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和七下西洋与青花瓷釉料研究

2014-04-14郑闰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永乐郑和西洋

郑闰

(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文化研究所,上海 201306)

郑和七下西洋与青花瓷釉料研究

郑闰

(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文化研究所,上海 201306)

文章研究了郑和七下西洋时期畅通“海上丝瓷之路”后,其从波斯带回的进口釉料“苏麻尼青”使得青花瓷更显鲜艳夺目,从而使明代青花瓷外销遂成亮点。

七下西洋;青花瓷;苏麻尼青

0 引言

“海上丝瓷之路”即为“海上陶瓷之路”,是和“海上丝绸之路”同步进行的。然而,随着陶瓷作为“七下西洋”时期的大宗出口产品,其出口需求的倍增、出口效益的升值、口碑声誉的飚升,使之超越了传统出口产品“丝绸”。这从西洋诸国称呼“中国”为“China”这一点上,可为明证(China,源自于陶瓷的音转)。

在郑和七下西洋期间出口的众多陶瓷产品中,最为撩人眼目的是“青花瓷”。青花瓷创始于元代。明初洪武年间,青花瓷尚有生产;永乐年间,青花瓷获得恢弘发展;宣德年间,青花瓷的制作技艺臻达巅峰。为此,宣德青花瓷名誉天下。但鲜为人知的是,青花瓷的成功仰赖于一种名为“苏麻尼青”的釉料。而这釉料,来自于忽鲁谟斯港(今伊朗霍尔木兹岛)以北一千公里处的卡尚·哈格默沙村,而且为郑和七下西洋时期采购所得。

1 郑和下西洋携带瓷器概况

郑和船队于大明永乐三年夏六月己卯(1405年7月11日)初航始发,至宣德八年六月(1433年7月)返回,七下西洋,历时二十八年。郑和七下西洋,每次都携大量陶瓷器具,或用于赏赐馈赠,或用于物贸交易。郑和下西洋所携带陶瓷,初为甜白瓷,后多青花瓷。

1.1 甜白瓷

甜白瓷器具,由景德镇珠山“御厂”生产。甜白瓷采用当地出产高岭土烧制,瓷胎细白,“光莹如玉”,为一代绝品。为此,甜白瓷器具,深为永乐皇帝朱棣钟爱,而成为皇上朝夕使用的瓷器。这在《明太祖实录》之“永乐四年十月丁未”条目中有相关记述:“回回结牙思进玉碗,上不受,命礼部赐钞遣还。谓尚书郑赐曰:“朕朝夕所用中国瓷器,洁素莹然,甚适于心,不必此也。况此物今府库亦有之,但朕不自用。”

甜白瓷为永乐皇帝所喜爱,甜白瓷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赏赐番国王臣的珍贵礼品。由景德镇“御厂”出产的甜白釉刻、印花的碗、盘及高足杯,在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均有收藏。景德镇“御厂”,初设于明初洪武二年。后因洪武皇帝病逝而停烧。永乐元年,重新开窑。据镌刻于明崇祯十年的《关中王老公祖鼎建贻休堂记》残碑记述云:“我太祖高皇帝三十五年,改陶厂为御器厂,钦命中官一员特董烧造。”太祖高皇帝三十五年即洪武三十五年,亦即永乐元年。兹因永乐皇帝不承认“建文年号”,遂将太祖高皇帝年号延续了四年。洪武三十五年六月朱棣登基,翌年颁年号为“永乐”。永乐皇帝登基当日,即任命郑和为“内官监”掌印太监。内官监职责是:“掌木、石、瓦、土、搭材、东行、西行、油漆、婚礼、火药十作,及米盐库、营造库、皇坛库,凡国家营造宫室、陵墓,并铜锡、妆奁、器用,暨冰窨诸事。”这烧造甜白瓷器具的责任,正是内官监的职责之一。于是,郑和作为内官监掌印太监,亲自莅临景德镇督造“御用”瓷器,乃是必然。何况,“改陶厂为御器厂”这等大事,非掌印太监才能决断落实。由是,在景德镇还存留了“三宝棚”遗迹。相传为郑和躬亲督造甜白瓷时,曾留宿憩住的工棚。据当地学者考证:三宝棚,一作三宝蓬,在景德镇东北廿里地的高岭村(有关“三宝棚”遗址,参阅《景德镇陶录》卷三“矿料”注释之二十七条)。这里出产的瓷土,含有白云母,专供烧制“御瓷”及配釉之用。蓝浦著《景德镇陶录》卷五《景德镇历代窑考》记云:“永乐年厂器也。土埴细,质尚厚。然有甚薄者如脱胎素白器,彩锥拱样始此。唐氏《肆考》云:永器有压手杯,中心画双狮滚球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又次之。”

