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醒脑降逆活血法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

2014-04-15伟,李

吉林中医药 2014年1期
关键词:胃气血府逐瘀汤醒脑

杜 伟,李 澎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07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指由于急性脑循环障碍所致的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综合征。呃逆是其常见的临床并发症,若呃逆持续时间在48 h以上不缓解,则称之为顽固性呃逆。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是病情危重的征兆,而且呃逆严重影响病人的睡眠、进食和情绪,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甚至加重病情,故应及时控制。笔者与导师临床随诊观察了30例针药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案例,现将治疗经过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此30例均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特需针灸部2012年9月—2013年8月间住院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患病年龄在40~80岁,平均60岁,病程最短5 d,最长1个月,脑出血占6例,脑梗死占24例。

1.2 纳入标准 1)呃逆持续发作时间超过48 h者;2)严重影响患者工作与生活;3)辅助检查排除除中风外其他病变;4)镇静剂及解痉剂经治疗后效果不明显者。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 主穴:内关(双),人中,中脘,足三里(双)。配穴:攒竹(双),天鼎,膻中,膈俞。主穴操作手法:内关直刺0.5~1寸,捻转提插泻法1 min左右,使酸胀感向腕部放射;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足三里直刺2寸,采用捻转补法施术1~3 min;中脘直刺2寸,用呼吸补泻之补法,使针感向腹四周放散。配穴操作手法:双侧攒竹,平刺0.5~0.8寸,有酸胀感觉后,向一个方向提插捻转;天鼎,术者一手轻托患者下颌,用2寸毫针刺入天鼎穴,针尖向前上方呈45°角缓慢进针1.5寸,平补平泻2 min,病人突觉放电感直达胸腔;膻中用针先平刺,再向下沿胸骨斜刺,使针感向左、右、下放散;膈俞平刺,深0.5~0.8寸,使针感局部出现麻胀。1次/d,留针20~30 min。

2.2 中药以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12 g,生地黄15 g,桃仁9 g,红花9 g,丁香10 g,枳壳10 g,沉香5 g,川芎6 g,桔梗5 g,黄芪30 g,党参15 g,木香6 g,牛膝12 g,柴胡3 g,赤芍9 g,甘草6 g,全蝎3 g,地龙3 g,蜈蚣2条,在治疗期间可随症加减药物。1剂/d,水煎取汁300 mL,2次/d。5 d为1疗程。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实用内科学》[1]痊愈:呃逆症状消失,无复发,无不适;显效:呃逆明显减少持续时间及次数,或偶尔复发;有效:呃逆减少持续时间及次数明显,或7 d内偶尔发作;无效:呃逆持续时间及次数没有改善。

3.2 结果 痊愈18例,占60%;有效6例,占20%;好转4例,占13.33%;无效2例,占6.67%。总有效率为93.33%。

4 病案举例

姚某,男,70岁,因“右侧肢体不遂伴间断性呃逆半月余”为主诉入院。病史:患者于2012年11月2日上午9时许,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遂,当时神清,无头痛、头晕及胸闷、憋气、二便失禁等症,就诊于天津市总医院,查颅脑MR示:左侧大脑半球基底节区多发性缺血灶和软化灶、脑萎缩,考虑:脑梗死,住院随即出现持续性的呃逆,给予脱水,清除自由基,改善微循环、改善脑代谢及对症治疗,经治疗病情平稳,但仍遗留右侧肢体活动不遂及间断性呃逆,今为进一步治疗收入我病区治疗。入院时:神志清,精神可,呼吸平稳,右侧肢体活动不利,呃逆声短而频发,连续不断,不能自止,伴有胸闷、嗳气、胸胁胀满,语言不利,饮水不咳呛,纳差,寐差,大便干燥、2~3 d一行,小便调,舌暗红,苔薄白,脉沉弦。既往高血压病史20余年,冠心病病史10年,否认糖尿病、脑梗死、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慢性病史。查体:血压150/85 mmHg,右上肢肌力Ⅰ级,右下肢肌力Ⅱ级,右腱反射亢进,右Babinski征(+)。中医诊断:中风后顽固性呃逆,证型:气滞血瘀证。西医诊断:脑梗死、膈肌痉挛、高血压病3级、冠心病。西医治疗以降压、改善心肌供血、改善脑循环、营养脑细胞基础治疗为主。中医运用醒脑活血降逆法治疗3 d后呃逆次数较前减少,声音明显降低;5 d后呃逆频率减慢,间隔时间延长,饮食较前改善,寐欠安;7 d后呃逆明显好转,偶有发作,饮食及睡眠明显改善;10 d后呃逆症状消失,未在复发。

