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死亡诗社》和所谓“精英”

2014-04-17李亮臻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4年9期
关键词:基廷罗宾诗社

卷首

《死亡诗社》和所谓“精英”

《死亡诗社》是一句谶语。25年后的2014年8月12日凌晨,这句谶语应验。罗宾·威廉姆斯在自己的寓所自杀身亡。一时间,无数人缅怀罗宾·威廉姆斯和《死亡诗社》。

有人找出那部电影来看,我在旁边坐着,看了好一阵,后来还是走开了,进了厨房,烧了一壶水,重泡了一杯茶。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这么有名的影响这么大的而且是关于教育的一部电影,却没有抓住我。看电影的那个人说,“重温《死亡诗社》,看到全然不同的东西。基廷们这样狂热地追求生命感是什么意思?本来就在生之中,何用如此?仿佛生是另外的事情。那个孩子的自杀跟他有绝对关系。”

“人类是充满激情的。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电影里,基廷这样说。

我们活着的意义真的只是这些吗?当然不是。中国文科老师对基廷的缅怀,对我而言,在此时有巨大的警醒作用。他们如果像基廷那样偏颇地致力于唤醒和强化孩子们关于生命的那种极端意义,或者是把他们自认为“真理在握”的单一价值观传递给孩子,很难说不是个灾难。

采访过程中,曾遇到过一些老师,他们激情澎湃,思想活跃,表达出众;他们从高度上谈教育,谈价值观,很有冲击力。起先我以为他们是“精英”,是教育的支撑力量,但渐渐地,我改变了看法。

曾经的一个冬夜,听某地一位非常有名的老师谈教育和他在学校里的作为,并为此感动。但后来从他的同事和学生那里了解到的情况却相反。他们说,这个老师自私又不敬业。另一全国闻名的老师坦率告诉我,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一些名师,其实不爱教育,也不爱孩子。他们热爱的,或许只是自己爱教育爱孩子的姿态,以及由此而附加的盛名和利益。

比特币大王李笑来说,“基础知识差的时候,异想天开的可能性大。”依我现在的判断,那一小部分“精英”就吃亏在“基础知识差”这上头。他们所有的知识,坦率讲,都来源于二三手甚至更多手的道听途说、人云亦云,或者更直接一点,“公知”是他们的思想“营养”。于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他们没有能力抵达元点,进行深入研究;于东方自己的传统和现状,他们不屑去了解而又做出激烈批判,还全然不在点子上。最要命的一点,是他们固步自封,以为自己代表着进步,完全自我切断了与这块土地的连系,切断了他们自省自新的路。用秋风的话来说,就是“他们背叛了大众”,是没有出路的。

幸好,我接触的不仅仅是他们。这样,我在悲哀地认识到他们不爱教育不爱孩子之后,又欣喜地发现,这些“精英”并不是中国教育的支撑力量,甚至他们的影响都是无足轻重的。“沉默的大多数”才是支撑力量。中国有那么多学校和老师,他们教出了很多优秀的孩子,基本功扎实,知书明理,志向远大;或者忠实本分,敦厚纯朴。这一点,正如一个读者所说:你看不到优秀的孩子,只是因为你的孩子不优秀。这个理想一想,还真是这样。

我并不是想说中国教育不存在问题,比如应试,比如创造力,甚至其它更严重的问题,诟病它也无可厚非。我只是有信心看到,人类自会进步,哪怕是一个再复杂的系统,如中国教育,它也会自动调适,如果我们把这个周期放长来看的话。有些东西是不能一下子推倒的,不信你取消高考试一试?这些“精英”是把握不了局面的。

猜你喜欢

基廷罗宾诗社
诗社撷英
诗社撷英
诗社撷英
诗社撷英
罗宾的心
罗宾的心
寻找自己的声音
寻找自己的声音
A.E.罗宾生诗歌的戏剧性表现手段
基廷称中国军力远超“国防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