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创新是旴江医学最鲜明的特征*

2014-04-15何晓晖徐春娟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旴江阴火内经

★ 何晓晖 徐春娟

(江西中医药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06)

旴江,出于广昌,流经抚州,西经南昌入赣江,北入鄱阳湖,进长江,汇大海,源远而流长。旴江,聚合山涧涓涓细流,汇集成滔滔江水,流经16个县市,浇灌方圆数百里的辽阔沃野,造就了一代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也哺养了数以百计闻名于世的杰出医学人物[1-3]。临川王安石以“总把新桃换旧符”称赞新生事物的诞生,以大无畏气魄进行大刀阔斧的政治改革。“盱江先生”李觏反对虚伪道德观念,倡导思想革新,开创宋代哲学学派之先河。师古而不泥古,传承加以创新,是旴江文化的精髓,也是旴江医学最鲜明的特征[4]。在宏富的旴江医籍的字里行间,既全面继承了四部经典和前人的宝贵医学遗产,又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名说纷呈,名术璀璨,名方辉映,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中医药学数千年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演进史,从岐黄问对剖析医理,到仲景创立辨证论治;从神农尝草辨识百药,到时珍编撰本草巨著,代有贤人,屡创新论新法,使得中医药学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但是医界也存在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的陋习,如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所批评的:“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旴江医家反对墨守成规。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序》中说:“世之常用有效之方,虽曰通用,亦不可刻舟求剑,按图索骥而胶柱者也。”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说:“世之习医者,不过诵一家之成见,守一定之方,以幸病之偶中,不复深为探索,上求圣贤之意,以明夫阴阳造化之会归,又不能博极群书,采择众议,以资论治之权变。”谢星焕《得心集医案》也认为:“景因时变,情随物迁,而不可胶柱鼓瑟,按图索骥。”龚信《古今医鉴》也说:“妙法在心,活变不滞。”旴江医家反对拘泥守旧,倡导探索创新。他们精研经典,博览群书,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创立新学说,发明新技术,不断丰富中医学理论体系和治疗体系,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1 中医理论的传承创新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渊源,历代医家汇有大成者,莫不对《黄帝内经》探索精研,奉为宝典。龚廷贤《寿世保元》说:“《内经》其言深而要,其旨邃以宏,其考辩信而有征,实为医家之祖。”旴江医家多先儒后医,学养深厚,故能精研经典,如危亦林“凡《素问》诸书,靡不穷究”,喻嘉言“顾穷源千仞,进求《灵》《素》《难》《甲乙》诸书”,谢星焕“俎豆《内经》,鼓吹仲景”。他们在精研经典和博览群书的基础上勇于探索,标新立异,创立自己的新学说、新理论,不断地充实中医学理论。

1.1 藏象学说发挥 明代南丰医家李梴对《内经》藏象理论进行了深刻的研究,提出了诸多的新学说。《医学入门》将心分为血肉之心与神明之心,使心的两大生理功能清晰明确[5]。血肉之心即现代解剖之心,主持血液运行;神明之心即现代解剖之脑,主宰精神意识,使人们对“心主神明”的认识有了一次新的飞跃。对于《内经》“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的理解,李梴从“胆主火之游行”、“主荣卫之运行”立论,以阐发胆对其他十一脏腑的调节作用,具有独到的见解。李梴在《内经》脏腑表里相合的基础上提出“脏腑别通”新观点,即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拓展了对脏与腑之间联系的认识,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作用。《内经》是中医体质学说的渊源。对于小儿体质的认识,唐《颅囟经》称之为“纯阳之体”,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总结为“脏腑柔弱”,“脾脏多弱”。明代南昌籍儿科大家万全通过长期的小儿医疗实践观察,深入地探索小儿脏腑的特点,在前人认识基础上对小儿体质作了更高度的概括:“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亏虚,心火有余,肺脏娇嫩。”此理论对小儿脏腑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代南昌中医学家姚荷生在《内经》《难经》三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膲膜学说”。他认为三焦又称膲膜,是人体躯廓之内遍布胸腔、腹腔的一大网膜,包括胸膜、肋膜、膈膜、腹膜等,所有的脏腑都被膲膜所包裹与保护。膲膜内与心包络互为表里,外与皮肤肌肉之间的腠理相应。最主要的功能是运行水液而为水火升降之道路。其病证的主要病机是火失气化,水饮内停。水饮病变总以膲膜为其基本病灶部位,进而根据饮邪流注停聚的地带不同,可以产生痰饮、悬饮、支饮与溢饮,治疗当以“温药和之”,采用温化兼以补虚之法[6]。

