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省社会保障水平测度与综合评价

2014-05-21张鑫武

关键词:社会保障陕西省因子

周 明,戴 欢,张鑫武,李 致

(1.西北大学社会保障与福利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127;2.西北政法大学应用经济研究中心,陕西西安 710063)

一、问题的提出与相关文献

社会保障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成员所享受的社会保障的程度,包括待遇水平、制度成熟水平、基金运营及管理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具有双刃剑的作用,水平过高会给经济发展带来负担,过低的社会保障水平又不利于劳动者权益的保护,长远来看,也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陕西省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可以通过对社会保障水平的分析,来判断广大居民是否分享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收益。

国内学者在此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梳理已有文献,主要集中在社会保障水平的评价指标(朱庆芳,1994[1](P29-32);穆怀中,1997[2](P11-14);薛在兴,2008[3](P140-143)等)、中国各地区社会保障实际水平的测算与比较(李晓青,2002[4(P76-79)];段婕、林伟,2007[5]P40-43);吕栋鑫、李正龙、杨胜利,2010[6](P16-19);刘萍萍,2011[7](P84-92)等)、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选择研究(穆怀中,1997[2](P11-14);孙健夫、郭林,2008[8](P38-40);李卫芳、张 秀丽,2010[9](P54-58))以 及 社 会 保 障 水 平 的 经 济 社 会 效 应 (穆 怀 中,2001[10](P48-53);杨翠迎、何文炯,2004[11](P79-85))等方面。还有学者对部分省市社会保障水平进行了测定 和 分 析 (高 利 平,2002[12](P64-72);王 维 平,2006[13](P68-71);李 惠 武 2007[14](P35-40);陈 晓 庆,2010[15](P183-185)等)。

总体来看,这方面的研究资料较为丰富,但还有两个较为明显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第一,现有的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基本上是沿着穆怀中教授(1997)[2](P11-14)提出的定义和衡量指标进行研究,测重于财政支出方面,而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成熟程度、服务质量等问题缺乏度量。此外,针对陕西省的研究资料主要是对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效果的测定和评价(周明,2011[16](P15-19)),但对于陕西省社会保障水平的测定和综合评价问题需要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

二、社会保障水平的度量指标

目前的度量指标是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与GDP的比例来衡量,实际上是用财政支出来进行测定,这种测度方法存在着指标单一,难以反映出社会保障水平的实际情况,所得出的结论和相应的政策建议也可能出现偏差。因此,本文在衡量陕西省社会保障水平时采用多个指标对其进行综合测定和评价,力求达到全面客观。

(一)总体性指标

总体性指标主要侧重于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体包括:

(1)社会保障总水平

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与GDP的比例来衡量,这个指标总体上反映了经济资源中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比例,即:

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适应性关系通常用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系数来表示,即:

其中:RGDP是经济增长速度;RSSL是社会保障水平(支出)的增长率,CSS用来判断社会保障水平是否与经济增长相适应,当CSS≤0或CSS≻1时,说明两者呈现负相关,社会保障的支出水平慢于或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两者不相适应;当0≺CSS≤1时,社保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适度提高,两者处于适应状态。

(二)结构性指标

社会保障水平的核心在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成熟程度,其实质是居民所能得到的社会保障待遇高低,从受益者角度看,除了居民经济方面的待遇,还应包括社会保障所提供的服务水平等内容,具体用社会福利水平指标来衡量;而制度的成熟水平,主要用制度的参保情况来衡量,具体指标见表1。

表1 社会保障水平结构性指标

三、陕西省社会保障总体水平测定与评价

(一)统计口径的确定

2007年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2007年之前社会保障支出主要包括社会保障补助、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卫生预算经费、离退休经费;2007年以后支出内容变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医疗卫生支出两大类支出。根据数据的便于计算与易得性原则,本文按照社会保障的组成部分支出构成社会保障支出,即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四部分支出之和。由于社会保险的缴费责任主要是参保者单位和个人,而其他三类的缴费责任主体主要是政府,因此用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来表示社会救助支出、社会福利支出、社会优抚支出。

(二)陕西省社会保障总体水平测度

测量数据为陕西省2001—2012年的社会保障支出,依据以上统计口径,根据相关统计资料及年鉴计算整理得出陕西省2001—2012年社会保险支出和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情况,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2001—2012年陕西省社会保障水平

由表2可知,从2001年到2012年,陕西省社会保险基金支出由56.7亿元增长到647.5亿元,总体涨幅约10倍;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由65.3亿元增长到643亿元,总体涨幅约8.8倍;社会保障支出由122亿元增长到1 291亿元,总体涨幅约9.6倍,年均增长率为24%。而同期陕西省的经济总量增长到了14 453.7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0.6%,社保支出增速要高于GDP增速,经济的高速增长为陕西省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全国的总体水平相比情况见表3。

表3 陕西省与全国平均社保水平的比较

由表3可以得出,陕西省2001—2012年社会保障平均水平为7.6%,而全国为6.3%,且一直高于全国社会保障水平,两者总体变动趋势大体一致,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但陕西省社会保障水平波动幅度较大。

(三)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系数(CSS)的测度

根据表2可得出陕西省的发展系数,见表4。

表4 陕西省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系数

图1 2002—2012年陕西省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系数

从表4可得,2003到2006年,以及2010年、2011年,CSS都小于1,说明社保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适度提高,两者处于适应状态;而2002年、2007年、2008年、2009年的CSS都大于1,2002年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这是因为上世纪90年代后期陕西省国企改革产生了大量失业下岗人员,导致了社会保障支出的大量增加。进一步从图1可以看出发展趋势,从2003年开始,CSS指标趋于正常,2008年和2009年,主要是应对金融危机,导致的财政支出大量增加,其中相当部分用于社会保障支出方面,从2009年至今,CSS指标趋于正常和稳定,过去的十年,CSS和RGDP间的差距有逐渐缩小的趋势,两者的适应关系逐步趋于稳定,从不适应到适应,因此可以得出陕西省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上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的结论。

