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手道型拳基本技术训练研究
——以糸东流流派为例

2014-04-28杜俊儒

少年体育训练 2014年6期
关键词:空手道流派发力

杜俊儒,肖 岩

(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084)

空手道型拳基本技术训练研究
——以糸东流流派为例

杜俊儒,肖 岩

(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084)

本文通过解读空手道的起源以及发展变化历程,明确现代空手道的分类以及发展现状,并从型拳的基本技术训练入手,具体研究空手道基本技术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跟随时代以及运动特点的更新和发展,不断完善和夯实空手道基本技术的训练体系和训练方法,为空手道型拳的系统学习和训练提供良好的平台和空间,并为空手道组手的系统学习做基础,全面发展空手道技术。

1 空手道的起源

空手道是起源于古代中国而发展于日本本土的一项以徒手技击为主要运动方式,以组手和型为运动形式,在严格的武道精神的约束下追求真、善和超越层面的武学禅道,以达到强健体魄、发展心智、磨砺意志为目的的身体对抗性运动。空手道涉及的主要技术包括踢、打、摔、拿、锁、跌扑、翻滚等多种方法。空手道是生活在琉球的原始土著居民在生产和生活中自然形成地一种格斗技术,在与中国的武术技术和文化相融合之后,形成了一种新的武术运动形式,即“唐手”,因“唐手”的日语发音与“空手”极为相近,故而人们将“唐手”又称为“空手”,空手道因此得名。空手道的英文译为“KARATEDO”,KARA的意思是“空”,TE的意思为“手”,DO的意思是“道”,即指武术技艺习练中的规则、文化素养、精神保持以及行为展现。

现存在于日本并流行于世界的空手道流派有松涛馆流、和道流、刚柔流以及糸东流四大流派,此外还有诸如自然流、少林寺流等流派。按现代空手道开展的方式可分为大众空手道和竞技空手道,按运动形式分为组手和型。空手道型的演练类似于中国武术套路,即由若干个空手道的基本技术组成的固定招式,按照一定的攻击和防守的目的,借助上肢、下肢协同躯体的配合,并结合隐形呼吸、发声和发力组合成得反映不同演练风格和流派特点的单人练习模式。型是空手道作为武道的一种最佳的表达方式,它充分体现了空手道形神合一的完美境界,对于空手道的练习者只有正确地理解和领悟其型的含义,才能真正演绎和展现出空手道精神的内涵所在。空手道型分为基本型、指定型和自由型三大类,世界空手道联盟规定:将和道流、糸东流、松涛馆流以及刚柔流四大流派中取不同流派的两个型作为指定型,如:糸东流将征远镇和拔塞大作为该流派的指定型,糸东流流派型拳的演练的特点可以以“守、破、离”三字来总结,即对型的忠实遵守,而后应用,最后独立,以此独特的方法来修行,而且糸东流空手道极其重视空手道精神的修养,开祖摩文仁贤和极强调糸东流空手道为“君子之拳”,是为修行圆满的人格和崇高的人生目的而进行空手道修行。

2 空手道型拳基本技术的训练

2.1 基本手型

(1)正拳:四指弯曲卷握,大拇指扣于中指的第二指节处,拳面朝上,力点在食指和中指的第一和第二指节;

(2)裹拳:五指握拳,拳心朝内,力点在拳背处;

(3)手刀:四指伸直,大拇指内扣,力点在掌外沿;

(4)贯掌:四指伸直,大拇指内扣,力点在掌指;

(5)背刀:四指伸直,大拇指内扣,力点在大拇指一侧。

2.2 基本足型

(1)前足底:脚趾第一关节弯曲,力点在前脚掌处;

(2)后足底:踝关节弯曲,力点在脚跟处;

(3)足刀:脚面内扣成90度,力点在脚外侧;

(4)背足:踝关节和脚趾伸直,力点在脚背处。

2.3 基本站立

(1)闭足立:两脚并拢站立;

(2)结立:两脚跟靠拢,脚尖外展60度站立;

(3)内八字站立:两脚外展分开站立,脚尖宽度与肩同宽;

(4)平行立:两脚尖朝前平行站立,与肩同宽。

2.4 基本手技

(1)手刀:要求腰胯发力,手上动作快速有效;

(2)背刀:发力时,肘关节下沉,发力充分;

(3)裹拳:发力路线明确,力达击点;

(4)贯掌:要求腰胯发力,力达指尖;

(5)猿臂:重心稳定,力达肩肘;

(6)下段格挡:腰胯发力,注意旋臂格挡;

(7)上段格挡:注意腰胯反向发力 ,旋臂格挡;

(8)内格挡:注意发力位置和力点,旋臂格挡;

(9)外格挡:注意手臂位置控制,旋臂格挡。

2.5 基本步法

(1)交叉立:右脚前脚正对前方,腿部成屈膝状,后脚膝盖紧跟前脚膝窝,后脚并在前脚的右后侧;

(2)前屈立:前腿弯曲,后腿伸直,前足膝盖以下与地面保持垂直,弯曲后足,膝盖与前足足跟间大约有两拳的距离;

(3)后屈立:与前屈立相反,前腿伸直,后腿膝盖弯曲站立,两足跟距离与前屈立相同;

(4)四股立:两脚相隔为肩宽的两倍,两脚尖外展,双膝弯曲并外展,努力收缩腹部和臀部肌肉;

(5)骑马立:两脚内侧为肩宽,脚尖内扣,膝盖外展,可用于前进或后退练习;

