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

2014-07-08犁/闫

时事报告(大学生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 牛 犁/闫 敏



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

◎牛 犁/闫 敏

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逐步进入波动下行阶段,其中既有全球严重危机冲击的偶发性、外部性因素影响,也有中国潜在经济增长水平下台阶的规律性、内部性因素作用。中国经济能否实现平稳增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动关系如何,中国经济面临何种问题,支持中国经济的发展动力在哪里?这些问题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一、经济减速缘自“爬坡过坎”

中国的经济列车正处在转方式、调结构和“爬坡过坎”的复杂路况,并非行驶在笔直的高速轨道上。这是观察当前经济走势最基本的出发点,否则难免产生误判。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的“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意味着我国经济运行要经历一段艰难时期。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是“换挡”而不是“失速”,是“阵痛”而不是“羸弱”,是“消化”而不是“梗阻”。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其中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同比增长7.5%,较去年全年7.7%的速度略有回落,中国经济减速正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其实,经济减速是经济发展阶段和内在规律使然,大可不必担心。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增长速度逐步回落,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都证明了这一规律。当前,我国经济由长达30多年的高速发展阶段转向中高速发展阶段,“十三五”期间我国潜在增长率将在6%~8%之间,已是国内外经济学界的普遍共识。具体分析经济减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金融危机冲击是重要的外部性因素。2008年,以次贷危机为先导的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呈现“断崖式”下跌,美国连续衰退,时至今日仍未形成有效推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欧洲经济长期陷入主权债务危机的泥潭,难以摆脱低迷走势,新兴经济体普遍减速,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国际经济形势对中国形成显著冲击。受全球经济减速、需求下滑、贸易不振、风险上升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呈现下行走势。我国GDP增速从2007年峰值14.2%一路回落到2013年的7.7%,增速下降明显。

第二,生产要素状况发生改变。经济增速由过去两位数高速增长转向7%~8%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已经进入换挡期。导致中国经济“换挡”的重要因素是生产要素基本面发生变化。一是我国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拐点。改革开放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一直处于增加状态,但2012年开始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得以高速增长,主要受益于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下降意味着劳动成本将不断提升,财政负担由于人口老龄化而逐步上升,劳动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下降。二是资本边际收益递减。1978年至2013年,我国固定资产实际年均增速14.1%,高出GDP增速4.3个百分点。高投资必然带来高资本积累,其间,我国资本存量年均实际增速为11.8%,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但时至今日,由于我国大部分产业出现产能过剩问题,继续扩大投资,只能加剧过剩产能,投资的边际效益出现严重递减,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难以持续。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

——《经济日报》

第三,海外市场进一步拓展难度增加。我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服装、纺织品、鞋帽等轻工业产品在海外市场占据较大比重,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不断增长,被誉为“世界工厂”。金融危机冲击了大部分国家经济,为增加需求、拉动增长,各国对国际市场的争夺更加激烈,中国产品全球市场份额提升难度加大。同时,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比较优势逐渐丧失,而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尚未建立,外贸对经济的带动效应下降。

第四,主动调整经济结构、化解产能过剩在短期内影响经济增速。在高速发展阶段,我国重化工业加速扩张,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一大批“两高一资”型产业形成了庞大产能。当前,国际需求放缓,国内需求不旺,产能过剩问题集中显露。一方面,我国产能过剩行业已从传统行业扩展到风电、光伏、碳纤维等新兴产业,许多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75%。另一方面,过剩行业的投资表现为现有水平的重复投资,新的中低端产能继续积累,导致过剩程度进一步加剧。今年上半年,针对日益突出的产能过剩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各地区、各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下定决心调结构、促转型,宁愿忍受短期阵痛,也要为绿色发展、生态发展、长远发展打下健康基础,如河北省统一部署,集中拆除15家钢铁企业高炉16座、转炉3座,压减炼铁产能671万吨、炼钢产能149万吨。通过这次集中行动,每年可减少煤炭消耗406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9700吨、烟粉尘排放7000吨。这些措施也不可避免地会造成部分地区、相关行业和产品增速回落明显。产业结构调整与落后产能淘汰的过程长期而艰难,势必对当前经济带来影响。

为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河北省廊坊市对全市水泥钢铁等重点行业开展专项整治集中行动。图为2014年1 月3日,三河市筑城水泥有限公司的水泥料仓正在拆除。

第五,大规模刺激政策的滞后影响。受金融危机冲击后,我国为保持一定经济增速,在投资、产业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有效的大规模刺激政策。非常时期的非常规政策实施,短期内快速拉动了经济增长,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程度,强化了经济结构失衡的局面。2011年开始,我国进入对于前期强力刺激政策消化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步减慢,“去产能”难度加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有所显现。

此外,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使得我国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严重威胁到老百姓的身体健康;财政问题与金融问题交织,经济领域系统性风险加大;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企业实际成本显著提高,影响企业未来投资、技改等生产活动……总之,长期以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的要素条件和外部环境已经发生转变,长期积累的矛盾与问题逐步显现,共同作用导致经济减速。

