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管病变的临床研究

2014-05-18刘明言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22期
关键词:乙组甲组胆管

刘明言

(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人民医院,吉林 松原 131500)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管病变的临床研究

刘明言

(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人民医院,吉林 松原 131500)

目的对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管病变的临床情况和效果进行探讨与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110例胆管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征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依照抽签的方式随机给予其中55例患者开腹胆囊切除术(乙组),另55例则运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甲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并观察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通过各自治疗,在手术、住院和下床活动等时间上以及手术当中的出血量上,甲组要显著优于乙组(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上,甲组为3.64%(2/55),乙组为27.3%(15/55),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胆管病变患者,运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有着较高的安全性,能够加快患者的恢复速度,有着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病变;临床研究

胆管病变在临床当中有着很高的发病率。临床上通常采用开腹胆囊切除术来治疗此症状,然而此手术有着很高的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当中的出血量较多,手术时间长,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目前,在微创技术不断发展的形势下,临床上开始广泛使用腹腔镜切除术,并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1]。基于此,为了探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管病变的临床情况与效果,本文回顾分析了我院收治的110例胆管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110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在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胆管病变患者,其中40例为胆囊结石,10例为急性胆囊炎,25例为胆囊息肉,55例为慢性胆囊炎。在征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依照抽签的方式随机分成甲组和乙组两组,每组55例。甲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在27~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4±4.1)岁;乙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9例,年龄在26~78岁之间,平均为(42.3±3.9)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症状类型)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式

乙组采用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术后运用抗生素;甲组采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具体如下:对患者进行全麻之后创建气腹,8~12 mm Hg为腹内压,运用四孔法把手术完成。先把胆囊管确认好,之后顺着胆囊管实施牵引(方向为向上向前),把解剖关系确认好之后,要把胆囊管完全分离,接着把钳钛夹2枚和嵌夹钛夹一枚分别放入靠近肝总管侧0.5 cm和靠近胆囊颈部处,把胆囊在钛夹(远近端)间切断。然后关闭胆囊动脉钛夹并切断电源,最后把胆囊完整剥离并对胆囊管床进行灼凝。为了防止术后出现感染情况要使用抗生素[2]。

1.3 观察项目

对患者在手术当中产生的出血量以及手术、下床活动和住院等时间进行观察,并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式

通过SPSS18.0软件对本研究所涉及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以±标准差来表示计量资料,检验用t进行,以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甲组和乙组临床治疗情况对比:通过各自治疗,在手术、住院和下床活动等时间上以及手术当中的出血量上,甲组要显著优于乙组(P<0.05)。结果见表1。

表1 甲组和乙组临床治疗情况对比

2.2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在手术之后不良反应情况上,甲组出现肠粘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各1例,占3.64%;乙组有6例肠粘连,2例肠梗阻,4例切口感染,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占27.3%。甲组明显低于乙组(P<0.05)。

3 讨 论

目前,临床上开始广泛使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来治疗胆管病变,此手术有着安全有效以及简单易行的特征,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比起来,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能够加快患者的机体恢复速度,患者更容易配合治疗。同时,此项手术不用实施开腹探查以及放置T管引流[3],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如肠粘连以及肠梗阻等,有着较快的术后恢复速度。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运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甲组在手术、住院和下床活动等时间上以及手术当中的出血量上要显著优于运用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的乙组;在并发症发生率上,甲组为3.64%,要显著低于乙组的27.3%,以上差异显著,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当然,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管病变中要做好以下几点:术中要做好胆漏的预防工作,在通过电钩对胆囊三角进行分离时要尽量远离胆管,避免出现热损伤。由于有水肿存在于胆囊炎中,术中有着较多的渗血和创面渗液,因此术中置入引流管进行引流可以防止感染膈下间隙。若胆囊有着较大面积并且有粘连存在于胆囊四周要把引流管常规放置[4]。

总而言之,针对胆管病变患者,运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有着较高的安全性,能够加快患者的恢复速度,有着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

[1] 贺玉敏.体表超声与体内超声的结合对提高胆管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3):223.

[2] 夏曙祥,钟文贵,薛成俊,等.胆囊切除术后胆管病变ERCP诊治价值[J].心理医生,2011,21(10):1450.

[3] 潘茂华.腹腔镜与开腹阑尾切除术的临床对比研究[J].微创医学,2010,5(1):40-41.

[4] 刘自明,贾乾斌,程南生.经脐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附18例报道)[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0,17(3):270-271.

R657.4

B

1671-8194(2014)22-0133-02

猜你喜欢

乙组甲组胆管
肝吸虫感染致胆管损伤及胆管癌的相关研究进展
肝内胆管结石一例及诊断体会
腹腔镜下胆管腔内整形技术治疗北绕型右后叶胆管结石合并开口狭窄
“二青会”预赛西北五省代表队自由式摔跤甲组成绩分析
一笔业务,组、村、镇三级的会计凭证编制
一题多解求总量
宫腔填塞水囊与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观察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的治疗方式及效果评估
谢靖开创新纪元 唐丹四度擎金杯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1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