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文化建设,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014-04-20姜清英

剧影月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民间艺术文化遗产物质

■姜清英

加强文化建设,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姜清英

近几年来,国务院先后颂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以唤起全民族对祖先留下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而文化建设离不开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根基。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语言(民族语言、方言)、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和民俗以及文化空间等13个大类。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不仅源远流长,有着几百乃至几千年的传承历史,而且浩如烟海,分布极广,它深深地扎根于所有地域的民族民间,渗透在人们的骨髓和灵魂中,直接影响着现代人们的思维、评判和行为操守。因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于推动文化建设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鲜明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我们必须以正确的态度来重视它,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在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建设和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的基础上,让古老而鲜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建设和谐文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

和谐文化是人的文化,是民众的文化,因此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精髓。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目前一些非物质文化品种已处于萎缩甚至湮灭状态,比如一些颇有造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正逐步退出社会活动舞台或相继离世,一些冷门的绝技难以往后传承,处于青黄不接;比如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经济发展,人们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审美需求提高,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项目的兴趣日趋淡漠;因一些民间工艺实用功能的丧失,使得为数不少的民间传承艺人为生计所累常年外出打工,从事和参加活动也越来越少;社会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使得一批文化传承人和技艺从业人员纷纷改行、跳槽。此外从客观上说,民间艺术难以获得较大经济效益,再加上缺少必要的经费支撑,传承和发展之路举步维艰。凡此种种,给保护和传承造成了一定困难。

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就是一种活态文化遗产。活态文化遗产的传承不同于博物馆的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在保存的基础上发展传承的。物质文化遗产只要不丢失不损坏就可以长期存在,而非物质文化是依附在人的身上和灵魂上的文化形式,人在则在,人亡则亡。保护人的特珠技能和人的观念,要比保护简单的物质更伤脑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最理想的境界是“活态”传承。我们有许多文化是传承的文化、传人的文化,代代相传、口传心授是其独特的传播延续方式。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在于广大民众,尤其是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积极参与。

二.激发其生命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社会生活。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而时代在飞速发展,传统与现代无论是观念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随着世代更替和人类年龄结构的变化,一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人,他们身上的传统文化烙印少,对传统文化印像肤浅,有的甚至很陌生,对一些传统色彩的民风、民俗和民间活动,他们认为是“老一套”,与之感情淡漠,不感兴趣。因此,弘扬和谐美德需要让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现代人的视野,融入现代人的文化生活,扩大现代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程度和接受程度。在这一方面,许多地方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内容,已经做出了很好的经验。例如湖北孝感市是“董永传说”的众多发源地之一,他们结合这个项目的传承,以“孝文化”为中心,建起了孝子广场,开展了每年一度的“孝子节”,进行每年一度的“十大孝子”评选活动,不仅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了现代社会的生活,而且为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内涵和生命力。又如许多地方,利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这五大传统节日,做好民俗传统文章,恢复民俗传统活动,使现代人充分感受到了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发挥了巨大的爱国、爱家、爱故土的感染和教化作用。

当然,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项目中,有一些也需要适应现代生活节奏和人们精神观念以及欣赏水平的变化,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元素,才会更利于现代人的接受和认同,才更利于传承、保留和弘扬。

三.搭建活动载体,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展现艺术魅力。

要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充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资源,发挥其艺术魅力和知名度。活动是文化的载体,举办活动的目的不仅在于向社会展示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唤起民间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意识。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资源,如果不加以保护,很容易在历史演变和进化中逐渐消失,而群众的社区活动又是一种涉及范围相当广的活动,因此结合群众文化活动来宣传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其保护和传承尤为重要。通过节日的大型文艺活动和文艺演出以及文化的“三送工程”,更能唤起整个社会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形成长期有效的保护机制,让民族民间文化在群众活动中得到广泛的生长土壤。

近几年来,高淳区挖掘和盘活非物质文化资源,采取搭桥铺路,提供载体等有效措施,以“用武之地”激活人才,激活项目。在广泛普查、摸清家底的基础上,认真制定了民间艺术资源的发掘、利用和管理方案,以文化馆和镇区文化中心为桥梁,通过艺术项目培训和骨干联谊等途径,对相对松散的农村民间传统表演团队和艺人进行沟通交流,制定了一些与和谐发展相适应的新“行规”,帮助他们进行自治式的管理,并对重点项目的发掘活动给予物力和财力的扶持,同时不断为他们提供比赛、表演或展示的机会,激活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同时还要整合资源结构,统筹协调,打破民间艺术团队的地域、区域界限,利用民间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载体,不断组织全区范围内的联动和流动,将全区若干个民间艺术团队进行统一调度,相互串联,让他们走出自己的镇村圈子,在全区进行交流演出和巡回展示,让民间艺人直接到各地亮相,既繁荣丰富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又进一步提升了各个民间艺术团队的社会价值。从而,使许多源远流长、又被人们喜闻乐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重现生机,这无疑是充分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资源艺术魅力的好路子。

文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全面推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程中,要充分运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资源,引导人们继承、弘扬其中崇高和谐的文化精华,充分发掘其理念所蕴含的当代价值,使之成为和谐文化的重要内涵,努力促使人们摆脱人文危机、精神危机和生态危机,实现真正的和谐共处,形成日趋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努力促进江苏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猜你喜欢

民间艺术文化遗产物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民间艺术篇
物质至简,精神至盈
Tough Nut to Crack
传承·民间艺术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