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的王道思想

2014-04-17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性善论仁政王道

蒋 薇

(北京大学 北京 100871)

孟子的王道思想

蒋 薇

(北京大学 北京 100871)

王道思想最早由孟子系统性地提出,对于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本文概述了孟子的王道思想,并从“王霸之别”、“性善论”和“民心”三个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化理解。

王道;霸道;性善

一、王道思想

在古代汉语中,“王”的释义有许多种。最早,王字的甲骨文为斧钺之形,斧钺为礼器,象征王者之权威。王的本义是天子、君主。《说文解字》中则开始将“王”解释为民众聚集向往的对象。孔子、李阳冰和董仲舒则认为王是“天”、“地”、“人”之间的贯通。大致看来,王道涉及君王的政治管理行为,也涉及天、地、人的统一。

孟子提出的王道思想和“王”的上述意义有一定的联系。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1.作为与霸道相对立的王道。孟子的王道与霸道相对立而提出。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当时所处的社会正是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这时候,各国相互争夺地盘和霸权,倚强凌弱之行径处处可见,因而战乱频繁,民生不稳。正是针对这种状况,孟子指出应当遵循王道而不是霸道。在孟子看来,霸道是“以力假仁”,即假仁之名以强力获取政权,建立与他国相比较在权力上和面积上的大国。王道则是“以德行仁”,建立心理上的大国。孟子举出汤和文王的例子,指出以力服人只是在表面上使弱者暂时归顺,而以德服人则是令人心悦诚服地归顺。二者本质上的差别就在于是否得了民心。如果只是以力量使人屈服而没有使人民在心里认可,就算不上真正的归顺,而如果得了民心,即使国家不大,也一定能够由于王道的践行而使人民幸福,最后使远人服之,从而“地方百里而可以王”。放眼中国历史的滚滚洪流,秦王暴政而失民心导致农民起义,而唐太宗则行仁政使天下来归,都贴切地印证了孟子的观点。实际上,如果能够以德行仁,那么国家不但不会灭亡,还会愈来愈繁荣昌盛。

2.王道的基础是人性善。如何能够以德行仁呢?孟子提倡一种性善论,并认为王道基于这种性善论。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有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善的,生来就能够达到仁义礼智。孟子为每一个具体的个人都赋予了普遍的善的本性,在这个共同本性的基础上,我们能够理解他人,帮助他人。进一步,他认为,君王和普通人一样,也有“不忍人之心”,这里的“不忍人之心”就是那种来源于善的本性的恻隐之心。于是君王能够以此心推己及人,自然而然地行“不忍人之政”,从而使天下都以此统一。孟子所说的“不忍人之政”实际上就是“以德行仁”的仁政。他从具化的个体身上找到了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良知本性,并以此作为王道能够达成的理论和心理基础。既然理论上的推己及人是人之常情,那么,王道达成的关键就在于君王为不为不忍人之政,而不在于能不能。孟子认为,君王推恩于百姓,并不是“挟大山以超北海”之事,而是属于“为长者折枝”这类完全能够做到的事,因此并不属于超出君王能力之外的范畴。只要君王真心诚意,发乎本心去做,就不是难事。所以,性善的普遍性保证了王道在实践中的易行性。

3.王道达成的具体措施。在确立了理论基础之后,孟子并没有止步,而是提出了具体的行动计划蓝图,也就是践行王道和仁政的具体措施。孟子指出,首先要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使百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解决温饱问题。“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此后,要重视道德教化,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天下的统一和稳定就有了可靠保证。除此之外,孟子还指出,君王要与民同乐同忧。只要“乐民之所乐”,“忧民之所忧”,人民就可能把君王的快乐作为他们的快乐,把君王的痛苦作为他们的痛苦。这样一来,王道也就不可能不实现。

可以想象,王道的最终画面就是天下皆归,万民同乐,百业皆兴的和谐社会。而我们通过以上的分析,也大概可以得出,王道就是在人性善的基础上,君主以不忍人之心而不是强力推行仁政,最终使天下人民来归并安居乐业的政治理想。

二、对王道思想的深化理解

尽管孟子的思想非常复杂,也并非表面上那么容易理解,笔者还是想对王道理想中涉及到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求通过反思而深化认识。

“王霸之别”。宋人对王霸之别有许多争辩,有人认为王霸用同而名异,有人认为王道无所为,霸道有所为,有人认为王道行至诚,霸道假智术。在我看来,王霸之别主要可以结合动机和效果来衡量。如果君主动机只是个人野心和私欲而非真心为了百姓的生活,那么即使打着王道的旗帜也改变不了霸道的实质。如果君主的动机是为了百姓民生,那么始终都会表现为王道。但是,假如君主内心崇尚霸道而假装在施行仁政,我们又如何能够判断君主的动机呢?孟子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说:“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孟子·尽心上》)可见,如果“久假而不归”,我们也无法判断到底君主实行的是王道还是霸道。从和动机相比较的意义上说,孟子实际更注重从效果上来评判王霸之别。如果能在实际中行仁政并在客观上使人民生活幸福,那么即使“久假不归”,又有什么关系呢?

不过,由于动机常常影响到行为,所以,从理想和应然状态来看,王道的实行应该在动机和效果上达到一致。

“性善论”。孟子的性善论常常遭到批判,人们往往能够轻易地找到理由来反驳它。如,荀子的性恶论就与其针锋相对。即使同意孟子观点的学者,也觉得孟子的理论比较单薄。例如后来的韩愈和李翱就分别以“性三品”和“性善情恶”完善了孟子的性善论。但笔者以为,这些批判和发展都是仅仅把孟子的性善论作为独立的观点来看待的。其实,性善论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孟子论述王道理想合理性的一种途径。所以,只有结合这样一种语境,孟子的性善论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笔者倒是认为,孟子虽然强调了君王的道德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注意到智谋的重要性。实际上,在古代,君王的智谋也非常重要,若智谋能为道德用,二者结合起来,一个君王的政治素养才真正算是完整的。

“民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孟子看重民心,民心对于王道的实现来说也十分关键。获得民心的过程,就是实现王道的过程。具体来看,民心其实就是民利,只要人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自然就会支持君王,王道可至矣。

三、结语

孟子的王道思想有非常重要的政治启示价值,其对王道的定义和解释、对人性善的提倡和对于民心的看重,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为当今国家的治理和决策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1]孟子.《孟子》(宋)朱熹,集注,金良年,导读,胡真,集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康有为,梁启超,等.伟大传统:孟子二十讲.董洪利、方麟选编[C].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3]安乐哲,江文思.孟子心性之学[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5.

Mencius’s Kingcraft thought

Jiang Wei

(Beij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Kingcraft” was first proposed systematically by Mencius and it influences later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s importantly. This article illustrates Mencius’s “Kingcraft” thought and present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it by discussing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Kingcraft and Overbearing”, “doctrine of good human nature” and “hearts of people”.

Kingcraft; overbearing; doctrine of good human nature

B222.5

A

1000-9795(2014)04-0011-01

[责任编辑:董 维]

2014-02-20

蒋 薇(1986-),女,陕西西安人,从事心灵哲学方向的研究。

猜你喜欢

性善论仁政王道
Realistic Words, Chilling after Reading
傲邦虽有效 幸福是王道
从孟子“性善论”看“好为人师”的当代意义
孟子说仁德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及其道德教育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diffusive contaminant release from permeable sediment layer under unidirectional unsteady flow*
Chemical Modeling of Nesquehonite Solubility in Li + Na + K + NH4 +Mg + Cl + H2O System with a Speciation-based Approach*
《论人民民主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