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中国”视域下生态人培育“场域”模式的构建

2014-04-07陈小燕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美丽中国生态化场域

陈小燕

(海南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美丽中国”视域下生态人培育“场域”模式的构建

陈小燕

(海南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美丽中国”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时代的美好愿景。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人的生态化行为。因此,生态人的培育与塑造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和保障。本文首先阐述了“美丽中国”视域下生态人的内涵与特征,接下来对场域研究范式进行了介绍和梳理,最后从主体子场域、时间子场域、环境子场域等方面探讨了生态人培育“场域”模式的构建。

美丽中国;生态人;培育;场域

一、引言

“诗意地栖居”这句话最早出自19世纪初叶德国伟大的诗人荷尔德林的诗作:“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因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借用并赋予其哲学内涵而闻名。[1]最初,它是指一种精神居所,是关于人生境界的至高情怀。后来“诗意栖居”的理念被引入人居环境学,其涵义被扩展为满足物质与精神双重生活需求的美好家园,既指能为人们提供生物体所需的寄居空间,又指人能与自然相融相生的精神居所。人们对“诗意栖居”的追求体现了人类向往美好生活境界的夙愿。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生态危机产生,人类可以“诗意栖居”的生存环境正在逐渐消失。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这是在当前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的形势下党和政府作出的战略性选择,彰显其高瞻远瞩的战略远见。“美丽中国”的诗意愿景为我们描绘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时期的美好蓝图。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美丽中国”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都离不开生态人的培育与塑造。

二、“美丽中国”视域下生态人的内涵与特征

“生态人(Eco-man)”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产物,是相对于“经济人”而言的。经济人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动机,是工业文明时代的人性标准。随着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时代发展为生态文明时代,经济人的假定已不再适合新的文明,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生态人的人格模式应运而生。与经济人相比,生态人是一种更加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假定。本文对生态人做出如下界定:生态人是指具备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念,在社会活动中能够尊重自然和社会生态规律,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因此,“美丽中国”视域下的“生态人”应具有如下特点。

(一)意识之美

生态意识是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依托和基础。生态人必须具备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生态意识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它要求人们正确的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会尊重、顺应、关爱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人们意识观念中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和生态环境系统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追求目标和发展愿景,就会产生尊重自然、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自觉性和永续发展的创造力。然而,由于过去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淡薄,造成对生态环境的一系列破坏。因此,正确的生态道德意识是生态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生态人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是大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元素,应该具有强烈的生态危机意识和环境保护观念,能够正确认识生态化的行为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二)道德之美

“道德感弱化”现象是大众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产生不文明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某些随意放松的场合,道德对人的约束力会降低。在这种弱化的道德感之下,平时表现文明的人在此时也未必会表现文明。因此,作为生态人应该具有较高的生态道德感。生态道德是一种社会公德,是人类处理与调节自己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生态道德要求人们按照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原则来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规范自己的行为。爱护和尊敬大自然的行为是善,污染和破坏大自然的行为是恶;善待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是道德的,过度攫取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是不道德的。[3]生态人应该具有美的生态道德,分清对待自然行为的善与恶、是与非,能够自觉地尊重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三)人格之美

生态人必须要具备尊重生命、爱护自然的生态人格。生态人能够认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人格建立在生态意识和理念基础上,要求大众从人类中心主义中走出来,树立以尊重自然和生态环境为特征的人格特质,拥有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生态人格体现了人对至臻至美的深刻体悟,只有用心去感受自然,使自身与自然相融通,从而使得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共生、整生,体会其超然的生态美感境界,才能最终实现人与生态的全面发展。生态人格的树立能够改变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四)行为之美

生态人处于自然生态系统中,他们的行为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作为注重环境保护的生态人,应该具备生态理性的行为美,即所做出的行为必须符合生态平衡要求。生态人应该坚持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生态人”的基本行为要求。生态人应该具有道德良知,善待生命、关爱生命,养成自觉的生态环境保护行为,不做诸如乱折花木、虐待动物、乱捕滥猎、乱砍滥伐等不道德的行为。生态人还应拥有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追求简朴、节俭的文明生活。

