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化对提升乡村品位的作用*
——以杭州市西湖区外桐坞村打造文化艺术乡村为例

2014-07-01浙江大学紫领人才计划课题组

观察与思考 2014年11期
关键词:风情村庄村民

□浙江大学“紫领人才计划”课题组

论文化对提升乡村品位的作用*
——以杭州市西湖区外桐坞村打造文化艺术乡村为例

□浙江大学“紫领人才计划”课题组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外桐坞村从普通茶村发展为艺术家聚集地,继而走向风情小镇、美丽乡村,其历程可以概括为三阶段的发展模式:资源依托型,政府政策推动型和产业带动型。深入分析外桐坞村打造文化艺术乡村的发展模式,探讨文化对提升乡村品位的作用,揭示乡村转型发展对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

文化艺术乡村 资源依托 政策推动 文化产业 美丽乡村

外桐坞村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南部,如今是西湖区转塘街道下属的一个行政村。村庄面积130公顷,162户人家,常住人口582人。区位交通条件优越,紧邻杭州主城区,是杭州近郊游憩圈重要一环。村庄东临大清岭,南接唐家桥,西对里桐坞村,北毗大清谷,绕城高速穿村而过。村庄置于素有“万担茶乡”之称的龙坞茶叶基地之中,是西湖龙井茶的主要产地。历史人文底蕴深厚,自2007年定位为艺术村落,2010年开始风情小镇创建后逐步实现了茶村向美丽乡村的华丽转身。

一、外桐坞村文化艺术乡村的形成过程与发展模式

外桐坞村从1984年正式成立以来,村庄发展一直以茶叶农业为主。截至1985年底,该村的茶园从解放前的200亩扩展到380多亩,传统茶叶农业为该村的主要经济支柱,经济效益总量不高。1986年以后,外桐坞村茶园地块被政府列为“西湖龙井”茶保护基地,茶叶质量和价格得到提升,经济效益翻番。尽管茶叶生产逐年增加,外桐坞村依然与周边村落一样只是普通茶村,至2007年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仅六十多万元。

从2007年开始,外桐坞村与艺术结缘,逐渐成为艺术家聚集地。2009年,全村村委和村民紧密团结,克服了资金、施工等种种困难,使村庄完美蜕变为“艺术村落”。2011年,外桐坞村被评为“画外桐坞风情小镇”、浙江省“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集宜居、宜业、宜游、宜文于一体,村民收入大幅增加,精神面貌焕然一新。2014年外桐坞村成为国家3A级景区。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外桐坞村,从一个世代以茶叶农业为经济支柱的普通茶村,成功演变为文化艺术村庄的过程中有何特点,其历程可归纳为哪类发展模式?

文化产业理论认为,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通常分为五种:政府政策导向模式、资源依托模式、需求导向模式、核心产业带动模式、相关产业带动模式。①冯子标、焦斌龙:《分工、比较优势与文化产业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41-247页。本文分析外桐坞村从普通茶村发展为艺术家聚集地,继而走向风情小镇、美丽乡村之路的历程,将外桐坞村的发展模式归纳为:自下而上的形成路径——先依托资源自发形成艺术家集聚地,政府政策推动建设风情小镇,建设美丽乡村和3A级景区并带动产业发展。

(一)从茶村到艺术家聚集地——资源依托型模式

外桐坞村成为艺术家聚集地,其主要机遇来自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建立。2004年到2007年,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一期、二期工程完工。中国美院教师为了有一个舒适的创作环境,在附近若干村落中寻找合适的创作地点。从2006年开始,一些艺术家租赁外桐坞村民的房屋,创建工作室。经过村委会与美院艺术家之间的相互交流,外桐坞村作为艺术村落正式启动并且逐渐形成。2007年下半年,以王小松、徐恒为代表的近20名美院艺术家和教师进驻外桐坞,与村委会签订租房协议,租下了属于村集体用房的四五幢厂房,作为艺术工作室,平均每间工作室占200平米左右。此后,入驻艺术家和艺术机构的数量日益增多。截至2013年底,在这个只有130公顷、162户人家的村落中,已有40多位艺术家进驻,多达50家文化艺术机构,包括各种工作室、艺术馆、沙龙,涉及范围诸如雕塑、陶瓷、摄影、油画、国画等。其中,原中国美院副院长、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刘健,中国美院副院长王赞以及王鸿、黄俊、袁进华、沈烈毅等一大批中国美院的名家,著名油画家闵庚灿等都在这里设立了油画、国画、雕塑、陶瓷、摄影等艺术工作室。

