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文学自律观

2014-06-26宋文琇

关键词:审美性自律文学

宋文琇

摘 要:文学是一门能最大程度体现语言文字的审美特质的艺术,这是文学之所以成其为文学的内在属性和合理依据,是文学自律的所在。所谓文学自律,简而言之就是决定文学的发生和发展的是文学自身的内部规律和内在因素,具体表现为文学的审美性和诗意性。文学创作是美的创作,文学艺术对现实的反映不同于哲学层面上的反映,是一种审美反映。作品在反映客观现实的同时,又表达了主观情志。只有能够体现语言在其本真意义上的独创性的艺术创作才能称之为文学创作,这就强调文学创作者必须要用独特的艺术手段将自己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客观地说,自律与他律的矛盾是文学固有的一对矛盾。文学的自律从来就不是纯粹独立意义上的自律,更不是抽象化、本质化意义上的自律。因此,在强调文学是自律的同时也要承认他律的存在及作用,不能忽视将文学置于历史语境之中,对其进行全面的考察。

关键词:文学;审美性;诗意性;自律;他律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183-03

受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等文学流派的影响,我认为文学首先应该是能够最大程度体现语言文字的审美特质的艺术,这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内在属性和合理依据,是文学自律的所在。所谓文学自律,简而言之就是决定文学的发生和发展的是文学自身的内部规律和内在因素,具体表现为文学的审美性和诗意性。

一、文学的审美性

文学因其审美性而得以与哲学等其他社会科学区别开来。哲学是以抽象、概括的方式来反映世界,它揭示的是某种客观规律,并且通过判断、推理等形式表现出来。人们只能从中获得某种真理性认识,却无从获得审美愉悦,而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则不同,它能使读者在知晓道理之余获得美的体验。例如,哲学中有这样的表述,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当我们阅读这样的文字时,只会认为它是真理,而不会感到它是“美”。但朱熹《观书有感》就能给我们截然不同的感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所蕴含的哲理同上面的哲学道理别无二致,可读者却能从中获得审美享受,朱熹既勾勒了风景,又融进了感受;即抒发了情感,又揭示了哲理。景、情、理融为一体,相映成趣,从而使这首诗既富于哲理性又充满审美性。

从文学欣赏角度看,文学是一种美,它比现实美更具审美特性。文艺美远高于生活美。并且人们也需要通过文艺美来感知和欣赏生活美,原因分主客观两个方面:其一,从审美客体来看,因为社会生活极其复杂,人们很难直接在现实生活中欣赏、感知社会生活的本质;其二,从审美主体来看,人们对现实美的直接把握常常是瞬间的。综上,通过文艺创作,概括提炼出生活中的美来,以供人们感知、鉴赏。

从接受美学角度来看,文学作品是美的载体。审美主体欣赏文学作品的直接动机很明确,就是为了获得审美愉悦。文学的直接而主要的社会价值是它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和教育价值等其他价值则是通过审美价值来体现的。文学之所以为人们所青睐,正因为它具有审美价值,文学的这种审美价值也就决定了它的最基本特性是审美性,审美性体现了文学的自律。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文学创作是美的创作。文学艺术对现实的反映不同于其他的反映,是一种审美反映。作家在对自然美和社会美进行感性观照和情感体验时,产生了审美感受和创作冲动,于是构思审美意象,再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创造出艺术形象,从而形成文艺作品。作品在反映客观现实的同时,又表达了主观情志。比如说,琅琊山和醉翁亭都是客观现实之美,欧阳修游览琅琊山,遥望醉翁亭,六一居士是审美主体,醉翁亭是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在审美观照中产生相应的审美感受。“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种感叹,表现了情与景的交融,也体现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交融。《醉翁亭记》描绘了“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等审美对象,表达了“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审美感受,这都是作者审美观照、审美体验和审美创造的结果。

由此可见,文学是美的集中表现,只有具备了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才能算作真正的艺术品。综上,审美性是文学自律的重要表现。

二、文学的诗意性

文学的自律价值除了在于它的审美性之外,还在于它对人的存在本真的触及和揭示。德国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1]”

因为文学和语言是不可分割的,所以我们对语言的分析才有意义。诗是通过语言来确立存在的。既然“语言本身在根本意义上是诗,[2]”那么只有真正知晓了语言是如何确立存在的,才能知道诗是如何确立存在的。“存在”之所以能够进入语言,是因为“思”,因而“诗”便不同于普通的诗,应该是“思之诗”。这个时候,语言早已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语言了,语言是“存在”的“路”。基于此,我们便知道语言应该是原初语言或者是诗意语言。“存在的语言”通过“语言道说[3]”被表达出来。“语言道说”与“日常言说”不同,“日常言说”是人的言说,而“语言道说”却是“显示的言说”,是语言通过人、借助人从而传达自身的言说。这样一来,人就不是在运用语言,而是在聆听彼此之间的心声。

所谓“思之诗”也可称之为“还乡”的诗,比如荷尔德林和里尔克的作品。这些通过语言来确立存在、保持原初诗意的诗,使得“存在”具有了“诗意”。只有“语言”、“诗”、“存在”都具备了诗意,人才能实现“诗意地栖居。”凡人通过“在神明面前度测自己[4]”方能拥有“诗意”。将语言的本质视为“诗”,把诗看作“存在的寓所,[5]这样一来,凭借“诗”,人就能诗意地栖居。endprint

