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色

2014-04-10宋成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理论

宋成东,宋 严

(辽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理论都是应时代的需求产生的,时代呼唤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突显了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一、实践特色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实践基础上,将经验汇集成理论,成为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同时,理论也在人民群众的具体实践中接受检验。

(一)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

实践出真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在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中,除了伟人的天赋外,还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直接参加实践。而且“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1]287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进行“第二次结合”,思考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方向、动力等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和社会主义事业紧密联系起来,对新的历史时期怎样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进行回答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深入分析,总结中国新的发展实践,对今后中国发展方式、发展理念提出新要求而形成科学发展观。这些战略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改革开放新的伟大实践,是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之源。这一体系将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体现出鲜明的实践特色。

(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检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思想,“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2]55这一表述实际上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思想。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旗帜鲜明反对“两个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采取什么方法,走什么道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没有提,现实生活中也没有现成模式可以遵循和借鉴。“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3]258-259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这一理论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建构和完善过程中进行检验。体现出理论形成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辩证法。所以,“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再用到生产的实践、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这就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1]292

(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发展积累经验和原材料。2012年11月,党的十八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两个全面”战略任务。2012年11月29日,党中央新一届领导成员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时,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它是中国人民的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两个全面”的战略任务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和阶段性目标。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贯彻十八大精神,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4]这次全会的召开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它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的鲜明立场,体现了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的坚定信念和巨大勇气。毫无疑义,全面深入的改革将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新的实践蕴涵,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提供实践条件。马克思主义也将在这块生机勃勃的土地上汲取新的养分,焕发出新的活力,从而日益呈现出鲜明的实践特色。

二、民族特色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特色,是指既坚持了基本理论,又兼具中国的民族风格。中国传统文化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使马克思主义这一彰显西方传统文化和时代背景的理论扎根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体现出深深的民族特色。

(一)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这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精华,代表了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思想理论。《宣言》中提出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2]307的口号表明马克思主义从产生的那天起就是为无产阶级利益和解放全人类服务的,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1848年之后,成立了一系列国际性工人联合组织,如1864年的第一国际、1895年的第二国际、1919年的第三国际(共产国际)等。这些组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超越了一国的范围和限制,分支遍及世界各地。他们联合全世界无产阶级反对压迫者,为保卫工人阶级利益、实现自身解放而斗争,充分体现了其国际属性和“世界意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社会上各种思潮泛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不仅与欧洲不同,就是与俄国也大相径庭。但是,先进的知识分子仍然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就是因为它的无产阶级性质和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人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将本民族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通过通俗的、质朴的、人民大众易于接受的形式阐述深奥、晦涩的理论,使其具备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正如毛泽东指出:“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5]毛泽东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胜利的同时赋予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使其根植于中国土壤。从此,“卡尔·马克思降至亚洲的稻田。”[6]95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结合当今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实际提出的,具有鲜明的民族化特征。邓小平不象毛泽东阐述思想那样写出较长的文章,他更多的是通过谈话、讲话、报告等方式阐述思想,而且简明厄要,从不长篇大论,有时往往就是一、两句话。如“发展才是硬道理”,“三个有利于”标准,“一国两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不仅如此,邓小平在阐述理论时经常结合本民族的极具地方特色的语言表达他的理论和思想,如“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摸着石头过河”等,正是文如其人。

江泽民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多见于各种场合的讲话,他经常引用一些古代的典故和传统经典名句,他说:“我国历史上有许多格言警句和诗词歌赋,都是劝人要奋发向上、淡泊处世,不要为了一点蜗角虚名、蝇头小利而蝇营狗苟地生活。”[7]502早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前,他在2000年1月在中央纪委检查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就引用过《老子》中的“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的格言,要求共产党人“时时刻刻都应该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对个人的名利地位应该看得淡一些。”[7]5022000年2月,他在广州考察工作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5月,他在上海主持党建工作座谈会时引用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话“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要求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多学点历史知识,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历史发展和社会兴亡的规律,更加自觉、更加紧迫地做好我们自己的工作。”[8]

至于科学发展观,更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顺应时代潮流而提出的。2006年2月,胡锦涛主持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会议,专门研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他在讲话中引用了“食为重首、农为邦本、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伤则国贫”等中国古代的农本观念和治国方略。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切实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重任。”[9]这些思想和理论的阐述,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通俗易懂,为不同民族和地方的普通群众所理解、认同和践行,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体现了科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统一

理论必须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才能为普通群众所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着力于解决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问题,同时融合中国的民族文化,是具有本民族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63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实事求是”四个字出自中国古代典籍《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马克思在《致达·奥本海姆的信》中曾指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10]正是实事求是的体现。“与时俱进”出自中国古代典籍《易经》,在损卦、益卦和遁卦中都有记载,如“损益盈虚,与时偕行”[11]216,“凡益之道,与时偕行”[11]221,“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11]174。都表示了与时俱进的意思。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正是从中国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精华,使马克思主义这一来自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理论,同中华民族的语言范式和文化属性相结合,具有浓郁的民族形式和风格,易于广大人民群众认可和接受。

三、时代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在当代视域下,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传承和发展的统一,凸显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现和发展反映时代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当时欧洲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中固有的深刻的内在矛盾开始显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引发资本主义制度下两个最基本的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日益加剧。无产阶级为争取自身权益的斗争此起彼伏,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斗争成为当时最主要的社会矛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但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无一例外都遭到了失败,究其原因是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时代呼唤理论,无产阶级必须由反映其历史地位和社会使命的科学的理论武装和指导。这就需要对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和汲取,升华为科学的世界观和系统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就是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产生的,它的出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历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无产阶级革命在俄国发生并取得胜利准备了有利条件。实际上,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革命应在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无产阶级“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12]但是,列宁深刻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矛盾和统治危机,提出了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可以率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且革命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十月革命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列宁正是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代特点和主题,形成了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列宁主义,从全新的视野和角度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其具有了浓重的时代色彩。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每个时代的理论思维的内容和形式都有是不同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1840年鸦片战争后,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了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一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了第一大历史任务。当前,中国共产党正领导中国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第二大历史任务,即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奋斗。作为新时期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和发展趋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科学回答了在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13]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背得滚瓜烂熟到处生搬硬套的教条,而是随着时间地点变化而不断变化的理论。它的战斗力和号召力是在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唤发出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是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体现了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开拓进取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解答了时代性发展中的问题

每个时代都有特定的主题和与之相应的理论和思想。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和平和发展是主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正是在对时代主题准确判断的基础上,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突破陈规,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水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机统一,坚持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是先进文化引领的生产力、历史创造者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达到有机统一,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

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提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和江泽民提出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回答了既处于黄金发展期,又处于矛盾多发期的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对不同时代的主题进行的科学回答,它们在改革开放新的新的历史时期不断丰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色,构成了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总之,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应继续保持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精神,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的内涵,使理论向更深层次发展。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3-11-13(1).

[5]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

[6]特里尔.毛泽东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7]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

[9]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279-280.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33.

[11]易经[M].郭 ,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

[1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

【责任编辑 赵 颖】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