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在童话王国里享受智趣数学

2014-08-04吴汝萍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4年7期
关键词:短腿乌龟兔子

吴汝萍

中图分类号: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19-0068-04

数学如核桃,外壳褶皱坚硬,果仁味美而健脑。核桃好吃壳难开,若把整个核桃硬生生塞进嘴里,不仅难以品尝到核桃的果仁,且坚硬晦涩的外壳令口腔难以容忍片刻。同样,如果将数学硬生生地塞给学生,数学留给学生的印象便是晦涩难懂,枯燥乏味。学生被数学虐得死去活来,便会从内心排斥数学,拒数学于千里之外。

如何让学生有令人惊喜的改变?创办澳大利亚第一所华德福幼儿园的苏珊·佩罗用实践证明了——故事知道怎么办!怎么让抽象的数字形象化、枯燥的概念生动化,让学生学习数学的状态有所改变,让学生品尝到数学的智趣美味,从而享受到智趣数学呢?同样,故事知道怎么办,尤其是数学童话故事。因为故事中有生动的情节,有丰富的情感,很容易让学生着迷。尤其是数学童话王国里,数字犹如小精灵,会说话、会游戏、会做事,个个本领了不起;加、减、乘与除,和、差、积与商,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活泼,样样充满神奇魔力。

一、兼听数学童话,数学课堂变得有引力,让学生垂涎欲滴

数学是严谨的,抽象的。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其严谨性的逻辑与抽象性的结论,把数学讲得干巴巴的,使学生失去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导致学生学数学,越学越觉得难,越学越觉得烦。一位母亲曾把9岁儿子带到爱因斯坦面前,问怎样才能让孩子把数学学得更好。爱因斯坦说:“试着给他讲故事。”这位母亲仍执着于询问数学方面的教育问题,爱因斯坦说:“如果想让他聪明,就给他讲故事;如果想让他有智慧,就讲更多的故事。”

是的,故事知道怎么办!数学课要上得好玩易懂,让学生兴趣倍增,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兼听一些相关的故事,让学生在童话故事中亲近数学,理解数学,爱上数学。 如二年级“时、分的认识”,如果只是借助钟面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大格、小格,以及指针的运行规律,学生很容易生厌。如果借助童话故事,学生就能兴致勃勃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师:大家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最后谁赢了?

生:乌龟赢了,兔子输了!

师:兔子怎么输了?是长腿的兔子跑不过短腿的乌龟吗?

生:不是,不是!是长腿兔子太骄傲了,在途中睡大觉,输了。

师:是的,兔子途中睡大觉,浪费了时间,输了比赛,成了天下人的笑话。自从长腿兔子输了比赛,非常后悔,经常缠着短腿乌龟,要跟乌龟再比赛一场,展示一下自己善于奔跑的实力,更重要的是想挽回一点面子。乌龟被缠得没有办法,终于同意和兔子再进行一场比赛。这次,他们是围绕着这个圆形的操场跑,操场的边上还长着12棵大树。他们约定,谁先绕着操场跑完一圈,谁就是冠军。长腿兔子和短腿乌龟都站在了起跑线上,就等着大家给他们发令呢。预备——

学生(大声喊):跑!

(动画显示龟兔赛跑的场景:乌龟爬过一个树档,兔子跑完一圈。)

师:短腿乌龟刚爬过一个树档,长腿兔子一溜烟已经跑完一大圈。数一数,操场的一圈,一共有多少个树档?

学生(一起数):1、2、3……12,一共12个树档。

师:短腿乌龟刚跑过一个树档,长腿兔子已经跑完了12个树档。这次比赛,兔子遥遥领先,赢得很精彩,终于挣回了本该属于兔子的冠军头衔。

(学生把善意的掌声送给了兔子。)

师:喜欢变魔法吗?现在,老师在长腿兔子和短腿乌龟的身上施点魔法,你们说变,他们就会变。

学生(大声喊):变!

屏幕上的短腿乌龟、长腿兔子摇身一变,分别变成了时针和分针。

学生(惊奇地喊):钟!时钟!长腿兔子变成了分针,短腿乌龟变成了时针。

接着认识钟面,钟面上一圈有12个大格,学生联想到大格就是原先的树档子。在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运行规律时,学生很容易地联想到,分针就是长腿兔子,时针就是短腿乌龟,分针走得快,时针走得慢,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了一大圈。因为引入了《乌龟赛跑》这个童话故事,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浓浓的童趣味。

每天的数学课堂,离不开探究新知识与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果过程单调,学生很容易生厌。童话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深得每个孩子的青睐。把童话和数学有机结合,学生自然对童话中的数学青睐有加,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也能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课始,用童话故事设置悬念,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怦然心动;课中,用童话故事化解学生思维上的盲点,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豁然开朗;课尾,将数学运用融入童话故事,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致被激扬,兴味盎然。低年级,还可以根据教材插图,用动态的童话故事情节贯穿整节课的学习过程,学生如同置身于童话世界,在童话数学王国里开心地遨游。