外桐坞村与艺术家结缘的机遇并非偶然:来源于其积累的硬性和软性资源。硬性资源包括优美的茶园风光、适合的村落房屋、便捷的区位优势;软性资源则是村内淳朴的民风、适中的租金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茶园风光是外桐坞村的内生禀赋,村落房屋则是通过净化和改造实现的:2005-2007年,当时新一届村领导班子为了拓展村集体经济、充分挖掘潜在资源,开始净化村内卫生,改建大批原始的集体生产用房,增加集体厂房的层高,无形中塑造了大量适合艺术作品摆放和创作的空间。外桐坞村便捷的区位优势在于:北绕城公路穿村而过,连接留泗路和留和路,北连之江路,对外联系方便;距离“艺术村落”的两大客源地——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和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车程均在10分钟以内。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外桐坞村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软性资源包括淳朴的民风,适中的租金和物业费用、深厚的文化,形成了良好的艺术创作环境。

艺术家的入驻使外桐坞村实现了资源反哺:新增房屋出租机会;新建的艺术机构如文化创意公司、艺术工作室,给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村庄经济增长和村民收入提高,为村庄发展新型文化艺术产业奠定了物质和群众基础。在艺术家的纷纷入驻过程中,浓厚的艺术氛围在村庄内逐渐形成,村庄的文化产业转型道路日益清晰。艺术品的拍卖,也为村庄发展募资提供一定帮助。在集聚过程中,村委和村民的支持,包括了专门打造艺术特色房屋、便捷的物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外桐坞村依靠高校资源、自身禀赋、艺术家集聚效应,将自身打造成一个“艺术村落”,使之成为艺术家们的创作交流胜地和游客休闲品茶的佳地。2011年,外桐坞村已经成为杭州市重要的艺术集散地之一,具有相当的文化影响力。其发展的资源依托模式分解图如下(图1):

(二)风情小镇的建设——政府政策推动型模式

政府政策推动型模式指的是政府为调整当地经济发展战略,出台政策措施并予以扶持,包括提供专项资金,使某产业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大发展,通常情况下该产业是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在战略性支柱产业,例如文化产业。①李鑫:《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13年,第30页。在政府针对文化产业的支持政策提出之前,当地因廉价的厂房租金和文艺的环境吸引艺术人才而自发地形成了文化艺术产业聚集区。但这种聚集区在布局和规划方面有所欠缺,配套服务方面相对滞后,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可以对其产生良好的效果。②赵弘、唐勇:《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研究》,《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2009年11月,杭州市政府发布《关于开展杭州市“风情小镇”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要通过1-2年努力,创建10余个“风情小镇”;同年12月,农办发布《关于开展创建“风情小镇”申报工作的通知》,明确申报细则。外桐坞村基于已经积累的艺术特色与成熟完善的规划,积极申报风情小镇。2010年1月,外桐坞村获得风情小镇建设资格;同年3月,“风情小镇”创建工作启动。与杭州市委市政府3号文件相契合,外桐坞村风情小镇于2011年10月1日完成建设。2011年10月16日,外桐坞村“风情小镇”(一期)举行落成仪式。“画外桐坞”正式授牌,并被定为中国美术学院国家大学创意园艺术交流基地。2012年2月,杭州市政府办公室公布了《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命名首批杭州市“风情小镇”的通知》,外桐坞村被评选为杭州市首批风情小镇(艺术村落)。

风情小镇建设过程中,外桐坞村获得政府资金支持多达8000万元,用于村内基础设置建设。外桐坞村的目标,是要融合艺术人士的集聚优势与茶村特有景观,建成一个集艺术、体验、交流为一体的风情小镇。按照《实施意见》中“宜居、宜业、宜游、宜文”的具体要求,外桐坞村村委会做了大量工作并顺利完成风情小镇建设。

