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燃灯者》谈为师之道

2014-07-15周燕董航飞

文学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修养师德

周燕+董航飞

内容摘要:师道无形,师德有形,加强有形的师德修养是弘扬师道精神并将其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文学者赵越胜所著《燃灯者》,以此来缅怀他的恩师周辅成先生。当代教师可以从一代大师的治学育人方面感悟为师之道。

关键词:《燃灯者》 师道 师德 修养

《燃灯者》是人文学者赵越胜写于二○○九年的一本回忆录,最初只是在朋友小圈子内流传,作者写作初衷不是为了出版发行而是为了忘却的纪念。至二○一一年才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刊登发行,二○一二年作者赵越胜因《燃灯者》一书获得第十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奖。文章讲述作者自一九七五年底以来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周辅成先生交往之事,娓娓道来的叙说中穿插着传主的学术研究精神及对待学生关怀备至的态度,与传主亦师亦友的铺陈描摹更感人至深。这些无一不体现老一辈学者学养境界和人格魅力,先生的为师之道对我们当代教师具有借鉴与学习作用。

一.薪火相传——燃灯者

燃灯者在佛家是指只言片语可叫人开悟的觉者。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皆可为燃灯者。辅成先生,不用说就是这样的燃灯者,而且是燃巨烛之人。[1]作者赵越胜这样说。教育必需启蒙,点亮灯,让光投射到远处。燃灯者不仅照亮自己,更重要的是为行路者照亮前方的道路,先生的智慧和学识点亮的烛火,通浚阻塞,唤醒了一个青年的精神生活,让他懵懂的内心世界疏朗清明起来。[1]燃灯者的提法正是对“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完美诠释。

二.德不孤必有邻——师道与师德

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包括师道和师德两部分。笔者认为做为教师而言的师道是心性的本体,也就是你所从事这一行的职业理念的最高境界。即:为师之道、为学之道、为人之道呈逐步升华之态势。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是根基。至于德,相对而言是有形的,它是从师者的行为准则,是主动的表征。师德是通过日常修养来获取的。“道”和“德”之间的关系,老子《道德经》里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化生万物,德养育万物,用不同形态区别万物,在各种环境成就万物[2]。道是万物的本源,对于秉承天道而生的万物,要用德去抚育它们。所以有德的君子,是传播道的合适人选。

三.从《燃灯者》——周辅成先生治学和育人方面看师道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道。”知识人和一个工匠、农夫一样,也有自己的活计——教书育人,工匠们在自己作坊里精心做好每件产品和工艺品;农夫们在辛勤耕耘土地,以求五谷丰登;知识人要坚守道的标准,付出爱心和责任,一个教书育人者注定与财富无关、与名利无关,要守住清贫、耐住寂寞,静心研究学问,并以此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周先生那一代学人身上能体悟到他们的思想和学术之美。

1.立身以仁,爱智求真

一九七五年冬天,当作者还是一个机械厂的小青工,因一个偶然的机遇,先生给他们上课,讲授《西方哲学史》。先生慈眉善目、温文尔雅,开口讲话说是受领导委派来向工人师傅汇报学习心得。先生一点都没有知识分子架子,带领这一班工人在知识海洋地遨游。教室里极其安静,同学们都在认真记笔记。先生在下一次板书之前,总是和蔼地问大家,同学们都记下来了吗?然后用力地去擦黑板。板擦上的粉笔灰沾满双手,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先生额头上渗出汗,在讲解的不经意间,先生又用手去试汗,这样额头上也有一道淡淡的粉笔灰,看先生勉力的样子,作者被某种东西在心里隐隐触动着。我想大概就是孔子的有教无类、爱众亲仁,在先生眼里又是佛家的众生平等。

作者因受到先生的开悟,激起他狂热的求知欲。当有问题要问先生时,先生叫他们先准备一张纸条,然后让他看看准备一下再回答,这是先生一生的修学习惯,足以可见先生对待知识有着不一般的严谨科学态度,以此智慧来追求真理。先生的治学是以真善美的统一为人生与思想的最高境界[1]。

2.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是《论语》“为政”篇记载孔子说过的一句话,“道”做动词,即引导之义,用道德力量来教化;“齐”也做动词,即治理规范之义,用礼仪来维持秩序。套用在周先生对待教书育人的事业上,可以这样表述:以自己对待学术一腔赤诚来引导教化学生;以自己的风骨和人格魅力来规范影响学生。

