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笛演奏中“宕三眼”的技术处理

2014-04-20施成吉

剧影月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推动力橄榄昆曲

■施成吉

昆笛演奏中“宕三眼”的技术处理

■施成吉

昆曲中所谓的宕三眼,其实就是指四拍的长音。宕是指延宕,将拍子拖长,三眼是指头眼、中眼、末眼,即三拍,将第一拍(板)再延长三拍,共是四拍。现在也可以泛指较长节拍的音符。

昆笛在演奏宕三眼时较难处理。如一气到底没有变化,则会显得呆滞平庸,没有节奏的动感和推动力。如一味地运用气冲音,一拍一下,这就是俗谓的“打夯”,则会显得单调沉闷。

对于宕三眼的处理,我个人觉得主要应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1.节奏的动感和节奏的推动力。也就是通常说的在笛子上打拍子。我们可以运用上波音、气冲音、打音、迭音等较能突出单音个性的技巧综合交替使用,这样不但体现出宕三眼悠扬的韵味,使得节奏稳定而有动感,并且更富有变化和层次。

2.协调节拍的强弱和橄榄腔的关系。我们知道如果是一板三眼(4/4)的曲子,它的节拍应当是强、弱、次强、弱。而橄榄腔是昆曲所特有的演唱方法,它的特点是演唱宕三眼时由弱而渐强,再由强渐弱至弱。声线如两头尖的橄榄状,故得名。我们应当保留橄榄腔演唱时的特点,同时也尽可能考虑到节拍本身的强弱特点,使二者结合得融洽自然。当然有时候我们也可以改变节奏的强弱位置,那就需要根据乐曲情绪而定了。

宕三眼通常有两种情况:

1.从中眼起。节奏型为 “|0 0 X-|X-0 0|”。它的节奏强弱变化为:次强、弱、强、弱,最强拍是第三拍,故最适合表现橄榄腔。如《断桥》〔金络索〕中“进退无门”的“退”字:

我们把宕三眼的四拍在演奏中的情况详作分析:

第一拍用“上波音”突出“1”的单音个性,也强调出昆曲“出字重”的特点。但“橄榄腔”是由弱渐强渐弱,所以“上波音”一出后须马上转弱渐强。

第二拍继续渐强,可以不加任何手指技巧,如果必要也可以轻轻加“气冲音”表示进入第二拍,“气冲音”千万不可太重,以免破坏长音悠扬的美感。

第三拍渐强到达顶点,因此要同时用“迭音”或“打音”以突出强拍,并加强节奏的推动力,然后转入渐弱。

第四拍为宕三眼结束,“橄榄腔”也到达最弱点,可以轻轻用“打音”来表示一下节拍即可。但是这里在从半拍还有一个 “2”,下乐句从它这里开始,因此在第四拍的前半拍加“迭音”以示强调。这里的“迭音”实际是以“迭音”指法演奏“赠音”,而“赠音”又有起“板”的作用。

从板上起。节奏型为“|X - - -|”。它的节拍强弱变化为:强、弱、次强、弱。如《惊梦》〔山坡羊〕中“迁延”的“迁”字:

我们依次来分析这句宕三眼的演奏情况:

第一拍用“上波音”,力度要稍强。一方面是为了加强第一拍的重拍感,突出“6”的个性;另一方面也是符合昆曲“出字重”的要诀。由于它正处在强拍的位置上,而橄榄腔是由弱开始渐强再渐弱,因此“6”音必须一出即由强转弱,成为橄榄腔的起始音。

第二拍是弱拍,我们只须继续渐强,不加任何增强节奏动力的技巧,只是让它成为第一拍的延续,充分表现出昆曲飘逸悠扬的意韵。

第三拍是次强拍,也是橄榄腔达到最强的顶点,并且由于长音已持续了二拍,逐渐失去了节奏的推动力,因此我们要用迭音来强调次强拍和橄榄腔顶点的力度,同时也增强了节奏的推动力。

第四拍是弱拍,也是橄榄渐弱的收尾部分,因此可以用“打音”,“打音”的力度要稍轻,它不同“赠音”那样干脆,只是起到了末一拍的提示作用,并以渐弱继续奏完第四拍的时值,这样会让听众感觉到一种延伸的余韵。

因为宕三眼的音在笛子上的音位不同,技巧的运用也要有所选择和区别。技巧的正确选择及力度的变化是吹好宕三眼的关键,只要认真去分析比较选择,就一定能将宕三眼吹奏得悠扬动听。

猜你喜欢

推动力橄榄昆曲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待得微甘回齿颊
一粒青果,秋色中的新色新味
《红楼梦》的当代昆曲改编与经典化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试论校企合作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
浅谈未来教室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几点尝试
榨橄榄器
爱在昆曲里,化成一片旧时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