1.2 气血理论出新 清初名医喻嘉言通晓诸子百家,才辩纵横,屡创新说。他在《医门法律》中发挥《内经》精气理论,“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深刻地揭示了气的运动变化规律。他创立“大气论”,认为大气充斥于周身上下内外,无处不到,环流不息,由于大气的作用,营卫之气得以统摄,五脏六腑、大小经络的功能得以发挥,生命活力旺盛。反之,“大气一衰,则出入废,升降息,神机化灭,气立孤危矣。”喻氏又提出“治气须分三源”说,即治肺气宜清,治胃气宜和,治膀胱气宜旺,立论独特,影响深远。宋代陈自明对气血理论有独特的学术见解,在《妇人大全良方》中指出“夫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伤其气血者”,强调气血在生命中的重要作用。他在此书“妇人贼风偏枯方论”中提出“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的新论点,认为治疗风邪致病时,都应配伍理血(养血、活血、凉血等)之品,对后世治疗风证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当今学者仍推崇这一学术观点,临床应用已大大超过了陈氏所论的治疗范围。

1.3 病机学说发明 燥为秋季之主令。然秋季主病自古有误,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素问·生气通天论》亦云“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金代刘完素补充了燥邪为病的病机,即“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喻昌深入研究《内经》后,在《医门法律·秋燥论》中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认为春伤于风,夏伤于暑,冬伤于寒,均伤于主时之气,而秋伤于湿,乃非其主时之气,这是违背常规的。他指出:“奈何《内经》病机十九条,独遗燥气,他凡秋伤于燥,皆谓秋伤于湿。”这种遗误必须得以纠正,“春伤于风,夏伤于暑,长夏伤于湿,秋伤于燥,冬伤于寒,觉六气配四时之旨,与五运不相背戾,而千古之大疑始一决也”。喻氏成功纠正了《内经》之误,创立“秋燥论”,为后世温病学有关秋燥的论治奠定了基础。喻嘉言深入学习研究《伤寒论》,探讨王叔和、林亿、方有执等学术思想,将经典条文与其他医家的见解有机地汇集、融合在一起,相互印证、互为补充,在继承批判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学术见解。他认为《伤寒论》有纲有目,四时外感,尤其是冬伤于寒是《伤寒论》的大纲,三阴、三阳是分辨伤寒病的大纲,太阳篇里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又是分析太阳病的大纲。喻氏将《伤寒论》按照三纲鼎立、以法统纲的原则进行重新编次,创立“三纲鼎立”之说。虽然他的《伤寒论》错简重订思想颇受争议,后世对此褒贬不一,但他所提出的《伤寒论》重新编次、归类的方法,从伤寒学史来看实属创举,由此而引发的尊经派与错简派之争,促进了《伤寒论》研究的深入与发展。喻昌对伏气温病的病因病机、分型辨治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将《伤寒论》中有关温病的条文按照三纲鼎立的方法归类,将温病也分为三大类。他注重护阴治法,对后世温病学家的学术思想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阴火”之说肇始于李东垣《脾胃论》。李氏虽然明确了脾胃元气虚弱是阴火证的产生根源,但对阴火理论的阐述不够明晰,以致后世争论纷纭。当代南昌新建著名中医学家万友生,在深入研究前人学术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和发展了阴火学说。他对阴火作出了较明确的界定,“阴火病性属寒而治法宜温忌清”,“阴火病性为寒而部分病症为热,属标热本寒”。他认为阳火有实火虚火之别,阴火也有阴火虚证和阴火实证之分。阴证虚火证包括脾虚阴火证和肾虚阴火证;而阴火实证常是由内伤饮食生冷所致的阳郁里证,此观点丰富了中医脾胃学说的内容[7]。

