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符号互动理论

2014-04-17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4年9期
关键词:符号意义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

INTERACTIONISM

社会和个人是构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个基本方面。如果一个人不接触社会,不同社会发生联系,他是不可能完成社会化的。个体必须不断地与社会进行交互作用,也即进行社会互动。互动是个体社会化的必经之路。而教育实质上也是两个个体互相影响的一个过程。

【名词解释】建构主义:

互动理论源于社会学,也是社会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它研究人们面对面的交往与作用以及引起或改变这些活动与过程的主观反映。互动理论贯穿主观主义原则,强调个人的主观理解,由于它关注理解过程中符号的作用,因而也被称为“符号互动论”。它解释人们用什么方式去定义、理解与处理他们所处的情境,并对社会结构的形成与变化发挥作用。符号互动的核心观点是,“人类创造与运用符号”。也就是说人们对情况的反映、人们之间的互动、对社会结构的作用等都依赖表达共同意义的符号及其应用能力。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布卢默的观点是:(1)符号是社会相互作用的中介,认为人类不仅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也生活在“符号环境”中。人类的互动是由符号的使用、解释、探知另外一个人的行动的意义作为媒介。(2)人们通过对符号的定义与解释进行互动。

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W.詹姆斯和G.H.米德的著作。西方学术界曾有人把符号互动分为两派,一是以布鲁默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一是以M·库恩为首的艾奥瓦学派。1930——1950年间出版的一系列布鲁默及其同事、学生们的著作中确定了该理论的主要观点。

前提与立场

符号互动论归根结底基于三个简单的前提。第一个前提是,人们根据事物对于他们所具有的意义而对这些事物采取行动。这些事物包括人在他的世界中所能注意到的一切——物质客体,如树木或椅子;他人,如母亲或商店营业员;人的各种范畴,如朋友或敌人;制度,如一所学校;指导性理念,如个人独立或诚实;他人的活动,如他们的命令或请求;以及日常生活中个人遭遇的各种情境。第二个前提是,这些事物的意义来自人们之间的社会互动。

符号互动论的立场是,事物对于人们所具有的意义本身就是最重要的。忽略人们的行动所指向的意义就是对所研究行为的歪曲。

符号互动论强调人们在感受并理解他人角色的过程中自我概念不断成熟,视他人态度和意向而行动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学生正是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大,能够不断获得多重自我形象。

互动论与教育

学校教育

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和理论派别。又称象征相互作用论或符号互动主义。

教学过程与多种要素相关,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等,其中基本要素为学生、教师与教学内容。

学生是构成教学过程最基本的要素。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另一极主体。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一直扮演着神圣的不可替代的角色。随着教育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指向的教学客体。

家庭教育

个人与社会是如何进行互动的?个人如何整合到社会中去?美国社会学家库利认为是通过在“初次群体”中的教育、学习而形成的。“初次群体”是指成员间有面对面的交往与合作的群体,是一个直接的、自然的关系世界。家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初次群体。

家庭教育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家长与子女运用符号进行互动的过程。也即布卢默所说的通过对符号的理解与定义的过程。这里的定义是对待客体的方式;理解是确定客体的意义,包括愿望、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而使用的手段。家长通过一系列的符号(语言、动作)来表达自己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和目标,同时也通过理解子女的符号来了解子女,与其进行互动;子女则通过定义、理解父母的施教“符号”,然后运用自己符号与父母进行互动,完成家庭教育过程。

猜你喜欢

符号意义理论
一件有意义的事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学符号,比多少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有意义的一天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生之意义
“+”“-”符号的由来
变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