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狩猎社会与熊崇拜的出现

2014-06-26修文强

关键词:萨满

修文强

摘 要:熊崇拜在史前时代普遍存在于东北亚、北美、欧洲等北半球北部地区,引起了许多国家的学者关注。作为一种在史前狩猎社会普遍存在的图腾崇拜,必然与当时的环境和经济产生密切联系。作为萨满文化里重要的部分,有必要从萨满角度揭示熊成为部落图腾的关系。完整保留史前狩猎时期的经济模式和文化习俗的鄂伦春民族,是我们研究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狩猎社会;熊崇拜;萨满

中图分类号:K87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025-02

一、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狩猎经济与熊崇拜的关系

在我国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地区生活着几支以狩猎为主的少数民族,如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这些民族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仍停留在原始社会末期阶段,因此保留下大量珍贵的原始社会资料。

马克思曾经说过:“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它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①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地球上的一切生物,特别是人类为了生存需要不断地从自然界获取生存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美国地理学家E.亨廷顿在他的《文明与气候》一书中,特别强调气候对人类文明的决定性作用。这种观点虽然有些偏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自然环境孕育着各民族的经济生产方式,特别在一个民族早期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鄂伦春族居住在大小兴安岭极北地区,温度低、湿度高、无霜期短的气候决定了这个地区不适合农业的发展。

西清在其撰写的《黑龙江外记》中记载:“极边苦寒,过夏犹服棉衣。”②

大小兴安岭茂密的森林,丰富的动物种群,决定了鄂伦春族以狩猎为主的经济模式。“狩猎的经济意义,不仅在于通过它能够取得他们的主食——兽肉,而且还能够取得一些其他必要的生活资料,如用以缝制衣服的皮毛。”③

鄂伦春人一切的生活资料都来自自然,由于当时人类的认知水平有限,自然界的种种奇怪现象无法解释,自然崇拜应运而生。

“自然的力量过于强大,生产力水平又极端低下,人类处在受自然界控制的阶段。在这个蒙昧时期,人把自然尊奉为神,自然界具有崇高的地位。”④纵观世界上以狩猎经济为主的民族中,基本上都存在着万物有灵论的现象,这是其经济模式决定的。“鄂伦春族普遍信仰萨满教,崇奉多神。而“‘万物有灵、灵魂不灭的观念是他们信奉萨满教的核心,其中主要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以及祖先崇拜等内容。”⑤鄂伦春人认为,自然界的山川树木,风雨雷电和日月星辰都存在着神灵。出猎时每遇到古树、高崖、洞窟都以为是山神“白那恰”的栖地不敢喧哗,要叩首供肉,祈求平安丰收。鄂伦春敬畏熊,称熊为“雅亚”(祖父),“太贴”(祖母)或“阿玛哈”(舅舅),不直呼其名。

在鄂伦春人的萨满信仰里,熊崇拜占有重要的地位。狩猎经济模式决定了猎人与熊等大型猛兽接触的频率,熊对猎人的巨大威胁和独特的习性促使了熊崇拜的产生。熊体型庞大,性情凶猛。善于发动突袭,袭击猎物时的冲刺速度超过人类。熊在瞭望时熊掌可以像人一样放在眼前遮光,后腿可以直立起来。熊的视力不好,但是耳、鼻却非常灵敏,顺风可闻到半公里以外的气味,能听到300步以外的脚步声,聪明程度与憨傻的外表完全不成正比。最为可怕的是熊可以利用敏锐的嗅觉跟踪肉类气息至人类的栖息地,进而对人类发动突袭,以当时人类的简陋工具很难抵挡凶猛的熊。

在鄂伦春人的心目中,熊和鄂伦春族之间有血缘关系,他们认为自己是熊的后裔,熊是自己氏族的祖先。鄂伦春人的祖先神话《熊的传说》讲:传说以前有个猎人,丢失妻子多年,一天他打到一只熊,割前掌时发现熊脚掌上还戴着一只镯子,确认就是他在山里头走失的戴镯子妻子变的熊。因此,鄂伦春人留下严禁捕杀熊的规矩,并对熊崇敬顶礼膜拜。尊称公熊为“雅亚”(即祖父),尊称母熊为“太帖”(即祖母)。熊死后,要像送葬老人一样举行祭祀和风葬仪式。在其他民族中也存在着熊与部族存在血缘关系的神话,在鄂温克人《人和熊成亲》,鄂伦春族《鄂伦春民间故事集》中,普遍存在着人变熊、熊变人和人熊婚配型三大类型的故事。其中,人变熊型和人熊婚配型的故事较多见,但是无论哪种类型的神话故事,其核心无一不把熊和人紧密联系起来,表现出人熊同源或人熊同族的这个中心思想。鄂温克人称公熊为“合克”(祖父),称母熊为“恶我”(祖母);布利亚特蒙古人和达尔赫特蒙古人称公熊为“阿爸”或“额布格”,称母熊为“斡图格”。