(四)相关性分析

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间的相关性可以用GDP、人均GDP对社会保障水平的影响程度来表示。根据陕西省2001—2012年的GDP、人均GDP和社会保障支出总体水平的数据,利用SPSS19.0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5。

表5 陕西省社保水平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

经测算,社会保障总水平与GDP和人均GD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6和0.994,相关程度高,进一步验证了前面的结论,这说明陕西省社会保障总体水平的提高与其经济增长密切相关,进入本世纪以来,陕西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为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四、陕西省社会保障结构水平测度与评价

前述是从总体宏观层面测度了陕西省的社会保障水平,陕西省各地市社会保障发展的情况如何,差距如何,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对社会保障水平进行结构分析。通过对陕西省十个地市的社会保障水平进行测定和比较评价,根据《陕西省统计年鉴2012》以及课题组的调研数据归纳整理得到10个地市的样本指标值,见表6。

表6 陕西省10个地市2011年结构性水平指标值

对表6数据进行同向化处理后,得到标准化数据,导入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得出表7。

表7 解释总方差

由表7可知,主因子提取结果较好。

利用spss19.0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通过Kaiser标准化正交旋转法进行因子旋转,经过三次转轴迭代,得到四个因子的因子载荷。

表8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主因子F1为“社会福利因子”,其因子载荷系数在因子X9、X10、X12、X13上较大,这四个因子反映的是社会福利水平;主因子F2为“最低生活保障因子”,其因子载荷系数在因子X7、X8上较大,反映的是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主因子F3为“社会保险因子”,其因子载荷系数在因子X2、X3、X4上较大,反映的社会保险参保率;主因子F4为“新农合水平因子”,其因子载荷系数在因子X6上较大,反映了新农合参保水平。

进一步计算得出各观测量的因子得分系数,见表9。

主因子的得分可以通过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得出,即:

F1=0.238X1+0.026X2-0.055X3+……+0.238X12+0.271X13

F2=0.067X1+0.044X2+0.075X3+……-0.250X12-0.271X13

F3=-0.135X1+0.178X2+0.455X3+……-0.050X12-0.031X13

F4=-0.270X1+0.259X2-0.060X3+……+0.174X12+0.000X13

F=43.997F1+19.612F2+13.507F3+8.734F4

各地市社会保障水平综合得分及排名可以通过公式F/85.850得出,见表10。

表9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表10 因子综合得分及各市排名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关中地区社会保障水平较高,陕南地区的保障水平相对较低。西安、宝鸡、咸阳排在前三位,西安、咸阳的各项因子排名均靠前,而铜川、商洛、安康的保障水平较低,究其原因除了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以外,当地的社会保险的参保率、社会福利水平因素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陕西省地市间社会保障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1.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上取决于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其实质反映的是政府对社会保障的重视程度,反映的是政府的政绩观。陕西省政府历来重视社会保障,不断创新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无论是在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五子模式”、新农保的“宝鸡模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创新,在社会保障资金力度方面政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2005—2011年的陕西省财政社会保障总支出占全省财政总支出比重的20%左右,这一比重处于全国先进水平。2012年陕西省65岁以上老年人人口比重已达到13.33%,超过国际上7%的界限,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而带来的养老保险支付压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的压力以及医疗需求的快速增长而带来的支出压力,未来各级政府应继续加大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力度,但投入的增长应与经济增长水平相适应。

2.陕西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增长水平基本适应,逐步趋于稳定。陕西省经济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制约了社会保障水平的继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因此,今后应继续加快经济发展,为社会保障水平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3.各地市间的社会保障水平存在着明显差异,关中地区明显的高于其他地区,尤其是陕南地区。一方面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另一方面与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地区人口结构、城镇化水平、社会结构等方面都有关系。尤其是陕南和陕北地区,应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抓住城镇化战略实施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打破二元社会结构,加大户籍改革力度,加快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增加社区服务设施,为区域居民,尤其是流动人口和农民工群体提供均等的、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

[1]朱庆芳.1992年各省、市、自治区社会保障水平比较与评价[J].社会工作研究,1994,(3).

[2]穆怀中.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J].经济研究,1997,(2).

[3]薛在兴.中国社会保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2).

[4]李晓青.我国各地区社会保障状况统计分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1).

[5]段婕,林伟.社会保障空间水平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7,(3).

[6]吕栋鑫,李正龙,杨胜利.基于社会保障水平指标的全国各省市聚类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0,(11).

[7]刘萍萍.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国各地区社会保障水平综合评价[J].社会保障研究,2011,(2).

[8]孙健夫,郭林.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测度模型分析[J].中国社会保障,2008,(4).

[9]李卫芳,张秀丽.中国农村社会保障适度水平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18).

[10]穆怀中.社会保障水平经济效应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1,(3).

[11]杨翠迎,何文炯.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04,(1).

[12]高利平.山东省社会保障水平及其适度选择[J].人口与经济,2002,(5).

[13]王维平.北京市社会保障水平国际比较及启示[J].北京社会科学,2006,(3).

[14]李惠武.广东省社会保障水平现状分析及总体评价[J].广东经济,2007,(7).

[15]陈晓庆.辽宁省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性分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16]周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区域比较研究——以陕西省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猜你喜欢

社会保障陕西省因子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聚焦两会
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