语言由“澄明”进入“诗化”继而就被笼罩上一层浓重的神秘色彩。因为语言是一种使命性的行为,要想反对传统的语言模式,只能把它神秘化,才能“使死亡的语言复活,使凝固的概念燃烧,使沉沦的‘常人重新苏醒,从而以独特的感受和心智去寻觅存在的真理。与文明社会远离家园的规范语言不同,艺术创作必须恢复语言在其本真意义上的独创性,即将艺术家对存在的独特感受用独特的艺术方式表达出来。[6]”诗的语言借助神明而使其自身具备真理性,这迫使高度理性的人们去反思,去重构自己的家园。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地栖居”就是要把天、地、人、神共同保持在“存在”之中,唯有这样,人才能“诗意地栖居”。

“诗意地栖居”是文学能够给予人类的独一无二的、无可替代的需要和满足。综上,诗意性也是文学自律的重要体现。

三、自律与他律的矛盾性和辩证统一关系

客观而言,自律与他律的矛盾是文学固有的一对矛盾。自律是文学之所以成其为为文学的合理依据,它首先要解答的是“文学是什么,而不是什么”的问题,将文学独有的品质确定下来后,才能从根本上将文学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它的内在属性便是审美性和诗意性。在文学中,“任何价值都必须经过审美活动的过滤,才能与审美价值和谐地融为一体,从而对艺术形象或意境的创造产生美学意义。过滤的过程就是经由创作主体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观照,而达审美意象生成的过程。[7]”由此,强调文学的自律是十分重要的,但文学又具备历史性,必须与一定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发生联系。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的时代更适宜孕育优秀的文艺作品。可见,文学的自律从来就不是纯粹独立的自律,更不是抽象化、本质化意义上的自律。因此,我们在承认文学是自律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将文学置于文化语境之中,对其进行全面的考察。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是人运用语符系统,展现人类精神追求的产物。从文化概念上来理解文学,在于强调文学作为一种文化,与历史、宗教等其他文化样式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只有正确揭示出这种密切的互动关系才能更深刻地考察文学自身。

在传统西方社会,文学始终是和信仰、教化密不可分的。《圣经》、《十日谈》、《神曲》中都蕴含着浓郁的宗教色彩。在传统中国社会,文学大多承担着“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彼时的文学因为缺乏独立性,不得不依附于伦理、道德、世俗、功利之上,“追求美与善的结合,情感与道德伦理的和谐似乎是中国古代文艺不可逾越的法规。”[11](P206)可见,文学的自律和他律始终是辩证统一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因此不可将二者割裂。

四、文学自律与他律的当下形态

自律之下的文学承担着诸如反思人类生存现状等等的重要责任,较之他律之下的文学,自律之下的文学的批判性更为突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认为,“艺术作品在其显现中昭示了不存在事物的可能性,他们的现实就成为非现实的可能的东西实现的证言。[8]”为表现世界的不公、为生存的危机提供精神慰藉的文学已然成为主流,比如现代派文学表现了在传统价值失落、精神荒芜的状态下,人们追寻心灵家园的现状。荒诞派戏剧的杰出代表——《等待戈多》表现了人在喧嚣之中品味孤独,在熟悉中体会陌生,在集体中形成边缘感和无归属的流浪感;“第二十二条军规”成为对无法摆脱的困境和不可逾越的障碍的戏谑性表达。正如阿多诺所说,“虽然现代欣赏者不断抱怨他们看不懂,但实际上同艺术家正在进行一场战争。[9]”

当今社会,文学已经实现了与影视等其他传播媒介地融合,这使得“大众”与“精英”的二元对立已不再明显,大众文化在与精英文学的较量中占尽优势。比如,创作严肃文学的作家逐渐变成了影视编剧;纯文学期刊的销量也严重下滑;作为曾经的精英文学的代表的诗歌也失去了昔日的光环,物欲与金钱将文学逼迫到媚俗的境地。影视的流行导致文学的举步维艰这是显而易见的,这种结果,只会使文学自己否定自己,从占据主导地位到被逐渐边缘化,最终会像黑格尔预言的那样走向终结。波德莱尔说,“没有艺术的人生是悲哀的。[10]”为力挽狂澜,现代作家必须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并能高瞻远瞩,自动自觉地重视社会与文学的联系,凭借文学自身独一无二的审美性和诗意性,对人的存在本真加以深刻揭示,避免为了金钱、利益而纯粹商业化。在重视高雅文学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那些同样给予人类审美享受的通俗文学,比如短信、微博中的精品,它们同样是文学,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加以排斥。毕竟,文学承担着“经国之大业”的重任的年代已离我们远去了,现代作家的使命是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加以审美性、诗意性地揭示,进而从根本层面反映出人生活的本真状态。这既是社会发展的潮流,又是文学发展的趋势,我认为这也是文学自律在当下的表现。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诗·语言·思[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188.

〔2〕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69.

〔3〕海德格尔.在通往预言的途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25.

〔4〕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海德格尔语要[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94.

〔5〕王一川.语言乌托邦——20世纪西方哲学美学探究[M].云南出版社,1994.107.

〔6〕威廉·鲍桑特.海德格尔的艺术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227.

〔7〕陈传才.文学理论新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98.

〔8〕周来祥.再论美是和谐[M].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1996.206.

〔9〕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78.

〔10〕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23.

(责任编辑 王文江)endprint

猜你喜欢

审美性自律文学
自律使人脱颖而出
我们需要文学
自律成就美好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大众文化视野下《林海雪原》的改编与传播
以他律促自律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