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生态文化的资源价值
——以全球化进程中的旅游时代为参照

2014-04-10余达忠

三明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农耕原生态全球化

余达忠

(三明学院 生态文化研究中心,福建 三明 365004)

原生态文化的资源价值
——以全球化进程中的旅游时代为参照

余达忠

(三明学院 生态文化研究中心,福建 三明 365004)

旅游是一种现代性的生活方式,是现代人进行文化诉求的方式。以全球化进程中的旅游时代为参照,作为在农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古老文化形态,作为农耕时代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原生态文化的资源价值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一种稀缺性资源,二是一种差异性资源,三是一种活态性资源,四是一种地域性资源。应该将原生态文化的保护与旅游的发展结合起来,将原生态文化作为一种可以开发的资源,纳入全球化进程的旅游时代中,在旅游开发中保护原生态文化,发展原生态文化。

原生态文化;资源价值;全球化

原生态文化是与现代文化相对的一个概念。原生态文化是农耕时代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是一种古老的文化形态,已绵延发展了几千近万年,至今依然还是我们生活的一种方式,其价值显然是不言而喻的。[1](P1-6)原生态文化是在农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古老的文化形态,悠久、广大、深厚的农耕传统,是原生态文化的存在背景。而现代文化则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是工业社会时代人们的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是建立在以机械生产、化工生产、电子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上的现代生活方式。进入20世纪中后期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现代文化的不断扩张,使那些发生和形成于农耕时代的古老文化形态的生存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正是这样的现实,作为农耕时代人类生存方式的原生态文化重新引起了现代人的关注,其价值也就由此突显出来。

在传统社会,旅游是一种贵族化的生活方式,进入全球化时代,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带薪休假制度的实行等,旅游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活动,成为人们正在享受和追求的不可或缺的一种现代性生活方式。麦肯莱尔(MacCannell)把旅游看成是类似于宗教的、赋予人生以意义的神圣活动,现代化导致了宗教的衰落和世俗化,而旅游则取代宗教成为人们寻求 “本真”(authenticity)和“意义”的新渠道,是人们远离现代社会而去追求真实的世俗的朝圣 (Secular pilgrim)。[2](P4)科恩(Erlk Cohen)则进一步认为,旅游是一种突出的现代性现象,旅游的目的就是为了能体验到新奇和生活变化所带来的愉悦。[3](P48)我国学者王宁也强调,旅游是现代生存条件下人们好恶交织的产物,是身处全球化中的人们对于现代性的既“好”又“恶”的表现。[2](P110)旅游作为一种现代性的生活方式,其重要的意义在于能够让人们短暂超越和脱离当下飞速发展的不真实的、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的生活状态,满足现代人寻求“真实”的愿望,提供现代人寻求生活意义的一条可行的途径和方式。以全球化作为参照,从旅游开发的视角来分析,原生态文化的资源价值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作为一种稀缺性资源的原生态文化

原生态文化主要产生于农耕经济的环境中,而农耕经济是一种以农业耕作为主、以自然生态为对象、以手工劳动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经济形式,人们不但在面向自然的劳动中获得生存与生活的资源,而且也在面向自然的劳动中进行文化创造,人类与自然建立起的是一种顺从和依赖的关系。进入工业时代,人类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手工劳作,而是凭借科学技术进行机械生产,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变成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类的欲望也由此无限度地扩张开来,整个大自然成为人类一个无比巨大的种植场和加工厂,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即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逐渐取代古朴自然的传统方式,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流。全球化呈现出来的非领土扩张的趋势,使传统的、原生态的地方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一种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必须依赖于其生成发展的经济环境,也就是说,任何文化,本质上都是生产方式发展的产物,一旦生产方式发生改变,在原有经济环境下生成的文化形态,其生存必然面临危机——要么消失,要么改变其文化特质以适应其经济环境的变化。在经济呈现一体化、生活呈现同质化、空间呈现村庄化的全球化时代,生长于农耕环境中的原生态文化正逐渐从现代生活中退出,从越来越扩张的城市中退出,只存在于较多地保留了农耕生活方式的边远乡村和民族地区。可以说,相对于强势的现代文化,相对于扩张的全球化,在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时代,在古老的农耕时代发生和形成的原生态文化真正成为一种稀有性资源。对此,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预言:“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同时,随着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的扩展,资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增加自己的资本,把中世纪留下来的一切阶级排挤到后面去。 ”[4](P273-274)确实,从古老的生产方式中发展起来的原生态文化,已然被排挤到了现代生活的边缘,远远地落在了生活的后面。

