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中厂”型实践教学基地运行机制的研究

2014-07-24赵思成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校中厂校企人才

赵思成

摘要: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即校企合作。这种新型的教育合作模式,能够有效地使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得到充分的利用,又能够为企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是企业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从“校中厂”的角度出发,对如何促进校企合作,以达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进行研究和分析,从中得出相应结论,并对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提出相关的建议。关键词:“校中厂”模式;实践教学;基地;运行机制;“产学研”;研究;互利共赢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5-0080-02在当前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更新完善的过程中,“校中厂”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建立这种模式的实习基地是当前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方向。如何使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和场地得到最大化的应用,建立“校中厂”的实训基地,实现校企的长期合作,是当前高职院校必须要首先考虑的问题。一、“校中厂”概述

“校中厂”作为一种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对学校人才进行培养以及为企业输送大量人才的有效途径。它的实际意义在于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源以及其场地的优势,将企业深入到学校中,通过相互合作成立具有法律效益的企业分支机构,使企业的经营活动能够与学校的教学活动得到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学校企业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在此之前,学校和企业双方必须要签署相关的合作协议,在”校中厂”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明确双方各自的职责所在,将教学、经营以及社会服务活动融为一体,形成教育化的企业模式和企业化的教学方式,既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又能够使企业的文化和内涵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就能够体验到实践的意义[1]。

在建设“校中厂”的过程中,通常都会设有相关的实训基地,它的功能非常明确:第一,它最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教学功能,学校是培养学生能力和教化学生的场所,在其中建设实训基地能够在教会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够使其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为企业培养具有相当素质的技术型人才,促进校企的共同发展;第二,它具有经营功能,经营是企业的主要运作方式,是企业为实现目标必须要具备的素质,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实习和实训的需要;第三,它具有社会服务功能,社会服务是校中厂所具备的功能中的最大化拓展,这一功能能够实现实训基地效益的最大化。二、相关案例分析

下面就以某高校为例做一个简要的分析。该校以促进学院当地的电子业的发展为宗旨,以实现校企合作为目标,进行“校中厂”建设。它将学院的科研成果作为共建这一平台的依托,加大资金的投入,深化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以电子科技园为基础,通过合作建设该地电子业合作的示范区。同时在制度上实行理事会管理,通过政府的推动作用、行业的带领作用,校企共同实施建设,使“校中厂”模式能够在校企间全面地开展起来。另外,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还要促进办学机制的不断完善,在企业和学校间形成新的办学合作机制,实现企业和学校的互利共赢、责任共担,最后实现共同发展。而使办学和经营等功能都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就必须要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研究和探索能够使企业及高校深入合作的新型模式。

该地某集团作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化模式下兴起的龙头企业,它的经营思路始终都围绕着电子信息产业化来开展,将服务社会当作电子信息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并且把实现地区电子产业化的繁荣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作为当前企业发展的奋斗目标,这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上有着重大意义。

该集团从成立至今所实施的国家级和省级的项目就达到了20个之多,其中的某品牌电子产品更是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权威机构的肯定,并且其研发的全新的电子产品已跻身世界同等水平,为推动该地区经济的发展、电子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该集团通过电子信息产业的校企合作,在建立“校中厂”的基础上,才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并且在进行“校中厂”的建设过程中,为了确保该模式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运行,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风险共担和共同发展的目标,还专门设立了组织管理机构,组织了经营管理队伍,并且明确地提出了双方的职责[2]。

学校作为教学的主体,负责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员工的培训,并且从事相关的科研工作;企业的技师则负责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技术教学和指导,为企业培养出具有专业性的人才;而集团主要是对生产基地的运行状况进行管理,制定相关的解决问题的措施以及确定发展方向等。这种新型模式的启用,对促进企业自身的完善和发展,以及人才的吸纳上有着重要贡献,并且能够使学生在具备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对相关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在校的实训,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掌握,与企业所需的技术人才的知识构成相配合,直接使学生服务于企业,省去了从学校过渡到社会所要进行的中间环节,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也为企业节约了成本,在实现为学校、为企业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型人才的同时,也促进了双方利益的最大化发展。三、“产学研”探索实践模式