由此可知,这甜白瓷器具的烧制,出自于永乐年间的“御器厂”。由此而知,作为“御厂”特董,身为内官监掌印太监郑和的亲临督造,功不可没。

永乐年间,由景德镇“御厂”烧制的甜白瓷器具,还借鉴了伊斯兰器具的造型,以使中国朝廷的礼品,更迎合伊斯兰诸国的嗜好。已知现存器物有:环底双耳扁壶、三足雕花器座、八方烛台、直颈短流把壶、单把水罐、豆形盖杯、环底钵及筒状盘座等。

1.2 青花瓷

当郑和统率船队三下西洋,特别是第四次下西洋驶抵忽鲁谟斯之后,发现了穆斯林世界的青花瓷。青花瓷,景德镇人称之为“回青”。道光《浮梁县志》卷八《食货·陶政》记云:“陶用回青,本外国贡也。”虽然,元代青花瓷器具是由景德镇“湖田窑”所烧制,但是“回青”釉料,却来自于外国。而来自于哪一国,鲜有人知。而且,作为元代烧制青花瓷的官窑,随着蒙元王朝的覆灭而随之没落。幸而,郑和远航忽鲁谟斯,亲见了由中国烧造的元代青花瓷器具,知悉了青花瓷秞料的产地,并且采购了由波斯出产的“苏麻尼青”。由是,郑和回国之后,便再次亲临景德镇督造“青花瓷”的烧制。于1994年,在景德镇出土的一件双耳罐上,书录有“永樂贰拾壹年歲次癸卯”数字,实证了永乐官窑烧制青花瓷的历史事实。由阿曼马斯喀特博物馆收藏的青花瓷碗的碗底,亦书有“永乐年制”字样。永乐款识,都是四字篆书“永乐年制”,字体结构严谨,起落笔为尖状,字体折角处呈圆角,看上去字体比较柔和。而宣德款识为六字款。现藏南京市博物院的“青花云纹龙高足碗”碗底上,书有“大明宣德年制”字样,而且“大明宣德年制”的“德”字“心”上没有“一”横。这种书写款识,遂成为“宣德青花瓷”的一大显著特征。现存明代永乐、宣德二朝的青花瓷,富蕴三大鲜明特色:

第一,明青花瓷继承了元青花瓷烧制工艺,又超越了元青花瓷。因为明代选用的优质瓷土—高岭土,使瓷胎更细洁光润,莹如玉石,大大超越元代瓷胎的质量;二是图案纹样,更趋丰富多样,更显“大国风范”。如“龙”图案,充满整个幅面,可谓龙腾天宇,霸气悍地。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龙纹扁壶”的图案,最为典型。现藏南京市博物馆的“青花云龙纹高足碗”,绘有整条飞龙纹样。

第二,在国内外珍藏的明代青花瓷器中,多绘有海浪纹样,明显带有郑和下西洋的烙印。1999年,在景德镇珠山永乐官窑遗址发掘出,一件“青花海浪龙纹爵·歇爵山盘”。爵,外壁饰青花双龙,底部绘青花海浪。山盘底部为青花山形,配饰海潮纹;盘内壁绘青花龙两条,白地刻海潮纹。另一尊绘满海浪纹仙山图样的香炉“青花水仙山纹三足炉”,是最具代表性的青花瓷,现藏景德镇瓷器博物馆。此外,尚有出土文物:“青花海水双角五爪龙纹撇足梅瓶”、“青釉海水青花龙纹大罐”等。