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的生存方式,或者作为人类创造的成果和观念,其价值都是不容讨论的,我们要讨论的是当下生活中,原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稀缺性资源的价值,即由于稀缺性而突显出来的价值。从经济学分析,稀缺是判定价值的一个重要尺度。一种资源或者一件商品的价值的高低大小,既决定于这种资源或者商品的属性、品质,也决定于这种资源或者商品的稀缺性。原生态文化的资源价值在当下突显出来,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它的稀缺性。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生活方式上。现代生活是现代工业发展的现实,各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从发展现代工业开始的,各个国家都是通过发展现代工业而进入现代社会的。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性趋势,现代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当下各个国家地区生活的主要形式,而农耕环境下的传统生活方式,正渐渐地成为一种非主流的生活方式,主要存在于开发和发展相对滞后的边远地区和民族地区。对于生活在现代环境中的人们而言,传统的生活已然成为过去,成为一种历史时代的文化记忆。我们说原生态文化是一种稀缺性资源,主要是针对原生态文化主要生存于边远地区、民族地区这样一种现状。

二是文化形态上。原生态文化是一种古老的文化形态,其文化原型可以追溯到人类农业文明发生的早期,是农耕经济的产物,而农耕经济主要是一种以手工劳作为主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人类的一种古老的经济形态,在这种经济形态下形成的文化形态,显然也是一种古老的形态,是与现代社会自由经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现代文化有区别的。在现代社会,由于生产力的进步、科技的迅速发展、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整个经济环境已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个与传统相对的现代社会已经形成,古老的文化形态在整个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中,也必然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就形成了今天社会生活主流形态的现代文化。农耕的经济环境普遍发生了改变,一种在工业经济环境中形成的现代文化形态取代了古老的文化形态,原生态文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种边缘文化,成为我们文化形态中的一种稀缺性资源。

三是生长形式上。文化是人类的创造,人类是文化的作品。当人类从树上走到大地上,学会用两个石头敲打出一件使用顺手的工具的时候,用一根削尖的木棒刺向一只奔跑的野兽的时候,文化就开始被人类创造出来了,这是人类最粗糙、最原始的文化,也是人类最简单、最古老的经济生活方式。人类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品质的动物,不但在创造性的经济活动中创造和发展了人类自身,也创造和发展了人类的文化。文化从来就是随着人类的经济活动方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人类发展早期的简单的、古老的经济活动早已为现代经济活动取代了,显然,古朴的、原始的文化形态也随着简单、古老的经济活动的消失而消失。

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农耕的经济方式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变革,附着在农耕经济方式上的文化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消失的危机。可以说,原生态文化是一种不可再生性的稀缺性文化资源,保护这种资源,在全球化的今天具有特别的意义。

二、作为一种差异性资源的原生态文化

全球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现代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主流,现代文化是当今文化进程中的一种主流形态,这是我们准确把握当下社会发展特征的一个基本立场。但我们也要看到,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是一个差异化的社会,多元性、多样性始终是人类所追求的发展目标。正像生物需要在多样性生态环境中生存发展一样,人类也需要在多样性文化环境中生存发展。多样性是发展的前提,文化多样性既包括各个国家、民族、地域的文化的多样性,即社会发展横向层面上的文化多元化,也包括文化形态上的多样性,即社会发展进程中纵向层面上的文化形态的多样性,不同形态的文化,如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边缘文化可以共存。追求多元就是承认差异的价值。相对于作为主流的现代文化,原生态文化是一种边缘文化,是与现代文化存在很大差异的一种文化形态,是一种古老的、传统的生活方式。将原生态文化置身于全球化的进程中,置身于现代背景中,置身于现代经济环境格局中,置身于现代旅游开发的市场中,我们更能深刻地感觉到原生态文化与现代生活、现代方式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在现代旅游业中,则是一种有着巨大价值的资源。