1“产学研”模式概述

“产学研”本身就存在着相关的内在联系,但是由于他们的属性不同,其进行的社会性活动也大不相同。有着各自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遵循着各自的准则和规律进行着自身的实践活动。

所谓“产”,实际上就是指将固有的知识以及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为社会的发展不断创新出各种新的产品。它的主要特征是应用知识,要求要将知识运用到实践创新活动中,通过专门的技术创新人才钻研出新的科研成果,利用这些成果不断地提高产品的性能和不断地对产品进行升级和更新,使产品能够一直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学”,它的主要特征是对知识的传承。要求在实践活动中不仅要将物质生产和当前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还要对人才的培养予以高度的重视,必须要将对知识的学习和最新科研成果的应用和发展作为当前工作的重要任务。注重对知识的传承才能够将其正确地运用到实践中,使知识的真正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也只有不断地丰富知识构成,才能够学以致用,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endprint

所谓“研”,主要是说要注重知识的创新。只要是研究,不管你钻研的是哪一个门类,实际上都是在对知识进行创新。研究的内容通常都是从日常的生产生活活动中总结出来的,而人是研究的主体,所以“研”是以“产”和“学”为基础而进行的,只有具备了前两个要素,才能够在某一领域中有所创新。而“研”中的主体——人,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绝的动力。所以挖掘人才的个人能力,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个企业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和实现发展的重要保障。

2“校中厂”模式下产学研融合的运行实践

从生产经营入手,让“校中厂”有效运行。该集团的分公司为了实现年销售额超千万的经营目标,校企投入科研设备15万元、基础建设185万元、研发经费58万元和仪器设备158万元,共同建设“校中厂”电子科研基地,使其达到适度的研发规模。在研发过程中,本着节本减耗的理念,不断优化电子产品、规范经营管理,实现了电子产品整体性能的提高,有效促进了企业科研上出成果、技术上达高标。同时,企业产品品牌效应通过学校、学生不断放大,有力地推动了电子产品企业跨越式发展。为加强“校中厂”运行管理,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了相关的运行管理制度,以及电子信息业校企合作示范区教师工作站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实行电子专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集团董事长和二级学院院长担任理事会主任和副主任,企业总经理出任分公司负责人、企业技师工作站站长,学院教师出任分公司副经理、企业技师工作站副站长。校企双方共选派9名骨干人员担任分公司部门负责人,其中2名企业技师长期入住“校中厂”,全面负责生产经营,并全程参与教学科研,有3名学院教师长期驻站负责教学科研,并全程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校中厂”模式明晰了校企主体与主导关系、责任与权利关系,从运行机制上解决了长期以来主体关系指向不明、企业积极性不高、合作较松散的瓶颈问题,使校企合作科学有效地运行,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了培养人才、锻炼教师和企业发展三同步的良好局面。

“校中厂”培养的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爱岗敬业,还成功申报了7项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并且集团还搭建了大学生创业“零投入、零风险”平台,让缺少资金、经验的大学生获得创业实战的经历,走创业之路,实现人生价值。四、结束语

总地来说,双方深度合作,专业促进并服务于产业,为企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促进了学校内涵建设水平的提升,实现了校企合作发展的良性互动、互利双赢。参考文献:[1]赵东明.工商管理类专业“校中厂”和“厂中校”合作研究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3,(2):75-77.[2]王金凤.高职电子专业“校中厂”、“厂中校”建设的问题及对策——以河南职业学院为例[J].河南科技,2013,(24):9-10.endprint

猜你喜欢

校中厂校企人才
人才云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实践研究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基于校中厂模式的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实践研究
电类专业“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模式的探索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校中厂”“厂中校”模式下课程教学实施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