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隐学习”理论对我国语文有效教学的启示

2014-04-09丁小波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1期
关键词:启示有效教学语文教学

摘 要:语文教学中最主要的学习形式是外显学习,而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实践性结合很强的学科,这就决定了在学习中还存在大量不易被我们察觉的内隐学习。因此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内隐学习,充分地利用学生的“无意识认知”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内隐学习 语文教学 有效教学 启示

探讨语文有效教学的文章有很多,深入进去研究,发现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的学习是当前语文教学研究的一大盲区,于是,这也就造成了大量学生的心理资源的浪费。内隐学习理论在提高语文有效教学方面给我们带来了有益的参考价值。

一、内隐学习及其特征

“内隐学习”是美国心理学家罗伯在20世纪60年代第一次提出的。他认为,针对任务复杂的学习,人们可以采用截然不同的两种学习模式来完成:一种就是大家熟悉的外显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是针对于那些需要我们有意识地、付出我们努力的、运用相关策略来完成的活动,它的主要特点是要受意识支配并且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作出反应;另一种便是不为人们关注的内隐学习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就是人们并不能主观地意识到是什么控制了他们的行为规则,却在无意识中学会了这种规则。

与外显学习模式相比较,内隐学习模式具有以下特征:(1)自动性,它是指人们能够在无意识努力的情境下发现任务潜在的规则或结构,进而能学会在具体环境中作出较为准确的反应;(2)抽象模糊性,它是指人们不太容易将内隐学习中掌握的规则用语言直观地表达出来,它具有极强的抽象模糊性;(3)大容量,这种学习模式无需耗费大量的注意资源,所以心理容量相对较大。它可以通过灵感、直觉等方式来解决问题,所以也就没有明显的逻辑顺序;(4)应用性,通过内隐学习所掌握的程序性知识是不能有意识地去保留和提取的,因为它仅仅存储于人们的潜意识中,只有处于适当情境中,它才可以自动激活,进而发挥作用。

二、语文学习中内隐学习的必要性

汉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具体表现为:(1)模糊性。我国传统文化是以直觉和顿悟见长的。受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汉语言词汇也就具有了极强的意象性和模糊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部分内容就具有了一定的模糊性。如归有光在《项脊轩志》文末写到:“庭中有枇杷树,吾妻死年所手植,今已亭亭如盖矣”。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就不能一概而论,因为该句表面是写枇杷树,却耐人寻味。这是对世事难料、物是人非的无奈感叹?对亡妻无尽的深深思念?还是在抒发人生苦短、生命变幻无常的感怀忧伤?抑或是仕途坎坷、家庭寥落的无可奈何?(2)意合性。与印欧语系相比,汉语语言规则中的不确定性、灵活性尤为突出。汉语言中对于句子的理解不是单纯的通过语法,而主要是依靠语义和语境因素等来完成。比如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小令的前三句仅由九个名词简单排列而成,九词之间没有用其他的语法成分来连缀,但就是这些名词营造了一种浑然一体、意境深远的山村秋景图,取得了言简意丰的效果。在这里,作者运用的就是意合法。(3)隐喻性。汉语中的隐喻手法非常多,比如“半桶水”(比喻在某种知识领域只略知一二的人)、“苗子”(比喻从事某种事业的优秀年轻人)等。

语文教育的特点也决定了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内隐学习,其特点有:(1)丰富的人文性。语文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更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种载体,具有丰厚的人文性。人文性是包括如思想、情感、品格以及人生体验等多种内涵的一种缄默性知识,这些知识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因此这些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内隐学习。(2)较强的实践性。语感的训练应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应重点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心理学家认为,语感是一种典型的尚未完全上升到意识层面的内隐知识,这种内隐知识的获取就必须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的训练。所以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吟诵”“涵咏”等都是很有道理的。此类方法就是通过反复地接触刺激材料,最终形成了虽只可意会但可以潜在帮助言语理解和形成的内隐知识,也就是学生获得的语感,其本质就是内隐学习模式的有效运用。

三、内隐学习理论对语文有效教学的启示意义

(一)重视学生的无意识认知

内隐学习的本质就是一种无意识的获得及运用的过程。无意识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人未意识到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不自觉认识及内部体验的统一”。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最早提出了无意识理论。他认为,人的心理现象中包括意识领域和神秘的无意识领域,如果把意识比作是一座冰山,水面以上的一小部分便是显意识,潜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则是无意识。遗憾的是,一直以来,人们忽视了无意识认知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重要性,导致学生浪费了很多的心理资源,这就带来了语文教学效率低的普遍现象。所以,要改变语文教学中“少、慢、差、费”的现象,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内隐学习,把“无意识认知”这种巨大的心理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二)充分考虑学生的内隐学习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作为我们备课的主要内容。这个备课过程主要就是熟悉教材,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动态以及如何组织课堂教学。但是,学生的内隐学习在这“三备”中并没有得到重视。内隐学习理论要求教师在“备教材”的过程中,除了要理解教材内容及其框架结构,还要充分考虑到哪些知识是适合外显学习的,而哪些知识又应该通过学生的内隐学习获得才是科学合理的;“备学生”时,除了要关注到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学习动机以及认知习惯等,还要充分考虑到影响学生内隐学习的其它因素;“备教法”时,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差异性、教学内容等来确定是运用调动学生的外显学习模式还是无意识加工的内隐模式,采用合适的学习方式,使两种方式能够相互促进,提高学习效率。

(三)注重学生的体验学习

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母语。任何一门有关语言规律的理论都无法解释和涵盖丰富多彩的言语现象。因此,人类的母语学习单纯靠理论学习是不能实现的,它一定是建立在个体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中,最终以感知的方式逐渐积淀内化的基础上的。另外,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感方面的熏陶和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这种教育尤其必须寓于学生的语言实践中,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语文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学习,不仅要将其看成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看成是一种学习理念。

(四)既要关注外显能力的变化,也要重视内隐知识的检测

内隐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教学评价应该做到手段多样化、要素多元化。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外显能力的变化,也要重视内隐获得的知识的检测,而且,内隐获得知识的检测尤为重要,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高分低能”现象。所以,不管是语文的诊断性评价,还是形成性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都应重视学生的内隐学习。在教学评价的方法上,应该运用多种评价体系:如在诊断性的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试卷以及其他诸多能够表现反映学习结果的元素来分析学生的内隐学习和认知模式对他们分析问题、理解问题时的影响;在总结性的教学评价中,应当突出“个性化”的标准,比如让每个学生在总结性考试中不仅要能够说出正确答案,而且还能围绕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只有这样,语文教育才能帮助学生认知能力特别是知识创新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能够深刻地认识自我,从而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车文博.意识与无意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Abrams,M.Reber.Implicit lemaing:Robustness in the face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J].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acrh,1998,(17).

[3]樊琪.自然科学的内隐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

[4]吴国宏,李其维.内隐学习的再解读——从认知发展角度的剖析[J].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2001,(3).

[5]韩向东.内隐学习:语文学习心理潜能的开发[J].语文建设,2005,(6).

(丁小波 江苏南通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基础部 226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启示有效教学语文教学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