第一,原生态文化作为农耕社会的一种古老的生存方式,能够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提供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和生存体验。旅游本质上就是对有差异的生活的体验。原生态文化背景下的生存方式,是以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为主要形式的一种古老的生存方式,与工业社会以商品经济为主要形式的现代生存方式存在巨大的差异。在快节奏、重竞争的现代社会,传统农耕社会中的悠闲、舒缓、朴素的生活,是一种巨大的反差,是商品交易社会中的现代人所向往的、渴望体验的生活。古朴的农耕生活是现代人心中理想的桃花源。

第二,原生态文化与现代文化,其呈现形态存在巨大差异。现代文化是现代工业的产物,现代人于自然之中,独立创造了一个人工自然生态系统,与自然处在一种相对隔离的状态。而在原生态社会中,人们生产、生活的一切依靠都直接来源于自然,与自然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人们生活于自然中,时时刻刻感受着自然的变化,心中充满着对于自然的敬畏与膜拜,所创造的一切文化形态,都打上自然的深深的底色。

第三,原生态文化与现代文化正好处在文化发展链条的两极上,原生态文化呈现的是文化生长时期的那种相对自然的文化形态,而现代文化则是文化发展成熟期的文化形态,更多地表现出人类超越自然力的一种创造,这两种文化的差异是巨大的。原生态文化是农耕社会发展早期的文化呈现形态,而现代文化则是工业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工业革命的直接成果。农耕社会以手工劳动的方式进行生产,直接从土地中获得生存资源,工业社会以机械操作的方式进行生产,通过工厂、超市、农场来获得生存资源。生产方式上的反差,使现代人天然地对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充满好奇与向往。现代文化是一种都市文化,原生态文化是一种乡村文化,都市与乡村是一种相对对立的存在,也是一种相互吸引的存在,久居都市的现代人对于乡村的自然淳朴的生活一直充满心仪,到乡村体验与现代生活俨然不一样的原生态的生活,是都市人永远的追求,越是都市发展到极至,都市人对于乡村的理想与憧憬就越是强烈与恒久。

三、作为一种活态性资源的原生态文化

文化是一种进行着的生命形式,是人类生存生活的方式,原生态文化是一种进行着的古老生命形态,是人类农耕时代早期的一种生存方式。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反复强调,原生态文化其实就是农耕社会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在原始时代发生,并在农耕社会中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作为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原生态文化是与人的生命实践、与人的存在形态、与人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人的生命与生活的一种外在呈现样态,是一种活的、有生命的文化形态。作为农耕时代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只要农耕的生活还作为当下人类生活的一种形态,原生态文化就会一直葆有其生命力,就会以一种生命形态参与到人类文化发展的进程中。

作为活态性资源的原生态文化,不是单纯指向文化的某一方面,而是指农耕背景下人类整体性的生存方式,包括人类生存生活的各个方面。活态性是原生态文化与一般意义上的物质文化的最本质的区别。一般意义上强调的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存下来的一种物质创造成果,是失去了生命力的一种物质形态,是一种不可复制的历史记忆,而活态性的原生态文化则是一种仍然进行着的一种古老的生活形式,是农耕背景下人类的一种古老的生存方式,只要农耕的生活还作为当下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原生态文化就是一种进行着的生命形态。但我们要看到,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农耕的生活方式已经逐渐为工业化的生活方式所取代。农耕的生活,农耕的方式与很多人无关了,成为大多数人上一辈、再上一辈的记忆,乡村、田园、耕作、狩猎更多地存在于文学作品中,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在经济全球化和旅游全球化的今天,作为活态性资源的原生态文化,是当今人类依然在实践着的一种古老的生存、生活方式,在现代化作为一种主流形式冲击着种种形态的文化的今天,原生态文化这种古老的生活形态,更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原生态文化是一种古老的、有着顽强生命力的文化形态,在文化发生、发展的进程中,原生态文化具有活化石的意义。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形态,但很多文化形态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消失了、灭绝了,但一些古老的文化形态却得以传承下来,成为文化发展进程中的活化石,比如南方的傩文化、云南纳西族的阿注婚等原生态文化,就被看成是文化发展进程中的活化石,其学术价值和资源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