5 讨论

中医学认为本病乃是卒中引发中焦气机不畅,胃气不降,气而上逆,胃气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的疾病[1],其病机为胃失和降,膈肌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而成;其病位在膈,病变关键脏腑在胃,与肺肝脾肾相关。然而,顽固性呃逆因久患呃逆不愈,当属气机不畅日久,久病入络,血行瘀阻,气滞血瘀之证。故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以醒脑开窍、理气和胃、降逆止呃、活血化瘀为法,定为醒脑降逆活血法。

《素问·五常政大论》:“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作为生命的根本,且反应人体的生命信息,而精神、意志、感觉、运动是它的外在表现,“神不导气是百病始生”,而脑为元神之府[2],故针刺人中可开窍醒神,调脏腑;内关为醒脑开窍主穴,且为心包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与阴维脉想通,可宽胸利膈,畅通三焦气机,为醒神降逆要穴;中脘为胃之募穴,六腑之会,而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胃的下合穴,两穴相配均可用于胃腑寒热虚实所致胃气上逆动膈所致的呃逆;攒竹为治疗呃逆的经验效穴,又为足太阳膀胱经穴,足太阳膀胱经挟背,与膈、脾胃相连,故有宽膈和胃、降逆止呃之效;天鼎位于阳明经脉上,阳明经多气多血,而本穴位于颈部,近咽喉,为气出之门户,故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通关利窍[3];膻中穴位近膈,又为气会穴,而膈俞为足太阳膀胱经穴,又为血会,两穴相配既可活血化瘀,利膈解痉,又擅理气降逆,故有镇逆呃止之功[4]。

清代王清任却一反常规,认为“呃逆”是因为“血府血瘀,将通左气门右气门归并心上一根气管从外挤严,吸气不能不行,随上出,故成呃逆”,提出一个“瘀”字,并创立血府逐瘀汤治之,曰:“无论伤寒、瘟疫、杂病,一见呃逆,速用此方,无论轻重,一付即效。”提示了血府逐瘀汤治疗呃逆的指征应是长病程、有瘀血,这与中医的“久病入络”和“久病必瘀”的学术观点相吻合[5]。血府逐瘀汤加减,即是本方在桃红四物汤、四逆散、补阳还五汤的基础上加桔梗、牛膝、全蝎、蜈蚣、党参及三香而成,前者注重活血祛瘀,中者疏肝理气,后者通经活络,配合桔梗与牛膝一升一降,全蝎、蜈蚣祛风通络,三香(即沉香宽中降气、丁香温降逆止呃,木香行气调中),此方共奏消除瘀血,调达气机、疏通经络之功,尤适合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者。此2种方法结合应用相得益彰,可以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1]毕巧莲.针药联合治疗顽固性呃逆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2(19):112.

[2]宋春丽,远慧茹.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呃逆验案1则[J].吉林中医药,2011,31(8):789.

[3]陈琳,李澎.针刺加耳穴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13,33(2):188-189.

[4]李澎.天鼎穴治疗呃逆68例[J].中国针灸,2002,22(5):317.

[5]杨腊芝,黄国付,徐臻福.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J].中国康复,2007,22(6):387.

[6]林举绥.血府逐瘀汤治疗顽固性呃逆25例的体会[J].中医药信息,1997(6):26.

猜你喜欢

胃气血府逐瘀汤醒脑
自拟醒脑汤联合体外反搏治疗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效果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Evaluation of the Curative Effect of "Xingnao Kaiqiao"Acupuncture Based on Brunnstrom Staging on Upper Limb and Hand Motor Function in the Recovery Period after Stroke
Effect of Xuebijing injection on hematopoietic homeostasis of LPS induced sepsis in mice
也来谈谈“胃气”
胃气痛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
醒脑静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38例
星蒌醒脑汤联合西药治疗急性脑梗死32例
血府逐瘀汤治疗隐匿性抑郁症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