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元御《四圣心源》“中气”探微

2014-04-15周清善指导鲍晓东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黄元御中气四象

★ 周清善 指导:鲍晓东

(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黄元御(1705~1758年),名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山东潍坊昌邑人士,清朝乾隆年间著名医家,曾为乾隆御医并随驾江南。黄而立之年偶患目疾,为庸工误用寒泻之剂,导致左目完全失明,因五官不正,无奈放弃仕途,转而从中医四大经典入手深研歧黄之术。黄文化底蕴深厚加之天赋异禀,数年之内通《伤寒》,晓《内经》《难经》,随后游历江南,增广学识。

《四圣心源》乃黄氏倾心力作,黄初从医未动笔,及至十数年之后才着手著述此书,且前后耗费数年,在黄元御众多著作中可谓之“诸书之会极”,是其巅峰之作。

黄乃尊经派代表人物,自谓其说垂先圣之意,为全面阐发医经之法理,故将其著于留世,命名为《四圣心源》。全书总共10卷,融贯《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玉函经》五书之旨,“本书是一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之作。书中首先对中医基础理论如经络、脉法、脏象、运气等理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然后论述病源,并以五行生克之理阐明病机。书中强调治病须熟悉病机,抓住疾病之根本,方能取效”[1],“其文极为博辩,而词胜于意者多”[2]。

黄受河北易水学派的影响,重视脾胃功能,将其比喻为“如车之轮,如户之枢,四象皆赖以维纤”,加之黄自身“涤虑玄览,游思扩垠,空明研悟”,故能将经典著作之精髓,融会贯通于一体,“天人合一,一气周流”是整部书的主旨思想,“土枢四象,尤重中气”是黄在此书中的主要学术观点。其言“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中气之重要性在《四圣心源》里可见一斑,为更深入的展现中气在此书中的核心价值,笔者不揣浅陋试以探之。

1 中气之初探

“中气”一词始现于《素问·脉要精微论》“五脏者,中之守也,中盛脏满,气盛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灵枢·口问》亦有“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之说。《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对“中气”的解释为泛指中焦脾胃之气和脾胃等脏腑对饮食的消化运输、升清降浊等生理功能。关于对中气的阐发,则不得不提金代医家李东垣,他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自然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其专著《脾胃论》“旨在阐发'内伤脾胃,百病丛生'的学术思想,强调胃气的重要性”[1],与黄元御对中气的重视如出一辙,然黄元御对“中气”之阐释发挥,在笔者看来更为详实亦直指人心。

黄在《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中开篇即对“中气”通彻解释,承前启后,将其圆融于“一气周流”中的中枢作用专而首节释之,可谓良苦用心。“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为中气”[3],《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中另有“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3],“祖气之内,合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3],由此可见,黄的见解已让我们明晰中气之轴枢作用。

2 中气为人身之本

“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可见中气牵一发而动全身,“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中气者,合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道家谓之黄婆”[3],中气因基于戊己,故能担升降之职,“己土上行,阴生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生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戊己失司,则升降滞塞,阳不生阴不降,“土为四维之中气,木火之能生长者,太阴己土之阳升也;金水之能收藏者,阳明戊土之阴降也。中气旺则戊土转运而土和,中气衰则脾胃湿盛而不运”,因而,中气总揽一身气机之枢纽。

2.1 中气为阴阳五行变化之根 中气为阴阳升降之轴枢,“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气温,升而不已,积温成热,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矣”[3],木火金水名为四象,黄谓之“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五行生克变化之理,亦赖于中气,“其相生相克,皆以气而不以质也”,“盖天地之位,北寒、南热、东温、西凉。阳升于东,则温气成春。升于南,则热气成夏,阴降于西,则凉气成秋,降于北,则寒气成冬”,“土为四象之母,实生四象”。由此可见,阴阳五行变化均植根于中气之轮转。

2.2 中气为脏腑气血生成之本源 黄元御认为脏腑初之气形皆因中气之左升右降而成,有曰:“己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又曰:“五行之中,各有阴阳,阴生五脏,阳生六腑”,故五脏六腑生成矣。黄亦以为中气是全身气血的原本,“肝藏血,肺藏气,而气原于胃,血本于脾”,因肝木升须得己土之左旋,肺金降必缘戊土之右转,是以脾为生血之本,胃为化气之源。

2.3 中气为精神化生之基 所谓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因“神发于心,方其在肝,神未旺也,而已现其阳魂;精藏于肾,方其在肺.精未盈也,而先结其阴魄”[3],故曰魂为神之初气,魄为精之始基。肾水得己土左旋之力,温升而化肝木,积温成热,而化心火,肺金得戊土右转之势,凉降而生肾水,如此阳升阴降,如环无端。又因“阴中有阳,则水温而精盈,阳中有阴,则气清而神旺”,故而精神生化能周而复始。

3 调理中气,却病延年

因黄元御曾被庸医误投大量寒凉之药,致使左眼失明,因而黄在之后的习医道路上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最后得出“医书不解,滋阴泻火,伐削中气,故病不皆死,而药不一生”的结论,由此可见,黄还是把诸多的症结集中在中气的问题上,怎么正确理解和驾驭中气,自然而然也就成了治病的关键。为何中气不可伐,盖因中气为土气,“脏以太阴为主,所谓脾者,孤脏以灌四旁也”[4],“太阴以湿土主令,肺以辛金而化湿,阳明以燥金主令,胃以戊土而化燥,燥湿相敌,是以不病。人之衰也,湿气渐长而燥气渐消,及其病也,湿盛者不止十九,燥盛者未能十一。阴易盛而阳易衰,阳盛则壮,阴盛则病,理固然也”,“内外百病,悉缘太阴之湿”[4],因胃主降浊,脾乃升清,“脾升则清气上达,粪溺无阻,胃降则浊气下传”[5],现湿困中焦则中气不运,己土不升,戊土亦不降,“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黄在处方用药时着眼点都在如何培护和运转中气的问题上,“中气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法宜燥土暖水,疏木达郁。水温土燥,木达风清,脾旺湿消,神气渐盈,百龄易得,还少仙方,何其不能”[5],由此看来,中气的调理重在崇阳补火,脾气旺则湿气退,此乃却病延年之不二法门。

言而总之,黄元御“一气周流,尤重中气”的思想观念可谓发前人之所未发,有俯瞰医理之势,深入浅出,人身立于天地之间,象如中气存乎人身之内,法垂同体,用乎在变,黄在医理之上总结出的这套价值丰富的“中气为本”的理论体系值得我们更深入的研究和整理,以期发扬广大之。

[1]中国医籍提要编写组.中国医籍提要(上)[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484,290.

[2]刘时觉.四库及续修四库医书总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29.

[3]黄元御.四圣心源[M].李玉宾主校.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52,1,3,53,2,5.

[4]秦悦.黄元御四圣心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26,168.

[5]麻瑞亭,孙洽熙.黄元御医书十一种(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17,308.

猜你喜欢

黄元御中气四象
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运用李可老中医学术思想从“中气”论治术后肠梗阻的疗效观察
《四象》
黄元御苦读医书成大器
方向漫谈
不附和名医
浅析中气与湿温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大学生亚健康压力症状与朝医四象体质相关关系研究
“正统四象说” 与“医家四象说” 相关问题辨析
曹雪芹的杀卿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