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社会思潮冲击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2014-04-07孙宜晓

关键词:思潮思政政治

孙宜晓

(淮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愈演愈烈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在我国高校迅速铺展开来,如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拜金主义、拜权主义等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选择带来严重的干扰。高校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有必要探讨多样化社会思潮冲击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以积极有效地应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带来的冲击。

一、多元化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当前高校流行的各种社会思潮由于对各种问题关注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等方面的不同,在开阔大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和培育创新思维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但错误的社会思潮也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强烈的冲击。

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对大学生选择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严重干扰。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和完善阶段,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并积极探索,在人生价值方面具有较强的追求欲和实现欲,但由于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本质缺乏深刻的把握,很容易被各种具有蛊惑性和迷惑性的思潮所俘获,如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社会思潮,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及时、正确的引导,很容易造成大学生“三观”的困惑与迷失,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严重的干扰与消解作用。

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主导地位产生严重的消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来塑造大学生,维护我国的核心价值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而日益泛滥的社会思潮逐渐销蚀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在思想上逐渐认同西方的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批判性产生动摇,进而落入西方文化霸权的陷阱。

多元化社会思潮动摇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与信心。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转型和改革在深水区的不断推进,一系列社会问题逐渐凸现出来,如民主、公平正义、腐败、两极分化等问题,诸多社会思潮以此为契机对社会主义进行批判,很容易切中大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而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如民主社会主义、历史终结论、普世价值论、民族分裂主义等。这些社会思潮不仅理论上误导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看法,而且还会在实际行动中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因此,高校思政课积极探索应对社会思潮的路径与策略就显得尤为紧迫、必要。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回应社会思潮的必要性

回应社会思潮有利于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面对汹涌来袭的各种社会思潮,高校思政课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该根据现实变化不断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否则,“思想政治工作没有时代感就没有生命力”[1]371。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仅限于对教材的阐释与讲解,而结合教材对社会思潮的分析非常欠缺,社会思潮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性与其现实的实效性之间的巨大落差。在教学中如果能够从理论上客观、准确地向大学生剖析错误社会思潮的要害,恰恰有利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选择与认同。相反,如果我们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绕开了对社会思潮的评析,不仅使思政课教学脱离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而且还会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坠入无的放矢的空洞说教。所以,以评析社会思潮为契机来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在与当代的各种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潮的借鉴和比较中,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新的内容和注入新的动力。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分析、辨别社会思潮的能力以及与其对话的能力。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大都是理论的外在灌输,而在对主体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方面非常欠缺,导致各种社会思潮汹涌来袭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动局面。如果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穿插社会思潮进行教学,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积极回应各种社会思潮,不仅能够充实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眼界,而且还能通过老师的引导和示范性的理论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辨别社会思潮的能力,培养学生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鉴别社会思潮,对错误的社会思潮老师要向学生指出它错误的根源及其危害,这不仅直截了当地解决学生的困惑,而且还从根本上增强当代大学生抵御错误社会思潮干扰的免疫力,以提升大学生与各种社会思潮交流和对话的能力。

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发展。随着客观形势和教育对象的不断变化,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也要不断地发展。为了适应多元社会思潮冲击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具备更高的素质。思想上,高校思政课教师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各种社会思潮划清界限,要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尤其是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在面对社会思潮侵袭时,要纯化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上,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功底,还必须具有较全面的关于社会思潮的知识结构,能熟练掌握国内外的各种社会思潮,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一个必备的基本素质,否则,难以胜任多元社会思潮冲击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现代社会思潮借助于网络信息在高校进行传播,因此,在教育技能上,当前高校必须培养一支具有较好的网络素质和多媒体技术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对网络文化加以分析、鉴别与引导。可见,积极将社会思潮纳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范围,会有助于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

三、高校思政课应对社会思潮的改革与创新

针对社会思潮在高校传播的渗透性、影响的广泛性、关切问题的现实性和形式的新奇性等特征,为了有效应对思潮的冲击与挑战,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而应将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在主体的选择、认同的基础上,总体上实现“灌输论”向“认同论”的转变,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以适应多元社会思潮冲击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理念方面,为了有效应对社会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更新和落实新的教育理念是前提。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在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多的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与社会价值,而对学生主体价值和内心关切严重不足,正因为如此,打着强调人的主体价值和关注人的情感体验的社会思潮才能在高校迅速俘获人心,这某种程度上也击中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软肋。马克思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2]103,所以,高校思政课教学一定要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完整、健全的真正占有自己本质的人,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还要体认学生的内在的情感世界,关心学生的物质利益和精神诉求,注重学生能力和责任意识的培养,用真实的情感来感化学生。其次,确立开放的教育观念。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各国文化之间交流与碰撞的不断加剧,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改变传统封闭的教育理念,确立只要有利于学生的成才、成长,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的内容,就可以纳入到高校思政课教育范围的开放式教育理念。在西方社会思潮的广泛影响下,我们也应该将社会思潮纳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范围,积极吸收社会思潮中的积极内容来充实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负面的社会思潮加以分析、批判和抵制。最后,发展的观念。所谓发展的观念,就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而不断调整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念、目标、方法与模式等。当代经济全球化和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广泛传播对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在人才培养和维护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前提下要敢于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敢于在思想政治理论领域内进行开放,吸收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