第三,为适应伊斯兰世界的市场需求,在器物形体、纹样图案上都大量伊斯兰化。制作的器形:盘座、大盘、折沿盆、执壶、水注、花浇、僧帽壶、抱月瓶、长颈方口折壶、天球瓶、八角烛台、筒形花座、仰钟式碗等。1994年,在景德镇珠山“永乐官窑”遗址出土一件“青花伊斯兰花纹扁壶”,其青花纹样为“伊斯兰”式的缠枝波斯菊纹,和伊朗阿尔代华尔清真寺院所收藏的众多永乐、宣德青花瓷上所纭缠枝波斯菊纹,如出一辙。现存“青花无档尊”器具,书有青花阿拉伯文。双耳扁壶和水注的器具造型,完全仿制伊斯兰国所用器具造型。如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中央博物馆馆藏的“釉下青花牡丹纹扁壶”,和伊朗国家博物馆藏所藏“青花飞凤麒麟四系扁瓶”,都是完全仿制阿拉伯器具造型的典范。又如花浇:是伊斯兰国人的净手器具。永乐有,宣德也有。永乐的“把”用青花画龙,形状也是龙。宣德的“把”是宽带式。永乐的颈部长,宣德的颈部短,永乐的腹部圆,宣德的腹部。更有甚者,有不少青花瓷上,直接将“感谢真主赐福”等阿拉伯楔形文字作为图案纹样,为青花瓷“锦上添花”,如现藏阿富汗古都哈烈博物馆的一件“青花无珰尊”,通体画满阿拉伯文字。

郑和与景德镇的缘分,还得益于景德镇人郑隆。郑隆随郑和下西洋的职官是位“行人”。道光《浮梁县志》卷十二《人物·贤良》记述云:“郑隆,字德隆,北隅人。洪武甲戌(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进士。授行人,出使有能声。还,陈时弊十事,上嘉纳之。擢广东佥事,平反冤狱;迁山西参议,改广西,暨乞归。妻于舟中语之曰:‘君宦久,妾止得一金环。’隆索观而叹曰:‘吾生平与汝,无愧于心,又何用此。’即投水中。闻者就其地,建弃金亭。”

行人,是行人司所属官员。行人司设司正一人,正七品;又设左、右司副各一人,从七品;下有行人三十七人,正八品,行人“职专捧节、奉使之事:凡颁行诏赦,册封宗室,抚谕诸番,征聘贤才,与夫赏赐、慰问、赈济、军旅、祭祀、咸叙差焉。每岁朝审,则行人持节传旨法司,遣戍囚徒,送五府填精微册,批缴内府。”一句话概括,即是朝廷中专职奉送各类文书的“邮差”官,既是亲自跑腿送递的邮差,又是个有八品官俸禄的当差。已知下西洋船队行人两名:一名周航,曾奉命出使爪哇;一名周凤,广西平乐人,和洪保知交。如今,又增加了一名郑隆矣。看来,郑和亲临景德镇督造御用瓷器时,认识郑隆,并委托“行人”郑隆为之协助筹办“御用瓷”。从郑隆于洪武二十七年高中进士的年份来看,郑隆年岁稍大于郑和。

明初的景德镇“御厂”,拥有六窑:曰风火窑、曰色窑、曰大小爁熿窑、曰大龙钢窑、曰匣窑、曰青窑。六窑均烧造御用器物,但又各有分工,各司特色。如青窑,专烧青花瓷。“御厂”,由朝廷大内“内官监掌印太监”直接掌管。洪熙、宣德年间,“御厂”由内官监左少监张善负责督造,官衔正五品。而这位张善,贪脏枉法,终被处死。《明宣宗实录》之“宣德二年十二月癸亥”条记录谓:“内官张善伏诛。善往饶州(景德镇隶属饶州)监造瓷器,贪黩酷虐,下人不堪忍受。上命斩于市,梟首以殉。”不过,这位内官监左少监张善的任职,是洪熙皇帝的指派,是在郑和被罢免“内官监掌印太监”之后的滥竽充数者。