二、中国经济打喷嚏,世界得感冒

近年来,国际社会都在高度关注中国经济的情况,他们分析,如果中国经济遭遇硬着陆,即增速低于6%的话,世界上每一个经济体的GDP都将下降。这就是中国的衰退会给世界各国带来的影响。正所谓,如果中国经济打个喷嚏,世界经济就都会得感冒。

按照常理,一国经济增长形势切实关系到本国人民利益,对本国人民影响最为直接、显著,中国降速中国人担心理所当然,但是当前,似乎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经济的重视程度超乎想象。尤其是美国、欧洲等西方国家紧盯“中国增速”,对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降速换挡表现出“不适应”。不少欧美国家提出希望中国采取积极的刺激措施,提高中国经济增速。为什么他们如此关注中国经济增速?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发射和接收平台振动、探测器噪声以及转台机械噪声等因素的影响,光通信终端接收光轴与入射光束夹角存在随机抖动.一般认为随机偏差角θ满足瑞利分布,其概率密度分布函数表达式为[19-20]

第一,中国经济在世界的分量今非昔比,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度越来越大。我国经济总量在1978年时居世界第十位,2010年已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在工业化与城镇化不断加速的过程中,中国制造业大国地位逐步确立。到目前为止,我国钢、煤、水泥、棉布等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对外贸易迎来黄金发展期。入世前,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不到1%,居世界第二十九位,在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后,2013年,我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第二,中国影响力日益增强,话语权不断提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发达国家与世界经济增长呈现“断崖式”下跌,众多发达国家经济复苏艰难曲折,而以中国为代表的“金砖五国”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20%,新兴经济体承担起拉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任。在持续低迷的国际经济环境下,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位的中国实现了7%~8%的较高水平增长,不仅高于发达国家2%~3%的增长速度,也高于同期发展阶段相似的新兴经济体。高增长意味着中国向世界输出更多的需求,中国对亚洲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50%,并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望不断增强,希望中国在世界经济复苏过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国包括重要国际机构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更加倚重中国,更加关注中国的立场,注重与中国开展全方位合作。同时,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也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与推崇,中国经济领域的每一件大事都得到世界各国的瞩目,并作为其学习、借鉴、模仿中国模式的重要依据。

作为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对全球经济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图为江淮汽车的工人们在车间忙碌。

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国家也感受到了中国作为不断强大起来的世界大国的威胁,与中国的关系越来越微妙。一方面,由于中国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投资等方面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担忧中国一旦出现大的震荡与衰退,将对其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另一方面,他们又害怕中国的崛起威胁其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损害其经济、政治利益。而且伴随经济的发展,中国军事力量也在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抗衡能力提升,对于部分国家的“全球控制权”形成挑战。所以,部分国家由于“羡慕嫉妒恨”,既与我国合作,又在某些重要领域实施限制,在应对气候变化、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开放等方面对我国的要求越来越高,放大我国每一项重大宏观政策与战略措施对于全球的意义,使我国置身国际舆论中心。

三、注重调理练就经济健康肌体

中国经济好比一个人,基本素质是好的,但身体内部有点阴阳失衡,也有些不好的习惯,形成了一些顽疾,现在是治病的关键时期,可能反应会大一些,但一定要咬着牙挺过去。经过这一阶段的“治疗”,中国经济将会更加健康地成长。

7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了经济形势。会议认为,今年以来,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改革发展任务繁重,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创新宏观调控思路与方式,注重适时适度预调微调,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和和谐稳定。上半年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主要指标符合年度预期目标,经济运行保持平稳,改革开放活力增强,发展质量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扎实有力。综合看,我们有理由对经济平稳增长保持充分信心。

第一,全面深化改革释放制度红利,将极大激发市场活力。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改革由中央统一领导,有助于打破各部门、各地区和各行业既得利益,确保改革取得实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过去半年有余,期待中的各个领域的改革措施陆续出台。但是,我们也不能操之过急,因为目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改革的难度较大,需要循序渐进、稳妥推进。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等司法改革方案、户籍改革方案、财税改革方案等已获中央批准,正待公布;金融体制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正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领域改革将极大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调动企业尤其是民营经济积极性,释放制度改革红利。

第二,国家努力打造“经济升级版”,优化结构增强发展后劲。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就是立足扩大内需和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创新动力,促进绿色发展,持续改善民生,共享发展成果,建立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环境友好、分配公平、民生幸福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体系。一是产业的结构不断优化,2013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6.1%,比第二产业比重高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二是高技术制造业比重进一步提高。2013年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1.8%,快于规模以上工业2.1个百分点。三是地区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2013年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22.2%、22.8%和18.4%,均快于东部地区17.9%的增速。四是城乡结构进一步优化。2013年城镇化率达到53.73%,提高1.1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有所缩小。当前,无论是改革,还是调控,在稳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结构调整,通过转变发展方式,理顺经济领域的不协调之处,使中国经济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物流业是未来经济新的增长点。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逐渐成为立足重庆、辐射西部及内陆地区的保税生产加工基地和物流中心。

