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理念引领学校发展愿景

2014-08-04黄积才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4年7期
关键词:核心理念愿景

策划人语:

我国教育正在深化综合改革,促进教育转型、优质、均衡、创新、特色和协调的发展,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品质。深圳作为经济特区,以深圳速度、深圳模式、深圳品牌已领跑中国,深圳教育也秉承了“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城市特性走在了教育改革的前沿。

深圳教育在经历标准化、特色化时代之后,正迈进品牌化时代。品牌化是深圳教育正在迎来的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发展主题。深圳教育品牌化描绘的是一种有理想、有价值、有创意、有职业归属意义的教育生活愿景。需要改造并建构学校教育生产方式,确立学校办学核心理念,以核心理念为学校发展进行愿景创意,从而建构一种师生喜欢的有幸福意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本期我们特别策划“核心理念创意学校发展教育学”专题,由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黄积才先生的区域推进学校品牌建设工作室提供学术与研究支持,集中展示了深圳7所学校如何以核心理念创意学校优质特色的转型发展愿景,创制师生美好教育生活的经典案例,来展示深圳教育领跑南方教育高地建设的使命和智慧。

(策划人:郝婵陈诚)

【摘要】 从深圳制造变成深圳创造,从输出产品到输出品牌,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从经济都市到文明创意都市,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现代气派、中国特色、深圳质量的“五位一体文明”城市发展品牌,以品牌深圳领跑国家城市发展。深圳发展已处于重大战略转型中。教育要适应并引领这一转型,因而教育迫切需要转型。而教育发展即为其中的必然一种转型发展,教育转型永远是指向未来的现在进行时。教育转型需要克服教育现代性困境,以学校教育变革为起点,以核心理念为价值引领,创意设计学校发展愿景,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优质特色品牌学校。

【关键词】 教育转型;核心理念;愿景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19-0033-04

一、社会转型:学校发展的深刻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国社会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发生了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一直处于持续、快速和稳步推进的转型之中。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确立以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五个文明“五位一体”整体部署的发展战略,体现改革的全局性、系统性和协同性,描绘了国家发展的新愿景,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再出发,再部署、再动员,具有里程碑意义,社会发展转型必将带来更深刻的社会形态转型。

在现代性精神的引导下,全球化、理性化和智能化,国家现代化提速,现代性释放巨大潜能,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文明成果。但是在现代性进程中,人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陷入了现代性的话语霸权中,人类又钻入了现代性的牢笼。近代社会转型是引起现代性的萌芽和成长,当代社会转型视为现代性的完善。现代性的理性、主体性、自由和世俗化, 在后工业社会中还有存在的合理性,需要反对的是划一性、个体主体性、技术理性和科层制,提倡多元和个性、提倡平等合作的主体间性、提倡价值理性、提倡组织运转的弹性化、开放性。

我国社会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进入到信息社会,所以我国教育从农业社会传统教育、到工业社会现代教育,已经迈入信息社会教育,一直处于被动的转型发展中。由于我国社会独特的发展历程,使我国教育经历了政治性形态和经济性形态,在适应性转型进程中迷失了最重要的人,偏离了教育的本义即立人。现代信息社会所弘扬的以人的价值为本位的自由、民主、平等、正义等观念,都是我们教育要培养的人所应具备的现代性精神特质。我国教育转型要以信息社会教育为目标,以发展教育的现代性为核心,致力于传统依附性教育的现代性改造,并以未来教育理念引领教育现代性的发展,避免或减少现代性教育的危机,实现从培养工具人转向培养具备个人自我意识、自主能力和独立人格的主体人的转型。

我国教育为适应改革开放经济建设要求,发挥穷国办大教育,发动全社会力量办教育,人民教育人民办,实现了义务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形成了数量大幅提升、规模大幅扩张、质量明显提高、结构不断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为人民群众享受优质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追求受教育机会到追求教育高质量的需求转变,教育迫切需要转型,并且从被动适应式转型到主动引领式,从而引领社会发展。

二、愿景管理:学校发展的转型路径

转型之转,乃突围、变换、革新、生成。转型之型,乃型式之型、内涵之型、社会之型、主体之型。所以转型乃旧型换新型,传统变现代,旧貌换新颜。社会转型是一种社会进化, 是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换,两种形态之间具有根本性的质的飞跃。社会快速持续的转型发展,教育必定要转型发展,教育本身也需要转型发展。教育转型也应是一种教育形态向另一种教育形态辞旧迎新的变换,是教育系统的整体变换, 包括教育的理念、方针、政策、目的、功能、价值、课程、教学、方法等要素。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成才。教育要变革,本质是人的变革。教育要转型,本质是人的转型。这个人要转向何处、在何处转,如何转?人不仅是生物学上的人,还是社会的人。教育的作用就是让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转变成社会学“人性”意义的人。当前的教育过分强调科学素养而欠缺人文精神,造成我们培养的人的“人性”缺失。现代社会的人必然拥有现代性。一个现代性的人是一个理性的和主体性的人。当人的主体性缺位则造成科学理性、工具理性一统天下,缺乏批判性思维,陷入科学理性的霸权中;当人的理性不足主体性有余时,人成了标尺,造成自由主义盛行,陷入个人主义困境。理性及主体性都是人的现代性之核心要素,但人的现代性不仅仅是理性和主体性。

