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碳时代环境保护与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4-04-08龚希丹

四川体育科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奥林匹克运动国际奥委会体育运动

龚希丹



低碳时代环境保护与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研究

龚希丹

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焦作,454000。

环境保护,是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奥林匹克运动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平衡发展的表示,本文分析体育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水、噪声等环境污染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实现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实践基础、理论依据和国际奥委会的政策导向,奥林匹克运动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能更好实现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环境保护;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

随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蓬勃发展,有关环境的问题日益突出。环境问题演变为奥委会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为了确保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国际奥委会采取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低碳时代下,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涨,受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体育原本是在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方式的密切联系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是和平、纯洁、健康的象征,是人类生命旺盛、富有生机的代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教化、协调、平衡和修补作用。但由于现代环境的恶化、文明病的蔓延、大型体育场馆的修建,体育运动的商业化、职业化所带来的体育暴力、异化及假体育等心态危机和生态危机问题的存在,致使其与低碳时代下环境保护的呼吁相违背。奥林匹克运动开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随着全球的生态危机愈演愈烈,当今,寻求解决奥林匹克运动与环境冲突的途径与方法实现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成为必须面对和研究的问题。

1 体育运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制约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奥林匹克运动的开展,给人类的发展与和平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对主办城市带来了不良的后果,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实际的体育运动开展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是多层面的,这些污染不仅包括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器械产生的废气、废物、噪声和运动员、观众等不负责任的行为引起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噪声污染等;还包括体育设施、场所的修建所造成的地形、地貌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体育运动开展过程中环境污染的加剧,直接制约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1.1 大气污染

大多数人已经意识到工业生产、城市交通和生活燃料等是日常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但可能并未意识到体操、举重运动员使用作为防滑粉的碳酸镁粉,乒乓球运动员使用刺激性的胶水,以及运动员和(或)观众在运动场所吸烟对运动环境中空气的影响[1];作为运动竞技新趋势的运动机械竞赛项目(如摩托车、汽车、摩托艇和飞机等)开展时排放的大量废气给当地空气环境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而大量观赏体育竞赛的流动人口对交通提出的更高要求,热气球运动、跳伞运动等对旅游工具的依赖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空气的污染[2]。

1.2 水污染

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资源之一,也是某些体育运动项目开展的特殊自然环境。游泳、潜泳、划船、冲浪、摩托艇等水上项目的开展直接或间接地污染了水环境,在体育运动进行过的河流、湖泊、水库和海滩随处可见遗留的垃圾、机油、船用化学清洁剂和洗涤用的油脂残留物,还有运动员本身的分泌物和排泄物等给水体造成的污染[1]。而近年来兴起的一些体育旅游性质的运动场所(如高尔夫球场等)的兴建和保养需水量极大,同时还需要大量的化学药品,这些化学药品有10%-20%被草木吸收,30%-40%会进入空气,50%-60%进入河流污染其他水资源,进而污染饮用水,破坏了水生态平衡[2]。

1.3 噪声污染

体育运动开展给环境带来的另一污染就是噪声。噪声主要来源于运动器械,如飞机、汽车、射击和摩托车(艇),还有观众观看比赛时的呐喊声和高音喇叭声。体育环境的噪声与其他城市噪声一样使人难以忍受,并可能引发更深一层的社会问题,使居民与运动员(运动场所拥有者)的冲突增加[1]。如27届悉尼奥运会,悉尼的400万居民就有50万人选择离开这个城市,原因就是他们难以忍受奥运会带来的吵闹喧杂的环境。一些体育旅游区的歌厅、舞厅、健身厅以及体育竞赛中所用的巨大音响,其声音强度都超过正常分贝。另外一些如跳伞等空中旅游,使得飞机在机场附近地区频繁起降。这些噪音会使人听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头痛、头晕,甚至达到烦燥、失眠、失聪,伤人伤己,对体育旅游者和当地居民产生极大的危害[2]。

1.4 体育场所修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在各种奥运会对生态环境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中,第16届法国阿尔贝维尔的冬季奥运会的惨痛教训至今令人难以忘怀,为了这次奥运会毁掉了30多公顷森林,数以万计的动植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当地的生物种类性急剧减少,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近年来体育运动向大众化、大型化和生态化发展,使得大量运动场馆应运而建,对自然空间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另外一些辅助设施的修建(旅馆、道路、娱乐设施等),使简单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代替复杂丰富的自然生态系统,导致体育旅游资源难以承受体育旅游者所带来的污水、垃圾等环境污染[2]。