第二,作为活态性的原生态文化是一种整体性的文化存在,既包括有生命力的人的生命实践和生命活动,也包括环绕人的生命实践、生命活动的其他物质文化形态。原生态文化作为农耕社会的一种生存方式,其呈现的文化形态,对于现代生活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原生态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农耕生活的自然和谐,对于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有启发意义和作用。现代社会确实需要向农耕社会学习,学习农耕社会中的那种和谐性、自然性的品质。原生态文化资源不但是一种历史遗存,同时还是一种进行着的生存方式,这种活态性,能够充分引导生活在工业化社会中的现代人进行生命体验,给予现代人独特的、有变化的生活体验方式——这种贴近土地、自然的生活方式,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在都市中所体验不到的。

第三,作为活态性资源的原生态文化为现代社会的人们进行文化体验和生活体验提供了一个存在多样性的实践场域。从旅游社会学立场分析,旅游本质上就是一种体验,是旅行者越过自己的日常生活空间边界,到另外的对于他而言是新的生活场域进行生命和生活体验。著名学者科恩给旅行者下定义时说:“‘旅游者’是出于自愿,暂时离家外出的旅行者,他们之所以从事路程相对较长的、非经常重复的往返旅行,是出于盼望旅行中所能体验到的新奇和生活变化所带来的愉悦。”[3](P29)人们进行旅游,主要就是为了获得体验,通过这种体验消解日常生活的单调、乏味和无休止的重复。科恩进一步强调:“人们走出自己生活空间的边界,为寻求乐趣(而不是迫于必要)而旅行,这似乎是基于这样一种假定:认为在‘别处’能得到一些人们无法从自己的生活空间中获得的体验。”[3](P83)作为活态性的原生态文化资源,旅游者的体验是全方位的、立体的,而且,旅游者可以参与到原生态文化的生存方式中。原生态文化所建构起来的这个实践场域,比之一般意义的文化遗产所建构起来的场域,其所带给旅游者的体验更真实、深刻和具有实践性,这是其他旅游资源所无从具有的优势。

第四,原生态文化是农耕社会的日常生活形态,而这种仍然在进行着的日常生活形态,正是快节奏、物质化、商业化社会的人们所向往的一种生活形式。旅游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暂时中止形式,人们所渴望进入的就是原生态文化所呈现的这种慢节奏的、重人情的、无利害的日常生活形态中。可以说,全球化进程越是加快,都市化、现代化的越是发展,人们对于原生态文化呈现的日常生活的向往就越是强烈,越是想在农耕社会的缓慢的日常生活节奏中得到放松和悠闲。

四、作为一种地域性资源的原生态文化

原生态文化是相对于现代文化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在现代文化中,由于文化所依托的经济环境的变化,文化形态中那种文化形成时期的相对自然的文化形态已然消失殆尽,促使人们重新去寻找文化初期的样态,即原生态。原生态的概念也就由生物学中借用到文化学中,指文化形成初期呈现出来的相对自然的文化形态。文化是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一种社会性适应方式,不同的生态环境,就决定存在不同的文化样式的可能性。文化的多样性正如生物的多样性,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不同地域、不同人群共同体,就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原生态文化是农耕社会早期呈现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然的文化形态,是农耕的经济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体现形式,越是农耕社会的早期,人类农耕方式的差别就越大。人类以体力作用于自然生态的方式的千差万别,就决定了其文化形态的无限丰富性。直接以人工体力作用于自然生态的,如刀耕火种的威斯顿经济方式,借助于牛、马等自然力作用于自然生态的耕作方式,耕作与渔猎相结合的生存方式,半耕半牧的生存方式等等。与现代文化相比较,原生态文化在形态上呈现出更鲜明的多样性特征。正是有了原生态文化的广泛存在,我们才能建构起一个文化多样性的世界。如果说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存在、发展、繁荣的前提,那么,我们就必须重视原生态文化的存在,保护好各种形态、各个地域的原生态文化,将原生态文化看成是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

