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胺碘酮防治急性心肌梗塞患者PCI术后心律失常效果分析

2014-05-02韦迎娜周祥群

海南医学 2014年18期
关键词:室性胺碘酮死亡率

韦迎娜,周祥群,王 芳

(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心血管内科,海南 三亚 572000)

胺碘酮防治急性心肌梗塞患者PCI术后心律失常效果分析

韦迎娜,周祥群,王 芳

(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心血管内科,海南 三亚 572000)

目的 观察胺碘酮防治急性心肌梗死PCI(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 将76例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8例,对照组术后常规给予抗血小板、抗凝、调脂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患者PCI术后发生频发室性早搏2例,占5.26%;室性心动过速1例,占2.63%;死亡1例,占2.63%;对照组患者PCI术后发生频发室性早搏13例,占34.21%;室性心动过速6例,占15.79%;死亡6例,占15.79%。治疗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89%,死亡率为2.6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0.00%和15.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预防性应用胺碘酮可显著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死亡率。

急性心肌梗死;胺碘酮;预防;室性心律失常

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各个阶段均可出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其中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的典型并发症之一,它可以引发室速和室颤,是导致患者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有多种,其中心肌梗死后由于心肌缺血、心肌电生理重构、心肌细胞膜电位不稳定、交感神经发生重构已得到广泛的认同。胺碘酮多通道阻滞剂,可表现出Ⅰ~Ⅳ类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药理作用,但主要为典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能特异性抑制整流性钾电流,主要电生理效应是延长各部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及有效不应期,消除折返激动。同时具有轻度非竞争性的α及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和轻度Ⅰ及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减低窦房结自律性,延缓房室传导,对冠状动脉及周围血管有直接扩张作用。此外胺碘酮有类似β受体阻滞剂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但作用较弱,因此可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1]。本研究选择急性心肌梗死PCI(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76例,分别就常规药物治疗与预防性应用胺碘酮治疗的效果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我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6例,所有入组患者均经心电图、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钙蛋白I等实验室检查,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并且入组患者均为急性心肌梗死后给予PCI手术。排除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酶及心电图演变过程相似的疾病。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左室射血分数(以左室收缩功能障碍为主)、糖脂代谢异常、高血压病史、吸烟史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例)

1.2 方法 根据患者病情,经患者家属同意后针对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给予PCI手术,所有手术患者术前按照要求给予口服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双抗治疗。按患者手术条件及术者技术情况,分别按需要选择经桡动脉或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随即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的犯罪血管进行干预治疗,术后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均达到TIMI 2~3级。术后常规给予继续抗血小板、抗凝、调脂、改善心肌重构等治疗,并对患者术后4周进行严密的心电图检查,包括常规心电、心电监测及动态心电图检查等必要的检查措施。治疗组术后给予150 mg胺碘酮加入生理盐水稀释至20 ml,静脉注射10 min内完成,然后给予200 mg胺碘酮口服,3次/d;1周后改为2次/d,200 mg/次;2周后1次/d,200 mg/次[2]。对照组不使用胺碘酮。

1.3 观察指标 包括偶发的室性早搏,频发单源及多源的室性早搏,成对的室性早搏及阵发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上述情况由每日固定时间的床旁心电图、患者的每日心电监护仪及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如有上述指标中的1项出现者即为阳性,同时详细记录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率及临床病死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3313.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PCI术后出现频发室性早搏2例,占5.26%;室性心动过速1例,占2.63%;死亡1例,占2.63%;对照组PCI术出现频发室性早搏13例,占34.21%;室性心动过速6例,占15.79%;死亡6例,占15.79%。治疗组室性心律失常率及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例(%)]

3 讨论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最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在60%~100%,是急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急性心肌梗死可以并发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尤其以室性心律失常居多,发生率在60%以上。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不仅会对已缺血的心肌造成严重损伤,使心肌梗死面积进一步扩大,导致心功能快速恶化,同时还会对血流动力学造成严重影响,若没有进行及时终止,则可能导致心功能进一步恶化、进一步增加病死率。故早期治疗和预防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也已成为降低其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胺碘酮作为一种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延缓缺血心肌传导,缩小缺血与非缺血心肌的动作电位,从而减少折返激动及触发活动,有助于抑制心律失常的发生[2]。胺碘酮作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脏传导系统中的房室旁路、心房和心室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3]。在临床实践中胺碘酮不仅对心梗及心衰后出现的室早、室速、室颤有一定的效果,在降低死亡率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此外对一些室上性的心律失常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4-6]。

虽然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术的患者已积极的开通冠脉血管,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心肌细胞缺血,冠脉血流量有一定程度的减少,而胺碘酮在选择性的扩张冠脉血管、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冠脉血流量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且可使心肌梗死范围缩小[7]。新近的一些研究结果表明,胺碘酮还可显著减少心脏性死亡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从而减少梗死后早期病死率,对心肌梗死后的有益影响可持续数年之久。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早期使用胺碘酮可使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降低,进而降低因室速、室颤造成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可见早期应用胺碘酮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预防性应用胺碘酮可显著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楚秋霞.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5(1):123-124.

[2]李巧春,李巧华,肖景刚.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24):155,164.

[3]高润霖.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29(12):710-725.

[4]吴海雄.胺碘酮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0,7(5):99-100.

[5]邓少雄,郭南鸥,洪美满.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左心室不同范围梗死的心律失常机制及预后[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6): 2018-2020.

[6]蔡 飞,李 刚,吴立群,等.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180例临床报告[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19(1):74-75,77.

[7]刘鸿闽.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22):3081.

R542.2+2

B

1003—6350(2014)18—2728—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4.18.1070

2014-05-26)

韦迎娜。E-mail:weiyingna@126.com

猜你喜欢

室性胺碘酮死亡率
走路可以降低死亡率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不同起源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观察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探究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
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效果观察
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56例临床分析
室性心动过速电风暴的诊治及进展
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3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