(五)消费之美

生态人应该拥有可持续消费的战略思想,用生态消费的理念指导自身的消费行为。生态消费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消费模式。生态人的消费之美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具有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杜绝浪费自然资源;二是克服异化消费,实现人的需求与自然环境承载力的均衡;三是实现消费行为生态化,提倡节俭,反对浪费,减少超前消费、炫耀性消费、奢侈性消费等无度消费,如节约用水用电、拒绝过度包装、减少城市垃圾、多用节能产品等。生态人应该拥有生态消费意识,在日常生活消费中自觉做到绿色、环保、低碳,为和谐消费环境的营造出一份力。

三、生态人培育“场域”理论研究新范式

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对生态人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但是其研究主要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进行,很少将生态人培育的时间和空间、个体和整体、系统分析与因素分析进行有效的结合。场域理论是将时间和空间、个体和整体进行有效融合与统一的一种新范式。该研究范式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系统分析与个体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进行了有效融合。

(一)“场”与“域”的提出与发展

“场”概念最早是由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提出的,最初被用于物理学,是指物质存在的一种方式,具有能量、动量和质量,能传递实物间的相互作用,如电场、磁场、引力场等。[4]后来,为精确研究场的特性,数学上出现了一门叫场论的分支学科,场被定义为:“若在空间(或空间的某一部分),每一点对应一个确定的量,则称该空间为场;当空间中每一点对应的量是一个数量时,则该空间称为数量场;当空间中每一点对应的量是矢量时,则该空间称为矢量场。”[5]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场”概念在自然科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也逐渐被引入社会科学领域,并得到了大量研究和运用。在社会科学领域,场概念首先被引入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了“认知场”这一概念。它认为人们的认知活动存在于一个大的系统之中,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是在一个由许多子场组成的感知体系中实现的,这些子场包括个体外部环境的“物理场”和个体自身内部环境的“心理场”,“心理场”又包括“行为场”、“生理场”和“心物场”等若干子场。在这些概念和理论基础上,心理学家逐步创立了系统的心理学场论。后来,“场”进一步延伸到政治、经济、科技与社会领域,形成营销场、社会场、管理场和教育场等众多的“场理论”。[6]“域”即区域、界线,原指地方的范围,后来被应用到数学领域,比如“定义域”,表示函数自变量的所有可取值组成的集合。之后,“域”逐渐被应用到生物、科技等学科领域,成为表示某类单位的分类词语。但是,域这个概念很少单独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出现。

(二)“场域”概念的提出与应用

随着“场”与“域”概念的广泛应用,以及场论的进一步发展,“场域”这一全新概念应运而生。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P·Bourdieu,1930~2002)最早提出“场域论”(Field)。布迪厄认为,“场域”是一个关系性概念:“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7]高度分化的社会世界是由大量具有相对自主性的小世界构成,这些小世界就是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的空间,构成社会的不同“场域”。不同的“场域”之间形成互渗和交揉的网络,构成社会空间。[8]由此可见,场域具有以下几点重要特征:第一,场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入,社会被化分成不同的领域空间,如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教育领域等,每一个社会领域空间即是一个场域。不同场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会相互作用和影响,因此,场域的界限不是绝对清晰的,而是模糊不清的。第二,场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立体空间。场域不是静止不变的,它具有不确定性。场域中主体位置和资源占有不同,会导致矛盾和冲突的产生,而这将成为推动场域不断变迁的动力。第三,场域是一个关系网络的多维空间。场域中布满各种关系网络,各关系网络相互交织、相互叠加、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场域”概念应用到教育领域,便衍生出“教育场域”(Educational Field)的概念。“教育场域”是指以公共时空为依托,教育者、受教育者及能产生正面影响的教育资源交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以知识或理念的交流、传承和认知为链条,以人的行为发展与品级提升为旨归的立体式关系网络。[9]由此可见,教育场域具有时间延展性和空间广泛性,是一种多维的动态立体网络结构。根据教育场域的界定,在此将生态人培育场域界定为社会人在学习、生活与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生态教育氛围和生态教育内容指向的特定多维网络空间结构系统。它主要包括主体子场域、时间子场域和环境子场域。生态人培育场效应是各子场耦合所产生的综合效应。