(6)猫足立:后脚外展45度并屈膝,前脚在后脚跟延长线上,前脚掌脚趾及其根部点地,前后脚承受身体体重比大概为三比七;

(7)三站立:前脚脚尖内扣,后脚脚尖朝前,沉腰,使膝盖与脚尖在一条线上,足间距为后腿屈膝后与前脚脚跟接触;

(8)基本立:前脚尖内扣约20度,后脚脚尖外展约20度,两脚成平行线,两脚跟的距离约为肩宽。

2.6 基本拳法

(1)顺冲拳:上肢与下肢前后方向一致,保持姿态中正,发力充分;

(2)反冲拳:上肢与下肢前后方向相反,注意腰胯发力,拳正身平;

(3)下段冲拳:攻击对方下段部分,要求拳正身平,发力充分;

(4)中段冲拳:注意腰胯发力,气沉丹田;

(5)上段冲拳:攻击对方上段部分,注意腰胯发力,击点有效;

(6)背拳:拳面朝外,力点明确,发力充分有效。

2.7 基本腿法

(1)前刺踢:身正收髋,提膝弹踢,发力点在脚趾指跟处,速伸快收;

(2)侧弹踢:脚背屈扣,收膝发力,速伸快收;

(3)足刀踢:拧胯发力,身成一线。

(4)行进间练习:

前屈立行进间练习(配合拳法、格挡技术等);

猫足立行进间练习(配合手刀、背手等);

四股立行进间练习(配合下段格挡等);

三站立行进间练习(配合裹拳等)。

以上是空手道型拳中常用的基本技术梳理,在练习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动作规格进行练习。每套糸东流型拳都是由若干个基本技术动作串联而成,继而体现它的刚柔结合之美感。另外,一个技术的成功习练还体现在技术与呼吸的完美配合上,型拳的演练除了消耗身体能量之外,还需要呼吸调整各器官之间的平衡,即阴阳呼吸,所谓的阳呼吸就是把呼和吸以发声的方式表达出来,起到发力和震慑的作用,阴呼吸则不需配以发声,要求呼吸平和,面不改色,展现出内敛之气。在型拳演练过程中常用的呼吸法有:长吐长吸、短吐短吸、长吐短吸、短吐长吸、长吸短分吐、短吸短分吐六种方法。在型拳演练过程中,动作的发力与呼吸紧密相连,发力与腰部的拧转、躯干制动、四肢的动作静止相关联,只有有效地使四者有效、准确地配合,才能达到空手道型拳演练观赏性效果即“守”。在“破”的方面,讲究动作的分解和动作含义的运用,在规范学习型拳动作的同时,要学习其攻击和防守的含义,虽然型拳是单人演练技术,但是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要进行对打演练,通过跟对手进行实际操作,真正体会每个动作的实战规律和运用价值。“离”即讲究动作的速度和灵敏度, 只有在劲道、速度、力度三者统一之时,才能真正到达空手道型拳“破”“守”“离”的演练境界。

3 空手道型拳的练习方法

学习空手道型拳的基本技法是基于对动作形式的学习,在动作成型之后即要求在力量、速度、美感、流派特点体现等方面做到尽善尽美,才能称之为一套完美的型拳演练,这就要求学习习练者在自身身体素质方面进行加强,例如:柔韧性、灵敏性、协调性、力量、速度等。

核心力量练习(徒手):平板支撑、站立提膝、侧卧剪刀腿、俄罗斯回转、侧卧提臀、仰卧单车等、背部的桥练习;

核心力量练习(借助器械):健身球仰卧起坐、侧向支撑举腿等;

局部力量练习:包括上肢和下肢力量的练习,常用的素质练习方法即适用于训练当中。如:体侧平举、体前平举、体前上举绕八字、深蹲、两头起、立卧撑等。

协调性练习:条件刺激练习法;动作组合式练习法:单个动作系列重复练习法;

以游戏的形势进行复杂动作练习法:改变原有速度与节奏进行练习法;反向动作练习法;

以不习惯的动作方式进行练习的方法。

4 小 结

空手道型拳的演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套技术成熟、完美性表现准确得当的型拳演练需要掌握型的内涵、技法原理、型的基本技术、呼吸和发力五个技术的有机结合。糸东流是各流派中技术体系最丰富,保存最完备的技术演练体系,糸东流是多种流派的结合体,其动作极其迅速,又不失高雅与力量,即“破”“守”“离”的特点,体现了对型的忠实遵守继而应用最终独立的精神境界和追求。糸东流型拳共有47个规定型,是四大流派中规定型最多的,如拔塞大、征远镇、二十四等。本文主要针对型拳基本技术做了具体的梳理,也就是对于空手道型拳初学者的教学练习进行引导,学习一门运动项目,不仅需要学习其动作演练,更要理解其内涵和如何运用,只有在理论和基本技术扎实的基础上才能将型拳演练得完美、到位。

G852

A

1674-151X(2014)06-042-03

2014-04-17

杜俊儒(1990~),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学校体育学。

猜你喜欢

空手道流派发力
菅义伟获授“空手道名誉九段”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人大发力 让“执行难”不再难
空手道在苏联(上)
这12件事,十九大将全面发力
百川何以争流
——关于戏曲流派传承的再讨论
传统空手道与竞技空手道的比较研究
瞄准“房子不是用来炒的”发力
当代诗词“实验体”流派与艺术风格的建构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