五十八座官窑,则由朝廷工部掌管。第一任掌管“董”务者,由工部员外郎段廷珪担当。段廷珪,字宝持,清泉人。明洪武进士,以工部员外郎“董陶务,建署于珠山之南”。随同赴任的有工部营缮所丞郭纯(郭纯事迹,见杨士奇《东里集》卷一;参见穆益勤编著《明代院体浙派史料》一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九页),官阶为正九品。郭纯是位山水画家,青花瓷中“海浪·山水”的图案纹样,正出是于他的绘画指导。而后,宣德年间之官窑,转由工部属下“营缮所丞”直接管理。而数百座民窑,则由浮梁县衙官吏监理督造。

2 景德镇青花瓷和回青秞釉料

“千年瓷都”景德镇的制瓷业始于汉,盛于宋。景德镇原为饶州府浮梁县的小村落,宋真宗景德年间,“因窑”而置“景德”镇,由是声誉雀起,名著天下。青花瓷是景德镇烧制的名瓷之一,创始于元,鼎盛于明。明代青花瓷窑址,集中于浮梁县东北隅的瑶里。瑶里古名“窑里”,始建于西汉末年。远在唐代中叶,这里就有了生产陶瓷的手工业作坊。直到本世纪初,瓷窑外迁,“窑里”才改名为瑶里。瑶里古镇,窑址遗迹,至今尚存:现存古矿坑127条,古窑址67座、古作坊600余处、水碓149乘、古码头100多个。

关于青花瓷的烧制,《陶说》记载工序为:“取土、炼泥、镀匣、修模、洗料、做坯、印坯、旋坯、画坯、荡釉、满窑、烧炉、开窑。”上述工序中:坯料与青料处理,最为重要;画花上釉,乃匠师工作;装窑、烧炉、测火乃窑工师傅技艺,窑工往往世代传承,身兼成败的重大责任。青花瓷的烧制,决定于当地盛产的瓷土和瓷石。由瓷土、瓷石“二元配方”烧成的白胎瓷,是青花瓷的本原基础。有了这一基础,由青花釉料描绘的“青花彩”纹样、图画,才有可能锦上添花,亮艳出彩(《陶说》六卷,为清代海盐人朱桐川在乾隆三十一年间任江西巡抚官署时,亲临景德镇考察制瓷情况后的记实文献,此书于清乾隆五十九年间刊入《龙威秘书》丛书)。瓷土又名高岭土,因开采于浮梁县瑶里镇高岭村,而得名,极为稀有。瓷石是一种由石英石、白云母石及少量长石、方解石等成份组合的“聚结矿”石,景德镇当地的浮梁、乐平富蕴此矿。回青即为青花釉料。《浮梁县志·陶政》记载说:“陶用回青,本外国贡也。陂塘青,产于乐平。明嘉靖中,乐平格杀,遂塞;石子青,产于瑞州诸处。回青行,石子青遂废。回青鎚碎,内有硃砂斑者为上;有银星者为中。每觔可得青三两,谓之敲青。敲碎后,取其奇零更碾碎,入注水中,用瓷石引杂石真青澄定,每觔可得五、六钱,谓之陶青。”

《陶冶图说》曰:“青花,霁青大釉,悉藉青料,出浙江绍兴、金华二府所属诸山。其江西、广东诸山产此,色薄而不耐水,止可画粗器。”《陶埏篇》云:“凡画碗青料,总一味‘无名异’。……凡饶镇所用,以衢、婺两郡山中者为上料,名曰浙料。上高诸邑为中,丰城诸处者为下也。”以上所记,皆为国产秞料。

郑和前几次下西洋携带青花瓷,多为国产釉料,青花色泽“暗而淡”。于是,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时,船队直航忽鲁谟斯,并在忽鲁谟斯采购到了当地出产的“苏麻泥青”。这种波斯国出产的“苏麻泥青”,就是景德镇人所称的外国入贡的“回青”。由是,景德镇“御厂”烧制出了鲜艳亮丽的青花瓷。由是,郑和第五、六两次下西洋所携带的青花瓷,尤受伊斯兰教诸国赞誉,而一举成为最热门的中国产品;由是,五、六次下西洋,必按排船只前往忽鲁谟斯,采购“苏麻尼青”;由是,景德镇烧制青花瓷的官窑,从原先的一家,猛增至五十八家。到了,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青花瓷不啻是赏赐、馈赠礼品,而成为外销贸易和民间商贸大量需求的大宗产品了。景德镇的瓷业“牙行”(经销商)也从最初的李锦一家,添增了潘秀、郭震等多位商船商贾,并随郑和下西洋进行商贸交易。