1.5 体育运动向大众化、大型化发展加剧生态环境退化

体育运动与环境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近年来体育运动向大众化、大型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必须有足够的环境来适应[3]。体育运动的大众化、生态化发展使人们将健身运动从单一的运动场馆转向广阔的大自然,使人们的运动空间也从单一的陆地生态环境转向海、陆、空的全方位立体环境,把许多问题带进平时人们很少去的地方,造成生态环境的退化。举办大型运动会时,大规模的人群在短时间内集中到比赛地点,使当地的交通流量剧增,并产生大量垃圾。如悉尼奥运村的游客和观众每天的食品消耗为1万杯啤酒、7万杯可乐、3 000瓶矿泉水、4 000个冰激凌、2 000张比萨饼、3 000个热狗[4]。有些运动本身如汽车拉力赛、摩托车因此,主办者必须非常慎重地选择新建场馆的位置,应基于符合生态环境适当发展的原则;交通对于任何主办者都是一个中心问题,废旧物品的处理是另外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同时,某些地区为了发展经济而推出的体育旅游对当地的生态平衡产生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影响。因此,环境的时间、空间和承受力便成了体育运动发展与生态环境平衡矛盾的焦点。

2 体育运动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是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2.1 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为实现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外部环境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给人类带来了文明昌盛和经济的繁荣,但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牧耕地退化,也正在无情地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面临着全球范围的环境恶化问题,科学家不断发出警告,提出了种种发展的战略理论,最终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并在1987年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做了界定:“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致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因此,人类在进行何种活动时,应从追求自身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出发,寻求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的平衡点-环境保护,才能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5]。

2.2 国际奥委会环境保护政策及对申奥城市评估的影响为实现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导向

2.2.1 国际奥委会的环境保护政策 早在1974年,国际奥委会就提出了环保方面的要求,1991年国际奥委会对奥林匹克宪章进行修改时,新宪章要求争办奥运会的所有城市从2000年起必须提交一项环保计划,初步建立了国际奥委会的环保政策导向。1992年6月在世界环境会议上,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首次提出了自己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主张。6个月后,国际奥委会把环境保护作为奥林匹克精神的仅次于体育和文化的第三个方面。同年,国际奥委会和诸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及国家奥委会签署了旨在保护环境的《地球誓约》。1995年国际奥委会再次修改奥林匹克宪章时,将保护环境列为奥运会的一项重要任务[6]。并于1996年成立了环境委员会。

自1995年至今国际奥委会还主动与联合国环境署共同召开了四届“世界体育与环境大会”,每届大会都就体育和环境所涉及到的政府、奥运会、运动员、进行体育锻炼的个人以及生产运动器材和设施的企业的责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还讨论了环保理念的教育和普及问题。在洛桑闭幕的第1届“世界体育与环境大会”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确认,把保护环境作为奥林匹克精神的支柱之一。1997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的第3届“世界体育与环境大会”制定了《奥林匹克21世纪议程》,提出了关于体育和环境的具体行动计划,目的在于鼓励所有奥运会成员国和参与运动的个人充分利用议程的价值,在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各自的作用[7]。2001年在日本长野举行的第4届“世界体育与环境大会”提出了“给地球一个体育的机会”的口号,强调无论在体育竞赛中还是在日常的健身活动中都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并促使这一原则在全球范围内得以实现。

2.2.2 国际奥委会的环境保护政策对申奥城市评估的影响 国际奥委会的有关环保政策,评估申奥城市的条件已经在以往的体育和文化层面,增加了环保的因素,而且环保对申奥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成了决定其申办是否成功的条件。1990年9月,国际奥委会第96次会议决定奥运百年盛典的第26届奥运会的举办地时,争办城市雅典之所以在最后轮(投票)从一直领先的位置跌落,其污染严重占7个失败因素之首。这个古代奥运会和现代奥运会的发祥地,遭到无情的淘汰[8]。同样的命运于1993年9月23日落在了中国北京的身上,在最后一轮的投票中被淘汰的原因也是由于环保问题[9]。相反悉尼以“绿色奥运”的独特旗帜一举获胜,开创性地将奥林匹克运动与世界环境保护风潮相结合。而总结了经验和教训之后的雅典和中国北京分别取得了第28和29届奥运会的举办权,北京在2008申奥中提出了“新北京,新奥运”的申办口号和“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三个主题。总之,环境保护,是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奥林匹克运动促进改革人与自然和谐平衡发展的表示,它展示了一种新的奥林匹克精神[10]。

2.3 体育运动正反两方面的启示为实现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

作为体育运动与生态环境关系典型代表的奥运会,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既给我们留下了严重破坏环境的惨痛教训,也留下了保护环境的典范。其中第16届法国阿尔贝维尔的冬季奥运会所造成的严重生态危机,至今让人们仍难以忘怀。而1994年第17届利勒哈默尔冬季奥运会却是奥运会最早与环保结合的典范,其组委会接受了“环境友好奥运会工程”的劝说改变在一个沼泽地带修建滑冰场的计划,保护沼泽地中鸟类的生存环境,将雪橇赛场修建在远离城镇的地区,并尽量与周围的地形协调。同时在废弃物处理、交通、能源、饮食设备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保护自然环境的措施,目的在于通过积极的行动尽可能减小对环境的破坏[11]。利勒哈默尔冬季奥运会真正实现了绿色奥运的梦想,使仅次于体育和文化的环保这一奥林匹克精神的第三要素得以体现。

