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学校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2014-07-21李会涛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7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体育运动心理健康

李会涛

(重庆市忠县忠州中学,重庆 404300)

对学校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李会涛

(重庆市忠县忠州中学,重庆 404300)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情况,以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讨论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的一些建议。

体育教育;心理素质;关系

一、学校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根据查询的数据和资料显示,目前全国许多学校的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标准理解不透彻,缺乏应有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大多数教师已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简单地理解为锻炼身体,对体育的教育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对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缺乏新意,有时难以充分考虑到教学实情,导致我国学校学生身体素质一直在下降,相关具体数据显示如下:第一,肥胖率日趋增长。与前几年相比,2013年中国7岁至18岁城乡学生身高、体重显著增长,但肥胖率也增长了7.9%,“小胖墩”越来越多。目前,中国城乡学生的肥胖率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10%“安全临界点”;第二,肺功能下降,运动能力趋低。与前几年相比,2013年中国7至18岁城乡中小学生肺活量下降了11.4%,大学生下降了近10%。中国青少年胸围越来越宽,肺活量却越来越小;身材越来越高,跑得却越来越慢;体重越来越重,力量却越来越小;第三,视力不良检出率不断攀升。2013年,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大幅度增加。中国“眼镜娃”的比例高、增幅大、低龄化,已居世界前列。青少年视力不良已导致征兵、航空、航海等特殊行业不得不降低视力标准。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和评估机构对国内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调查,发现当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根据笔者和课题组2013年的课题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400份,对3个中小学400名学生做了调查,结果发现,有63.2%的中小学生存在心理行为问题,其中,心理异常的占是26.4%,心理问题严重的有14.2%,部分中小学生自己发现和觉得他们自己存在心理问题,需要帮助的占到15%。这是一个比较严峻的现状。

在调查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发现,有30%的学校开展了深入的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有40%的学校只是成立了相应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机构,而其他还有30%的学校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没有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或者没有能力关注。对此,产生各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因此,要早预防,尽量减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他们的应对能力和心理素质。

二、加强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重大意义

1.体育教育为心理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体育运动能促进身心发展,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并且体育运动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发动机: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内容和形式都不同。

2.体育教育是释放心理压力的重要途径。体育运动项目是通过不一样的运动强度,或者是速度,或者是运动的节奏来改变和转移人的注意力,让他们的情感得到发泄,放松他们的紧张感,保证情绪稳定,对人的心理施以不同的影响,破坏心理障碍患者的消极心理导向为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公开的、合理化的发泄口。

3.体育教育能对消极情绪进行有效地控制。长期体育锻炼是指每天都进行的锻炼活动,且这种锻炼活动持续很长时期。有研究报告,体育教育可以使健康和不太健康的大学生焦虑程度下降,必须定期坚持体育锻炼,才能维持对消极情绪的长期控制。

三、对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思考

1.认真剖析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从根本上了解问题所在。目前,一些中小学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还不够,因而造成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体育部门及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必须慎重对待,以确保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并使他们能保持健康的发展。当务之急的是要制定符合我国情况的指标体系,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有恰如其分的估计,以便采取有效的运动处方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重视情感教育,树立健康的心理状态。中小学的体育教师需要加强自我学习,重视情感教育,除了上课之外要多与学生交流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心理健康状况。因为体育锻炼不是简单地传授运动技术,要应该考虑和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特别是在课堂上行为表现失常的学生,需要关注和关心,真正地了解学生想学什么,他们对锻炼的看法和理解,他们需要如何锻炼,和学生建立一种亲密友好的关系,增加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凝聚力。通过情感教育,学生才喜欢学才爱学,才能与老师交流,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健全人格有很大作用。

3.适当开展体育竞赛,让学生真正放松。一般的体育课教学活动都是有一定强度的训练,会导致学生心理紧张性,甚至在目前的应试教育下,有的学生会认为和考试冲突,认为参加体育锻炼后学习时间减少了,影响成绩,加重心理负担。因此,可以考虑在体育教学中,设立竞争目标,布置明确任务,引导学生参与体育竞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热情,有意让学生感受运动带来的挫折、威胁和冲突情境,自己学会平衡自身与环境关系,通过一些体育竞赛,让学生公平竞争,鼓励学生,安慰学生,增强学生投身体育活动的信心,让学生真正地放松下来。

4.结合心理素质培养,改进体育教学方法。体育运动也是培养一个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方式方法,让学生发挥已有的知识、能力参与运动项目,锻炼他们的品行,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教育的根本。体育教育的课程多年来一直没有什么变化,但是体育教学方法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途径、手段和方法。不同的体育老师应该有不一样的教学方法,有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应该避免体育老师们的命令式的教学或者是放养式教学,可以考虑有意识地安排一些体育项目来进行专门性的训练,或利用一些体育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不失时机地进行心理教育,使学生可以通过体育教育,产生对运动的兴趣,从而树立良好的品行和心态。

[1]李菁菁,李翠珍.体育教育对促进心理健康的特殊作用[J].中国市场,2011,(27).

[2]钱良.基于心理学理论的体育教学问题探讨[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

[3]谢俊君,张鑫.浅谈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科技风,2009,(10).

G630

A

1674-9324(2014)27-0261-01

李会涛(1989-),男,河南省偃师市人,本科,学士,重庆市忠县忠州中学体育教师。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体育运动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学习毛泽东的作战指导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