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是外在因素,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团结的村领导班子是内在因素。基础设施建设期间,一年之内曾有20多个工程、100多支施工队同时施工。但外桐坞村内未出现任何群体性事件。这不仅源自外桐坞村良好的村民素质和凝聚力,还源自村委会对群众基础的努力维护。例如,2010年8月15日,外桐坞村党支部书记张秀龙带领全村160多位户主实地考察了已经完成整治的满觉陇村,让到场每一位村民实地了解了此次整治所带来的重大意义,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合力。外桐坞村建设风情小镇的政府政策推动模式如下(图2):

(三)美丽乡村与3A级景区促进产业发展

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理论,产业带动模式即通过相关产业发展,以产业联系为纽带来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带动文化产业发展。此模式对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必须有着具有较高的市场号召力,具有产业化的潜力的本地产业和地区的文化内涵。①赵唤:《中国宋庄画家村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之探讨》,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工程大学,2013年,第19页。外桐坞村自2007年以来,已具备艺术产业基本积累条件,包括良好的基础设施与艺术风情小镇品牌。社会效应则是其文创艺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的驱动因素。从2011年开始,外桐坞村成功打造美丽乡村和3A级景区,借助两者的社会效应促进文创艺术产业的繁荣。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文件《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 (浙委办〔2010〕141号),提倡在全省范围内建设“秀美、宜居、宜业”的新农村。外桐坞村凭借已有的艺术风情小镇特色,入围杭州市美丽乡村精品村和整乡整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名单,成为展示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成果的样板示范点。在美丽乡村实施过程中,外桐坞村坚持“村貌悦目协调美、村容整洁环境美、村强民富生活美、村风文明身心美、村稳民安和谐美”(简称“五美”)的要求,并在2011—2014年期间分四年实施美丽庭院创建规划,尤其注重村容村貌、卫生文明、生态和谐、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建设。

2014年,外桐坞村被确立为国家级3A级景区,画外桐坞艺术村落集茶乡风光、艺术元素和人文情怀与一体的独有特色得到凸显,成功塑造了“休闲旅游村”、“历史文化村”、“艺术创意村”的品牌,其社会效应为文化艺术产业、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土壤。

美丽乡村和3A级景区的建设是提升外桐坞村社会效应的有效方式,另一种提升社会效应的途径是举办活动、媒体宣传。活动类宣传如:中国杭州西湖茶文化博览会暨炒茶王大赛、画外桐坞茶乡风情艺术节,等等。在媒体宣传方面,《农民日报》刊登《“画外桐坞”的艺术蜕变》一文,首次将外桐坞村推向全国。而后《浙江日报》、《中国旅游报》先后刊登美丽乡村外桐坞村的专访文章。外桐坞村已具备一定的国内影响力,在文化旅游产业已取得了一定成果。在2013年,杭州龙腾画外桐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接待团队、散客共计10余万人次。近两年村庄吸引了香港、台湾、澳门等地考察团队的学习参观;村内20户茶农家里开办了以油画、国画、雕塑、陶瓷、摄影等艺术工作室;根据当地茶叶特色,村内成立了“手工茶炒制中心”、“画外桐坞文化艺术展示中心”。

二、外桐坞村未来的发展构想与建议

以外桐坞的发展路径和经验,得到各方面的关注,各级党政部门对外桐坞村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很好的思路,当地村领导班子也提出了自己的构想:

(一)村委对外桐坞未来的发展构想

在品牌塑造方面,依托画外桐坞便捷的区位交通条件,以山林、茶园、乡村等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为生态基础,以艺术文化为主题特色,融入旅游要素和休闲元素,把外桐坞村打造成集新农村观光、艺术文化体验、乡村休闲度假、美丽乡村示范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艺术旅游村。从3A级景区转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浙江省知名乡村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艺术村落,增加景观,例如建成文化礼堂、制茶中心等。

在产业发展方面,注重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推广和创新。在旅游业方面,鼓励农户开办体验式农家乐;与艺术家合作发展艺术旅游;采用景区化管理模式。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将艺术产品统一包装,以外桐坞的品牌推向市场;建设艺术展馆,发展成为艺术品交易中心,用于艺术品的拍卖、展览及艺术家交流;成立外桐坞慈善机构,将艺术品拍卖所得实现村内造血功能。