课堂上听故事是学生的最爱,故事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良方”。童话数学课堂就像一块大磁铁,有强大的吸力,牢牢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让学生全神贯注。教学过程中,即使是学生注意力最散漫的时候,只要听到老师说一声:“下面,给同学们讲个小故事——”,孩子们的神情立马就会专注起来,一个个身体前倾,双目圆瞪,小嘴微张,呈现出一副求知若渴的可爱模样。所以,数学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喜欢的“故事大王”,多为学生准备一些合适的数学童话故事,时常在教学过程中声情并茂、娓娓道来,把学生带进智趣的童话数学王国。

二、演说数学童话,数学知识变得有活力,让学生乐此不疲

儿童好表现,具有表演天赋,是天生的表演家。表演中,儿童的智言慧语会层出不穷,令人捧腹大笑。让学生在童话数学王国里学习数学,还可以让学生变成童话王国里的一员,他们身临其境,赋予枯燥乏味的数学以“生命”,形象地演说数学童话故事,让数学知识变得有活力。

一次听一位老师执教一年级下册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虽然教师引导学生用小棒操作,得出了50-26的结果是24,并详细讲解了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学生用竖式计算时,依旧有不少学生难以理解计算过程中的算理,只是机械模仿,练习中错误百出。我在教学这一课的内容时,引导学生用小棒操作后,没有立即让学生用竖式计算,而是引导学生把50-26的操作过程用童话的形式表演出来。

请一个学生扮演“十位”,手里拿着5捆小棒,一个同学扮演“个位”,手里空空如也。

十位举起小棒:大家好,我是十位,我有5捆,是5个十。

个位摊开空手:大家好,我是个位,我一个也没有。

师:十位、个位是一家。家有小棒是多少根?

生:50根。

师:我要拿走26,个位需要拿走几?十位需要拿走几?

生:个位需要拿走6,十位需要拿走2。

师:个位呀个位,你手上一个也没有,你怎么给我6根呀?

个位:十位十位,我一个也没有,请你给我一个十吧。

十位:好的,好的,给你一捆。

个位:谢谢十位。

十位:不客气,我们是一家人,应该的。

个位:十位给我一小捆,我就有了10小根。拿走6根,还剩4根。

师:十位,十位,请给我2捆。

十位:我本来有5捆,给个位一捆,还剩4捆,去掉2捆,还剩2捆。

十位举着2捆,个位举着4根。

师:十位、个位是一家,还剩小棒是多少根?

生:24根。

两位同学表演后,同学们觉得太好玩了,都争着上台表演,几番表演后,大家依旧乐此不疲,都想表演,于是让同座位的两个同学分别扮演十位和个位,全班学生又演说了一次,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用竖式表示出表演的过程。因为演说的过程中,算理和算法变得有形、有趣、可感、可知,所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轻轻松松正确写出用竖式计算的过程与结果。师生如此一同演绎童话数学,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是让学生真正理解了退位减法的算理与算法。

“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让学生体验数学是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学生成为童话数学的演绎者,寓演于趣、寓说于智,就是体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和内化。演说数学童话故事,赋予了数学鲜活的生命色彩,“死”的数学内容“活”了起来,“静”的数学知识“动”了起来,“难”的数学问题“易”了起来,学生演说童话的过程、理解数学的过程变成了享受学习的过程,学生自然乐此不疲地参与其中。

三、阅读数学童话,数学问题变得有魔力,让学生欲罢不能

大量实践证明,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靠补课是没有什么作用的,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因为在阅读中,观察力、判断力、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反应力、创造力都能得到有效提升。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初中学历的“农民童话大王”俞月林,是上海市松江区的一位普通农民。他女儿在小学三年级时数学成绩不佳,他买了好多教辅书费心辅导孩子后,发现根本没有什么作用。孩子越学越累,越学越厌。他就将相关的数学知识写进童话故事里,然后将故事拿给孩子看。孩子非常喜欢,每次阅读后都能安静地趴在桌子上研究故事中的数学题目,再向爸爸咨询正确的答案,不会的题目还会央求爸爸给她讲解。俞月林花了一年半的时间为女儿编写了一套童话数学辅导教材,有效激发了孩子数学思考的兴趣,提升了数学思维能力。女儿的数学成绩也从原来的40多分提升到了90多分,从数学学习困难生变成各科学习的优秀生。