明初,景德镇瓷业获得鼎盛发展。景德一镇,设有“御窑厂”一座,官窑58座,民窑数百座,遂之成为全国的陶瓷烧造中心。当时,“昼间白烟掩盖天空,夜则红焰烧天”,足见当时生产规模之宏大。《浮梁县志·景德镇风俗附》描述说:“镇距城二十里,而俗与乡邑异,列肆受廛,延袤十里,烟火近十万家。窑户与铺户当十之七,土者十之二、三。其民少本,业趋未作陶器。收四方之利居奇,与佣作日有所得视之。轻食货之所需,满于市求之便,其不为侈靡者,鲜矣。”又说,一镇之民,分为官民、窑户、佣工,以及“牙行”。官民者,指服务于御厂和官窑的人员,由朝廷与官府发放薪酬;窑户,指拥有“陶窑”或“瓷窑”的业主,及其各式窑工数十人;而佣工,泛指服务于陶瓷业的白土客、运输工、打杂工、以及船工等等。

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青花、玲珑、粉彩、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其中,清新优雅,气韵生动,足与水墨画并驾齐驱的永乐、宣德青花,最受赞赏。

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为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瓷瓷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因此,从波斯国进口的“苏麻尼青”釉料的优势,使国产釉料所无法企及。据《浮梁县志·陶政》介绍,陶用回青的提炼工艺十分精细:

“敲青时,各置小桌,加以尺高纱罩。当面一方用布,为之开凿两孔,缝缀袖笼两个逮事,事即以袖赘带系肘后,不得伸缩窃取,及称定。回青若干鎚敲,拣取纯青,置盏底。什手陶青于各桌,拣出渣滓,入碾,淘汰二项。陆续数量倾入乳钵,当堂研乳。仍作钵匣,似天平架样,以乳鎚木柄贯于横木之中,使无倾散狼戾之患。匣边钉置二门二扇,键钥不时启闭,使无关防收拾之烦。研乳三日,每两加石子青十分之四,同研,是谓“中青”;十分之一,是谓“混水”。候极细,倾入各罐,缄箧。画青之日,预悬图轴,分天地玄黄,席号序坐。各坯匠类置各样土坯桌上。次早,照号点名入席,行若鱼贯,列若雁序坐定。匠师开柜出罐,当众用匙,序次分青,先中青,次混水……”

据以上记述,足见进口釉料“回青”的珍贵。由于青花瓷选用进口釉料“苏麻尼青”,其销售价格远高于甜白瓷或豆青瓷。如青花瓷盘每个五百贯,瓷碗每个三百贯,瓷瓶每个五百贯;而豆青瓷盘每个仅一百五十贯,碗每个一百贯,瓶每个一百五十贯(据刘新园先生《明官窑三考》文中资料)。

3 苏麻泥青产地考

中外许多古籍和史料记载说:“苏麻泥青”,或“苏离麻青”,是青花瓷的最佳釉料。《明宣德实录》曰:“速来蛮。”速来蛮即为“苏莱曼”的译音,即是“苏麻泥青”。《浮梁县志·陶政》云:“陶用回青,本外国进贡也。”所云“回青”,也即是苏麻泥青。

英国牛津大学《伊朗》杂志,发表过一篇介绍“阿布尔——卡西姆的陶瓷论文”。内中记述波斯陶工用钴料作陶瓷着色剂的情况:“他们曾用一份(研碎了的)‘拉杰瓦德’,与四十份玻璃料配釉,就会形成像宝石般的透明蓝色。”“拉杰瓦德”是一种钴矿石。同文在介绍第六种石质原料时指出:“拉杰瓦德矿石,工匠们称之为‘苏来曼泥’,是来自于群山环绕的卡尚地区夸姆萨村(即格哈默沙村)。”