第四,上海自贸区建设加快推进,将拓展我国经济增长新空间。上海自由贸易区内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大力推进金融、物流、航运等服务业放松管制,加大开放力度。这将有助于推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上海自由贸易区建设有利于培育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构建与各国合作发展的新平台,拓展经济增长的新空间。

第五,宏观调控水平不断提高,宏观政策仍具备运用空间。我国在宏观调控上创新思路,提出了“底线思维”理念,采取了与“稳中有进、稳中有为”相配套的政策措施。总体上讲,当前我国财政政策仍具备较大的空间,国家总体资产负债安全,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余额均处于国际警戒线内,除了扩大财政开支外,也有加大营改增等减税政策空间。与主要大国相比,我国银行贷款基准利率较高,存款准备金率更是接近历史高位,如果经济运行面临明显下行压力,货币政策仍有一定灵活操作的空间。

四、冷静看待“中国超美”论调

GDP作为一国财富衡量尺度的用途是有限的,经济成功必须对照其他基准加以评判。正如新华社报道所言,即便中国经济规模2014年超过美国达到世界第一,也不意味着中国真要成为全球第一了。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还有2亿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差不多相当于法国、德国、英国人口的总和,要让13亿多人都过上好日子,还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

近期发布的世界银行2011国际比较项目(ICP)报告,将中国购买力平价转换系数(购买力平价)较此前调高了约20%,致使部分国外媒体简单地据此推算,中国GDP总量将在今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从而打破自1872年起140多年来美国一直保持的桂冠,可谓新闻噱头十足。对此,我们一定要客观分析,冷静对待。

第一,世界银行研究是单方面调高了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中国经济规模。世界银行《购买力平价与世界经济实际规模——2011年国际比较项目结果摘要报告》显示,根据该研究项目,2011年中国购买力平价(PPP)转换系数为1美元相当于3.506元人民币的购买力,这一结果较此前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OECD等国际机构采用的2011年中国购买力平价转换系数——1美元相当于4.23元人民币,调高了约20%,因而使中国经济总量被明显放大。按照此前部分国际机构的预测,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中国经济规模将在2019年超过美国,按汇率法计算的中国经济规模要超过美国则更加遥远。然而,部分国外媒体根据调整后的数据进行简单推算,2014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中国经济规模将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报告中的衡量标准是这一研究项目的“一家之言”,其标准的客观性、准确性仍有待商榷,并未得到广泛认同。

根据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的计算,1980—1990年,对全球GDP增长贡献最大的五个国家依次为美国(27%)、日本(20%)、德国(6%)、英国(6%)、中国(5%)。2000—2010年间,对全球GDP增长贡献最大的五个国家发生了明显变化,依次为中国(25%)、美国(21%)、印度(6%)、韩国(4%)、巴西(3%)。

第二,这一评价标准低估了中国物价水平,导致高估了中国经济规模。尽管购买力平价是各经济体进行国际比较的一种较好方式,但是购买力平价也具有局限性。购买力平价转换系数确定的关键在于价格指数。具体到这次国际比较项目的中国结果,中国的物价水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0%,只是美国价格的54%,中国价格水平甚至还低于非洲的许多国家。这显然低估了中国的物价水平,导致高估了人民币的购买力。目前,中国的粮食、牛羊肉、汽车、汽油、化妆品、部分奢侈品等商品的价格是比较高的,但世界银行计算的中国购买力平价没有充分反映。近几年来,中国国内粮食价格已成为世界粮价的高地,明显高于美国等国际市场价格;中国普通汽油每升高出美国市场近30%;中国由于进口高关税等措施限制,国内化妆品、高档皮包、手表等奢侈品价格成倍于国际市场。

第三,中国经济“虚胖”,经济质量仍然远低于美国,人均GDP也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中国的先进技术、品牌拥有量、大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水平等诸多方面都与美国有相当大距离。尤其从人均水平来看,中国人均GDP 为6700美元,不到美国的七分之一,仅为世界平均的60%,即便按照世界银行最新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人均GDP仅为世界平均的75%左右,排在世界第100位附近。“总量大国、人均小国”的现实表明,中国距“经济强国”还有很大距离。中国的服务业与消费比重偏低,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人均资源水平、人均基础设施不足,人均GDP、人均居民收入等都符合中等收入国家的特征。特别是中国目前仍有上亿人生活在每天约消费1美元的贫困线以下,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

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是指新兴市场国家发展进入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发展自身矛盾难以克服,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人均GDP难以突破1万美元,迟迟不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

总而言之,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已经由过去的要素驱动型过渡到创新驱动型增长,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期。未来一段时间,支持经济增长的基础没有改变与动摇,中国仍将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长速度,经济增量超过美国可期。但是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与矛盾,需要举全国智慧与努力去克服与解决。正如我国国家领导人所言,要善于把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大势,善于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内大势,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

(作者分别为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副研究员)

延伸阅读篇目推荐:

《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李克强,《求是》2014年第9期。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经济工作的重要论述》,戚义明,新华网2014年2月22日。

《论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钟经文,《经济日报》2014年7月28日。

思考题:

1.怎样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减速?

2.为什么我们不能被“中国超美”论调冲昏头脑?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分享经济是个啥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拥抱新经济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