常规班级中,总有一些孩子的思维比其他人慢一拍或几拍,显得迟钝一点。数学教师不可能每天撰写童话故事供他们阅读,但可以为他们挑选适合的童话故事。数学教师的责任就是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期为学生推荐适合的童话故事。如俞月林写的《少儿趣味数学系列·神机妙算狐小妹》, 柔萱写的《开心童话数学系列:趣味数学故事》等,特别是数学科普学家李毓佩为小学生写了海量的数学童话故事,塑造了爱克斯探长、数学怪物猪八猴、数学司令牛小顿、数学猴等等一大批活泼可爱的人物形象。每个故事都脍炙人口,曲折有趣的情节与有用的数学知识浑然天成。学生只要捧上其中的一本数学童话读起来,就会被故事中鲜活逼真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离奇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数学问题就变得有魔力了,以致爱不释手,欲罢不能。

笔者每个学期会定期在班级QQ群里向家长推荐相关的童话故事,建议家长买给孩子阅读。但因种种原因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及时为孩子买到相关的数学童话,于是笔者又成立了班级图书角,教师买一些,学生暂借一些,供班级中的学生自由传阅。班上不爱数学思考的孩子可能有,但不爱数学童话的孩子一个也没有。因为班级图书角里的数学童话故事书,每天一本都不剩,每一本数学童话故事书被看完的学生刚送回来,立即就会被其他同学抢走。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学童话故事成就了学生鲜活的数学思考。因为童话故事中巧妙地穿插着相关的数学问题,阅读时,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读者会不自觉地跟着主人公用数学方法去解决一个一个的数学问题,也就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童话里有魔力,借助阅读数学童话来培养学生对数学文本的理解能力和对数学问题的思维能力,真的不是童话。所以,要想提升学生对数学文本的理解能力,让孩子阅读数学童话吧;要想提升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维能力,让孩子读更多的数学童话吧。

四、创编数学童话,数学思维变得有张力,让学生乐在其中

不少学生不喜欢写作文,但大部分学生喜欢创编数学童话故事。因为数学童话是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用儿童的语言叙述有关数学王国里发生的种种有趣的事,满足了儿童好新奇、爱幻想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学生在数学课上经常听到童话故事、演说童话故事,课后又经常阅读一本本的童话故事,到了中高年级,每每学到新的数学知识,就会有自创数学童话的冲动。

为了满足部分学生想创编数学童话的愿望,三年级下学期开始,笔者给同学们准备了一本漂亮的卡通笔记本,建议想创编数学童话的学生,轮流在上面写出属于自己的数学童话故事,这个本本,就是班级共享的《数学童话集》。经过大家商议,还确定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为大象老师、聪明兔、机灵猴、笨笨熊、胖胖猪,创编的要求是写近期学到的数学知识中容易出错的数学知识,以及一些有思考难度的数学问题。有意愿创编的同学先到班长那里报名登记,然后让学生按登记的次序轮流将自己创编的童话写进班级《数学童话集》里。

对全班学生而言,创编数学童话只是兴趣,不是学习任务。每当一位同学创编好一则数学童话故事,就将这个故事展示在屏幕上,并让创编者在全班讲述。因为这是同学们自己创编的数学童话,虽然时常幼稚,但同学们依旧听得津津有味。听后,再让大家进行简短的交流,说说这个童话故事好在哪里,哪里可以再改进一点。开始,一些同学编写的数学童话比较简短,情节性、趣味性都不强,随着时间的推移,后继创编的数学童话故事可读性越来越强。

学生把某一数学知识点创编成一篇数学童话,是对所学数学知识的一种综合运用,而且从所编写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的程度。不过,学生在用童话演绎数学知识时,数学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可以天马行空,自由驰骋,数学思维也就更显张力。学生在创编数学童话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想象的奇趣、创作的乐趣,体验到思维的张力、数学的魅力。创编过数学童话的学生都乐在其中,下一个学期都会争抢着再在班级《童话数学集》中创编出新的数学童话故事。

适合儿童的数学,应该彰显童心、体现童味、充满童趣,是智力、智商、智能、智慧的多方位展现,是活力四射的智趣数学。童话数学正是站在儿童的立场,既能让儿童学习数学保持思维的魅力,又能让儿童充满浓厚的兴趣。所以,童话数学是真正体现了童年魅力的数学,是真正适合于童年发展的数学。

故事总有妙招,尤其是童话故事,让数学变得有引力,有活力,有魔力,有张力。所以,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当儿童感到无趣时,当儿童感到困惑时,当儿童的学习习惯需要培养时,当儿童的理解能力有待提高时,当希望儿童能变得更聪明时,不妨试着,把儿童带进童话世界里,让学生循路而行,听童话、说童话、读童话、写童话,让儿童在童话王国里享受到智趣数学的大餐——因为故事知道怎么办!

猜你喜欢

短腿乌龟兔子
“小短腿”俱乐部编
大长腿和小短腿
兔子
短腿兄妹来报到
乌龟
守株待兔
想飞的兔子
可爱的兔子
和乌龟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