2010年,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许明和上海博物馆副馆长为领队的考察团一行,专程奔赴土耳其、伊朗进行实地考察。时年的9月21日,在伊朗德黑兰国家博物馆伊斯兰部主任Rohfar女士的陪同下,考察团一行诸人,从伊朗首都德黑兰市驱车南下六百多公里,来到卡尚市罗杰瓦尔德山区的格哈默沙村,终于访寻到了六百年前的“苏麻泥青”矿的开采遗址。许明在《土耳其伊朗馆藏青花瓷考察亲历记》中记述说“钴矿(苏麻泥青)所在的小村,离卡尚大约四十公里。汽车在光秃秃起伏不断的山间小路上,拐弯抹角地行驶。为了节省时间,能够准确地找到钴矿,便请了一位熟悉情况的村民作为我们的向导,并换乘货车快速前进。不料山高无路受阻,只好下车徒步行走。格哈默沙位于罗杰瓦尔德的山脚下,我们就沿着山边小“路”,向目的地前行着。“路”是上下坡多,地表坚硬,大山石头子自然覆盖,行走时脚不贴地,如穿上旱冰鞋一样,走起来十分困难……突然听到了向导的“乌拉”声:到了!到了!我们站在了格哈默沙村的矿洞前:矿洞封了,矿也塌了,但两个洞口还可看见。我们在周边找到了闪着“银色光芒”的石头——苏麻泥青。从而,印证了十三世纪之波斯语记载的真实性。”

“苏麻泥青”,这创造青花瓷奇迹的钴矿釉料,终于亲眼目睹了。这六百年前,天方夜谭般的苏麻泥青真实产地,确实追寻到了。相传,“苏麻泥青”名称,因敬祀先贤“苏莱曼”而命名,或说因波斯王族首领苏莱曼的率先发现而命名。伊朗德黑兰国家博物馆伊斯兰部主任Rohfar女士介绍说:“在德黑兰以南大约六百公里的地方,有个叫格哈默沙的小村,地属卡尚市。这个小村的一位先人,发现了闪着银色光芒的石头,称其为‘穆罕默德蓝’,即现在学名‘钴’的矿石。这种矿石经猛火焙烧后呈蓝秞色,蓝秞陶片被用作清真寺壁饰。效果神奇,便敬以伊斯兰圣贤‘苏莱曼’之名为名称。苏莱曼即中国文献之‘苏麻泥青’。”

在波斯部族中,确有一位伊本·苏莱曼,而且就是苏麻泥青钴矿所在地卡尚地区的首领。民间相传,是这位苏莱曼采用这一钴矿原料,开创了“蓝釉”陶片装饰清真寺的先例。阿拉伯穆斯林信徒,崇“白”为尊贵,视“蓝”为纯净。青花瓷的蓝白色配,正迎合穆斯林信徒的美学崇尚,由是深受他们的喜爱(据罗世平、齐东方著《波斯和伊斯兰美术》一书记载史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版。)。“苏麻尼青”一词,由大阿尔伯特记录在1250年的《波斯语本》上。这正是蒙元帝国开创的铁木真时代(1206-1227年),与兴盛的忽必烈时代(1260-1294年)。据《景德镇陶瓷史稿》记述:景德镇的湖田窑,是专门烧制“青花瓷”的元代官窑。湖田窑在景德镇东,遗址留存至今。

最早采购“苏麻泥青”,并带回中国的功臣,应是元代航海家杨枢。考察元一代航海家中,唯有杨枢两度远航而至忽鲁谟斯。杨枢,字伯机,原籍嘉兴路海盐州澉浦所,出生于航海世家。杨枢的航海事迹,载录于《松江嘉定等处海运千户杨君墓志铭》(见黄溍《黄文献公全集》卷九《松江嘉定等处海运千户杨枢墓志铭》)中《铭》文记载,杨枢曾二度远航忽鲁谟斯:

“大德五年,君年逋十九,致用院俾以官本船浮海。至西洋,遇亲王合赞所遣使臣那怀等如京师,遂载之以来。那怀等朝贡事毕,请仍以君护送西还。丞相哈剌哈孙·答剌罕如其请,奏授君忠显校尉、海运副千户,佩金符,与具行。以八年发京师,十一年乃至,其登陆处曰‘忽鲁谟思(斯)’云。是役也,君往来长风巨浪中历五星霜。凡舟楫,糗粮,物器之需,一出于君,不以烦有司。既,又用其私钱,市计土物:白马、黑犬、琥珀、葡萄酒、番盐(岩盐)之属以进……而君以前在海上感瘴毒,疾作而归,至大二年也。”