三、生态人培育“场域”模式的构建

生态人培育场域可以细分为培育主体子场域、培育时间子场域、培育环境子场域等相互交织的复合场域,各子场域相互协调、共同作用。由此可见,生态人培育场域实质上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空间。在“美丽中国”视域下,需要各子场域共同作用以构造生态人培育的新模式。

(一)生态人培育主体子场域

生态人培育主体子场域具有广泛的分布空间,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全方位的培育空间体系。生态人的培育和塑造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的主体包括以幼儿和大中小学生为对象的学校教育,还包括以家庭为单元的家庭教育,以及企业、党校、社会团体、传播媒体等在内的广泛社会教育。

1.学校场

学校是人才培育的核心阵地,应该肩负起培养生态人的主要责任。学校不仅要培育合格的社会人,更应该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培育出具有生态意识、拥有环保观念的生态人。因此,应该构建生态化的绿色学校,用生态世界观的思维方式来进行未来的学校教育,实现教书育人与环境教育的有机整合。未来的学校教育应该以生态环境及其精神为基础来构建办学理念、目标、价值观、政策、环境及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从而培育具有生态意识和观念、拥有生态知识和技能、秉持生态智慧和素质的生态人。

2.家庭场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教育的基本单位。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人生的第一课堂,也是一生的学堂。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人的培育与家庭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人的观念、能力及习惯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的教育范围更为广阔,教育内容更为丰富,它是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培育和塑造人才的重要场所。因此,生态人的培育离不开家庭的生态化教育。生态教育是家庭美育的重要环节。家庭是生态人培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实践主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灌输生态环境意识,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生态环保习惯,提高孩子的生态文明素质和修养。

3.社会场

生态人培育的社会场包括政府、社区、企业、民间社团、各种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等社会组织。政府部门作为公共产品的宏观调控者,应该积极承担生态文明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发挥生态人培育的引导作用,通过宣传教育、制定法律法规等方式引导公民做现代的生态人。另外,各类企业组织也应该重视对各级员工及管理者的生态意识教育,并通过各项规章制度和生态化企业文化的塑造来引导员工生态化的行为。除此之外,各种非政府组织也是重要的生态人培育主体,应该承担生态文明教育的更多任务。总之,生态人培育的社会场应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社区、民间社团和各种媒介等多元化力量共同参与,从而汇聚形成合力,营造社会化的生态机制和舆论,培育出具有生态化人格的社会生态人。

(二)生态人培育时间子场域

生态人的培育在纵向时间结构方面主要体现在“终身教育”上。生态人的培育需要以生态教育为基础,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

1.学前教育场

在幼儿教育阶段就应该给孩子们灌输生态环境知识,让他们多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在教学活动设计方面,教师应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向幼儿灌输有关生态环境知识的内容,并将生态环境教育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如不挑食、不乱扔垃圾、节约用水等,从而培养幼儿爱护资源环境的生态道德观念。

2.基础教育场

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也应该大力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倡导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广大师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把生态文明常识纳入学校课程,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教育。在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贯穿生态文明理念,努力营造绿色、生态、和谐的育人环境,促进教育内涵与质量的提升。

3.高等教育场

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因此,要重视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要充分利用和发挥青年学生对建设生态文明的参与热情与能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材选用等,并通过“产、学、研”紧密结合,在社会化的实践教学中不断完善。要创建节约型校园,提倡勤俭节约,在大学生中倡导绿色消费、简约消费、适度消费和精神消费等在内的可持续性生态消费理念。要通过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清洁生产和技术创新的教育倡导大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推动科学技术绿色化和经济生态化。

4.继续教育场

在人的职业生涯中,需要继续倡导和推行生态文明教育,培育合格的生态人。企业和政府等社会组织应该注重对工作人员的生态教育和培训,使员工掌握先进的环保技术。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设置不同的主题,从不同角度对员工进行环保警示教育,提高员工的环境忧患意识,增强员工的生态使命感和生态责任感。社区及各种民间社团也应该积极参与环保教育,如社区工作者可以创办具有特色的生态社区学校,根据社区居民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实践活动,让社区居民参与其中,在享受乐趣的过程中感受生态环保的气氛,从而达到生态教育的目的。