二、熊图腾出现的原因

恩格斯指出:“人在自己的发展中得到其他实体的支持,但这些实体不是高级的实体,不是天使,而是低级的实体,是动物,由此产生了动物崇拜。”⑥

(一)强者崇拜

熊在森林里独一无二的统治者地位使人们在树立自己精神崇拜的过程中,逐渐向熊靠拢。熊作为部落崇拜的图腾,从本质上是人类希望自己部落能像熊一样强大,强大到可以统治整个森林免受其他部落的侵扰,是一种对于强者的崇拜。对于个人来说,猎人要有强壮的体格和聪明的头脑才会猎取更多的猎物,而熊强壮的身体和森林中的王者地位是猎人把熊当成自己保护神的条件。猎人希望熊能赐给个人力量和运气,不仅能够避免遭受熊的伤害,而且在森林里能够猎取更多的动物。

(二)神灵崇拜

在北方信仰萨满教的民族中,把熊看成一种威猛无比的神兽,能够镇压和祛除邪恶的力量。同时人们信仰动物神,是借助熊神和其他动物的神威来增加自己的神威,借助猛兽神灵的威力赶走缠绕人身体的邪灵,恢复身体的健康。

在鄂温克族萨满身上所穿的萨满服上就有熊的标志,希望借助熊神的力量来增加自己的法力。鄂伦春族还保留有极具民族特色的“斗熊舞”,在舞蹈的过程中人们会刻意模仿熊的动作,出现次数比较多的动作是“熊晃”,同时要学熊的吼叫声。这种舞蹈脱胎于原始的萨满舞蹈,目的是借助熊神的力量来保佑部落人的安全健康,免受邪恶力量的侵袭。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不断进步,这种舞蹈的萨满意味越来越轻,逐渐演变成人们为了庆祝丰收和平时娱乐的一种舞蹈。从这种舞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神灵气息,可以想象在人类认知水平低下的年代对于神灵的依赖多么严重。

(三)血缘崇拜

由于熊敏锐的嗅觉和凶猛的习性,仅仅依靠弓箭等简陋武器的猎人会经常遭受熊的伤害。《旧唐书》载:“室韦者,契丹之别类也,……兵器有角弓,楉矢。尤善射,时聚戈猎,事必而散。”

古人的思维认为自己祖先会保佑自己平安顺利,这是一种祖先崇拜。而把熊作为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祖先,古人认为熊就不会伤害自己,保佑猎人打猎顺利,不会遭受其他大型猛兽的袭击。在狩猎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类的力量十分弱小,生存艰难,经常遭受食物短缺、疾病和大型猛兽的袭击。为了能更好的生存下去,氏族间的之间需要用精神和血缘来相互团结,增强自身的实力,于是熊崇拜成为了当时团结氏族的一个精神纽带。

为了维持古人认为的“血缘纽带”,人类要宰杀熊,通过吃掉熊的肉来维持这种联系。虽然普遍禁止宰杀图腾动物,但是,吃熊的习惯仍然存在,不过吃的时候要有一定禁忌的宗教仪式。吃熊除可以补充食物之外,自认为与熊有亲近血缘联系的氏族,希望通过隆重的吃这种动物的肉来巩固这种联系,而且认为有必要这样做。出于这种动机而宰杀神圣动物不但不看成罪恶,反而被看成虔敬的事。所以在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狩猎民族中都普遍存在着吃熊肉的习惯,在吃熊肉的过程中会有一系列的禁忌。

三、总结

狩猎社会不同于农业社会的经济模式决定了熊崇拜的产生和发展。为了得到精神上的保障和安慰,熊作为森林的霸主被人类推上了神坛,成为了人类精神上保护神。没有狩猎,没有森林也就不会有熊崇拜的出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社会的到来,熊崇拜逐渐让位于龙崇拜证明了这一点。但是,熊崇拜曾经作为华夏先民们的一种主要精神崇拜值得每个炎黄子孙铭记。

——————————

注 释:

①马克思:资本论[M].第l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23卷第39页.

②(清)西清.黑龙江外记[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63.

③何群,王俊敏,何文柱,乌力吉.狩猎民族与发展——鄂伦春族社会调查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111.

④钱俊生,余谋昌.生态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1.

⑤希德夫.鄂伦春人的“万物有灵”观念[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16(1):67-68,15.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3.

参考文献:

〔1〕孟慧英.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教[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

〔2〕叶舒宪.熊图腾—中华祖先神话探源[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总社,2007.

〔3〕赵复兴.鄂伦春族游猎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

〔4〕鄂伦春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二辑)[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

〔5〕何群,王俊敏,何文柱,乌力吉.狩猎民族与发展——鄂伦春族社会调查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6〕关小云,王宏刚.鄂伦春族萨满教调查[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 孙国军)

猜你喜欢

萨满
非遗背景下萨满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以吉林省为例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萨满文献开发利用路径探索
何为萨满:人类文明史的眼光
浅析萨满艺术的传递
萨满图腾艺术性服装创作灵感研究
黑龙江鄂伦春族萨满文化的遗存调查与保护研究
鄂伦春族萨满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浅析吉林陈汉军旗萨满的文化认同
满族剪纸中所蕴含的萨满文化
满族萨满音乐文化的多维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