杨枢第一次下海远航时,年方十五。海上航行二年后,杨枢船队终于驶抵忽鲁谟斯。据史书记载: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蒙元皇帝忽必烈接受远在波斯的伊利汗国王阿鲁浑的求婚,决定远嫁阔阔真公主。这支远嫁船队,特命马可·波罗为向导,任命海运千户朱日新为护送特使。作为朱日新养子的杨枢,也就随船队前往。阔阔真公主来到伊利汗国,恰遇老国王阿鲁浑亡故,新国王合赞继位,阔阔真公主也就成为合赞亲王的王后。大德五年(1301年),海运千户朱日新不幸病亡,十九岁的杨枢便顶替养父掌管船队,并且担负起护送合赞亲王特使那怀一行航海中国的重任。杨枢不孚所望,督率船队顺利驶还祖国。朝廷嘉奖杨枢,授以忠显校尉海运副千户,继续担负航海护送任务。于是,杨枢第二次远航忽鲁谟斯,自大德八年(1304年)至大德十一年(1307年),海上航行长达三年。从忽鲁谟斯返航时,杨枢采购回大量物品,其中有“番盐”,这番盐,为岩矿,即是“苏麻泥青”。苏麻泥青属天然矿物,是一种高铁低锰和钴的共生矿,内中因含有“砷”等其他微量元素,而独具灿烂青翠色彩,但砷元素是剧毒物质。砷元素,在被开采后,常常以气体形式散发,与氧气结合为“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和五氧化二砷而形成“瘴毒”气体。砷(arsenic)是一种以有毒著名的类金属,以不同晶格结构的类金属形式存在于自然界,如琉璜矿、岩盐矿,和铁、锰共生矿中。杨枢在采办“苏麻泥青”过程中,不幸吸入了这一瘴毒气,而患终身痼疾。杨枢两度远航忽鲁谟斯,酿就了传播青花瓷的两大功绩:海运青花瓷和采办了“回青”。

4 结束语

瓷器是易碎物品,由于陆上丝绸之路长途运输,既受数量限制,又屡毁于跋涉;而经海上丝绸之路,既可大批运输,又无毁损顾虑,是最理想最妥善的运送途径。如此,元青花瓷就随着阔阔真公主的远嫁船队,随着护送那怀特使的船队,进入波斯,进入阿拉伯世界……这就是阿拉伯各国,土耳其、伊朗馆藏有众多青花瓷的缘由。

现今的众多学者,十分推尊元青花瓷。确实,元青花瓷开创了大放异彩的陶瓷新时代。然而,明初永乐、宣德两朝的青花瓷,才真正将青花瓷烧制工艺推向灿烂辉煌的巅峰。据伊朗国内馆藏青花瓷状况统计,收藏最多的是萨法维王朝时期,即我国明代时期。如是,郑和七下西洋畅通“海上陶瓷之路”的功绩,为青花瓷的流通外销奠定了无可估量的贡献!

Zheng He's Voyages and the Blue-and-white Porcelain Glaze

ZHENG Run
(Institute of Shanghai Marine Culture Research,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Shanghai 201306,China)

Zheng He’s voyages initiate the Marine Silk Road.Soleimani,the glaze Zheng He brought back from Persia,added luster to the blue-and-white porcelain.Thanks to it,the blue-and-white porcelain of the Ming dynasty has been in the limelight in foreign trade ever since.

Zheng He’s voyages;Blue-and-white porcelain;Soleimani

K248.105

A

1671-9891(2014)04-0074-06

10.3969/j.issn.1671—9891.2014.04.020

2014-01-10

郑闰(1944—),男,浙江宁波人,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文化研究所教授。

猜你喜欢

永乐郑和西洋
彩色笔动起来
清宫里的西洋钟表师
紫禁城内的西洋科学家
《永乐大典》所见明人佚集二种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对郑和下西洋的再认识
关于嘉业堂收藏的两册《永乐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