(三)生态人培育环境子场域

生态人培育环境是一种隐形的辐射场。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能被人们感知的暗能量,会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渗透。[10]它主要通过各种培育环境来影响培育主体,包括学校培育环境、家庭培育环境和社会培育环境等,涉及到培育主体的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等。文化是制度的统帅,制度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一个组织的无形资产,它体现的是一种精神状态,是组织的灵魂,一般通过有形的事件、活动反映和折射出来。组织制度是有形的,包括组织的规章、条例、规范、规定、标准、纪律、指标等;文化和制度两者相互渗透,互相促进,缺一不可。生态人的培育离不开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共同作用和影响。

1.文化环境场

文化是一种力量。良好的组织文化能够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境界。生态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能让人无形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自觉地树立良好的生态道德观念,并逐步转化为行动。因此,生态人培育组织需要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环境氛围。学校、家庭和社会作为一种组织,都应该依托生态环境的特性,打造具有生态特色的文化环境。首先,要优化组织生态环境,聚力建设美丽校园、美丽家园、美丽社区等;其次,要弘扬生态文化,聚力形成文明风尚,如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组织文化生活,大力提升组织软环境建设水平;再次,要加大对本组织核心文化的宣传工作,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橱窗、门户网站等的建设和管理,着力构建生态环境文化走廊和文化平台,从而营造良好的组织生态文化氛围。

2.制度环境场

组织文化统帅和指导组织制度,组织制度促进组织文化的形成。制度是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合理的制度能够有效地推动生态人的形成。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从制度上规范人的行为,从而促进生态人的形成。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企业等相关社会组织,都应该建立生态化的管理制度和规范,设立生态化管理的职能部门,加强对组织成员的生态化教育,健全组织成员的参与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对于学校而言,应该建立相应的生态化的管理制度,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学生的行为准则等。对家庭而言,也应该形成一定的规范,承担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对政府、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而言,其内部应该建立和完善生态化的管理体系和生态化建设的职能部门,建立全方位的生态化管理机制、监督机制和考评机制。

[1]姚全兴.全球化语境与民族文化的生态观照[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5-11.

[2]田宪臣.建设生态文明,绘就美丽中国[J].学习论坛,2013,(1):9-13.

[3]郑镇.“美丽中国”真善美的价值诉求[N].福建日报,2013-01-29.

[4]蒙晓全,李娜,郑爱莲.体育教学中“场”的存在及其作用机制[J].教学与管理,2007,(8):103-104.

[5]卢焕忠.场论及其应用[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1.26-32.

[6]莫飞平.德育场力及其整合与优化机制探略[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135-140.

[7][法]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33-134.

[8]王铭铭.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14.

[9]李群.“教育场”视域下教师文化资本的建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3,(7):31-35.

[10]李艳翎,张恒波.论教育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1):51-54.

(责任编辑:彭晶晶)

Construction of"Field"Model in Cultivating Eco-m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eautiful China"

CHEN Xiao-y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ainan Normal University,Haikou Hainan 571158,China)

"Beautiful China"is a beautiful vision of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ra.Human is the principal part of social activities.The construction of"Beautiful China"cannot do without the ecological behavior of human.Therefore,the development of eco-man is the basis and guarantee of the construction of"Beautiful China".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and feature of eco-man,then introduces and combs research paradigm of field.Finally,it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 of"field"on cultivating eco-man.It establishes the new model structure of cultivating eco-man main from the aspects of sub-field,time sub-field,environmental sub-field etc.

Beautiful China;eco-man;cultivation;field

B089.3

A

1672-626X(2014)05-0111-05

10.3969/j.issn.1672-626x.2014.05.019

2014-07-03

陈小燕(1979-),女,湖北荆门人,海南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美丽中国生态化场域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
生态化生存:“打群架”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