第一,原生态文化是地域的身份符号,同时,也是族群的身份符号。不同地区、不同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采用的农耕方式是不一样的,这种生计方式、获食模式的差异,就形成了不同地域或族群的农耕文化。越是古老的农耕文化,越是烙上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族群特征,越是能够反映与人类的生存发展与自然生态之间的深刻关系。作为身份符号的原生态文化,既划分出文化与文化之间的边界,拓展出多样性的文化空间,又彰显出不同文化的独特模式,具有一种象征性意义。

第二,作为地域性资源的原生态文化,必然是烙印上鲜明的地域和族群的印记,是活在农耕社会中、活在乡村民间的古老文化。这种原生性和古老性,在全球化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尤为显得珍贵和难得,是一种特别有价值的文化资源。在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中,古老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生活方式已经越来越难于见到,更多地存在于人们的文化记忆中,存在于各种文献的描述中,而活在各个边缘地域、具有生命形态的原生态文化,正为我们进行真实的文化体验、情境体验、心灵体验提供一种可能性。

第三,原生态文化是一种地域性文化资源。这种地域性具有特指的意义:一是这种地域具有边缘性特征,相对现代社会和现代都市而言,原生态文化的存在地域多是社会和生活的边缘,是一些相对边远、闭塞、贫困的地区,远离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整个地域呈现出一种相对古老的形态;二是这种地域往往具有一种象征性意义,是某种文化的象征或者族群的象征,地域的多种形态与文化的多样性是相一致的。作为地域性资源的原生态文化表现出的这两个方面,在将旅游作为一种体验的文化现象的时候,其价值就越发突显出来。在当今时代,旅游已然不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形式,而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必不可缺的需要,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精神生活、文化生活、情感生活、休闲生活的一部分,人们渴望在他者的地域,在他者的生活中发现生活的真理或者消解生活的负重。加拿大魁北克社会学家马尼克·拉普朗特对旅游表达了这样的看法:“旅游是向基本东西的回归……旅游从来就是一种穿越,是经受初步的考验,是一种形式的启蒙:不论以何种形式,旅游都是朝圣,朝着更高更远的地方……”[5](P101)作为地域符号和族群符号的原生态文化,正是人们出发的目的地,是体验更多一些生活,是寻求回归的最理想的地域。

在全球化进程中,原生态文化成为一种非主流文化、一种边缘文化、一种少数文化已是不争的现实,尤其在我国当下加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中,原生态文化的生存更是面临危机,对原生态文化的保护更是刻不容缓,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旅游时代,人们的旅游需求,其动机主要是文化上的,旅游是现代人进行文化诉求的方式,是一种现代性的需要。显然,我们应该将原生态文化的保护与旅游的发展结合起来,深入地挖掘和认识原生态文化的价值,将原生态文化作为一种可以开发的资源,纳入全球化进程的旅游时代中,引导和激励游客去感知、体验、考察原生态文化,满足现代人的文化需求,在旅游开发中保护原生态文化,发展原生态文化。只有直接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的原生态文化,才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旅游时代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可能和机遇。

[1]余达忠.农耕社会与原生态文化的特征[J].农业考古,2010(4).

[2]王宁,刘丹萍,马凌.旅游社会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3][以色列]埃里克·科恩.旅游社会学纵论[M].巫宁,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4][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5]尹德涛.旅游社会学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刘建朝)

Resource Value of Original Ecological Culture --Take Travel Times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as a Reference

YU Da-zhong
(Research Centre of Ecological Culture,Sanming University,Sanming 365004,China)

Travel is a way of modern life,and a way of modern people's cultural appeal.Take travel times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as a reference,resource value of original ecological culture reflects in four aspects as an ancient culture formed on the basis of farming,as a way of life and a way of survival in agricultural time:firstly,it is a scarce resource; secondly,it is a resource of difference;thirdly,it is a living condition resource;fourthly,it is a regional resource.The protection of original ecological culture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culture should be taken as a resource that can be developed and be put it into the travel times of globalization process,protecting and developing original ecological culture in tourism development.

original ecological culture;resource value;globalization

F592.3

A

1673-4343(2014)01-0095-06

2013-10-25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3YJA850020);福建省高校服务海西建设重点项目(HX200808)

余达忠,男,侗族,贵州黎平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旅游人类学。

猜你喜欢

农耕原生态全球化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
原生态静宁苹果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
滇国贮贝器 浮夸还是原生态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