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研究生心理问题来源与分析

2014-04-18胡光丽原玲玲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14年3期
关键词:研究生心理学生

胡光丽,原玲玲

医学教育

医学研究生心理问题来源与分析

胡光丽,原玲玲

南方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广东广州510515

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应特别关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本文从个体自身的问题与压力、社会的问题与压力以及学生学习与生活三个方面剖析了医学研究生心理问题的3个源头,对医学研究生各种心理问题原因的分析有助于找到处理医学研究生心理问题的方法。

医学研究生;心理问题;来源;分析

现代社会越发激烈,机遇与挑战并存,对青年人的技能、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是青年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的关键。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环境下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现代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受到了前所未有巨大冲击,因此,如何面对压力和挑战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是每个青年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以医科研究生为例,医学类专业本来就属于高职业压力、高风险、知识量巨大的专业类型,医科专业研究生往往面临着更多来自工作、生活、学业方面的压力,是每个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的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医学研究生心理困惑的来源,有助于帮助研究生提高心理素质,强化心理适应能力。

1 来自个体自身的矛盾与压力

1.1 基于自身人格特征产生的心理问题

1.1.1 人格特征缺陷引起的心理问题人格特征得缺陷被认为是一切心理问题的内因人格特征的养成相关因素十分复杂,遗传、教育、生长环境等多种因素都可影响个体的人格特征。有些负面人格特点是比较容易发现的,比如内向、害羞等表象,但是绝大部分人格特征都不会轻易地暴露在人前,而这些隐藏着的人格问题,往往在压力的催化下,引发一些较为严重的行为问题[1]。随着招生数量的增大,如何提前筛选出重点检测的人群十分困难,并且提前做好好特定人群的心理档案建立工作,有重点的管理存在人格缺陷的学生,帮助其在校期间能顺利完成学业和健康的生活。

1.1.2 面对复杂人际关系的恐惧心理部分性格内向、又缺乏社交的技巧和经验的学生。在社会交往之中常常存在自卑心理,缺乏沟通,长期压抑的负面情绪不能得到排解,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将可能导致精神疾患。

1.1.3 人际交往中的逐利价值观其根源大多来自于家庭教育,部分家长不正确的引导,夸大了人际关系中的复杂性,过于强调社会交往中的趋利价值观和自私自利的心理,使一些学生对人际交往抱有牟利心理甚至恐惧心理。

1.1.4 个体性格缺陷导致的心理问题由个体的人格特质倾向决定了少数学生有过于敏感、易于焦虑等不良人格特征,在人际交往中很难与他人进行有效地沟通和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另外其言行举止也难为旁人所认同,这种学生必然很难融入到周边的社交圈子和群体生活中[2]。尤其选拔研究生时,要对有心理疾病或是精神疾病史(家族史)的学生特别关注。应在面试或体检中予以筛选,并建立相关的心理档案记录,依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适合录取为研究生,如已入学,应配备专业人员长期监控其情绪波动和思想动态,预防其因精神疾患和严重心理障碍引发事故。

1.2 角色认知偏差引起的心理障碍

角色转换的不适应适应性心理障碍主要指个体的心理状态处于与客观环境不协调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系列应激反应[3]。尤其对于应届本科上刚刚考上研究生之后,这种由环境和角色转变引发的心理冲突极为常见,主要包括了社会角色转变障碍及学习模式转变障碍两方面[4]。一是对新的社会角色转变不适应,应届研究生都是大学阶段学习成绩较优良的学生,而进入研究生阶段以后,必须面对更多新的竞争对手,和同学相比,自己并无更多优势可言,全新的工作和生活内容,与本科时的学习情况完全不同,有些学生往往对新的学习模式和生活方式不知所措,这时极易产生自卑和焦虑心理,或是盲目寻找精神寄托,比如沉迷网络或是服食药物。二是对于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的不适合。本科生时学习模式是由老师主导学生,以知识的灌输和理论讲授为主。但研究生阶段则需要培养其独立自主的科研能力及工作技能,并且毕业的要求,也从单纯的考试及格过渡到在导师带领下完成独立项目。一直以来习惯应试教育模式的应届学生来说,是一个需要专业指导和时间来磨合的过程。

2 来自社会方面的压力

2.1 多元文化冲击带来的困惑

当代大学生生长在改革开放后的年代,这是一个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互相冲突,互相融合的特殊是时期。因此,不知不觉中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承受着各种思潮的冲击和影响,在此环境下大多数研究生都处在一个不仅对外来文化一知半解,对传统文化也认知不多的混沌状态[3]。这种特殊的背景,也使他们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因缺乏有效地整合能力而产生失调。在这种社会的大环境下,作为管理者不能盲目责备研究生是非观念混淆或是政治思想道德淡薄,因为对于心理状况处于“半熟”状态下的研究生,很难正确的选择和评估某一种社会价值系统,而如果强加给他们某种概念,则非常容易出现茫然或是抵触情绪,也很容易被一些不健康的非主流价值观迷惑。

