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线段最大值:把“折线段”拉直

2014-04-02周时和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拉直

周时和

[摘 要] 本文结合一道九年级期中考题,交流探究线段最大值的求解策略,并链接讲解一道中考试题,尝试原创一道类似的考题. 笔者在这一类题的讨论中,感悟出求线段最大值的一种策略:把“折线段”拉直.

[关键词] 线段最大值;折线段;拉直

初中几何常常有探究线段的最小值问题,这类问题往往要转化为一些常见的几何模型,如“两点之间,线段最段”“垂线段最短”“轴对称最值模式”等. 比较而言,不少学生在探究线段最大值问题往往感到困难,很难找到直接套用的模式,不能实现问题的有效转化. 本文结合近期九年级一道期中考题,交流探究线段最大值的一种常见策略:把“折线段”拉直.

例题?摇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A,B分别在x轴、y轴的正半轴上,且AB=10,点M为线段AB的中点.

(1)如图1所示,线段OM的长度为_______.

(2)如图2所示,以AB为斜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CB,当点C在第一象限时,求直线OC所对应的函数解析式.

(3)如图3所示,设点D,E分别在x轴、y轴的负半轴上,且DE=10,以DE为边在第三象限内作正方形DGFE,请求出线段MG长度的最大值.

思路突破 前两问比较简单,属于基础考查和预热阶段. 第(2)问,在图2中,可过点C分别作CP⊥x轴于点P,CQ⊥y轴于点Q. 易证△BCQ≌△ACP,所以CQ=CP. 结合点C在第一象限,可设C点的坐标为(a,a)(其中a>0). 设直线OC所对应的函数解析式为y=kx,则a=ka,解得k=1,所以直线OC所对应的函数解析式为y=x.

下面着重探究第(3)问. 但在探讨第(3)问之前,我们先试着理解下面这样一个“引例”:

引例?摇 如图4所示,在△ABC中,∠ABC=90°,AB=4,BC=2,点A,B分别在x轴、y轴上,当点A在x轴上运动时,点B随之在y轴上运动,在运动过程中,点C到原点的最大距离是( ?摇?摇)

A. 2■+2?摇?摇 B. 2■

C. 2■?摇?摇?摇 ?摇D. 6

讲解 如图5所示,取AB的中点M,连OM,CM,显然OC

可以发现,在“引例”中,我们获得一种利用共线求得线段最大值的模型. 现在,我们再回到例题(3)中来,如图7所示,OM为定值5(第(1)问已求),可见,当OG取得最大值,且O,M,G取得最大值(三点共线)时,MG取得最大值.

如图8所示,取DE的中点N,连结ON,NG,OM,ON=5,NG=5■.

如图9所示,当M,O,N,G四点共线时,MG最得最大值,最大值为10+5■.

解后反思 上述利用折线段拉直获得线段最大值的思路,让我们想起一些变式问题,不妨链接如下,供研讨.

链接1:(2011年江苏泰州中考)如图10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边长为a(a为大于0的常数)的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P,顶点A在x轴正半轴上运动,顶点B在y轴正半轴上运动(x轴的正半轴、y轴的正半轴都不包含原点O),顶点C,D都在第一象限.

(1)当∠BAO=45°时,求点P的坐标.

(2)求证:无论点A在x轴正半轴上、点B在y轴正半轴上怎样运动,点P都在∠AOB的平分线上.

(3)设点P到x轴的距离为h,试确定h的取值范围,并说明理由.

思路讲解 限于篇幅,前两问不述. 第(3)问“点P到x轴的距离h的取值范围”的难点之一即是OP最大值问题. 只要取AB的中点M,当点O,M,P三点共线时,OP取得最大值a,即此时h的最大值为■a .由于正方形ABCD的一个顶点(A或B)可以无限接近坐标原点(但不能到达),所以没有最小值,只会接近■a.

链接2:(笔者原创)如图11所示,在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以D为圆心、DB长为半径作弧交CA延长线于点E,连结DE,BE.

(1)求证:△BDE是等边三角形.

(2)以点D为中心,把△CDE顺时针旋转α角(0°<α≤360°)得到△C′DE′. 若点P是边C ′D上任意一点,在旋转过程中,试探究BP有没有最大(小)值. 如果有,直接写出最大(小)值;如果没有,说明理由.

思路讲解 (1)略. (2)点P运动到C′处,且旋转到直线BD上时有最大(小)值. 相应的有最大值2■+2和最小值2■-2.

猜你喜欢

拉直
弯曲的力量
海岸线
穿越火线
关注脊柱健康, 让“拉直”的脊柱承载生命之重
树的发型
病梅记
不同动压下双引导减速伞拉直过程的数值仿真
CAMERA RAW的引导拉直功能
攻角对火星降落伞拉直过程的影响分析
游泳时抽筋了