1.4 治则治法创新 宋代陈自明根据“女子以血为本”的生理特点,提出“男子调其气,女子调其血,论治女子之病,注重治血为主”的妇科病治疗法则。《妇人大全良方》设有“加减四物汤”专篇,“此方治妇人百疾”,临证通用四物汤化裁补血养血活血,以调治妇产科多种疾病。陈自明《外科精要》对痈疽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作了全面而精要的论述,开创了疮疡辨证论治之先河。他善从内脏论治痈疽,尤其重视通过调整脾胃功能来增强痈疽的治疗效果,提出“大凡疮疽,当调脾胃”的治疗新思路。该书“调节饮食当平胃气论”曰:“《素问》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大凡疮疽,当调脾胃,盖脾为仓廪之官,胃为水谷之海,主养四旁,促进饮食,以生气血。”这种“调脾胃、促饮食、生气血、愈疮疽”的学术观点,是《伤寒论》“胃气和则愈”思想在外科病治疗中的应用。喻嘉言《寓意草》提出先议病后用药的原则,“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议病精详,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强调医生治病必须先明确诊断何病何证,病因何起,病势缓急,病程长短及病性如何等,只要辨证明确,用药准确,自然药到病除。喻氏创立“秋燥论”,首创清燥救肺法,其研制的清燥救肺汤被后人广泛使用。喻氏临证善用取象比类,发前人所未发,创立的“逆流挽舟法”、“急开支流法”、“畜鱼置介法”、“决水转石法”等治法至今仍有临床指导意义。

张海峰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脾胃学家,所著《脾胃病临证心得》广为流传于海内外。他认为脾胃生理功能不外纳与运、升与降、燥与湿的平衡协调,脾胃病理变化不外寒、热、虚、实四大纲,脾胃病治疗不外温、清、补、攻四大法[8]。脾病多虚,胃病多实,胃纳方可脾运,故特别重视胃纳的变化,提出了“补脾必先开胃”的观点。张氏认为胃纳障碍多由胃气不降或胃气闭塞所致,大致可分为寒湿、阴虚两类。寒湿阻脾者应用芳香开胃法,胃阴不足者应用滋阴开胃法。当代南昌名医姚奇蔚,擅长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他在深入分析该病病因病机的基础上,认为其发生与肺、肝、胃三者关系密切。肺主一身之气,肝调畅气机,胃气宜通宜降,气有余便是火,津不足气亦滞,津、气、火息息相关。故欲开肺气,必先补肺;欲补肺气,必先养胃;欲和胃气,必先达肝;欲达肝气,必先舒肺。若肺舒肝达,胃气和调,胃络痹而复通,损伤的胃黏膜和组织可以再生修复。据此创立了“舒肺、达肝、益胃”法,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突出[9]。

1.5 养生机理发微 明代龚廷贤精于养生之道,在《寿世保元》中,继承《内经》肾精和脾土理论,以先后天立论衰老机制和保元养生思想。如“元气者,肾间动气也。右肾为命门,精神之所合,爱惜保重,则荣卫周流,神气充足。”“两肾之间,白膜之内,一点动气,大如筋头,鼓舞变化,开阖遍身,熏蒸三焦,腐化水谷,外御六淫,内当万应。”“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人之一元,三焦之气,五脏六腑之脉,统宗于胃,故人以胃气为本。”认为人体衰老的机理是元阳亏损,阳损及阴,因此提倡节育保精,养护脾胃,怡情养性的养生之道。治疗老年病多从脾肾入手,创立多种针对老年病的治法及方药,至今仍具实用价值。

2 临床学科的传承创新

中医基础理论的进步促进了临床学科的发展,临床各科理论体系和诊疗手段的完善促进了治疗效果的不断提高。旴江医家在中医妇科、中医骨伤科、中医外科、中医喉科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2.1 中医妇科 中医妇科作为一门专科,《史记》有“扁鹊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的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医书对妇人病症多有涉及,至唐已有《产宝》等产科专著问世。但在陈自明之前,妇产科还没有系统化、专门化的著作,已有的一些论著只是一些零散的治疗经验,不成系统,妇产分离,陈自明评之为“纲领散漫而无统,节目谆略而未备。医者尽于简易,不能深求遍览”。有鉴于此,他“采摭诸家之善,附以家传经验方”,写成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综合性妇产科专著《妇人大全良方》,该书“采摭诸家,提高挈领”,从调经、众疾、求嗣、胎教、妊娠、坐月、产难、产后八门全面总结南宋以前妇产科学术经验与成就,系统介绍了妇女各个环节的生理、病理、疾病及治疗特点,为授胎、养胎、胎教、生产及产后护理等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措施与方法。《妇人大全良方》承前启后,奠定了中医妇产科学发展的坚实基础,陈自明成为我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奠基人。