所以教育转型既要发展现代性,又要防止陷入现代性困境,教育转型很容易陷入这种两难之地。教育通过培养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创造社会历史,促使社会转型。教育转型与社会转型的关系从被动适应走向主动超越,从适应社会转型走向引导社会转型。教育不能仅仅适应社会变革,应该引领社会变革,教育发展的特殊性使教育转型是一种非直线型的和无止境的。教育转型要从一种适应性、工具性教育转变成一种主体性、超越性教育。

学校是教育的基本组织,独立自主的组织。学校的作用是让人(孩子)学习的地方,学习健康成长并成才的地方,即促进人的转型的地方。学校是教育转型发展的关键节点,随着社会进步,人的转型是必然的、迫切的,所以学校也面临转型,学校发展是一种转型发展。学校转型过程是一个文化重建的过程,是一个要求学校全体成员形成新的价值观、信仰和规范的过程。文化重建要由自发转入自觉,需要改变师生已经习惯了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营造一种与学校变革理念相适应的自主更新、主动发展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变革是师生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的变革。学校转型和文化重建的最终归宿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的发展。

校长是学校组织转型发展的关键因素,校长采取什么管理方式对学校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当前学校管理中校长的角色有:一是权力型,领导代表权力,权威专制,按领导个人意志行事;二是内务型,事必躬亲,陷入琐碎事务,缺乏长远战略;三是外务型,热心外交事务,校政生疏,管理督促不到位;四是失位型,领导能力有限,性格不适合,经历阅历不足,学校一盘散沙。可见,校长对学校组织中人的道德、心灵和精神的关注严重不足。学校被认为是一个理性组织, 管理者强调学校组织的权威性、等级性和规范性,强调行政自上而下的推动,采用标准化和模式化管理,而忽视人的情感、精神、道德等因素的作用,忽视自下而上的自学性的积极性的疏导,忽视横向沟通与协同,忽视人的个性、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差异,造成学校组织的机械化和僵化,缺乏生机与活力。这不是科学的组织管理,也不是科学的组织发展,处于这种状态的组织,不可能适应人的需求,也不可能适应人的发展,更不可能适应人的转型发展,根本原因是没有建构好学校组织的愿景蓝图,迫切需要一种愿景管理。

愿景是指愿望的景象。愿景不是现况实景,而是一种愿望远景。渴望实现,可能实现,也可能永远无法实现。但是人需要有这样的愿景憧憬,人愿意生活在这样的愿景憧憬中。愿景管理是指领导者在充分理解组织和组织使命的基础上,利用个人领导力引导组织成员对组织未来进行思考,通过建立组织共同心智模式来构建与完善组织愿景,并使组织愿景成为激励成员不断朝着组织目标努力,推动组织进步的强大动力,最终实现组织愿景,完成组织使命的过程。学校愿景是学校未来教育生活的一种愿景,是在核心理念引领下,通过SWOT分析,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思考,描绘学校未来发展可达成的师生所憧憬的前景、愿望、战略目标等方面的理想蓝图。

学校愿景管理是在规则、程序、标准等基本制度基础上,重视发展师生心灵的精神力量。不是强制,而是重在发掘师生隐性的和潜在的因素,如工作意义、生命价值及人生梦想等,引导师生表达心愿,贡献自己,形成和谐生活、文明生活共同体。学校愿景管理从头脑转向心灵,从迷信工具理性,到唤醒隐藏每个人心灵的潜能和力量,让人的心灵开放,让精气神灵动交流聚集聚变,从而释放隐藏在每个人心灵的潜能和力量,成为有思想、有理想、有勇气、能合作共处共同实现自身生命价值,有生存生活智慧的人。因为学校愿景是核心理念引领下凝聚师生心目中对学校发展的期望所在,是学校凝聚各方力量的催化剂和粘合剂,所以对增强师生对学校的效能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神奇微妙的效果。