教学内容方面,把对社会思潮的评析纳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范围。当前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已经对大学生产生严重的冲击,高校思政课教学绕不开社会思潮,否则会导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使思想政治教育无法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既然回避不了,那还不如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穿插对社会思潮客观的分析、辨别、评价和引导,反而有助于培养学生鉴别社会思潮的能力以及促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选择与认同。由于社会思潮所关切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和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很高的契合度,这也为穿插社会思潮教学提供了一种可行性。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首先,要分清轻重缓急,重点结合那些对学生产生广泛影响且对学生产生严重误导的社会思潮。其次,关键要找到分析社会思潮的切入点。这要求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要精心准备,要以教材的内容和篇章结构为基础,离析出每一部分教学内容所关联的社会思潮的相关观点,既可以用积极的社会思潮来支撑教学内容,也可以用教学内容对错误的社会思潮加以批判,在比较分析中增强学生辨别各种社会思潮的能力以及与其对话的能力,在引导学生对社会思潮的分析中提高学生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度。最后,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实性和生活化。社会思潮之所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在高校泛滥,就在于各种社会思潮都从不同的层面切中大学生比较关注的现实问题,如公平、正义、民主、腐败、两极分化和就业等,如果高校思政课教学不能直面这些现实问题,那就很难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关注。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除了贯穿一定的政治性原则之外,还应该强调思政课的现实性原则和生活化的维度,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关切和对学生生活经验、内心情感的体认,来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教学方法方面,培养学生辨析社会思潮的能力,关键还在于针对社会思潮的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首先,注重理论分析。高校思政课要加强理论分析。任何一种社会思潮都是奠定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如果对错误的社会思潮能够从根基处加以驳倒,通过抽象的理论分析达到以理服人,“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9。所以,在评析社会思潮时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阐释透彻。再次,比较教学法。高校思政课教学和社会思潮一样,都关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的发展等问题,要想思政课能够说服人,就必须就这些问题同各种社会思潮的观点进行分析比较,通过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社会思潮进行示范性的讲事实、摆道理,对错误的社会思潮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批判,引导学生在比较、鉴别中做出自主的选择,奠定在理性分析与理解基础上的认同才能深入持久。此外,阶级分析法也是分析评价社会思潮必不可少的方法。很多社会思潮通过鼓吹所谓抽象的民主、自由、博爱等普世价值观,来标榜自己是价值中立和超阶级的理论,以此来掩盖自己的阶级立场。其实每一种社会思潮的背后都代表着特定阶级集团的利益,这就需要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向同学们分析每一种社会思潮理论主张背后的阶级立场及其政治意图,提高大学生思想的政治敏锐性。

探索新的教育形式。针对当前社会思潮在传播途径多样化、立体化和受众的大众化等方面的特征,高校思政课教学也必须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探索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以主动应对社会思潮带来的冲击。首先,重视网络教学。随着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随之而来的是社会思潮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网络成为社会思潮传播最重要的途径,能否建立健康的网络环境和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当前为了有效应对多样化社会思潮和高校教育环境的变化,网络教学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利用学校的思政网、校园网、MSN、BBS等网络阵地开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加强网络管理,趋利避害,及时正面地引导网络信息的传播,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营造一种健康的网络环境;同时对网络中出现的各种社会思潮要及时回应,尤其是对那些错误的社会思潮要及时地进行分析、批判和引导,把错误的舆论压制在萌芽状态。第二,加强实践教学。当前各种社会思潮之所以能够被许多学生所接受、认可,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社会思潮都具有直接的现实指向性,但由于大学生对社会思潮分析的理论功底不足以及社会实践较少,容易导致大学生往往会被某些错误社会思潮新奇的说法所迷惑,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除了传授学生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正确分析和评价各种社会思潮之外,还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促使大学生对当前我国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新问题形成一种正确的认识,摆脱对某些错误观点的盲从。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相关内容,就社会思潮的某些错误观点组织学生查阅资料进行研究,并指导学生进行研讨、论文写作和发表等形式,使学生对错误的社会思潮有较深入、全面的理解,从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与认同;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亲身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实习等社会实践,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深化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形势、国情、民情的了解,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责任意识和奋斗精神。

四、有效应对社会思潮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有效地应对社会思潮绝非易事,它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坚定的信仰,这是判定老师是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一个首要标志。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穿插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分析与评价,首要的前提是老师信不信马克思主义,有没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尤其是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在高校各种社会思潮的涤荡中有没有被错误的社会思潮所俘获,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至关重要。如果老师对自己所讲的理论都不相信,那还有什么资格要学生相信呢?所以,高校思政课教师一定要首先自己相信马克思主义,只有立场坚定,我们在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社会思潮时才有明确的方向和坚定的勇气。

老师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关于社会思潮的知识结构。当下各种社会思潮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要想在课堂上应对社会思潮游刃有余,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储备,同时,还必须对当前国内外的各种社会思潮的理论主张及其产生背景有全面的理解,具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社会思潮的能力,要能够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各种社会思潮,并清楚明白地向学生全面指出社会思潮究竟在哪里,错在哪里,如何加以吸收与防范等。此外,老师要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能够有效开展网络教学,并对网络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和引导的能力等。

老师要端正态度,具有危机意识。正是由于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严重干扰,党中央多次下发文件,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因此,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危机感,针对社会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要有明确的认识和给予充分的重视,要明确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穿插社会思潮教学的目的与意义。我们切不可在思政课教学中逃避对社会思潮的分析,或者鄙视性地对社会思潮全盘否定,更不可对社会思潮全盘肯定,而应在教学中积极应对,主要目的在于维护学生的身心发展,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坚决反对对社会思潮简单列举而不加以分析评论和正确引导,这可能会导致高校思政课成为传播社会思潮的主要场所。

[1]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马克思格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思潮思政政治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