2.2 社会利益分配不均衡造成的困惑

现今社会高速发展,很多特殊的社会现象应运而生,各种心理问题随之产生。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平均主义被打破后,社会各个领域均出现“下岗”、“下海”等特殊人群。有些在校生的父母就在其中,在属于一些弱势群体的家庭中经济困难,就业压力等问题对学生造成很大压力[4]。而某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人群则出现挥金如土、骄奢凌弱等不良习惯。再加上媒体不断报道的在各行各业出现的腐败现象和负面消息,直接导致了很多研究生严重的心理失衡。错误的社会社会观念带来的问题,比如,现今一些单位招聘的标准,已经不单纯靠个人能力来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家庭背景的坚实或是出众的相貌成为应聘的重要筹码。这对于大部分相貌平凡或家境普通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不公平的,由此导致学生产生自卑或是愤世嫉俗的心理问题屡见不鲜。并引发的“就业靠拼爹”、“高校学生整容热”等不良现象,不仅使学生心理承受极大的压力,更可能对健康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3 就业问题带来的压力

就业观念变化和社会舆论压力。随着高等教育的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渗入,一方面市场给予了学生更多的择业机会和更大的自由度,同时也增加了就业的难度,加重了研究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而毕业生本身的个人素质、性别、专业及家庭等因素又制约着择业的自主权[5]。在个别极端的情况下,对有些研究生来说,“毕业”等于“失业”,一些硕士研究生将考博当成逃避就业的途径,并衍生出一些不愿意面对就业的“读书一族”,将学校当成避风港,不愿意面对外出就业带来的压力,拒绝自身的社会化进程。个别学生对“大学或是三甲医院就业就是国家的铁饭碗”这一传统观念抱着不放,不远拓宽就业视野,拒绝到中小型单位或是私营单位工作,拒绝接受就业中的双向选择,因此错失了很多大有可为的就业机会。

就业问题处理不好,对于心理适应能力并不强的研究生来说,是难以解决的现实矛盾,尤其是年纪相对较大,有些已有家庭的博士研究生来说,就业问题不仅关乎个人前途,还关乎家庭人员的福利,就业问题不顺利,导致焦虑、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随之而来。更有甚者对生活本身失去信心,觉得前途渺茫,萌生出轻生的念头,成为在校研究生管理的难题。就业信息反馈不足导致学生心理失衡。由于个体的心理特质是不同的,相同的信息会导致不同人格特征研究生不同的反应。对于就业的前景预测,大部分学生会得出,我应该更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以加重就业的筹码。另一部分则是几乎直接认为自己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从而不断地选择读书、或是延期来逃避就业问题。学校应该对每年双向选择所引起的学生反应进行一定的分析,并根据整体就业形式得出有效可信的就业形势分析,并引导学生对就业问题做出正确的认识,积极提供可靠地信息帮助学生了解结业趋势,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调动研究生的自主性,避免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

3 来自学习与生活中的压力

3.1 来自学习中的压力

(1)学习模式转化的的不适应。多年应试教育影响下,我国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与本科生迥然不同,这对研究生群体里占大多数的应届毕业生来说,在入学后很长一段时间无法完全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从单纯的读书到研究生阶段开始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从事科研工作,其实是对一个学生从心理、学习模式、学习环境乃至社交系统等多方面的强烈转换,各种应激因素极容易对个别心理素质较弱,或是本身有心理或精神疾病史的学生造成冲击,从而导致一系列问题;(2)激励机制实施不当,一部分学生急于在新群体中奠定自身的地位,而此时管理者对激励机制使用不当,不仅达不到激励的效果,反而在群体间引发恶性竞争。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导师是知名专家教授,产生高于其他学生的心理优越感等等[6]。这些在研究生阶段开始初步建立的在工作群体中的定位,将直接影响到今后整个研究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此外,在研究生阶段,学校的奖惩机制对学生的影响功能退化,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奖励科目较少,奖惩在一部分学生被定型,少部分学生垄断了各种激励形式,如辅导员对学生干部的肯定,如入党、评优秀研究生。有部分学生则垄断了各种惩罚,如补考、工作能力不被认可、在学科例会中表现不佳等等。尤其是在高年资的学生中,容易出现群体中学生心理位置定型化,造成群体间个体绩效的上升和下降浮动基本停滞[7-8]。而且在高年资的研究生当中,行政奖励及口头奖励的刺激作用都大为减弱;(3)对学习价值的理解和认同感是影响学习动机的深层原因。在社会生活普遍认知中,学习行为通过教育的方式加以强化,但同时也被简单化为一种社会评价标准,甚至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几乎成为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于是教育从表象上的意义简化为文凭和学位,成为在社会中就业谋生的手段。学习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只有学生在主观上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对所学专业和未来的职业有认同感,并内化为自身的需求,转化成学习的动机;(4)对知识的价值缺乏深层理解,以功利主义态度对待学习。由于我国的文化传统中固有的对知识采取功利实用主义态度,奉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陈腐的封建观念。在加上社会思潮中对物质、金钱等物质文化的过分渲染,导致很多学生对学习的价值认识肤浅认为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不是提高个人专业素养,熟练职业技能,而是通过取得研究生学位来谋取社会地位及金钱利益,这种扭曲的价值观,极易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犯罪行为;(5)学校引导的价值体系与学生获取信息渠道之间的的冲突。学校通常以各种方式灌输学生以重视知识为核心的校园价值体系,但影响学生的信息渠道多种多样,良莠不齐。围绕商品经济形成的社会价值体系更容易引导学生注重社会地位和经济财富。尤其是互联网上普遍蔓延的享乐主义、虚荣主义和不劳而获的负面消息,致使学校倡导的价值体系越来越在研究生心目中丧失权威感,这是由社会影响因素导致校园引导功能减弱,单纯的思想教育对研究生群体价值观的树立难以达到良好效果。

