2]。本研究在我院60例脑转移瘤患者中采用替莫唑胺联合放疗,并与单纯放疗进行比较,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2月我院放疗科住院的脑转移瘤患者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45~78岁。所有脑转移瘤患者的原发肿瘤均为肺癌(腺癌35例,鳞癌15例,小细胞肺癌10例)。排除标准:合并严重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治疗期间因不良反应过于严重而终止治疗的患者;无法进行影像随访的患者;进行脑转移瘤手术者。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和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组与治疗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单纯放疗组(A组);替莫唑胺联合放疗组(B组)。治疗后每3个月回院复查1次,随访1年。(1)A组:采用单纯放疗方案。具体方法为:先进行全脑常规放疗(WBRT),2Gy/次,1次/d,每周放疗4d,共放疗4周,总量为40Gy;全脑化疗后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局部病灶加量至50~56Gy。(2)B组:采用在进行放疗(同A组)的基础上,联合口服替莫唑胺(江苏天士力帝益药业有限公司,批号20110722)进行化疗。具体化疗方案为:放疗前3d开始口服替莫唑胺,100mg/次,1次/d,5d/周,连服4周。放疗结束后继续服用2周。

1.2.2 观察指标:疗效评价,治疗前后1年均进行头颅MR检查。治疗后1年采用WHO实体瘤评定标准评价疗效[3]:(1)完全缓解(CR):肿瘤完全消失,至少维持4周以上且无新病灶出现;(2)部分缓解(PR):肿瘤消退超过50%以上,至少维持4周且无新病灶出现;(3)稳定(SD):肿瘤消退不足50%,或者增大不足25%;(4)进展(PD):肿瘤体积增大超过25%或出现新病灶。根据该评定标准计算:治疗有效率(RR)=(CR+PR)/总例数×100%;疾病控制率(DCR)=(CR+PR+SD)/点例数×100%。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头痛、恶心、呕吐、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等)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两组患者年龄、体重、身高、性别比以及原发肿瘤(肺癌)病理类型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B组治疗后完全缓解率、治疗有效率、疾病控制率均比A组明显改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1年内死亡病例也比A组明显减少(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3 两组治疗治疗期间不良比较 B组治疗期间(4周)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的发生率均比A组明显增高(P<0.05),但经对症处理后均改善;两组在头痛、肝功能损害和肾功能损害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比较

3 讨论

大脑是肺癌、乳腺癌等常见恶性肿瘤转移的好发部位之一。研究证实,约15%~20%的恶性肿瘤可发生脑转移[4]。而且一旦出现脑转移瘤,常提示该肿瘤已经进入了晚期,预后极差。目前研究认为[2],当脑转移瘤出现后,如不进行特殊治疗,中位生存期仅为1个月。然而,由于目前临床多数化疗药物很难透过血脑屏障,因此脑转移瘤多采用全脑放射治疗(WBRT)。令人遗憾的是,受限于正常脑组织耐受剂量的原因,WBRT常常难以彻底杀灭肿瘤细胞,这从某一种程度上影响了WBRT的疗效。

近年来,随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的普遍应用,脑转移瘤的局部照射剂量得到适当的提高。David WA研究发现[5],WBRT结合SRT比单纯应用WBRT,可显著延长单发脑转移瘤患者的生存期,且可使1~3个脑转移瘤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然而,尽管WBRT结合SRT提高了脑转移瘤的临床疗效,但总的治疗效果仍差强人意。文献报道[6],WBRT结合SRT治疗后仍有接近50%的脑转移瘤患者死于颅内肿瘤的进展。因此,寻找一种针对脑转移瘤的更有效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

同步放化疗是近年来临床医生所关注的热点。Qin研究证实[7],脑部放疗后血脑屏障通透性可由原来的22.1%升高到74.7%,这提示脑部放疗可明显开放血脑屏障,增加化疗药物在血脑屏障的通透率,这项研究对脑转移瘤的同步放化疗意义重大。替莫唑胺是一种新型的小分子、脂溶性口服烷化剂,能较好透过血脑屏障,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血药浓度高。笔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应用替莫唑胺联合放疗后,完全缓解率、治疗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均比单纯放疗组明显改善,而且1年后死亡率也较单纯放疗组明显降低。这些结果提示,放疗同步口服替莫唑胺可明显提高脑转移瘤的临床疗效,降低了局部复发率,本文结果与Antonadou基本一致[8]。

替莫唑胺的不良反应主要是骨髓抑制,但发生率较低。在本研究中,笔者观察到替莫唑胺联合放疗后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的发生率均比单纯放疗组明显增加,但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这说明,放疗联合替莫唑胺的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安全性仍较好。

总之,应用替莫唑胺联合放疗在脑转移瘤中有良好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可耐受,值得临床推广。

[1]王蒙,吕喜英.脑转移瘤的诊治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3,30(4):326-329.

[2]杨辉,吕胜青.颅内转移瘤最新治疗进展和策〔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0,10(5):524-527.

[3]高绍英,安永恒.肺癌脑转移同期放化疗机制及相关研究〔J〕.国际肿瘤血杂志,2009,36(2):139-141.

[4]韦燕,赵善琳,黄店.替莫唑胺联合放疗治疗肺癌、乳腺癌脑转移临床观察〔J〕.中国药师,2013,16(10):1559-1560.

[5]David WA,Charles BS,Paul WS,et al.Whole brain radiation therapy with or without stereotactic mdiosufgery boost for patients with one to three brain metastases:phaseⅢ results of the RTOG 9508randomised trial〔J〕.Lancet,2004,363:1665-1672.

[6]陈秀军,肖建平,李祥攀,等.立体定向放疗与全脑放疗在多发脑转移瘤治疗中的作用分析〔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12,21(1):1-5.

[7]Qin DX,Zheng R,Tang J,et al.Influence of radiation on the blood-brain barrier and optimum time of chemotherapy〔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1990,19(6):1507-1510.

[8]Antonadou D,Paraskevaidis M,Sarris G,et al.PhaseⅡ randomized trial of temozolomide and concurrent radi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brain metastases〔J〕.J Clin Oncol,2002,20(17):3644-3650.

猜你喜欢

莫唑胺全脑肺癌
对比增强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的研究
全脑CT灌注成像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价值
氩氦刀冷冻治疗肺癌80例的临床观察
白花丹素调节MEK/ERK通路增加脑胶质瘤U87细胞对替莫唑胺的敏感性研究
SmartKey脑力空间组织的全脑开发体验课开课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替莫唑胺对小细胞肺癌H446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
microRNA-205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基于肺癌CT的决策树模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替莫唑胺应用于脑转移瘤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