在宣传方式方面,宣传媒介以平面媒体、电视媒体、外桐坞微信平台、艺术工作名人的口碑为主,并通过政府的平台举办活动提高知名度;外桐坞村目前正在和法国枫丹白露小镇对接,计划打造中国版的“枫丹白露”,提高国内和国际知名度;向同为原创艺术家集聚区的北京宋庄学习管理经验。①孔建华:《北京宋庄原创艺术集聚区发展再研究》,《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下图为外桐坞村未来的产业发展构想框架(图3):

(二)村民对外桐坞村的展望

通过对外桐坞村若干名村民的入户访谈,本文归纳村民对外桐坞文化艺术村庄的展望,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

第一,收入持续增长,缩减收入差距。通过对不同村民的走访发现,在租房方面,因居住地理位置不同,村民的房屋出租难度不一,主要原因在于村落中心的民居因路面狭窄,租赁条件不足,导致有意出租的村民房屋闲置,这些村民无法得到房屋出租收入。针对为房屋闲置的村民增收的问题,外桐坞村可对村落中的规划布局做一些改进,即美化村落中心的街道,增加租赁吸引力;开发村民增收的项目,补偿房屋空置的收入损失。

第二,通过文化礼堂的创建,提升文化品位。在文化礼堂创建中,村庄紧紧围绕“文化殿堂、精神家园”的要求,把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主流价值、丰富文体活动等主要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展示村庄形象的新窗口、普及科普知识的大课堂、农民文体活动的主阵地。如聘请专业老师不定期地开设国学课堂,教授道德经、弟子规等课程,使之成为中小学的文化第二课堂;在暑期等长假期中,村内的书画室用于举办培训班,开设书画课程,提升下一代的文化艺术品位。

首先,加大对财务业务的检查与监督力度。集团企业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对财务业务进行检查与监督。例如:整体移位检查。其次,加强对财务风险实施的内部审计。例如:企业可以积极借鉴其他企业的优秀研究成果,并将这些成果融入到本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中,以此来实现对本企业涉及工作内容的补充和完善。

第三,增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文化生活。外桐坞村近年举办三十年西湖再论剑书画展、书画家与村民笔会、茶道艺术展、我来画春天等活动,先后6次组织民间文艺表演队为村民带来越剧、相声、歌舞等演出,并每周进行2次书画培训活动等。在未来,外桐坞村村民期望村庄拓展公众文化活动种类,进一步增强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富有特色的各类文化基地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可增加外桐坞村浓厚的文化气息,促进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文化生活质量,使外桐坞村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

(三)外桐坞村未来发展的建议

第一,对外提升外桐坞村的独特品牌,对内增加村庄凝聚力。外桐坞村建设文化艺术乡村已有7年,但尚未完全形成其独特的品牌。建议从精致、艺术、人文、美丽这四点来打造属于外桐坞村的独特品牌。精致村庄品牌,从村庄的布局规划来看,是在画外桐坞艺术小镇的有限空间中,最大化塑造精致的景观特色,例如原创乡村景观、茶艺文化休闲景观,艺术风情景观,对每个建筑、每片区域的布置都赋予其独特的风格。艺术村庄品牌,即在旅游产业中增加艺术元素,建筑风格艺术化,将艺术家集聚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民俗旅游中;在传统茶业中,添加艺术成分,利用艺术家的设计对茶叶进行包装。人文村庄品牌,即挖掘红色资源,建设系列人文景观,丰富文化内涵,将外桐坞村打造成红色教育爱国主义基地,弘扬红色文化;引入孝道文化,创建文化礼堂,为村民和旅客提供精神食粮。对内提升凝聚力,即保障村民的福利水平,保持村内团结、和谐与稳定。这就要求外桐坞村致力于增加村集体收入,提高村民收入水平,改善村民生活质量,以不同的渠道让村民参与文化艺术村庄建设中;村民与村委的决策中形成有效良好的沟通机制。