与历届奥运会相比,悉尼奥运会“绿色奥运”理念,提出了能量循环、水资源回收、减小和避免浪费、污染处理以及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景观保护五大部分的环保措施,使其成为“最好的一届”奥运会。1972年,美国的丹佛市迫于当地生态组织的压力,放弃举办第12届冬奥会的权利;迫于同样的原因,1974年加拿大的温哥华市也撤回其举办第13届冬奥会的申请。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组委会提出了“健康环境中的健康比赛”的口号;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每个参加者都得到了1枝加拿大的枫树苗,带回自己国家种植;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组委会使用临时建筑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对永久性的设施则以长期使用的理念进行设计;1988年汉城奥运会采取了一系列环境综合治理措施,使大气中粉尘和二氧化硫的含量降低,水质得以改善,并对汉江进行了长达8年的治理,完成了规模巨大的净化城市、美化环境计划;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提出“无烟运动会”的口号,发布了《环保职责宣言》,将城市环境作为该城市再次发展计划的核心;而1994年的利勒哈默尔冬季奥运会之所以能成为绿色奥运的开端,也与民间环保组织的努力分不开。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努力使奥林匹克场馆设计与自然融为一体;1998的长野冬奥会为了国家森林公园的环保,放弃修建速降跑道;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为保护生态地区将滑雪项目移至它地[12]。

正是在这百年奥运的历史中,尤其是近20年来的奥运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了解决体育与环境之间矛盾的方法和途径,为实现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4 体育生态学概念的提出为实现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奥林匹克运动实践中,为了更好地解决与生态环境的矛盾问题,一些学者开始试探着借助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把体育与环境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考察,从体育与环境相互联系的角度,探讨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理论本质和规律,提出了体育生态学这个崭新概念。体育生态学就是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循环原理、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的原理等,研究人类开展体育活动而产生的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规律以及体育运动中保持生态平衡等问题,最终实现体育-社会-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达到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相统一。

3 结 语

全球各界人士对环境保护与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进行大量的实践探索,并从体育生态学的角度进行了理论探讨。虽然体育生态学能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存在,还是一个值得争议的问题。但某种程度上,体育生态学概念的提出还是让人们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体育运动与生态环境这一问题。如果说“环保”是20世纪90年代奥运的主题,那么,“绿色”将是21世纪奥运发展的重要趋势。“绿”代表“人们的渴望”和“对更高水平的期望”,由于举办一届奥运会不是瞬间的事情,实现奥林匹克“绿色化”首先要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体育运动中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其次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制定相关的法规,为体育运动的生态化发展提供保障;在体育场馆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采用环保技术,充分考虑能源利用、水资源回收、污染处理等问题,尊重当地的自然和文化景观,以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整体动态和谐,最终实现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1] 翁锡全,吴燕波,王玉昕,林文韬.体育运动开展的生态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生态与自然保护,2001,1:33~34.

[2] 姜付高.浅议体育旅游生态化建设[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2(28)4:114~116.

[3] 李 艳.体育与环境[J].国外体育科学,1996(12):30~32.

[4] 熊艳芳.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的负面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8(2):64~66.

[5] 诸大建.可持续发展战略与高教的新任务[J].上海高教研究,1997(3).

[6] 吴燕波.析奥林匹克运动的第三内涵——环境保护[J].体育与学,2001,(22)4:12~13.

[7] 贾永辉.环境保护与绿色奥运[J].世界环境,2001(4):12~21.

[8] 崔乐泉.奥林匹克运动简明百科[M].中华书局出版社. 2003.

[9] 王景连,赵崇珍.绿色体育-东西方体育精神的结合点[J].成都体育学报,1997,1:14~19.

[10] 郑俊杰.申办2000年奥运北京为何会落败[J].奥林匹克季刊,1994(26):14~18.

[11] 王凯军,金冬霞.悉尼奥运会对城市环境整治和景观生态建设的促进及经验[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3(5)1:9~11.

[12] 吴燕波.国际奥委会环保政策对申奥城市评估的影响——兼谈北京申办奥运会的环保工作[J].体育与科学,2001(22)1:17~19.

Study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Low Carbon Er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he Olympic Movement

GONG Xi-dan

Institute of P.E.,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enan Jiaozuo, 454000, China.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but also the Olympic Games to promote the harmony and bala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paper analyses the atmosphere, water, noise and other pollution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sports,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ports environment, the theory basis and practice basis,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policy guidance, the Olympic movement combined wit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an better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Olympic movement.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Olympic move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007―6891(2014)04―0022―05

10.13932/j.cnki.sctykx.04.06

G811.21

A

2014-03-15

猜你喜欢

奥林匹克运动国际奥委会体育运动
曾担任过12年国际奥委会主席的雅克·罗格逝世,享年79岁
我国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程、挑战及应对
体育运动
我国对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研究的热点与发展特征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两届奥运主办权同时揭晓
范扬国际奥委会体育作品展之瑞士行
范扬国际奥委会体育作品展之瑞士行
呆呆和朵朵(13)
浅析未来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