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情感驱动探究

2014-04-07牛娟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驱动

牛娟娟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教学部,安徽 合肥 230011)

在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塑造良好社会风尚、衡量国家文明发展程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三下乡”“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及各大体育赛事闪耀着的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他们的志愿服务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赞扬,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课题组希望通过准确而细致地掌握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情感驱动,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鼓励和组织活动,使得大学生志愿服务能更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为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提供依据。

一、探究大学生志愿服务情感驱动的原因

近年来,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的绝对数量在不断增加,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但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的比例却有所下降,积极性也不如以前高涨。大学生志愿服务行动大多停留在承担突击任务的层面,流于形式,内容单一,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三月里来、四月走”的单调形象。我国的志愿服务能否长期有效发展归根到底体现在它的社会参与程度,特别是具有较高社会影响力的高校学生的参与。

社会需要引导,年轻的大学生志愿者更需要引导。我们需要通过开展实实在在的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大学生志愿者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我们需要通过宣传大学生志愿组织负责人和资深大学生志愿者的人格魅力,吸引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事业;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培训和交流,逐步帮助大学生志愿者思考和认同个人的责任、志愿者的价值和使命等,努力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强的志愿者稳定下来,成为坚定的大学生志愿者骨干,努力使志愿服务意识不明确的大学生树立明确的志愿服务意识,将个人成长与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结合起来,成为合格的志愿者。

那么如何获得广泛的社会参与特别是高校大学生的参与?如何才能达到上述一系列的目标呢?这往往牵涉到多种因素,其中非智力因素中的情感尤为重要。对于朝气蓬勃的大学生而言,注入情感的事业是永远不会疲倦的事业。课题组希望利用志愿服务中的情感驱动带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情感驱动,就是把特定情感需求贯穿于整个志愿服务过程中,使之驱动大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提高大学生的服务能力,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感受到志愿服务的乐趣,成为稳定、合格的志愿者。

课题组充分了解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工作进行指导,提出对策。课题组对安徽几个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而了解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情感动机,对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了谈心访问,进而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情感驱动,提出对策及具体措施,从而提高高校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情感驱动分析

(一)自我指向情感驱动

自我指向情感驱动指情感驱动来源于利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是为了提升自我的知识技能以及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等。

1.自我提升情感驱动

其一,知识与技能的提升。此情感驱动反映了大学生提高自身能力的需求,包括专业知识和其他知识以及各种技能的情感驱动。其二,管理协调能力的提高。大学生认识到学习工作中,管理能力、协调组织能力的重要性以及自身这方面的缺失,迫切希望通过志愿服务提升自身的管理协调能力。我们在问卷调查中问及大学生“您为什么参加志愿服务”的问题时,42.15%的大学生选择了“可以提高自我的知识与技能”或“可以锻炼管理协调能力,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自我提升情感驱动的志愿者主要着眼于个人的提升与发展。志愿服务提供给大学生们一个扮演各种社会角色的机会,他们以某种职业的身份与社会成员平等地进行交流,关注志愿服务过程,并有所思考和创新。

2.交往情感驱动

交往情感驱动指个体愿意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情感驱动。处于青春年华的大学生都希望自己在与他人,与异性交往时有良好表现,受到他人青睐。同时,大学生们也认识到,人际交往能力是在社会立足的重要条件之一。大学生需要和别人的交流以满足自身的这些内在和外在的需要。志愿服务活动将不同区域的人集中到一起,为扩大人际交往的实现提供了机会,所以交往的情感驱动是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一个重要因子。

交往情感驱动的志愿者主要着眼于个人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会,寻求情感上的慰藉,希望别人觉得自己善良、有益于人而成为他人的朋友,或者在与不同的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会为人处事,进而提升自我。由于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提供的交往机会并不多,大学生希望在志愿服务中学会交往,多交朋友,广交朋友。我们在问卷调查中问及大学生“您为什么参加志愿服务”的问题时,32.51%的大学生选择了“可以多交朋友”或“学会与人交往,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二)社会指向情感驱动

社会指向情感驱动,指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其情感驱动指向他人和社会,如帮助他人与回报社会。

1.助人情感驱动

助人情感驱动的核心价值观是帮助他人,满足他人需要,助人成功,乐于付出。这部分大学生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感受到自我价值。我们在问卷调查中问及大学生“您为什么要参加志愿服务”时,30.17%的大学生选择“帮助别人,我很快乐”。助人情感动机源自于内心助人需求驱动,帮助别人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影视艺术系动漫专业学生小刘是一位亲身参加小学支教活动的大学生志愿者,他告诉笔者说:“每周三下午,我会给孩子们上一次美术课。我耐心地教孩子们画出他们想画的。每次离开,孩子们都会拉着我说,下次还来啊。我的心都会暖暖的。”所以,这种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情感驱动是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重要因素。

2.回报社会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充分说明,志愿服务本身就是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塑造人的过程,志愿服务不仅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还有利于传递爱心,带动他人,共建和谐社会。我们在问卷调查中问及大学生“当您受益于志愿服务后,是否愿意成为一名志愿者”时,高达86%的大学生选择“愿意”,10%的大学生选择“会考虑”,只有4%的大学生选择“不愿意”。由此可见,很多志愿服务对象在得到帮助的同时会去帮助别人、回报社会。这部分大学生志愿者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投入到志愿服务之中。他们坚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愿意传承爱。他们乐于奉献,知道感恩,在志愿服务中找寻自己的社会价值,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

回报社会情感驱动其实是肩负着社会的使命,同时也是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在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中,例如社区志愿服务,支教活动,环境保护,保护珍稀动物等等活动中,回报社会情感驱动是十分重要的,是各项志愿服务活动的出发点。