第二,进一步科学合理制定发展规划,提升乡村品位。科学合理的规划是乡村品位的重要体现之一。考虑到外桐坞村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被青山包围这样独特的自然特性,人在乡村开放空间中的行为心理的总体特征就是亲山性。一个好的开放空间,如何满足人们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如何营造让人舒适的空间关系,是乡村开放空间设计的关键。建议在环境设计中采取如下措施:(1)在“一心两街五区”①外桐坞村“一心两街五区”布局,一心:旅游综合服务中;两街:画外·艺术文化街、坞里·茶乡风情街;五区:文化创意产业区、艺术创作集聚区、乡村生活体验区、茶艺文化休闲区、艺术风情度假区。的总体布局模式下,结合外桐坞村周边环境布置景观轴线,并在道路两旁种植花木,营造“以山为景”视觉冲击效果的同时也带给游客仿佛置身都市田园般的空间体验;(2)坚持保护原则,杜绝过度开发,保护和改造外桐坞村现有的建筑,建议“以旧修旧、保留风情”,强化外桐坞村整片区域建筑秩序感的同时也彰显建筑个性,让游客在不同的时代转换中感受文化的重量,感受艺术的魅力。

第三,把握信息化和新型城镇化契机,把美丽乡村建设提升为以人为本的智慧乡村。信息网络技术带来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以人为本的智慧农村一方面体现在生产上转变为“C2B模式”②c2b是电子商务模式的一种,即消费者对企业(customer to business),是个性化需求、多品种、小批量、快速反映的平台化协同运行模式。,外桐坞村可在此模式上打造“艺术家私家茶系列”,村庄茶厂根据消费者提出的偏好制作茶叶包装并由贮存艺术家设计润色。以人为本的智慧农村另一方面体现在生活方式的转变,让人在享受移动支付、食品药品管理、数字生活的便捷服务中提升生活品质。外桐坞村正在建设的文化礼堂,将传统文化经典的礼堂仪式与信息技术结合,除了把礼堂艺术用视频进行记录,还利用微信平台等新媒体手段将礼堂文化传播给村民,耳濡目染中改变村民的精神生活,村民在文化礼堂的时间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打牌娱乐时间。

第四,增加村民参与度,提高文化艺术吸引力。外桐坞村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村委班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村民的参与度有待提高。首先,画家工作室、艺术展览馆、博物馆等艺术机构的建立,为当地村民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建议让当地村民参与创作,再支付一定的报酬。在工作和创作中,村民在文化艺术村庄建设过程中的参与度在不断提高,更增添村民在文化艺术领域的造诣,使文化艺术村庄实至名归。其次,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礼堂的长效投入机制、管理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真正发挥好村民在文化礼堂建设和运行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提高文化礼堂的利用率,确保农村文化礼堂持续发挥作用。为更好地传承、延续外桐坞村的文化底蕴,召集老年人进行座谈,梳理村史由来、姓氏起源、传说故事等村情村史,还邀请村里的老师收集相关资料,创作孝文化的漫画手绘稿,全村形成“要我建”向“我要建”的氛围。再次,在民俗旅游中实现村民与游客的互动,例如三世同堂、四世同堂一起在年糕坊打年糕,村民在享受亲情的同时吸引游客的参与。

三、外桐坞村发展对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

根据《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 (简称“行动计划”),到2015年,全省70%左右的县(市、区)达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求,60%以上的乡镇开展整乡整镇美丽乡村建设。外桐坞村从普通茶村发展为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其发展之路对美丽乡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

(一)用文化提升乡村的品位

一个乡村在打造和提升自身品位的过程中,不仅要依靠净化、亮化、美化等举措,还要善于利用文化。2013年,外桐坞村成为杭州市首批实施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行政村之一。外桐坞村在艺术小镇建设的基础上,融入当地文化的传承和挖掘。该村提出了“把全村打造为开放式文化礼堂”的理念,按照“两堂”、“五廊”的标准,统一规划布局,因地制宜挖掘孝、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创意文化等特色内涵,深入梳理村庄历史、村落文脉,努力建设具有外桐坞特色的开放式文化礼堂。乡村的品位就在文化礼堂建设中获得提升。

乡村是否善于利用文化提升品位,还体现在对文化的多功能性的挖掘与对产品的创新。外桐坞村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结合已有的艺术文化资源,充分将艺术气息、文化品质融入农产品,打造高附加值农产品产业链。将特色农产品与红色文化、休闲旅游文化深度挖掘、融合,①潘鲁生:《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与设计产业发展——关于“设计新六艺计划”的构想》,《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除了纵向上拓展产业链,优化组合农产品的生产、采集、制作和销售各环节。更重要的是在横向上拓宽产业链,突出特色农产品的文化价值。比如外桐坞村盛产茶叶,朱德元帅曾多次考察外桐坞村,该村基于此历史渊源,目前正在打造“元帅茶”。另外,一些画家常年驻村作画,该村还通过与艺术家合作,着力打造“艺术家私家茶系列”。通过将文化艺术与农产品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农产品产业链的品位和附加值。外桐坞村的茶产业具有较好的启示意义,其他村庄在发展农产品产业化时,除了因地制宜纵向拓展产业链,更要注重横向上与艺术文化相结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同时,把艺术的美和文化的魂固化到特色农产品中。