3.2 来自生活中的困惑于压力

(1)来自经济方面的压力。近年来,为了培养人才,缓解研究生的经济压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减免学费的政策,这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很多学生的后顾之忧,大大减少了部分学生在经济上的压力。但经济问题仍然研究生群体所面临的巨大难题。对于应届生入学的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来说,很多本科的同学,现在已经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纷纷成家立业,结婚生子。而自己则拿着极微薄的助学金,生活紧张又清贫,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又面临着婚姻的问题,不是因为过于清贫无法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就是本身有组建家庭但而无力赡养老幼,甚至需要亲人朋友接济。这些情况无疑对学生的自尊心产生巨大的冲击,让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此以往,容易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8];(2)来自恋爱方面的困扰。处于青春期后期和青年期初期的研究生群体是处在渴望与异性交往的时期,但恋爱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由于总体上生活经验不足,在处理感情问题上有一定的盲目性,尤其缺乏驾驭情绪的能力,容易由于情感问题造成工作学习上的阻力。另有一部分学生恋爱观不正确,对待感情问题极不严肃,成为很多校园恶性事件的导火索。年轻学生感情热烈,容易冲动,不能很好的把握感情表达的尺度,一旦感情失败,恋爱的挫折带给他们是无尽的烦恼和痛苦。部分年龄较大的研究生,因为长期与配偶分居,产生感情淡漠或是发生出轨行为也在已婚学生之间屡见不鲜,因此造成的一系列影响常常成为影响学生工作和生活的最大原因。总而言之,对于研究生群里来说,对恋爱观和婚姻观的引导和教育十分重要,必须进行细致的教育和引导,因为处理不好恋爱问题造成了严重的心理疾患甚至身体伤害的事件要严格监控,杜绝发生;(3)办学条件不能满足学生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由于客观原因限制,部分学生对校内居住及娱乐环境不满,业余文化生活较为单调,大部分学生走出校门寻求满足,高校校园附近的网吧、游艺室、卡拉OK厅、餐厅非常密集。少数学生整日迷恋于此而荒废学业,有些甚至沾染恶习危害身心健康。学生对环境和工作生活的不满,直接关联到学习动机减弱,同样易诸多引发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育人工作,医学研究生群体是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最高形式,培养的目标是医疗行业的精英,国家医药卫生建设的骨干,也是二十一世纪最需要的高素质科研、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应给予特别的关注,只有正视医学研究生心理问题的状况,探究和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制定科学有效地解决方法,才能有助于培养身心健康的高层次医学人才。

[1]马喜亭,李卫华.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压力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4):91-6.

[2]Bernd TJ.Friendship&friend's influence in adolescence[J].Ca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1,2:156-9.

[3]付菲.研究生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J].教育教学研究,2010(4):267-70.

[4]文书锋,俞国良.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8(5):61-3.

[5]俞国良,王燕.日常生活压力与学生的心理健康[J].教育科学研究, 2000(3):33-9.

[6周莉,文书锋.论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中的作用[J].北京教育:德育,2010,21(4):48-9.

[7]Zimbardo PG,Richard.J Gerrig心理学与生活[M].16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81-8.

[8]王洪恩,潘兴丽,吉峰.压力对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20(9):123-4.

2014-04-15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S2013040013902)

胡光丽,硕士,E-mail:hgl115@fimmu.com

原玲玲,医学博士,电话:020-61648369,E-mail:yl6af@smu.edu.cn

猜你喜欢

研究生心理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