三、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情感驱动激励机制

人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情感驱动也可能改变。这种改变,有的是朝更有利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方面改变,有的是朝不利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方面转变,无论怎样转变对于年轻的大学生而言都是正常的。比如有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最初情感驱动是想帮助别人、不追求个人名利,可是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些名声和物质利益后,却过多地迷恋和在意这些名与利,进而把大学生志愿服务当作一种为自己谋利的手段。还有的大学生志愿者最初是出于好奇、跟风的情感驱动而去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然而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感觉到助人的快乐,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反而抛弃了好奇、跟风的想法,真正地想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了。

课题组认为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激励原则和措施去维护那些有利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情感驱动,扭转那些不利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情感驱动。

(一)情感驱动激励的原则

1.具有针对性

针对性原则要求在充分了解大学生情感驱动的基础上进行。作为社会人的大学生都有思想、有独立人格,有着自己做事情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标准,激励一个大学生志愿者必须考虑他的情感驱动。情感驱动不同,激励的方式方法就不同,这样才能满足其不同的需求。比如说一个大学生志愿者抱着渴望交往的情感驱动而来,组织者对他的激励行为可以是让志愿者与外界保持联系,向知名人士介绍此志愿者,这样具有针对性的激励效果显著。

2.保持持续性

大学生整体素质较高,绝大部分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源于奉献与爱心,但一项事业单靠爱心是没法长远发展的,组织要有持续的激励行为,必须建立持续的激励模式,才能使志愿服务事业获得长足的发展。志愿者组织要建立成文的激励制度,也要将激励时时体现出来、事事体现出来。组织者一声问候、轻拍肩膀都能使志愿者倍受鼓舞,关键是组织者、管理者要有持续激励的意识。

3.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

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不同的内涵,可以满足大学生志愿者不同的需要。但是要注意过度的物质性奖励会使奖励的意义违背志愿服务的本意,会消除个人的内在情感驱动,使个人丧失实际行动的动力,甚至还会因为竞争奖励而伤害志愿者彼此之间的感情。[1]因此,要以精神激励为主,多强调大学生志愿者的利他情感驱动及志愿服务对自我的提升。

(二)情感驱动激励的具体措施

为了能够激发大学生对志愿者活动的兴趣,高校可以定期开展一些简单、有趣的志愿者活动,并邀请学生以体验者的方式参加,通过这种观摩来使学生对志愿者活动产生兴趣。[2]为此,可以将志愿服务作为一个必修模块加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之中,通过专题讲座和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发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兴趣,吸引潜在的大学生志愿者。

1.能力提升情感驱动激励的具体措施

针对能力提升情感驱动,各高校可以将志愿服务专业化,让学生担任专业角色。如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周边贫困小学缺少美术教师,影视艺术系青年志愿者协会针对有绘画基础的影视广告专业和动漫专业的学生,组织了大批志愿者分批每周三下午到小学教授美术课,志愿者参与热情十分高涨,很多不是协会的学生纷纷要求入会。活动设置由于充分考虑志愿服务能力提升的情感驱动,收到良好效果。

2.交往情感驱动激励的具体措施

针对交往需求的情感驱动,具体的激励行为可以是:安排志愿者参与联谊活动,由服务对象送出小礼物;关心志愿者并保持友善关心,抽时间与志愿者聊天;给志愿者提供发表有关决议的意见的场合;给予志愿者与高层接触、聊天的工作机会;预留时间听取志愿者的宝贵意见;给志愿者铜奖、银奖、金奖、卓越金奖等荣誉称号[3],并向社会公布,适时向知名人士介绍志愿者。

3.利他情感驱动激励的具体措施

尽管大多数利他情感驱动的大学生志愿者在进行志愿服务的时候,没有考虑到社会要给与物质或精神上的回报,但是,整个社会必须要对这部分高尚的志愿者有所反馈,否则无法长期维持利他情感驱动,对其他社会成员也无倾向性引导。

针对利他情感驱动,建立社会认可性激励机制。现在社会认可性激励大多是授予志愿者各种荣誉。最基础的是志愿组织授予的称号,稍上一层的是志愿组织主管机构授予的荣誉,更高层次的是政府授予的荣誉。政府授予的荣誉,在社会上的宣传最为广泛,最能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公众影响力,对其他社会成员的示范作用更为有效,让大学生志愿者感到认可、尊重和自豪。然而现行奖励有限而且覆盖面少,因此扩大大学生志愿者的社会认可机制成为当务之急,比如用人单位来高校招聘时,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用那些有志愿服务经历的学生;高校在考研、入党、评优等各方面也要优先考虑优秀的大学生志愿者,特别是这些持利他情感驱动的志愿者。

在每次志愿服务活动结束后,我们应该对表现优异者,给予相应的表扬与奖励,并且可以在学校网站、电台等宣传媒体上公布对表现优异者的表扬与奖励,让其他人也感受到进行志愿活动的光荣。而对表现欠佳者,我们要进行一定的鼓励和指导,不能让他们对志愿活动丧失信心。

当志愿者遭遇困难需要帮助时,志愿组织应积极有效的回馈需要,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局面,促使利他情感驱动长期维持,让志愿服务进入良性循环。

[1]北京志愿者协会编著.志愿组织建设与管理[M].第2版.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257.

[2]沈燎.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动机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69-172.

[3]香港义务工作发展局.嘉许制度[EB/OL].[2013-12-27].http://www.avs.org.hk/hkcv_award/cht/.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驱动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