(二)乡村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同时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浙江省有28000个村,每一个村都应该有其特色,找寻其地域文化,抓住机遇,借势借利,打造自身的文化品位。“行动计划”强调特色文化村的培育,坚持“一村一品一特色”的理念,为农村特色文化村落制定保护政策。足以见得,一个乡村的崛起应当基于自身的文化特色,同时也要抓住来自不同方面的机遇加快发展。

应当如何因地制宜,规划村庄的发展?外桐坞村从普通茶村发展为艺术家集聚地,依托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建设风情小镇,建设美丽乡村和3A级景区,最后着眼于发展文化艺术产业。从其发展历程看,主要特征是:先抓牢社会效益,再抓牢经济效益和产业效益。社会效益产生于一个村落的特色和品牌知名度,在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打造经济效益和产业效益。乡村必须因地制宜发掘和利用资源禀赋,考虑适合村庄发展的路径。确定好发展路线之后,该村牢牢把握主脉络,引进的相关产业不可杂乱无章,在求优的基础上进一步求精。乡村的发展机遇主要来自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助。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型生产力,也是政策的重要着力点,能够带动村庄整体发展。乡村应当把准文化的主线,同时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根据外桐坞村的经验,村庄应先以自下而上的模式打造村内文化特色,依托已有资源,再争取政策扶持和指导,最后形成成熟的产业链。

(三)乡村发展一定要把村庄发展与村民生活改善相协调

美丽乡村应当将重心放在村庄经济发展、提高村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上,保证村庄内部的凝聚力。村庄建设是否成功,村委班子成员很重要,应当具备特色定位与创新,尤其对文化重视。外桐坞村形成艺术家聚集地、申报风情小镇、发展美丽乡村和3A级景区,都与村委的努力和村庄的凝聚力紧密相关。在促进村民增收方面,目前外桐坞村的经济来源是房屋租金、给艺术家老师打工、茶业收入以及第三产业收入,实现收入多元化。其次是在生活品质方面,外桐坞村党支部、村委会的争先创优举措和新农村建设始终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上,村中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中道路,大部分民居得以新建或改建,一百多户农民住在既传统又新型且现代化的舒适住宅里,每户拥有数字电视等先进电子产品。在村内经济发展方面,随着参观团队和游客数量的增多,村庄在门票定价方面借鉴国内其他3A级景区,在合理的范围内适当收取门票费,增加村集体收入。

(四)以点带面,打造智慧乡村群

一个村庄的成功可发挥带动其他村的示范作用,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以点带面的美丽乡村格局。正如外桐坞村能积极带动周边村落共同发展,创建“大桐坞”的概念,实现区域的共同协调发展,提升整体社会经济文化水平。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在造福村民、生态环保、文化创意上取得显著成效,但基本是单个乡村各自进行没有聚集成片,新农村建设应进一步统筹协调、发挥带动效应,把美丽乡村提升到智慧乡村,不仅村美人和、更要村智人慧。建设智慧乡村首先要进行智慧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包括物联网建设、云计算中心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②罗尚忠:《大数据点睛智慧城市发展》,《中国科技论坛》,2014年第8期。智慧基础设施投入成本大、规划要求高、服务范围广,需要多层次宽范围的村庄共同参与建设,在信息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下,发挥乡村在绿色景观、生态休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利用信息技术的网络效应和溢出效应,用较少资金打造绿色生态、文化创意的智慧乡村群。

责任编辑:宋雪玲

*本文系浙江大学“紫领人才计划”的研究成果。

本课题组顾问:胡坚,男,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课题组成员:张田田、王尧、顾明杰、张慧、汪如、叶定宽(杭州 310058)。

猜你喜欢

风情村庄村民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村庄在哪里
神秘撩人的东方风情
沙滩风情
唐时风情诗为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