三、愿景设计:核心理念引领学校发展顶层设计

因为愿景是组织的一种期望、一种预测、一种定位,因而愿景具有组织独特性、社会性、战略性、长期性和激励性。学校发展愿景让师生形成一种共同心智模式、共同发展战略、共同价值体系。当下的社会转型是指向未来的社会转型,未来社会是正在到来的信息社会。信息社会里,信息是最好的资源。因为广泛应用信息网络虚拟技术,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在不断弱化,学校教育必然随之转换,从培养社会劳动者(工具人)转身培养社会主体人,转向现实生活中主体的自觉和主体间的交往。面向未来社会的主体是具体性的主体、独特性的主体、多样性的主体和多向性的主体。未来形态的教育应该是:你可能没有看见学校,你甚至没有看到人,但是教学在进行中,学习在进行中,交往在进行中,成长在进行中,创新在进行中。所以未来教育是具有全向性和全程性、全面性和全域性、全息性和全纳性等特征。在未来型态的教育中,每一位个人主体都拥有丰富的成长资源、仅属于个人主体的成长路径、完成每位个人主体人生梦想的启蒙,启程奔向幸福平安的美满生活。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未来是什么样的未来?谁也不能确定,但谁都可以想象。所以面向未来形态的教育愿景迫切需要创意,需要在面向未来的核心理念引领下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建构。

这个世界本来并没有意义,因为人的存在,人能够赋予世界以意义,人是世界万物之主,也是世界的尺度。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预言:“资本的时代己过去,创意时代在来临:谁占领了创意的制高点谁就能控制全球!主宰21世纪商业命脉的将是创意!创意!除了创意还是创意!”愿景创意,如何创造愿景的意义,如何创造性地赋予愿景以意义?如何创造性地赋予学校发展愿景以意义?以核心理念创意学校发展愿景是必然选择,校长在学校发展中起核心角色和关键作用。科学制定学校愿景是优秀校长的重要使命,需要校长有前瞻性思维,具备很好的洞察力、预测力、组织力、凝聚力、沟通能力,需要校长凝聚人心、整合资源、把握机遇, 实现学校持续式和跨越式发展。

学校办学核心理念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反映文化学校的特质和灵魂,起着战略性、支配性等统领统筹作用。当前学校发展都是以行政为主要外力推进下的发展,因为行政的力量,学校的自主转型发展受到限制,造成各区域内学校发展的不平衡。在小区域(区县)存在所谓“一中现象”,在较大区域(地市)出现“三面红旗”或者“一线梯队”,学校生存生态呈现金字塔形结构。处在金字塔顶的学校是所谓好学校,但好学校的练成主要依靠是行政力量,聚集经费优势、生源优势、师资优势、地域优势等“万千宠爱于一身”,教育的不公平不均衡,很大程度上是政策执行失当造成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政府在标准化建设学校,规范化制定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利用专业力量,帮助学校找到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以核心理念进行学校整体性的变革创意,引领学校自主发展和特色发展,让每一所学校都找到成为优质特色好学校的路径。

在本专题展示的深圳7所学校案例中,园岭外国语小学以适合教育理念引领每个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坑梓中心小学生态教育理念,学校是一个庄园,大树小草花鸟鱼虫和谐相处相得益彰;梧桐学校自主教育理念引导孩子像梧桐一样成长,长成伟岸挺拔厚实坚定,成国家栋梁之材;潜龙学校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一条潜龙,学校使命是发现发掘孩子的潜能,在渊潜龙总有一天将飞龙在天;平冈中学全人教育理念引领学校多元发展、和谐共进、不断超越、成就特色;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以尊重的教育理念培养有尊严的人和受尊重的人;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坚持以人为本,顺应人的禀赋,成长为先,提升人的潜能,追求卓越,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等,以办学核心理念作为学校发展转型的顶点,也作为起点,以此创意师生美好生活愿景,均很好地体现了校长的办学创意与智慧。

未来社会将更加信息化、智能化、国际化和未来化,同时也将存在越来越多的动荡多变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教育面临不确定性的转型期,面临系统整合、结构调整、制度创新、理念更新、权利重组。社会发展转型促进学校教育发展转型,关键是构建属于学校自身发展、仅属于学校自己的教育学。依据学校教育转型的发生学、动力学和类型学,定制学校发展核心理念,创意学校发展愿景蓝图,创制学校发展独特路径,重建师生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过一种有职业归属意义的生活,享受教育与幸福。这是学校教育学的使命,也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猜你喜欢

核心理念愿景
一起向未来
以师为本: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
绘筑班级成长蓝图 点亮学生心灵航灯
“做中学”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分析
论高校思政工作人文关怀的理论基础
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的核心理念与教学改革路径之研究
基于人才成长的职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愿景管理: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新理念
中小学愿景型领导的现状及改进
新年新愿景:希望会照进每个人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