2.2 中医骨伤科 元代医家危亦林“依按古方、参与家传,刻苦十稔”,著成《世医得效方》,专辟“正骨兼金镞科”,系统地整理了元代以前中医骨伤科学的成就,详细记叙了四肢骨折、脱位、跌打损伤的手术和整复手法,骨伤手术麻醉方法,骨伤外科手术器械及骨伤内服、外用方药等,使正骨科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特别对骨折脱位的诊断分类、整复固定以及手术麻醉等方面有诸多的创新发明,达到了当时的世界领先水平。《世医得效方》记载了骨伤内服药方35首,外用药方40首,剂型有汁剂、水剂、散剂、糊剂、药膏、膏药等数种,对后世骨伤用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危亦林为中国骨伤科学的学科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无愧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伟大的骨科学家。

2.3 中医外科 陈自明的另一部著作《外科精要》,是国内最早明确“外科”名称的医籍。该书倡导内外合用治疗痈疽,开创了外科辨证论治之先河,对中医外科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明代薛己校注此书时说:“虽以疡科名其书,而其治法固多合外内之道如作渴、泄泻、灸法等论,诚有以发《内经》之微旨,殆亘古今所未尝道及者,可传之万世而无弊也。”

2.4 中医喉科 元代临川人范叔清是我国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临床喉科专业医生,曾收南丰危亦林为徒,传授喉科学术及医技。危亦林在继承老师的学术经验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发扬创新,在《世医得效方》中首设“口齿兼咽喉科”专卷,对前人有关咽喉口齿病的理论和经验作了一次删芜存精的大整理,纲目整然,辨证详明,立法严谨,内外兼治,针药并用[10]。卷中有“秘传咽喉科一十八种喉风症”新论,创立了针灸及咽喉口腔的局部针剌(喉针)、用药(喉药)或小竹管吹药(喉枪)等特色治疗方法,实为中医喉科喉针、喉药、喉枪之肇始,受到后世的推崇和沿用,对明、清、民国时期喉科的发展、兴盛、创新有着重大的影响,范叔清、危亦林是我国咽喉病学科的主要创始人[11]。(未完待续)

[1]杨卓寅.地灵人杰的“旴江医学”[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88,1(1):53-55.

[2]何晓晖,傅淑清. “旴江医学”形成因素的探讨[J]. 中华医史杂志,1998,28(2):100-103.

[3]谢强,周思平,黄冰林.旴江流域及旴江医学地域分布今考[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24(6):11-14.

[4]刘晓庄.旴江医学的精气神[J].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6(1):1-6

[5]翟双庆. 论李梴《医学入门》“脏腑论”[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3): 6-10.

[6]刘英锋,邓必隆. 姚荷生从三焦论水饮[J]. 江西中医药,2000,31(5):1-3.

[7]万兰清.万友生对阴火理论的继承与发展[J]. 江西中医药,1995,26(2):2-4.

[8]张小萍,张经生. 张海峰学术思想与经验[J]. 江西中医药,1997,28(2):1-5.

[9]姚正球. 姚奇蔚治疗萎缩性胃炎经验简介[J]. 江西中医药,1993,24(1):3.

[10]谢强,魏小明.我国最早的喉科医生——旴江医家范淑清、危亦林考[J]. 江西中医药,2012,43(11):10-12.

[11]谢强,魏小明,杨淑荣,等.旴江医学喉科“喉针”流派溯源[J]. 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2013,12(1):18-19,22.

猜你喜欢

旴江阴火内经
旴江医家陈建章治疗脾胃病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
李杲阴火理论研究探析*
浅析“阴火”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李杲“阴火”学说之我见
旴江医学的区域属性及地域分布研究*
旴江名医喻嘉言对肿瘤相关病的认识贡献分析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旴江名医龚廷贤肿瘤辨证论治学术思想鉴赏
林家坤阴火理论在慢性肾衰竭疾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