“礼”,在个人行为表现上为衣冠和礼貌,在一些重要场合个人着装应衣冠整齐,言谈举止彬彬有礼。再谈社会秩序的礼,“礼之用,和为贵”,礼使社会井然有序,因为人与人之间有偏差,事与事之间有矛盾,“礼”起中和作用。所以礼的精神是调节一件事物、中和一件事物。略举书中一二件事来说明先生的行为处处彰显“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优良传统:当作者在一九八二年六月要通过硕士论文答辩时,先生做为答辩组成员老师,早早来到哲学所,且着装整洁肃穆,神情严肃。可见先生对事情的庄重认真,不仅是表面的礼节,而且是对学术的敬畏之心。当先生和作者还有其他一些学生在讨论问题遇到分歧时,先生也绝不压服和辩解,总是温文而雅,引经据点,或是抱之一笑:在这个问题上你要再看看某方面的书。可以说先生启发式的教育如同孔老夫子在世,并且起到中和调节的作用。学生们回头再看先生开的书单,是带着问题去读,一下茅塞顿开如醍醐灌顶,并且感觉到自己是小子无知无畏,赶紧跟随先生多学习知识。

3.有信至义,求善至美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义”在西方文化中却没有同义的字,按儒家的解释讲:“义者宜也”,恰到好处谓之宜,就是礼的中和作用,如“时宜”就是这个意思。另外一个解释,就是墨子的精神——“侠义”,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也”[3]。

文中有一细节提到:作者在一九八三年七月的酷暑,和先生约好两点半到北大郎润园先生的家。来到北大时还早,就坐在未名湖畔的树荫下读书,那知因疲劳过度,竟然睡着了,醒过来已是下午三点。起身就往先生家跑,却迎面碰见先生。他老人家走得急,头上满是汗珠,老头衫也被汗水浸透。先生见作者来了,松了一口气。说这几天有学生和校外的人发生冲突,怕是门卫不让进来,便下来看看。从这点上看先生守时讲信,其次先生不顾自己身份和年龄,处处想着学生的安危,读过此情景,无不让人感动,爱生如子莫过如此。endprint

和先生处久了,便愈觉老人家无论腹笥多么宽广,修养多么丰厚,都会时时“倒空”自己,他永远敞开着,不带任何成见地听取意见,汲取知识。[1]那种对求学者毫无保留的指点与帮助,对知识的饥渴的追求,所谓的赤子之心莫过如此。

二○○六年初,远在他乡的作者突然接到先生的电话,被先生告知有两个学生曹天予告周国平毁誉而上了法庭,先生为这事甚急,想请作者劝说他二人息诉。而作者自知无力挽回局面,劝说先生就当是哥儿俩打架,而先生心有不甘,亲自做东,请二人到家中吃饭,先生尽量想把盏尽欢、冰释前嫌。读到这里,不得不令人感慨,先生不顾于自己九十几岁的高龄,而斡旋于他的学生官司之中,可见先生具有一颗正义和侠义之心。也难怪先生书房门上挂着先生自己的手泽,是文天祥在监狱中所作:“孔曰成仁,孟曰成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人的精神生活要以寻求“善的知识”为目的。同样,教育的目的也在于使青年人学会探求善的方法。[1]用古希腊先哲的说法,是来自善的知识或善的理念;换成中国先哲的说法,则是来自善道或大道。书中提到先生多次和学生探讨善之道,先生认为要改变人心,只有人心向善,才会遵循社会秩序,才会有所担当和责任,才能使人类文明之火得以相传。

四.明德弘道——加强教师道德修养

可以说,七十年代的小青工赵越胜,有幸遇到北大教授周辅成先生,并得先生的引导和教育,一步一步走上学术研究之路,实现了他的人生大跨越。当下教师应怎样加强师德修养、弘扬师道?

首先要爱岗敬业,具有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感,踏实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精通教学业务;其次,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用自己的一举一动来影响学生。除了学识修养让学生敬重你,还有一点最重要的是:你的学识修养度所形成的风格(即是人格)力量来影响学生;再次,当代教师个人应恪守师道尊严,在寂静中与贤哲对话,积累知识,提升内涵,在教学中探寻教育教学规律,探寻优教善教的方式方法,探索为师之道,只有学术精湛,品德高尚的人才能无愧于光荣教师的神圣称号。师道恰如同车轮上的一根根辐条,使得车轮沿着古今中外的教育之路笔直前行。

参考文献:

[1]赵越胜.燃灯者[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

[2]饶尚宽译注.老子[M].中华局,2006

[3]南怀瑾.南怀瑾选集第一卷论语别裁[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修养师德
致良知与师德
闾彬:师德建设应实现“四化”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论剧作家的修养
以士之道升修养
以自身经验分析儿童舞蹈教育工作者的必备能力与对策
论新形势下政工干部的修养
企业政工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